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很多人都認為“幽默”是一個外來詞彙,是英文Humor的音譯,其實這是個百分百的中國詞彙,最早出於屈原《九章·懷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靜幽默"一句。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中國幽默始祖莊子)

在英文和古漢語中,“幽默”的意思是有差別的。西方人的“幽默”,是指運用機智、自嘲,調侃、風趣等方法,激發起他人心理一種快樂的情感,讓他人感覺到快樂;而中國人的幽默,是在插科打諢中揭露事物的自相矛盾,或者是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對不良或愚蠢行為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以達到批評和諷刺的目的。與西方人的單純活躍氣氛不同,中國古代的幽默,是一種寓教於樂的勸誡方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政治上的智慧。

一、中國人的幽默

在中國人的細胞裡,從來不缺乏幽默的分子。雖然我們無法做到與古人直接對話,但從古代各種史料、寓言、小說、傳奇、筆記中,處處可見古人幽默的影子。從使楚的晏子,到攔住孔子的兩個辯日小兒,從能言善道的東方朔,到《滑稽列傳》中的一大批辯士,無不是中國人幽默因子的直接體現。

林語堂先生認為中國幽默的始祖是莊子。莊子一生創作了許多議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他特別善於利用幽默故事來進行諷刺和勸諭。“刻舟求劍”、“對牛彈琴”、“掩耳盜鈴”等等一批幽默故事都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這種中國人特有的幽默觀,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君不見戰國時那些遊說於各國之間的縱橫家們,無一不是擅長利用短小、幽默的故事來打動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思想,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高手。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掩耳盜鈴

中國幽默的特點是“謔而不虐”,是在察言觀色之間直言勸諫,是通過淺顯簡單的故事來達到“抑止昏暴,意歸義正”的目的。

中國人不乏幽默精神,也不乏記載這些幽默精神的幽默文學。從《史記—滑稽列傳》到《列異傳》、《博物志》,再到《世說新語》,最後到集大成的《太平廣記》,都是中國幽默文學的高峰。

二、中國幽默文學的起源

中國幽默文學起源於先秦時期,以《詩經》和諸子散文為起源。雖然中國人的幽默比較隱澀,不像西方幽默那麼直白,但是我們仍然能在《溱洧》中讀到“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和《衛風》中的“善戲謔兮,不為虐兮”這一類帶有善意的戲弄的幽默感方式。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刻舟求劍

到了莊子的時候,幽默文學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春天。《莊子》其實是用一些荒誕無稽的奇聞,用怪誕的幽默來揭露當時的一些醜惡現象的著作。莊子本人就是一個極富幽默感的文人,他反對孔子的學說,但莊子並不正面駁斥,而是借用《盜蹠》這篇文章來諷刺儒家學說。在文章中,莊子利用子張和滿苟得的對話,通過二人的辯論揭示出儒家說教的虛偽性,並且明確提出了“反殉而天”、“與道徘徊”的主張,指出與其追求虛假的仁義,不如“從天之理,順其自然”,是一篇充滿幽默細胞的嬉謔之作。

早期的幽默文學的創作目的,主要還是借用一些引人發笑的故事和寫作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宣揚自己的主張,並不是用來取悅群眾的。這是一種讓讀者在笑聲中接受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段,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的常用手法。由於這種寫作手段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更多的文人會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這種手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幽默文學。

三、中國幽默文學的發展階段

《滑稽列傳》是中國幽默文學承上啟下的一部著作,也是以司馬遷為代表的秦漢時期人們對幽默的理解。

為具有幽默精神的滑稽者立傳,這在中國是開天闢地第一次。在《滑稽列傳》中,司馬遷記載了優孟、淳于甕為代表的一批極具幽默精神的辯士形象,他們勸諫君王並不是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先行附合,取得君王心理上的認同之後,再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指出君王的缺點,使君王自己認識到錯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他們的這種“寓教於樂”的進諫方式,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讚美。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東方朔

司馬遷之後,楊雄、司馬相如等秦漢時期的文學家也紛紛以幽默風趣的手法進行文學創作,在漢賦中充滿了幽默精神和戲謔的題材。而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時的《世說新語》和《笑林》,更是將笑話這一來自民間的“下里巴人”式文學形式納入了文壇,鄉言俚語也登上了文人士子的書桌。雖然在當時讀書人的心中,這些都是戲謔之作,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人的天性註定對一些喜聞樂見的市井生活和各種可笑的言行充滿了好奇,在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時能讓人得到精神上的放鬆和愉悅,所以非常有市場。魏晉一些名士還有意模仿這些幽默詼諧的舉動,將其視為豁達大度的象徵。從天天抱著酒罈的劉伶,到恃才傲物的稽康,甚至高門豪族的王微之,渾身無不充滿了幽默細胞。他們用幽默來對待魏晉那個黑暗的時代,用荒謬的行為對待荒謬的現實,是一種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反抗。

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這時的幽默文學尚在起萌階段,還不是很成熟。幽默文學的主要目的還是博人一笑,甚至裡面有大量以嘲笑他人殘疾或者缺陷為主要內容的段子。但是這一時期對文人幽默觀的探索,為後來幽默文學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四、中國幽默文學的高峰

唐代是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一座高峰。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或者筆記小說,都得到了一個極大的繁榮。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杜甫

唐代文人受到前朝影響,個性張揚,生活開放,充滿了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特別是在唐代中前期那個寬鬆、開放的百花齊放的文學環境中,文人們的創作是自由的,其精神風貌是積極向上的,心理是陽光的。正如後人評價的那樣,“唐人詩歌,直辭詠寄,力量無避隱”,他們創作的作品中不乏以幽默詼諧的手法諷諫之作,這是唐代幽默文學昌盛的重要原因。

唐代幽默文學的繁榮體現在無論何種文學體裁,都可以看到幽默的精神。就連以嚴謹和貼近現實為特點的杜甫的詩中,也保留了相當多的幽默詼諧之作。在人們印象中,杜甫號稱“詩史”,他一生多艱辛,政治不得意,生活不富裕,詩歌中體現更多的是對政治的不滿,對昔日盛世的懷念,但是杜甫骨子裡的幽默並不會被社會現實壓跨。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著名的幽默風格的詩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在這裡杜老先生並沒有在詩中痛罵那些惡做劇的孩子們,而是用“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這樣充滿黑色幽默的白描手法,從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聯想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形勢,用盼雨停、盼天亮的心情描寫,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企盼,表達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也表達了詩人樂觀的精神和幽默的品質,是一首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檄文,也是杜甫思想中黑色幽默的直接體現。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唐代科舉

唐代採用科舉取士,每到科舉之年,舉子集於長安,所謂“麻衣如雪,滿於九衢”,但考取進士者的比例還是很少的。很多讀書人一輩子都考不上功名,他們轉而著書立說,在他們的筆記傳奇作品中,充滿了對仕途失意的幽默調侃。他們也目睹過一些有門路的士子憑藉關係當官,這些人的文章詩句狗屁不通,照樣紅袍加身,所以他們的作品中有很多用幽默詼諧的方式對這種現象進行諷刺。有個程姓舉子,在考卷上寫出“狐衝官道過”、“狗觸店門開”之類的詩句,都被有關係的考官錄取,而同科的盧延已滿腹才華卻落第。所以盧延已寫了一篇《中舉記》來諷刺這一現象。在《中舉記》中,盧延已描繪了一個草包考生,只會寫“餓貓臨鼠穴”、“饞犬舔魚砧”、“栗爆燒氈破”、“貓跳觸鼎翻”之類的“詩句”,卻憑著過硬的後臺中舉,做到了御史一級的高官。在這篇筆記中,盧延已用 “平生投謁公卿,不意得力於貓鼠狗子也!人聞而笑之”這樣充滿幽默而又辛辣的諷刺,來表達了自己對命運不公的吶喊,也嘲諷了封建時代的用人制度,是一篇充滿幽默而又富有寓意的文學作品。

除了對政治的諷刺,唐代幽默文學也有對生活中一些小事的記錄,反映出的是唐代文人貼近生活的一面。比如有描寫脖子上掛餅還餓死的懶漢,有家貧卻逢人就吹自己天天吃狗肉最後被拆穿的牛皮大王,也有拿著偽造的官府證明天天在驛館混吃混喝最終露出馬腳的騙子。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掛著餅餓死的懶漢

唐代幽默文學的特點是想象力豐富,手法各異,以揭露社會黑暗為主,用誇張、隱喻等手法,增強作品的喜劇效果,從而突出諷刺意味。這是唐代追求自由、輕鬆生活的一種社會風氣,也是當時人們追求精神上的享樂的一種社會現實。唐朝的文化娛樂活動繁榮,文化生活豐富,幽默文學在這種土壤中,能給人帶來無盡的歡樂,所以得到了蓬勃發展。

五、幽默及幽默文學的作用

幽默文學是一種集娛樂性、功用性和諷諫性為一體的文學形式,通常運用望文生義、故作他解和文字遊戲等手法,製造出喜劇效果,達到幽默的目的。甚至一個人的口音、所處的環境都能成為創作的素材,而幽默文學中對邏輯法則的故意混用和自相矛盾,則是用對人們日常認知的顛覆來達到引人發笑的目的,加深幽默的深度。

中國的幽默文學擅長運用白描的手法,用質樸的語言去闡述一個寓莊於諧的故事,在嬉笑怒罵中達到作者的目的。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豁達的人生

幽默是人生而帶來的本性,而文化必須汲取各種不同的風格才能走向成熟,所以當中國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幽默文學的出現是必然的結果。

中國人的性格中,堅韌、自信、忠直、豁達是早被世人公認的,但中國人骨子裡的幽默則是被長期壓制了的。因為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特別是明清之後的儒家理學,不重視、不需要中國人具有幽默精神,它所需要的是附首貼耳的奴才和毫無思想的機器。

在唐代之後,中國幽默文學雖然也有過一些優秀的作品,但隨著程朱理學的出現,那些深受影響的統治者和道學先生有意壓制人的幽默天性,對幽默採取打壓或者防範態度,致使後來的幽默文學創作日趨乾枯,很多人失去了幽默的本能,人的思想和心靈被禁錮在禮教之下,“非禮勿視,非禮勿言”成為一種教條,不能說不是個遺憾。

中國人不懂幽默?讓中國幽默文學帶你認識中國式幽默

現代人的壓力

這種禁錮的影響是深遠的,直到今天,中國人還被世界認為是最不會幽默的民族之一。特別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轉型中的社會,壓力特別大,競爭特別激烈,很多人都是負重前行,忘記了生活的快樂,忘記了用幽默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世界。這也是現在社會讓人疲憊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代人真的應該去多學習幽默,因為幽默能讓人擺脫煩惱,勇敢的面對生活。而拾起古人的幽默文學,學會他們以幽默的態度面對困難,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參考資料:《太平廣記》、《中國幽默藝術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