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那麼以後誰來種地,怎麼種地?

用戶110578816612


我們小時候在農村沒大路,但人多熱鬧,現在村村通公路,可惜農村沒人了,田地基本拋荒的,打工都比種田強,糧食一塊錢一斤還靠天收,如果幹旱顆粒無收,浪費人力,花費農藥都賠進去了。

現在種田就靠磚家一張嘴了,大糞不能澆菜,柴火不能做飯,養豬營養環保,麥杆不能焚燒,五塊錢一擔要挑幾十里路,自己栽的樹木不能砍伐!


沁香土特產


00後沒地種!為什麼???農村經濟發展快速,很多90後在城裡賺了錢都回家蓋房子,90後一般家裡都有三四個兄弟姐妹。那麼每人蓋一棟房子,四兄弟就四塊田。田都被拿來蓋房子了,那麼00後去哪裡找田種呢???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前我們村和其他四條村相隔幾十公里。現在呢?我走到鄰居家就是隔壁村了。因為四條村蓋房子,蓋成一條村了。都快成一個城鎮了


AI陳曉傑


我覺得是件好事。我是70後,小時候看過一些農業現代化的畫報,就覺得機械化農業種植非常好。後來長大了了解到農村人口增多,一戶沒有多少土地可種,所以受到費用,技術等原因無法提高收成和利益。20多年前,好多人不在種地,出去打工,把自己土地租給別人種,我想快可以發展到大型農場全機械化科學種植了。進幾年農村城鎮化進程很快,也許我想到的快出現了。到時候大型農場出現,按市場需求大面積種植,幾個人按按電鈕從種到收,有專職農業技術人員跟著,有市場調研跟著,絕對是大發展。

以前科幻式的圖畫,今天可不是難題。以後沒有農民,都是農業工人。


嘴真碎


從農村出來的真的深有感觸,對於我們家來說,我爸媽是會種地的,但是除了種地他們更主要的還是在縣城打工,因為種地真的養不活一家人。

我和我妹妹從小忙著讀書,對地裡的事情真的不懂,後來家裡地都被幹部徵用了,我媽終於鬆了一口氣,說再也不用種地了,真好。

那麼以後誰來種地,我想,國家對這一塊還是比較重視的,只要我們終端消費者還需要,那麼就會有人生產,肯定不是指望像我們家以前那樣種的那些,而是更規模化的生產,高效率的產出,才能養活一個國家十幾億人口。


財經幾何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好,有必要好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70後,80後,90後,其實00後今年都已經20歲了。

這其實一個時代在發展的問題,思維也要跟著時代一起變化。


1、先回答題主第一個問題,以後誰來種地?食品公司種、食品公司僱來的工人種。時代在轉變種地的人從農民會慢慢轉換成工人。將來也可能是機器人(自動機械並一定非得是人型)。其實現在也有很多機器人應用到農業種植過程中了,比如有些地方可以實現定時自動灌溉,比如收割過程中的一些自動化工序。也許有一天就完全不需要人參與了。


2、題主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怎麼種?兩個方向:


其一追求產量,挑選和培育產量高品種、機械化種植收割、使用農藥化肥確保產量,解決大部分人溫飽的問題,世界上人口在不斷增長,大部分公司在做這個工作。


其二追求健康和美味,與上邊做法相反,挑選營養豐富美味的品種,不用農藥化肥催熟,選擇遠離汙染地區全程有機種植,只為種出健康營養的食物,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費在升級,人們的健康意識在覺醒開始追求飲食健康,一部分公司在滿足健康的需求,比如,蒙北燕麥,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李剛李剛剛獲得了農業農村部和中央電視臺為蒙北燕麥創始人李剛嶺先生頒發:2019中國三農創業十大人物和中國天然燕麥第一人獎。可見國家對健康農業也是很關注的。


接下來引申一個關於糧食的問題的小思考,過去我們小時候學的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解決我們不再捱餓的是袁隆平老先生這樣科學,是研究農機的工程師;而在解決食品健康是李剛嶺先生這樣企業家。農民可能在我們這個時代會慢慢消失,但是請放心,我們不會捱餓!


麥向北方


如果都不種地,大家都好好地活著,擔心什麼?

如果都不種田,有一部人可能就無法生存,那這一部分無法生存的人總不會眼睜睜讓自己餓死,就只得去種地了。

所以,物競天擇,自然法則下,遠古矇昧時期,人類都生存下來了,時至現代文明社會,豈會有無處謀生,而有田不種,寧可餓死的人呢?


飛鳥留痕2O16


身為一名80後始終記得小時候家長的一句教誨是: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別種地!相信很多人都是聽著這句話長大的。現在看來將來有地種的倒是很厲害的人,搞不好就是一個農場主,農業也會越來越智慧化,科技產品會成為種地的主要勞動力!

近年來,數據量爆發式增長、計算能力顯著性提升、深度學習算法突破性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用在互聯網+智慧農業中,使得模型建立時間更短,預測結果更加準確。與工業互聯網建設類似,互聯網+智慧農業也可以應用物聯網技術建設“農業互聯網”,將物聯網在互聯網+智慧農業模式中應用程度進一步加深。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智慧農業的數據庫建設也逐漸更全面、更完善、更準確,樣本空間的加大使預測結果和數據行為更具有參考價值。

隨著創新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互聯網+智慧農業創新技術應用成果更多,應用範圍更大,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農業模式,也將不斷湧出類似沱沱工社、多利農莊等生產端互聯網+智慧農業企業和順豐優選、聯想佳沃等銷售端互聯網+智慧農業企業。

隨著創新技術和農業科學的不斷拓展和深入,互聯網+智慧農業的發展也面臨進一步的機遇與挑戰,並呈現出多維發展態勢。其中,創新技術發展及應用將是互聯網+智慧農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工業互聯網


有種地的。傳統種地農戶將逐步轉型為現代化中小農場。

如果中國農業改革深入進行,農村剩餘人口轉移,土地經營遂步轉型中小機械化農場後,將會有許多投資人來承包經營、或股份制經營,投資人將聘用農業專業人員負責農場種植養殖技術,也會招聘季節工來打工。

只要市場有需求,各大學就有會有專業人員培養。


東之水32552593


80後,己回家種地,作為農二代,既然決定紮根農村,有些初步的想法

現在我家現在土地三十畝(多半是父母承包的),其中十七畝是小龍蝦和水稻套種,另外的地種水稻和黃豆小麥油菜等傳統作物,現在打算拿些邊角的地和菜園子種些綠色蔬菜網銷,因已經試驗了半年,反響還可以,明年擴大些

如有機會也想包大片土地,實施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管理,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合適的種植計劃,更重要是拉到投資,這也是需要很大的資金需求的


也見過太多做農業虧本的,所以在這之前踏實種好自家現有的土地,學習種養植經驗,將來土地誰種?除了大型農業公司,大約就是像和我同樣想法的人吧


一茉鄉村日記


這你不用操心,地永遠都會有人種,中國是農業大國,八億農民全靠地生存。你不種地了,會有人感謝你,你不種地了,種地的人就地多了,中國的耕地太少了。如果耕地多了,種地的積極性就上來了。因此,包括外國人在內,地永遠是寶貴的,地永遠都會有人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