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青年勞動力越來越少了導致大片大片的耕地荒廢該如何處理呢?

cc古藏cc


為什麼出現耕地荒蕪?很多人並沒有看準荒蕪的真正原因。



土地荒蕪並不是因為年輕人進城了,沒有人種地了。如果沒有人種地,你大可以把地租出去。問題是承租的人就是不交地租也不賺錢,即種地本身不掙錢。

為什麼種地本身不賺錢?

過去糧食價格高的時候,絕大部分土地種地是賺錢的,只是賺得多或少。現在糧食價格降了下來,原來賺得少的那部分地(山坡地、鹽鹼地、比較瘠薄的一些地)就變得不賺錢了,這部分地只能荒蕪下來,青年人不進城留在農村種這部分地也是一樣不賺錢。

青年人進城不應該受到譴責,而應該得到鼓勵。中國要實現全面小康,農村大部分人口向城鎮轉移是個先決條件。

中國農村現在5.7億人口,只要留下1億人,平均每人才18畝地,根本不會出現沒人種地的情況。


種田博士後


前推半年,我會罵題主此觀點荒謬不堪!

撂荒土地,在我們平原地區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想象的。

且說說我們這面土地種植的情形吧。

關注鄉村滋味,每天趣聊農家話題。


在我的魯西南家鄉,已基本實現了機器化,人工參與的勞動只佔整個生產作業的極小一部分。

大棚種植、經濟作物種植,需要的人工較多,但多數也是機器耕作,只有瓜果對花、吊繩、下果等機器無法作業的部分,才會人工參與,而這些人工也是僱傭閒下來的婦女。

糧食種植的話,則基本不用人工參與。

老家農村的糧食作物,一般為冬小麥和玉米,收種基本都是一天完成!

收是機器,家有幾畝地,機器一兩個小時就完成了,而且秸稈粉碎在地裡,糧食直接出來,願意留,有車送到家去,不願意留,一個電話就有收糧的商家來地裡拉。

收完後,種地的化肥、農藥、種子等商家直接送到地頭,撒化肥是含在化肥裡的,播種也是機器。一般情況下,連耕加種,加收加賣,當天即可完成!

我這樣說,以前好多朋友罵我誇張,但確實是事實。

侍候幾畝地,一個婦女很輕鬆就完成了。

至於後期打藥,除草,願意使用機器,有!願意僱傭人工,也有!

糧食種植雖然收入不高,但總是一份收入,沒人會去撂荒土地。

後來聽萊陽一位親戚說,他家就撂荒了15畝地,當時真的很吃驚!經過他解釋才知道,山坡坡種不好種,而且地塊分散,所以乾脆也就不種了。

土地撂荒,大多發生在種植不便,產出不高和地塊比較分散的區域。

我的建議是按國家土地流轉的政策走,土地流轉是國家針對土地撂荒,產能較低,而制定的政策,將土地流轉給有專業技能的農民,又方都會有較好的收益。


鄉村滋味


可能很多人不是農民或者即使是農民也多年未接觸農田農事了吧。我是農民出身,每年過年及端午節都回老家看看我家的田地。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中國人的勤勞特性是不會讓田地荒廢的,即使最偏僻的田地也會種一些菠菜、豆角之類的蔬菜。

我父母來城市居住後,家裡的地並未荒廢,我五叔五嬸主動種了起來。他們把我家的田地打理的井井有條:春種小麥,秋種玉米。甚至我家的舊院子裡都種滿了菠菜、生菜、白菜等蔬菜。這樣子他們不僅糧食自給自足,也不用花錢買菜了。而我們村的大部分外遷的人家都與我家情況相似。



我的小區在成都中環路,小區後面臨河的一小塊長條形荒地也種滿了各種不知名蔬菜。不知道是哪位勤勞的大媽大叔種下的菜。而這種情況在成都各個荒地隨處可見。由衷佩服中國人的堅毅與艱苦卓絕。

也許我老了以後,有了自己充足的時間,我也會像現在的這些大爺大媽們一樣,抑制不住自己種菜的衝動,將自己力所能及的荒地用蔬菜填滿!

所以不用擔心田地荒蕪的,相信憑藉中國人愚公移山的堅毅品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能將本是良田的荒地再次變成良田!

最後,我是習慣於不誇張、講良心,說實話的土雜,三農領域優秀創作者,歡迎關注。


土雜漫談


農村青年勞動力越來越少,導致大片大片的耕地荒,該怎麼辦呀?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中國城市工業快速發展,需要大批廉價勞動力,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這是大勢所趨,政策資金勞動力全部向城市轉移,造成了農業的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隨著人口老年化,小農生產模式的瓶頸,大面積耕地拋荒只是現在的表相,為了集約土地資源的前期條件,後續現代化農業提供土地資源,未來農村農業將是中國下一個經濟增長點。

二,農村公路網的建設,水利的資源建設,小田改大田,退出宅基地,土地確權,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土地流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集約土地資源,小塊土地上城市生活,把土地資源集約大戶生產,

三,應該怎麼辦?引進學習經濟比較好的項目,比如中藥材種植,養殖等等填補農業收入的不足,條件成熟的時候,做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最有智慧最勤勞的勞動群體農民,將引領中國農業的文明再度輝煌。





雨中落淚2019


對農村這種局面的出現,我認真的想了想,有以下幾種原因形誠的,首先是計劃生育後,農村的人口減少,很多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為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都在拼命賺錢來培養孩子,儘量賠著孩子到城鎮讀書,甚至是上幼兒園就進城了,賺錢多的人在城鎮上買房子供孩子讀書,所以農村成了空窠村。四十歲的中年人都流入城裡了,所以無人種地了,第二是農產品價格太低,一斤小麥低不上一瓶礦泉水。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比不上打工一個月的收入,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離妻棄子到外打工賺錢,過著流浪的生活,目的就是辛苦自己一輩,換來下一代逃離農村。做一個修七世站街頭,吃了多醬麻油的日子,還有上最後一個問題是糧食進口,使糧價大落,農民所種的糧食,賣不出去,就是買了也是層層壓價,不象原來國家統一收購,會照顧到農民的生活,而現在是國家丟棄了這一塊,實際上是收農民種的糧食是賠本的買賣,因為糧食收儲是需要成本。要曰常管理,還有損失。到頭來還要低價賣出。這些責任,在現在一切向錢的社會里,誰也不幹。

有以上幾種原因,導至了農村田地荒蕪,國家想了多種辦法,加大了種糧補貼,決心很大,但是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現在是少了不少,但仍居主導地位,所以說三農問題,是國家主要考慮的問題,每年都有一號文件,都是想穩定農業。我想專家們在這些方面多想辦法,出點子,不要唱十幾年增的高調。喝與做不協調,別人看了也覺的好笑。


安徽巢湖記憶


筆者老家的10畝地是怎麼分配的?

豬小妹我就是來自農村的,從小生活在農村,在農村上的中小學,大學學的是園藝,參加工作做的是三農相關行業。家裡還有10畝地,父母在老家也參加了合作養豬、散養了土雞、幾頭羊。每逢週末都要回老家看看,農忙的時候也會抽空回老家幫忙。

目前老家的10畝地是這樣分配的,6畝地全部種植了辣椒,因為村子裡基本很少種植玉米、麥子(老家在北方),大家都種植辣椒,因為是規模種植,會有專門的人來村子裡收購,所以不擔心銷路,辣椒價格也比較穩定,種植、採收不太費勁,成本相對也比較低,加上現在火鍋店比較多,本地辣椒需求旺盛。想對比其他的作物,辣椒收益更穩定。剩下的4畝地基本都是種植的蔬菜,圓白菜、黃瓜、豆角等等。

這樣的選擇,主要是因為父母年齡大了,也不願意讓他們累著,雖然現在播種、施肥澆水、收割都是機械化了,但農村難免還有傳統的觀念,比如拾撿漏掉的麥子。這是父輩人所不能忘懷的,做兒女的有時候也改變不了。讓地荒廢或者租出去,老人是不會同意的,所以種植蔬菜選擇會更好一點。

新農村的選擇,荒地是怎麼合理利用的?

城鄉一體化進程越來越快,有些地方已經分不清是農村還是城市了,小別墅一棟棟的連在一起,道路清潔乾淨,豬牛羊有了合適的地方,汙染基本不見。這樣的變化太大了,青壯年的選擇也更多了,有進城工作的、創業的,還有把家安在城裡的。農村大片的土地似乎被荒廢,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有城裡的人回到農村承包土地、山地的。現在的農產品價格也在上漲,所以很多人選擇回鄉創業,這也是個機會。

選擇1:果樹採摘園

現在水果的價格一路上漲,超市最便宜的是緬甸西瓜2~3元一斤,其他水果都在8元以上,部分當季水果比如櫻桃筆者老家的價格到了18元/斤,草莓的價格是20元/斤。城市工作、生活節奏加快,週末或節假日郊區遊成為最好的選擇,如果你的周邊有一片水果採摘園,想必會更吃香一些。不過這個從選苗、種植等都需要相應的技術,量力而行。

選擇2:中藥或花卉種植

當地都有植保站,除了農作物之外,還有中藥和花卉種植的相關技術培訓。如果家裡有空閒的土地,並且規模比較大,也可以先做考察,之後再做選擇,也需要量力而行。

選擇3:菜地(有條件可以做大棚蔬菜)

如果附近有大型的水果蔬菜交易市場,可以考慮做大棚蔬菜,近郊不愁運輸和銷售。

選擇4:如果有合適的工作,可以把農地出租

目前豬牛羊不再適合農村散養了,因為檢疫防疫、環保等條件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養殖不在適合市場發展。所以,與其農地荒廢,不如選擇出租。

寫在最後的話:總之,土地是奉獻者,你種啥它長啥,它會回饋辛勤勞動的人們。


三農豬小妹


農村的青年勞動力越來越少了導致大片大片的耕地荒廢該如何處理呢?

耕地荒廢是近幾年的事情,隨著農村青年人大量外出打工、農村錄取學校學習以及入伍當兵的,大多數是出去就不回來,事業有成的把家裡的老人全部接到城裡面,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相應再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逐漸減少,沒有人耕地種植農作物,地只能空閒。特別是山區坡耕地荒廢比較多,該如何處理呢?


過去外出打工的土地一般是送親戚朋友種植,現在連親戚朋友都外出了,沒有人承擔種植。現在是想種植的人沒有土地種,有的養殖戶想種植牧草養殖畜禽而不敢去種植荒廢的耕地,而大片大片的耕地荒廢,非常痛心。


現在對這些荒廢閒置的耕地只有由村委會徵求村民意見,由村委會牽頭為荒廢耕地尋找出路。一是將土地有償轉包給本村或者附近種草養畜和農業種植大戶經營,收入歸土地承包人。二是土地流轉,轉入農村合作社或者其他轉包者,每年的流轉收入歸土地承包人。


老周說三農


我對這問題問答是:

現時的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八十年代初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少生優生,都是獨生子女,在教育上進了一大步,都想到城裡去生活。而從事農業非常辛苦,收益又微薄,加之農村發展又有些怠後,土地承包時的種田人現已老年了,90年代初出生的人都不想在家務農,湧入城市從事各種行業。

另一方面,農業科學進程緩慢,市場經濟規律,農產品價位低,除在一些特殊的農業產業化大戶有收益外,極大多數農村還是半機械化的傳統農業,因承包土地時未達到一戶一田,土地分戶零散,資源整合利用難以推進。我用一個數據來證明農村現狀,6口之家擁有田地20畝,有勞動力3人,以種水稻來算,年產大米2萬斤,市場價每斤2.5元,總產值5萬元,除去農資丶設施投入後只有4.5萬元,也就說3個勞動力辛苦一年的總收入,一人僅在1.5萬元,這還是條件好的農村,條件差的地區可想而知,總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多,外出務工一個人年可掙4一5萬元,可想而知,有好多人喜歡種地?

地利條件差的地方,種植作物有侷限性,基礎設施差,人文素質也落後,窮的多;地利條件好的地方,耕地面積被各種開發佔用了,土地少,設施再好,科技再進步也沒有效益,這兩個因素形成後,人們還是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擱荒土地,出現了嚴重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空心村。

然而,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已不再是能溫飽就行的時代,高節奏的生活人們不得不從趨利的方向去發展,"有啥吃啥“的年代人們還很快樂,現在“吃啥有啥“人們還快樂不起來了,幸福感已發生本質性的變化,能吃飽穿暖的農村在不是祖輩能生活的家業了,湧向城市生活也成大趨勢。

發展是必然的,民以食為天,農業農村更是小康社會的前沿陣地,沒有農業人們怎麼生活,更何況近1/3的人口以農業為生,鄉村振興勢在必行,將會在一個短時期內改變現狀,一是政策傾注農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現代農業。二是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合作社,家庭農場旳經營模式,將土地進行流轉,整合土地資源,優化產業結構。三是政策支持、政策扶持,發展農業企業,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同時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教育事業,養老保障體系,使廣大的農村人口感受到農業有奔頭,能發展,更能安居樂業,農村問題得以解決。



態和益康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提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導致農村土地撂荒?這個說法有點荒謬!

農村青年進城,勞動力越來越缺乏導致土地大片荒廢?看似非常有道理的一個問題,卻當真經不起推敲,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這一點確實也是事實,農村勞動力外流也同樣沒錯,但是農村土地有荒廢嗎?很少!肥沃的良田絕對不會說荒廢,而有沒有荒廢呢?也有,那些鹽鹼地,沙灘地。

之所以如此肯定的所並沒有所謂的大面積拋荒,這一點同我國的農業政策也有著較大的關係,如今土地流轉政策已經建立起來,對於農村缺乏勞動力的農民來說,如果真的不想種植,不願意種植的話,大可流轉出去,每畝至少也有200塊錢,當然各地區還是有所差異的,老家土地比較好一些,每畝可以達到500元,而黃河灘的地200都沒人願意種植,壓價更低。如今農村種糧大戶越來越多,只要你願意,沒有流轉不出去的土地,問題只在於你開出了什麼樣的價位。但是無論什麼價位,總比撂荒要強吧?

而什麼樣的土地會荒廢呢?這也就是《三國演義》當中所衍生出來的一個詞“雞肋”地,種植吧賺不了多少錢,甚至還會不賺錢,而不種植吧又略微絕對有些虧。那些農田屬於“雞肋地”呢?

沙灘地這也就是江灘、黃河灘、河灘一般這些地方的土地沙土比較多,土地不夠肥沃,種植農作物也一般靠天吃飯,什麼還會因為夏季一場暴雨,河水暴漲之後導致淹沒農田的可能。對於這樣的土地,如果說撂荒了,大家也真的不要奇怪,因為即便是對於正常人來說,都是出於可種可不種植兩可之間,更不要說在勞動力欠缺的情況下了,這樣的農田流轉也幾乎不可能。此外像鹽鹼地,山區丘陵貧瘠土地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土地貧瘠之外,外加無法機械化種植,這也就導致農民當真沒有太大興趣去種植這些農田。

對於這些“雞肋地”出現的撂荒現象,大家當真不必過分的奇怪,更不要將撂荒原因歸咎在勞動力短缺上面,固然勞動力短缺是事實,但是如今農村機械化的事實也著實替代了大部分的勞動力。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撂荒,直白一點的說通勞動力轉移關係不太大,農業生產不賺錢才是根本原因所在。糧價不算景氣,雖說今年玉米價位有所上漲,水稻、小麥價位也保持了穩定,但是在物價漲速過快的今天,總是覺得錢是那麼的不經用,農民種糧補賺錢,種經濟作物勞動力需求量有偏大,這也是大多數農民選擇將土地流轉而外出的一大原因。與此同時,種糧大戶依託自身強大的財力投入,種植大量的耕地,雖說畝經濟效益並不多,但是規模性經濟效益就非常可觀了。


科學興農


農村人口城鎮化,年輕人因為務農無奔頭大量外出打工,導致大片農田荒廢。其實這也只是一種假像,這都是暫時的。將來還會有更多的農田荒廢,但是喧囂過後是平靜。我們應該透過表像看本質。

現在所荒廢的大片農田,基本上都是山區,難耕種,無法機器耕種的農田,加上當初分田到戶時,為了分均勻,每一戶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這也造成無法集中耕種。

現在荒廢了大片農田,只要國家出臺整合農田實現一戶一地政策,並且實行農田改造,至少小面積農田改造,達到可機器耕作後,農業就不需要那麼多年輕勞動力了。到時侯一個人可種地幾百畝上千畝,還要那麼多年輕勞動力幹嘛呢。他們能有好的發展完全可以任由他們去。

只要把可耕地整合好改造好了,自然會有人來承包耕種的,到時會出現農場農莊,種糧大戶養植大戶,地盡其用,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大片荒廢。

目前迫切要求國家進行土地整合,土地改造。只有這樣農業才會迎來真正的春天。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強行搬遷,導致多數農民不服不滿。

此篇雖非什麼傑作,但是希望能有大大人看到,從而能引起重視,長遠解決農業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