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仁化:傳承紅色基因,創全國雙擁模範縣

新春將至,歲寒情深,日前,韶關市仁化縣四套班子領導組成慰問團,帶著全縣人民的深情厚誼,分組走訪慰問駐韶、駐仁部隊,並深入各村(居)慰問老戰士、生活困難退役軍人、烈軍屬等優撫對象,向他們致以新年的祝福和親切的問候。這是該縣持續鞏固軍政軍民關係融洽,積極創建第十一屆全國雙擁模範縣、廣東省雙擁模範縣“六連冠”的一個縮影。

仁化是廣東省革命老區縣,多位無產階級革命先輩在仁化留下了光輝足跡,留給仁化後代子孫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目前,仁化縣已連續五屆被廣東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廣東省雙擁模範縣”,全省唯一一個以長征為主題的大型紀念館——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在城口鎮落成開館。基於此,去年來,該縣認真貫徹落實省、韶關市關於雙擁工作的部署,傳承紅色基因,唱響紅色主旋律,創建第十一屆全國、廣東省雙擁模範縣,創新發展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軍政軍民關係。

韶关仁化:传承红色基因,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整合紅色資源

提高國防教育實效性

“我縣實施‘整合紅色資源、打造雙擁文化、增強教育功能、彰顯特色優勢’的創建戰略。”說起創建雙擁模範縣,仁化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彭國強向筆者娓娓道來。彭國強介紹,仁化縣創建雙擁模範縣的最大特色亮點之一,就是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勢,發揮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大力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教育。

據瞭解,該縣尤其注重國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於去年建成開館,還成功打造了城口紅色小鎮、安崗紅色村、石塘雙峰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完成了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升級改造項目,修繕維護了仁化暴動紀念碑等烈士紀念設施,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被命名為“廣東省國防教育基地”。

利用這些紅色文化資源,該縣有效組織黨員幹部、中小學生、市民群眾等開展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其中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和城口紅色小鎮每天至少數千人到這裡參觀。安崗村近兩個月接待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遊客4000多人次。

韶关仁化:传承红色基因,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高標準保障優撫對象

擁軍優屬暖人心

日前,仁化縣人武部與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主要領導幹部,分別給立功戰士紅山鎮張強和董塘鎮魏城發家中送去了“三等功”喜報,激發廣大青年獻身國防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喜報送家門”是仁化縣擁軍優屬的一項重要工作,旨在樹立“參軍光榮”的社會風尚。為營造擁軍優屬的濃厚氛圍,該縣由四套班子領導為烈屬、軍屬等優撫對象懸掛光榮牌,全縣共懸掛4906塊光榮牌,100%完成懸掛光榮牌的任務,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和雙擁意識。

該縣還把高標準落實優撫安置政策作為創雙擁模範縣的重要舉措,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擁軍優屬、優撫安置等制度體系,逐年提高撫卹補助標準,“三屬”撫卹、在鄉老復員軍人月定補等均高於省標準。全縣優撫對象生活、醫療、住房等“三難”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對烈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和病故軍人遺屬,每年給予定期撫卹“三屬”優待金。對義務兵立三等功的給予當年優待金50%獎勵,優秀士兵給予當年優待金30%獎勵。對退役士兵優先安置工作,並鼓勵退伍軍人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培訓。開展了最美退役軍人評選活動,2019年對8名最美退役軍人進行了評選表彰。在縣、鎮、村三級建立了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和服務站,構建了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

協作共建

軍政軍民關係融洽

一直以來,仁化縣軍政軍民的血肉聯繫緊密,這主要源於該縣充分利用“八一”、春節等特殊節日,組團慰問駐韶、駐仁部隊,深入全縣各鎮(街)慰問優撫對象。四年來,共走訪烈軍屬、在鄉復員退伍軍人等優撫對象3萬多人次。在每年9.30烈士公祭日,組織機關單位幹部職工、中小學生、駐仁部隊官兵開展緬懷和祭奠革命先烈活動。還通過召開軍地聯席會議和互相走訪等活動,加強軍地溝通交流,共商軍民發展。

韶关仁化:传承红色基因,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仁化縣雙擁工作的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湧現出一批擁軍模範和部隊建設的先進典型,樹立了粵北山區擁軍模範和粵北山區部隊建設的一面旗幟,縣人武部被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黨委表彰為“先進旅團級單位”黨委,被廣東省軍區表彰為標兵人武部,多次被韶關市人民政府徵兵辦公室表彰為徵兵工作先進單位,多次被韶關軍分區評為先進武裝部。武警中隊2016年至2019年被省總隊評為先進中隊。

在新的一年,仁化將以創建第十一屆全國雙擁模範縣、廣東省雙擁模範縣為目標,全力營造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濃厚氛圍,竭盡全力為部隊排憂解難,不斷促進雙擁工作邁上新臺階,開創性局面。

記者/唐音

通訊員/譚玉玲 劉志勇

攝影/龍全明 藍靜如

【作者】 唐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