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擒鰲拜時失敗了,孝莊太后會有什麼對策嗎?

宋安之


康熙擒鰲拜,只是孝莊太后給孫子練手和立威的機會。無論成功與否,鰲拜都必然倒臺。



順治駕崩後,留下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而鰲拜身處四輔臣末位,之所以能為所欲為,完全是孝莊刻意縱容的結果。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看滿清政治制度的變化就可以得出結論。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為了對外擴張的需要,創建了八旗制度,從法律上確立了一起打江山的滿清貴族地位。

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周邊威脅逐漸掃除,江山也逐漸穩固,為集中王權,開始計劃削弱滿清貴族的權力。

皇太極當政五年後,仿照明朝制度建立了六部。幾年後,又推行議政大臣制度,就是在八旗另外再設立三名議政大臣,意思就是以後各旗不再是旗主一個人說了算了。


這還不夠,皇太極還設置了都察院,這個機構是專門用來監督王公貴族的。

皇太極去世後,他設立的制度就發揮了巨大作用。當時多爾袞和皇長子豪格爭奪皇位,皇太極掌握的正黃旗、鑲黃旗支持豪格,正白旗、鑲白旗支持多爾袞,雙方鬥得不可開交。

當時為什麼沒有發生武力爭鬥呢?主要原因就是各旗不再是一個人說了算。最後還是靠召開議政大臣會議解決了問題,推舉孝莊太后的兒子順治繼承了皇位。

順治親政後,為了進一步集中皇權,建立了六部之外的大理寺、太常寺等一系列權力機構,並開始重用漢臣。

同時順治對八旗制進行了改革,建立了“上三旗”和“下五旗”制,自己親自掌握正黃旗、鑲黃旗及後來和多爾袞劃清界線的正白旗。


而正白旗旗主就是通過“賣主求榮”,得到順治重用的蘇克薩哈。

但順治的這一系列變動,並沒有徵求母親的意見,這引起了孝莊的不滿。經過眾多權力鬥爭的孝莊認為漢臣權力過大及重用“賣主求榮”的蘇克薩哈,這對未來的皇權統治都是隱患。

順治駕崩後,8歲的康熙繼位。孝莊迎來了權力重組的機會,她一個女人不方便走到前臺,於是選中了“金牌打手”鰲拜。

為什麼選擇鰲拜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四大輔臣索尼老奸巨猾,肯定不會受其擺佈,蘇克薩哈是打擊對象,而遏必隆性格懦弱。對比之下,忠心不二、一介莽夫鰲拜就是最佳人選。


索尼不虧為“老狐狸”,深知孝莊的用意,主動稱病避禍,並辭去了首輔的職務。

而有了孝莊撐腰的鰲拜目空一切,乾死了親家蘇克薩哈、嚇傻了遏必隆,鬥倒了一切反對勢力。一時朝權都集中到鰲拜的手裡。

接下來輪到孝莊出手了。她首先和正黃旗的索尼聯姻,將他的孫女赫舍裡立為康熙的皇后。

為了分化鑲黃旗,孝莊將遏必隆的二女兒選進宮封了妃子,而正白旗蘇克薩哈一死,自然和鰲拜勢不兩立。

對於鰲拜來說,貌似權傾朝野,實際上他已成為公敵,他手中擁有的資本只有半個鑲黃旗,但滿清八旗制如今又是議政大臣會議制,失去了孝莊的支持,到最後他就是一個孤家寡人。


一切都在孝莊太后的掌握之中,接下來輪到小皇帝康熙“智擒鰲拜”環節。

康熙八年,57歲的鰲拜被召入宮,隨著康熙一聲令下,十幾名由滿清貴族子弟組成的小布庫們,一擁而上,一舉擒住了鰲拜。

隨後八旗議政大臣立馬落實了鰲拜30條罪狀,按罪鰲拜能死幾十回,但康熙念其“戰功卓著,且無叛逆之心”,於是赦免其死罪,只是剪除了他的黨羽。

至此,康熙親政的一切障礙被掃清,以前的老臣死的死、退的退,而康熙還落得個明君、仁君的美名。此時身居慈寧宮的孝莊很滿意,一場大戲終於可以落幕了。



花木童說史


智擒鰲拜,實際上是在索尼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與孝莊太后和康熙皇帝定下的策略。

康熙四年(1665年),在孝莊太后的主持下,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孫女,至此索尼、索額圖父子所在的赫舍裡家族與皇家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了一起。

而在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前奏請康熙皇帝親政,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舉措。

首先,康熙皇帝親政後,輔政大臣的職責就此終止,如果鰲拜等輔政大臣再擅權專政,則是犯下了觸動皇權的大罪,而這也就使康熙日後除掉鰲拜奠定了法理性基礎。

其次,康熙皇帝親政,可以收歸權力,確保鰲拜集團倒臺後政權的平穩順利過渡。

再次,這也是康熙和孝莊太后通過索尼,向朝堂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提前為執掌朝綱打下輿論基礎。

儘管康熙出於試探的目的沒有馬上同意親政,但是朝堂上的輿論風向已經形成,在索尼去世後沒多久,康熙皇帝就宣佈親政。

但面對剛剛親政的康熙,鰲拜依舊專橫跋扈,甚至在朝堂上擅殺了蘇克薩哈,這也使得康熙皇帝和孝莊太后是下定決心要除掉鰲拜。

而索尼生前進行的第二項安排則在這個時候也隨之啟動,這就是讓自己的兒子索額圖辭去了大學士、吏部侍郎等一切職務,擔任康熙的貼身侍衛,在保護康熙絕對安全的同時,為康熙皇帝智擒鰲拜訓練布庫少年。

智擒鰲拜的準備工作也就此開始。


智擒鰲拜看似是一蹴而就,但卻是一整套非常複雜的“連環計”。

在康熙對鰲拜動手之前,準備工作全部在秘密的狀態下進行。

此時的康熙皇帝整日與布庫少年們玩鬧在一起,不問朝政,繼續讓鰲拜掌權,在確保朝政穩定的同時,也極大的麻痺了鰲拜。

而所有被選召的布庫少年均為上三旗子弟,只服從於康熙皇帝和索額圖,對於他們將要做的事情,就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

康熙智擒鰲拜的時候,是各個環節,環環相扣。

第一環,康熙以商議朝政,並且指導布庫少年為由,請鰲拜到武英殿,讓鰲拜並沒有做任何的防備。

第二環,索額圖站在武英殿外,說明康熙已經親政,不應在佩刀上殿,於是讓鰲拜交出了武器。

第三環,在此之前,鰲拜在殿上做的椅子,喝水用的茶杯,都已經經過了特殊的處理,使得鰲拜在無意間翻身倒地。

第四環,服侍鰲拜的太監,其實是喬裝打扮的布庫少年,在鰲拜倒地後,隨即招呼同伴,原本以為這些少年是要扶自己起身的,卻不想竟被控制了起來。

第五環,在鰲拜被控制後,康熙皇帝馬上宣佈鰲拜的三十大罪狀,並且宣佈要將鰲拜處死。

至此,整個智擒鰲拜的過程就這樣的結束了,可以說整個過程設計的非常巧妙,而這也離不開索尼和孝莊太后的智慧,以及索額圖的執行力,康熙在此情形下表現出的鎮定與泰然,也昭顯一代帝王的風采與魄力。


此時的孝莊太后已經幫助康熙做足了除掉鰲拜的一切準備工作,而她需要的只是憑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穩定局面而已。

為了智擒鰲拜,孝莊太后為康熙做足了準備,其中最為重要的手段就是政治聯姻。

實際上,在孝莊太后的授意下,康熙皇帝不僅娶了索尼的孫女,與赫舍裡家族實現了利益綁定,同時,康熙皇帝還迎娶了另外一位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使得長期依附於鰲拜的遏必隆,在康熙與鰲拜的較量中保持了中立。

況且在康熙皇帝登基之初,確立四大臣輔政制度的同時,也確定了孝莊太后對於輔政大臣們的監督與節制作用:

“四輔臣擔當國事,裁決庶務,入白太后(孝莊)。”

但是實際上,孝莊太后完全可以不用為此擔心,已經親政的康熙是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只要宣佈了鰲拜的罪狀,鰲拜也只能認罪俯首。

就在康熙宣佈完鰲拜的罪狀,並且宣佈要將鰲拜處死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鰲拜是掙脫了布庫少年的控制,然後這個時候的鰲拜並沒有去傷害或者脅迫康熙康熙,也沒有就此逃出武英殿呼喊援兵,要知道,此時在武英殿外的皇宮侍衛都是聽命於領侍衛內大臣的,而這個時候的領侍衛內大臣正是鰲拜集團的黨羽班布爾善。

鰲拜只是脫掉上衣,露出自己一身的傷疤,來質問康熙,而康熙在隨之動容後,也選擇將對鰲拜處死的決定改為了終身監禁。兩個月後,鰲拜就在獄中鬱鬱而終了。

所以,即便是權勢再大,面對已經親政的康熙,依然是要行君臣之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憑藉皇權的威嚴足可致鰲拜於死地,也確實不需要孝莊太后留有後手。

如果真的要以防萬一的話,關注並控制此時負責宮禁衛戍的領侍衛內大臣班布爾善才是關鍵,而這也就是康熙皇帝為何要在監禁鰲拜之後,一定要處死班布爾善的原因所在。


雍親王府


如果鰲拜真的想要造反,無論孝莊做什麼都沒用。對於一個鐵了心想要造反的人,除非殺了他,不然做什麼都阻止不了他。

反之,如果鰲拜鐵了心的忠於大清,孝莊或許只需說一句“這是一群小孩子跟你鬧著玩的,鰲卿家不要在意,哀家這裡給你賠個不是了”,然後再賞賜給鰲拜一些東西,這件事也就這麼過了。



所以,事實上康熙擒鰲拜失敗後,清朝會發生什麼,不是取決於孝莊有什麼對策,而是取決於鰲拜是不是忠於大清。如果鰲拜要反,孝莊唯一的對策就是想盡辦法殺掉鰲拜。如果鰲拜不反,孝莊無需做什麼,只需簡單的幾句“掏心窩”的話,這件事也就過了。



那麼在那個時候,鰲拜真的有反心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對鰲拜動手之前,鰲拜並無反心,相反他對康熙的曾祖皇太極、父親順治還很忠城。

當年皇太極因突然駕崩,來不及立遺詔時,是鰲拜等兩黃將領確保了皇太極一脈的皇位不旁落於他脈,在他們“不立先帝之子,就兵戎相見”的聲嘶力竭下,多爾袞放棄了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順治帝在位時,他不懼多爾袞幾次三番威脅他的生命,在三次被論死,曾經與他共同扶立順治的兩黃將領都相繼投靠多爾袞,過上了位極人臣的榮華富貴的生活時,多爾袞就是不降於多爾袞,而是始終都忠於順治。

其實當初鰲拜完全可以為自己的利益去投靠多爾袞,畢竟在當時朝堂上幾乎都是多爾袞的黨羽時,鰲拜這麼做本無可厚非。但是鰲拜卻並沒有這麼多,他不懼於任何的威脅,哪怕多爾袞曾幾次三番想要他的命,他也始終不願意附和多爾袞。



而從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對順治也是堅守忠誠,這種種事情來看,鰲拜對於皇太極一脈絕對是一片赤誠,絕對是難得的忠義之臣。也就是如此,順治帝親政後,他得知鰲拜與索尼等人曾立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遂視為他為心腹重臣。

所以試想看,就是這樣曾經為了皇太極、順治忠誠到連命都不要的鰲拜,他會在康熙的時候有反心嗎?顯然不會。在康熙時期,鰲拜完全沒有理由有反心,要權,貴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他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地位,他已貴為二等公,已算是人臣所能得到的爵位的極限;要財,無需多說,一個輔政大臣會缺錢嗎?所以根本沒有什麼讓他有反心。



所以說在康熙對他動手前,鰲拜根本無任何的反心。說白了晚年的鰲拜雖驕橫跋扈,貪贓枉法,但是也只是對政敵,對天下而言,對於皇帝,鰲拜始終都是忠心的,這點毋庸置疑。

其實康熙之所以會對鰲拜動手,絕非是鰲拜想造反,只是康熙想早點掌控皇權,然後接著鰲拜去立威,僅此而已。



當然,如果康熙在對鰲拜動手失敗後,鰲拜是否還會保持著對皇太極一脈的忠心,這裡並不能得到絕對的答案,畢竟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誰也無法知道結局會如何。但是從之前鰲拜種種的表現,寧死也要忠於皇太極一脈來看,鰲拜會繼續忠誠於康熙的幾率,也有近乎九成。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下,康熙對鰲拜的抓捕行動雖然失敗,但是此時孝莊肯定會站出來說道“小孩子貪玩,鰲愛卿不要當真”,就這樣一場危機似乎就能迎刃而解,畢竟鰲拜還是忠於康熙,忠於大清的。

事實上,鰲拜的忠,清朝的皇帝都知道,不然晚年的康熙也不會恢復其名爵,康熙的兒子雍正也不會賜予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更給予世襲罔替這樣的厚待。



只能說自古無情帝王家,一個皇帝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能犧牲掉一個死忠於自己的忠臣,這真的是蠻無情的。


澳古說歷史


鰲拜是兩朝權臣,出身滿族瓜爾佳氏,鰲拜年少時,擅長騎射,忠勇智慧,在皇太極時期的攻克皮島一役中,立首功,被賜號“巴圖魯”(勇士)。後來跟隨多爾袞入關,鰲拜屢立戰功,是清軍的第一等戰將。大戰山海關,打明軍;攻打北京城,打李自成;進攻四川,打張獻忠,鰲拜不愧為滿洲第一勇士。打仗勇猛,政治上還要站對隊。皇太極死後,他反對擁立多爾袞,不久被人告發“擅發兵丁守門”,被論死兩次。順治七年,鰲拜再次因包庇罪論死。

有人說這是多爾袞的打擊,但依我之見,皇帝新立,大臣握權,打擊鰲拜已經是當時的一種政治正確,所以打擊鰲拜是前朝就遺留問題。曾經調停中立的孝莊太后何等聰明,準備了10多年想滅鰲拜,怎會沒有失敗的預案。滅鰲拜,前臺是康熙,後臺是孝莊。假如康熙失敗,孝莊一定有後備方案。

其一:三大輔臣不和,可借力打力

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比隆、鰲拜四人並不能夠團結,四位輔政大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高望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為了避免爭端,在很多事情上不詳過問。而且孝莊給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蘇克薩哈屬正白旗,與鰲拜相比起來,蘇克薩哈倒也算是忠臣了,鰲拜與蘇克薩哈雖有姻親,二人卻是政敵,在康熙六年的時候,鰲拜收集蘇克薩哈24條罪狀,彈劾蘇克薩哈,薩克薩哈被滿門抄斬。遏必隆雖然性格中和,表面上附和鰲拜。但鰲拜位雖居四輔臣之末位,但自恃軍功高,網絡罪名除死蘇克薩哈,這一點早已讓索尼和遏必隆警惕。康熙佈局擒鰲拜的時侯,把他的的親信都安排到了各地,怎麼不會暗地裡聯合索尼和遏必隆。可以說康熙已經控制了京城裡的力量,就算是康熙失敗,孝莊也會讓兩位大臣除掉鰲拜。別忘了,孝莊才是幕後導演!

其二:康熙先發制人,鰲拜並無反意

前面說過,鰲拜自恃軍功,為人傲慢。在順治朝就被多爾袞數次彈劾,打擊鰲拜,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就如同楊宇霆一樣,在張作霖手下起起落落,受人打擊,這也是張作霖的用人智慧。而到了張學良執政時,終於多年的媳婦熬成婆,自恃張學良的長輩。雖然像鰲拜一樣並無反意,但卻是張學良的眼中刺肉中釘。同張學良除掉楊宇霆一樣,縱使康熙失敗了,鰲拜也沒準備什麼策略,孝莊僅憑宮中警衛就可除掉鰲拜。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孝莊時經歷三朝的人物,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讓康熙放手去做。

其三:孝莊太后才是幕後導演

看看康熙登基時孝莊對康熙說了些什麼,《孝莊秘史》中談到:“孫兒,你要昂首闊步地走,記著,這天,由你來撐,地,任你來踏,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康熙,這位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何等的豐功偉績!除了天資,孝莊的後天教誨更是重要。“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這是孝莊死後康熙講的。可以說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是歷事三朝的偉大政治家!可能在後人眼中只記得是少年康熙扳倒了鰲拜,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康熙背後的孝莊太后在默默“撐腰”的話,也許康熙王朝也就不是本來的模樣了。


歷史課課代表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生也是頗有傳奇色彩,而這位傳奇皇帝的出道第一戰就是14歲的時候智擒權臣鰲拜。

以假設歷史的角度來看,如果康熙擒鰲拜失敗的話,孝莊太后肯定會親自出面幹掉這個曾經的功臣現在的權臣鰲拜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宋安之來以歷史資料具體來給大家說說。

對於智擒鰲拜這段可能大家的大概認知就是康熙培養了一批會摔跤的小孩子,然後趁鰲拜覲見之時,出其不意的擒獲了鰲拜,最後是順利的親政。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表面輕描淡寫的背後那有那麼簡單,康熙和孝莊太后在此之前可是為了親政是煞費苦心的佈局了很多很多。

鰲拜當時矯旨先後殺掉了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還有同為四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一時是權傾朝野。

看似是沒有可以壓制他的的人,其實還是有的,那就是四輔臣之首索尼。(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不過索尼年老不想再捲入政治鬥爭之中,而且與鰲拜同為兩黃旗之人,鰲拜殺蘇克薩哈是因為與正白旗的宿怨所致,所以索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孝莊太后身為清初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代幼帝的女人,可不是什麼簡單之輩。因此想到了聯姻,甚至打破了當時大清沿襲下來的成例,那就是皇后必須是出自大清最忠實的盟友蒙古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堅持讓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


康熙與索尼有了這層關係以後,索尼自然是不想管也要管,於是康熙六年索尼聯合其他大臣上書要求康熙親政,於是康熙表面上獲得了親政。

可惜不久之後索尼病故,不過索尼雖死,他的長子也就是赫舍里氏皇后的父親赫舍裡·噶布喇是領侍衛大臣,屬於負責皇帝安全的一品大員。

這樣一來索尼家族的人成為康熙的助力,領侍衛大臣赫舍裡·噶布喇身為康熙岳父自然是保證了康熙安全。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任職,調離了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康熙才開始智擒鰲拜的。

這背後孝莊太后可是算計了不少,可以說是萬無一失,康熙並非是孤注一擲,他最起碼擁有北京的控制權。

如果智擒鰲拜失敗的話,讓鰲拜逃出皇宮的話,但畢竟親信不在京城,一時半會是回不來的。孝莊太后這個時候肯定不會等著鰲拜回來,一定會從幕後走到臺前,以自己的威望,親自下令殺了鰲拜的。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在於,鰲拜只是權臣並非有反意。(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如果他想謀反的話,肯定早就經營好了,手下又大多如他一般是驕橫之輩,只要他透露出謀反的意思,就算他被擒獲,手下也會回到京城發動兵變的,甚至有野心之輩趁亂殺死鰲拜,自己來當權臣的。

可根據鰲拜的反應來看,鰲拜並無謀反之心。

不要小看了孝莊太后的佈局,也不要過分高看鰲拜有謀反的心思。

所以說如果康熙智擒鰲拜失敗,孝莊太后絕對會從幕後走到前臺收拾爛攤子的,派人殺了鰲拜,免得事情鬧的一發不可收拾了。


宋安之


如果康熙擒螯拜時失敗了,孝莊太后會有什麼對策嗎?

看過鹿鼎記的人都記得,少年時的康熙被權臣螯拜欺負得不要不要的。無奈之下的康熙,只能鋌而走險,依靠韋小寶和一群少年布庫,智擒了螯拜,而韋小寶更是在天地會刺殺螯拜時,手刃了螯拜。從此改變了康熙小玩伴的身份,走上了飛黃騰達之路。

小寶戰鰲拜:


歷史上的螯拜是個什麼樣的人,真的如小說中一樣不把康熙放在眼裡嗎? 螯拜是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朝元老,一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屢立戰功,號稱‘滿州第一勇士。“,是皇太極的心腹。

在皇太極去世後,堅定的與多爾袞鬥爭,擁順治繼位,深得順治的信任。順治死後,任命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輔佐小皇帝玄燁。



但是這四人之間,矛盾重重,在索尼病死後,鰲拜設計除掉了蘇克薩哈,排擠遏必隆,大權獨攬,絲毫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裡。

為了維護皇權,康熙以布庫之計擒住了螯拜,宣佈鰲拜N條罪狀,雖然沒有殺他,也讓他牢底坐穿了。 客觀上來說,康熙用的是一招險棋。

如果失敗了,會有什麼後果?康熙自己都不知道。可有一個人知道,也許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這個人就是康熙的奶奶,老謀深算的孝莊太后。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除螯拜之前,康熙向孝莊商量過。雖然孝莊是個女人,但她久經權力鬥爭的考驗,有著豐富的鬥爭經驗和鬥爭策略。

早在索尼去世前,孝莊就做主,將索尼的孫女許配給康熙做皇后。這還不算,過了幾年,又讓康熙把遏必隆的女兒娶做妃子。

孝莊和小康熙:

這樣,四個輔政大臣就有兩家與康熙捆綁在一條船上了,同時,這兩家代表的正紅、正白二旗兩股勢力也站在了康熙這一隊。

孝莊其實知道,螯拜雖然囂張撥扈,但不敢也不會造反。他說到底只是個莽夫,最終夢想不過是在皇帝面前他一個人說了算,所有他看不慣的人都得滾蛋。就算康熙的意圖被識破,螯拜也不敢真的把康熙怎麼樣。

智擒鰲拜:

事實也證明了她的遠見:螯拜真的沒怎麼反抗,只是大喊“老臣無罪!“ 螯拜黨羽雖多,可真正的死黨不過班布爾善一個。在康熙擒螯拜的同時,孝莊就順帶讓人把班布爾善給解決了。這樣,螯拜孤掌難鳴,也興不了什麼風浪。

所以,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那一天,她只是安靜的坐在後宮,等待著勝利的捷報就行了。


剛日讀史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康熙擒拿鰲拜所做的步驟

第一步:聯姻

在當時有四大輔政大臣,除了鰲拜另外三個分別是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其中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遏必隆的女兒為皇妃;

第二步:護駕

命索尼的第三個兒子索額圖為皇帝身邊的侍衛,且招了二十多個布庫少年,整天在一起玩布庫戲;

第三步:五連環計

第一計:收繳鰲拜的武器

鰲拜覲見皇帝都是帶著武器上朝的,這時索額圖就說:“鰲少保,皇上都親政兩年了,再帶武器上朝是不是不太合規矩了”,鰲拜當時沒多想就把武器給了索額圖;

第二計:因鰲拜是輔政大臣,他面見皇上時都賜座位,這時他們就把鰲拜坐的椅子據掉了一條腿,在用膠沾上;

第三計:把平時伺候在鰲拜椅子後的太監換成布庫少年裡最厲害的一位;

第四計:把平時伺候鰲拜茶水的太監換成庫少年中第二厲害的;

第五計:把平時給鰲拜泡茶喝的杯子先放開水裡煮沸,然後用茶托遞給鰲拜茶水

最後一步,實施五環計;

當鰲拜沒有帶任何武器覲見,皇上賜坐後,第二厲害的布庫少年就將事先準備好的茶水端給鰲拜喝,當鰲拜端起滾燙的杯子時,這時人的自我保護意識本能就會將杯子丟掉,身子也會往兩邊晃動,接著椅子腿就會斷,這時站在凳子後的布庫少年就用凳子把鰲拜扣起來,送茶水的布庫少年也幫忙把鰲拜摁住了,成功捉到鰲拜!

這就是康熙擒拿鰲拜的經過,而在這經過的每一個步驟裡都有孝莊太后的功勞。

首先聯姻就是太后下的指,指定她們兩為皇后與皇妃的,其次索額圖是大學士,有很多官職的,是太后安排他辭去一切官職做了皇帝身邊侍衛的,最後的計策也是孝莊太后幫忙出謀劃策!<strong>

對於如此聰明的女人,鰲拜根本囂張不起來,所以如果康熙擒鰲拜失敗了,太后沒什麼可怕的,她有兩個選擇。

第一,幫助康熙把鰲拜處理掉,她下一文詔書,以皇太極遺孀和順治帝母親的身份公佈鰲拜的罪狀稱其輔政大臣做的不稱職,要罷免了他,為此鰲拜想造反也不大可能,因為他真實的權利並沒有那麼大,他只是個功臣而已!

第二,孝莊會說這一切都是小孩玩鬧,和他開玩笑,並不是真的要拿他,然後繼續不理朝政,做康熙皇帝幕後的幫手,幫她繼續處理鰲拜,讓康熙通過這件事樹立起自己的威望與形象!

第三,如果逃跑且起兵造反,孝莊太后會和康熙一起對抗,當然成功與否就不知道了,如果成功,鰲拜難逃一死,如果不成功,鰲拜就會重新立皇帝,孝莊太后也很有可能被監控,什麼都做不了。


貓眼觀史


這個腦洞可以來開一下,假如康熙擒拿鰲拜的時候失敗了,作為太皇太后的孝莊會怎麼樣應對。

康熙的計劃一旦失敗,宮廷的禁衛和京城的禁衛就會被鰲拜抓在手中,皇室差不多就成待宰的羔羊,對於有野心的康熙,那是必須死的,鰲拜不會容忍他活著繼續在位做傀儡。

作為歷史上被吹噓過度的孝莊大概會做最後的拼搏,但是鰲拜在康熙初期獨攬大權的時候,皇室都沒有人能夠抗衡,更不要指望康熙失敗之後了,面對大權在握的鰲拜,孝莊也無力迴天,也是無可奈何的,鰲拜會用孝莊的名義廢殺康熙的,然後另立康熙的哥哥福全或者弟弟常寧和隆禧,之後孝莊就可以去死了。

鰲拜要立新君的話,感覺會立最小的隆禧,隆禧最小而且也是死的最早的,還沒有子嗣,到時候鰲拜可以名正言順的再立新皇,大概會立福全或者常寧的兒子之一,這樣鰲拜就掌握了三任皇帝【康熙、隆禧、福全子或者常寧子】,威望足夠篡位了,就可以加九錫封大國親王,最後禪讓改朝換代咯!

這期間呢,鰲拜可以學習前輩,血洗愛新覺羅氏,就留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做門面,改朝換代之後,這些遠親再殺一批,都洗的差不多了,愛新覺羅皇朝就成了瓜爾佳皇朝。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既然是假設,那咱先不談康熙的各種準備,就說康熙擒鰲拜失敗了,他奶奶孝莊會怎麼辦吧。

第一,肯定是壓著玄燁賠禮,安撫鰲拜。

大玉兒十分隱忍,當初她勢力不夠之時,為贏得多爾袞支持,可以與之周旋,甚至不惜施之女性手腕,對於一國太后而言,實為不易。


而今孫子在位,大玉兒更是多了些經驗,但凡為著這一脈傳承,再下點身段也無妨。

趕緊的,讓玄燁表態:此為戲耳。中堂受驚了。

然後給鰲拜加官進爵,送些美女,厚厚地賞賜下去。

鰲拜不是傻子啊,肯定知道小皇帝想幹什麼了,但他此時雖然氣焰囂張,倒還沒準備謀反。受了一驚,且忍下這口氣,收了太皇太后的那些賞賜再說吧。

第二,加緊扶持其他勢力。

暫時安撫住鰲拜了,得盤算用另外的勢力來牽制這個心腹大患吶。

老滑頭索尼就不要躲在一邊享清閒了,拉出來遛遛。

蘇克薩哈死了,沒法子。把遏必隆拉到自己這邊來,他雖然也心懷不軌,但比鰲拜好對付,先把他拉過來對付鰲拜,過後再收拾他。

然後從宗室中找幾個可靠的掌旗的,伺機打殺鰲拜。

最後,就是告誡玄燁耐心等待,別再輕舉妄動了。


擒殺不成,且示弱以怠其心,待自己的力量大了再徐徐圖之。在此期間,密切關注鰲拜,尋找他的破綻,時機一到,雷霆一擊!

以上猜測純屬猜測,歡迎來辯,我是錢多多讀文史 。


錢多多讀文史


康熙在擒鰲拜時還沒有掌握絕對的權力,且採用的是培養一幫武士智擒的方式,所以肯定有失敗的概率,如果失敗了會面臨什麼樣的結果呢?

  • 鰲拜主動解甲歸田

如果擒拿失敗,鰲拜成功脫身後終於意識到功高震主的情況下不可能友善相處,加上自己也快到了退休年齡,主動提出交出權力頤養天年,這種情況可能性較小,卻是最和平的方式,康熙皇帝可以順利掌握大權,也不需要孝莊做什麼來幫助自己的孫子。

  • 鰲拜繼續獨攬大權


鰲拜脫身之後,糾集黨羽和勢力集團,進一步把持朝政,架空康熙皇帝,這種情況會導致康熙和鰲拜爭權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按照當時的實力對比來看,康熙的處境可能會越來越不利,這種情況下孝莊將會出手幫助年少的康熙皇帝,增加其力量比重,使其在爭權中不至於落於下風。

  • 鰲拜執意另立新君


矛盾激化之後,鰲拜很可能勾結其黨羽逼宮,編造理由逼康熙退位,另立愛新覺羅家族年幼容易控制的子嗣。由於孝莊僅有順治一個兒子,康熙擒鰲拜時順治最小的兒子也已經9歲了,加上孝莊對康熙很是疼愛,另立新君將會激起孝莊強烈的反應,她將號召先帝舊臣,甚至包括孃家蒙古族的勢力,盡最大努力保住康熙的皇位,從當時的力量對比來說,將會發生大規模的內鬥,勝負難料。

  • 鰲拜要自立為帝

從鰲拜當權時的表現來看,其篡權謀逆的野心並沒有明顯暴露,所以對自立為帝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真要自己當皇帝,那麼滿清權貴一場內鬥不可避免,由於鰲拜黨羽眾多,康熙皇帝和孝莊太后都會面臨極大危險,一旦能抵禦住第一波攻勢,號召天下之師勤王,以愛新覺羅家多年執政打下的根基,鰲拜勝算不大。

綜上分析,如果鰲拜順利脫身,最大的可能是進一步擴充勢力,加強對皇帝的控制,同時伺機另立新君,以繼續把持權力控制朝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