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弘晝和弘時有什麼不同?

趣談國史


講了兩年的權謀了,今天輕鬆一點,換種角度來解釋下弘晝和弘時的不同:

一、

首先這是倆人,一個叫愛新覺羅·弘晝,一個叫愛新覺羅·弘時,弘時是雍正帝的第三子,弘晝是雍正帝的第五子。

二、

這倆人的出身不同,弘晝的生母是純懿皇貴妃耿氏,這樣說大家可能不熟悉,舉個例子,《甄嬛傳》裡面的端妃,《延禧攻略》的裕太妃,就是這個人!

而弘時的生母是齊妃李氏,她一共生了三兒一女,前兩個皇子一個活到3歲,一個活到11歲,只有弘時成年,女兒則活到二十三去世。齊妃受弘時影響,只升到了妃便被冷遇,地位次於弘晝的生母純懿皇貴妃耿氏。

三、

倆人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同,因為題目問的是《雍正王朝》裡面,關於這倆人學習態度對比出自老八胤禩被抄家時:

老八胤禩提到了幾點,一是弘晝聰明的很,讀書的時候,表面上顯得愚笨,可是哪一次背書不是倒背如流?

而弘時則讀書的時候不用功,比如在熱河狩獵的時候,鄔思道同時教弘曆和弘時,問到曹操帶兒子狩獵,曹丕為什麼不射殺小鹿,弘曆的回答堪稱完美,而弘時卻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

隨後鄔思道教了他倆最重要的一條為人處世之道:

“讀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明理,世上的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字,把理字想清楚了,做起事來就有了主張……但是又不能守死理……”

後來的弘曆就是謹遵此道,萬事佔了一個理字,結果才處於不敗之地,相對比弘時,老師講這句話時,卻喊著要尿尿,就此錯過這條真理,也錯過了狩獵場上怎麼回答康熙帝的提問,更錯過了皇位……

老八胤禩總結的很對,弘時是精明比不上弘曆,狠毒也比不上弘曆!

同樣的,弘晝也是精明比不上弘曆,狠毒也比不上弘曆,但是聰明卻不一定比弘曆差哦!

四、

為人處世上,弘時也比不過弘晝:

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拜訪雍正帝,同樣是李德全招待,弘時就自作聰明,把人家李德全的生財之道給揭開了,就等於是砸了人家的飯碗:

“別跟我玩這花花套兒,就您老公公這套把戲,只能哄外頭那些暈頭鴨官兒,以為我不知道?這地下金磚你們全都敲遍了,給你們塞錢的,你把他帶到地上有空聲的磚前,沒給你們塞錢的,就把他們帶到地底下填實了的磚頭跟前,那頭磕破了也磕不出聲啊。別以為我不知道!”

相反的人家弘晝就不這樣做,來了後啥話都不說,直接給李德全塞銀票,李德全當然不能白拿,至少可以善意的提醒一下,雍正帝此時是什麼心態:

“五爺,今兒你得小心著,皇上心情不好。”

高下立斷!

五、

倆人野心不同:

弘晝雖然也想做皇帝,但是人家做事比較隱晦,甚至還利用了弘時一把,這裡面的故事太多,不是一兩句能講清楚的,總之八王議政逼宮事件,弘晝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故意被弘時陷害,後來又故意替他開脫,目的也是借弘時之手幹掉弘曆。

當然,事情沒成,他也就死了這條心,做了瀟灑王爺,不過後來因為管了點不該管的小事,導致了死亡,這也是乾隆即位幾十年後的事了。

不過劇中的他表現的就是與世無爭,只想保住性命,而且確實做到了!

而弘時,就太過顯露了,自己又不聰明,竟然聯合八叔搞自己的父皇,這不是找死嗎?搞老爹失敗後,還不放過自己的兄弟,最終自作孽不可活,被雍正帝賜死!

六、

第六點不同則是面相不同:

老夫楊角風會(胡)看(說)面(八)相(道),看弘時的面相,不像是有福之人,尤其是面對李德全的時候,有點尖酸刻薄,下巴這裡太過尖銳,像狠人。後來該人的扮演者,入道兒了,再說就是敏感話題了,自己去搜吧!

而弘晝一臉童叟無欺的樣子,圓臉,胖乎乎,憨乎乎,有福之相,這個演員叫袁世龍,演過好多電視劇哦,感興趣的可以搜搜。

七、

其他的不同還有很多,天色已晚,就回答這麼多吧!


楊角風發作


三阿哥弘時與五阿哥弘晝,雖然都是雍正皇子,理論上都有奪得皇位繼承權的人,卻因為性格迥異,志向不同,最終也面臨了不同的命運。

三阿哥弘時急功近利,有勇無謀,是當時幾個奪嫡之戰中智慧最弱的。他一位聽信八爺的挑唆,天真的以為只要跟隨八叔,就能推翻雍正。但他忘記了,八叔當年也是在於雍正的奪嫡之戰中敗下陣來的人。八爺自視甚高,認為只有籠絡人性,就可以無可匹敵,卻忘記了政治鬥爭,永遠是兵力為後盾,敗在了重宮鬥而輕武力。

他教導下的弘時,依然沒有吸取教訓。雖然通絡了朝廷大部分文武百官,也調來了塞北的八王企圖逼宮,但是他忘記了,逼宮必須要立下死狀,不成功便成仁,只調來幾位塞北鐵帽子王,人心不齊,怎麼可能革命成功。況且,他嚴重忽視了雍正的根基。

雖然雍正因為實施新政被大部分官員所不理解,但三朝老臣張廷玉是支持雍正的,他在文武百官中的地位非幾位常年在外的鐵帽子王爺能比的。

於是,本就自視甚高的弘時,遇上了剛愎自用的八王爺這個師傅,失敗早成定局。

但八王爺在被抄家時說:“你們幾位王子當中,最聰明的當屬弘晝”。這話不假。

弘晝深知雍正喜愛弘曆,爭奪皇位已無意義,況且自己也不參與政治的鬥爭,所以,早已看清自己也看清局勢的他索性菜譜了最自保的一種方式——裝瘋賣傻。

日夜與道士混在一起,行事荒唐,目的只有一個,掩人耳目,誰也不得罪,混的一生清閒平安。

他的聰明還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八王議政時,他知道這是生死攸關的逼宮,於是,他找到了唯一可以挽回局勢的十四叔。

注意,他並沒有告訴十四叔八王爺要逼宮,只是說塞外騎主被換,而自己也被三哥弘時誘騙,但他知道以十四叔的才智,說到這裡已經夠了。後來的結果這證明,正是他恰逢其會的告秘,挽救了整個局勢。

兩個人命運的不同也證明了他們不同性格,不同智慧導致的不同的命運。

弘時被雍正賭毒殺,弘晝雖被後世嘲為荒唐王爺,卻在波雲詭佶的宮廷鬥爭中安度一生,這是多大的智慧!





田草電影



弘晝是以不變應萬變,同時隨機應變不行就撤退。弘時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看似心狠手辣主動出擊,結果卻暴露了最大的短板,最後只能是淒涼落幕。

關鍵還有就是弘晝雖然有野心,但知道分寸。弘時是野心太大,控制不住,最終被自己的野心害死。

雍正王朝電視劇之中,沒有千篇一律的面癱臉,沒有尷尬的演技,沒有主次不分的劇情,每個人物都是個性鮮明,跌巖起伏的劇情也是讓人回味無窮。

康熙有35個兒子,活到成年的有24個兒子,參與奪嫡的也有9個之多。到了雍正時期,這位在位13年的皇帝,不只是對比他父親康熙在位的時間大幅度縮水,就是子嗣也對比父親來說顯的稀少,只有三個兒子。

雍正的三個兒子分別是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最後是皇四子弘曆繼承的皇位。

那麼今天我們來說說雍正三個兒子中,沒有繼位的弘時與弘晝有什麼不同。

雖然兩個人都沒有繼承父親的皇位,但結局可謂是天差地別。弘時落得賜死下場,弘晝卻當個一個風流快活的太平王爺,得已善終。

如果說這二位有什麼不同呢,宋安之認為弘晝是裝傻充愣以不變應萬變,同時看準時機就上,見機不對就及時全身而退。雖然有野心,但是知道及時收手,真可謂是大智若愚,莫過於此!

而弘時屬於是主動派,看似不服輸不認命,但自視甚高性格急躁,又不會掩飾自己的野心,更控制不住自己的野心,最後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命。可謂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接下來宋安之以具體細節來說說這二位的區別所在。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為什麼這樣精彩這樣讓很多人喜歡看呢,原因就在於太過貼近現實,深刻反應了人性所在。所以宋安之就經常以此分析其中隱藏的職場道理,來深挖背後的套路,接下來我們就以此代入,說說背後的職場道理。

這其中通過大太監李德全就可以看出一二,在雍正登基以後,李德全三位皇子都見過,別看平常這個太監對皇帝是唯唯諾諾的。可他精明的很,比如說見到雍正看重的皇四子弘曆,是馬上下跪請安,哪怕弘曆當時只是個貝勒爵位。而見到了弘時和弘晝,就沒有行禮,只是叫一聲三爺和五爺罷了。

面對這種區別對待,弘時是不屑一顧,弘晝則是壓根不以為然。

同樣的見到了李德全,弘時是直言不諱,對於這位皇帝身邊的貼身太監,並沒有多少顧忌。比如說有一次跪等雍正之時,弘時就直接就說破了李德全的套路,問他別是磕不響頭吧,就你老公公這套把戲,別跟我玩這花花套兒,你這套外面那些昏頭鴨官不知道,我可知道。有人給你們塞錢了,就拉他去空心磚哪裡,頭磕的響,沒有塞錢了,就拉他去實心磚哪裡,磕破頭了都磕不響。最後不屑的說道“切別以為我不知道”。

沒錯弘時就是這樣自視甚高,沒把雍正身邊的李德全放眼裡,直接把潛規則給說破。李德全能服侍康熙雍正兩位皇帝,自然不是個簡單的太監,並沒有生氣,而是低三下四的說道別人奴才敢,對您可不敢,更何況平時您對奴才這麼好,奴才孝敬您都來不及的。

這時候弘曆過來了,李德全馬上跪下請安,然後進去彙報以後,只說雍正叫弘曆進去。結果弘曆進去之時,李德全對雍正說弘曆來看您了,這不是說明李德全並沒有說道弘時早就過來,分明是擺了弘時一道。


弘時在外面卻還摸不著頭腦,一臉無趣。殊不知是因為自己說破了李德全的套路,馬上就被報復了。

再看看弘晝見到李德全的情況,李德全見到弘晝以後,並沒有跪下請安,而是親熱叫了一聲五爺。弘晝也並沒有擺什麼架子,接下來李德全就提醒弘晝說道雍正現在心情不好你要小心點,之前弘時來見雍正時,李德全可沒有這樣提醒過。弘晝進去之時,想了想又回過身,給李德全塞了一些銀票,說道“下不來的時候,替我圓圓吧”。李德全並沒有推辭,而是熟練的接下,看來沒少收過。

這說明什麼,說明李德全經常收到弘晝給的銀子,所以很熱情,同時還提醒弘晝皇上心情不好。

對比一下弘時和弘晝同時遇到皇上貼身太監的表現,弘時不給好處拉攏,而是自視甚高不屑一顧的說破李德全的套路。弘晝是平時沒少給給李德全好處,李德全也樂得提醒他。背後裡遇上合適時機,肯定不會說弘時好,而是說弘晝的好。這樣一來,弘時可是遠遠不及弘晝的。

再看看弘時,平常與老八還有其他大臣走得近,老想著插手國家大事。比如雍正二年的科場舞弊案,就想通過張廷璐來影響國家的科舉人才,這種野心,雍正是清楚的很。

雍正在弘晝活出喪以後,找弘晝談話時評價弘晝平常喜歡與那些和尚道士攪和在一起,總比跟朝廷的大臣攪和在一起好,意思是弘晝不結黨營私,表現的很好。

還有八王議政,宋安之在之前就分析過八王議政應該是雍正的釣魚執法,還有弘晝藉此設局讓弘時浮出水面與弘曆奪嫡,自己坐收漁利,後來見機不妙,大搞活出喪來掩飾自己,然後坐看弘時與弘曆奪嫡。


通過八王議政,我們可以看出,弘時在老八的慫恿下是主動出擊,弘晝看似在京城外二營被弘時利用,假傳了聖旨,但其實是趁機利用了弘時與老八,讓他們去與雍正鬥,然後自己以防萬一,又去告密於老十三,使老十三最後奪取了兵權力挽狂瀾,同時暴露了與老八勾搭的弘時。

雍正懷疑弘時,同樣懷疑弘晝為何那麼聰明的人,竟然被人利用假傳聖旨。於是弘晝的選擇是,大搞活出喪以有血光之災為由拒絕去抄家,這樣一來,行事荒唐,名聲有汙點,恰恰就可以保護了自己。還有一層意思就在於,弘晝不去抄家,更加方便了弘時與老八兩個人單獨見面,而弘時就是在抄家時與老八密謀,再次被老八慫恿著去刺殺弘曆,最後因此被雍正賜死。

還有雍正問弘晝假裝聖旨到底怎麼回事之時,弘晝一直支支吾吾的不說話,說自己忘記了。但表情無疑是瘋狂暗示雍正弘時有問題,還真是個人才。

總結來說,待人接物上面,弘時身為皇子,自有一股傲氣,對於小人物是不假顏色,卻難防李德全這種關鍵崗位上的小人物,所以被報復,是得不償失。而弘晝看似行事荒唐,但是打點上下還是有一套的,不然李德全也不會主動去提醒他雍正心情不好,要小心點什麼的。

更關鍵的是為了奪嫡,弘時看似主動,但總是不得要領,像是無頭蒼蠅一般上躥下跳,結果被父親雍正賜死。而弘晝是大智若愚,看似一直被動,其實一直是趁勢而為,比如說知道弘時與老八不安好心,為了方便奪嫡,假裝糊塗的假裝聖旨,挑起弘時與弘曆的鬥爭,自己坐收漁利,見機不妙就馬上活出喪來全身而退,一直躲於幕後操縱,高明的很。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野心。弘晝雖然有奪嫡野心,但自己並沒有表現出來,而且知道進退,可以及時全身而退。弘時看似是被老八挑起野心,其實還是因為自己的野心太大,還不知道進退,所以最後只能淒涼落幕。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168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弘時、弘曆、弘晝是雍正皇帝年齡最大的三個兒子,如果雍正選擇太子,本該從這三個兒子中挑選。

但現實對於弘時和弘晝卻是殘酷的——從小時候開始,大家都知道,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一定是弘曆。這是因為弘曆自幼異常聰慧,討人喜歡,尤其是受到了康熙的特殊喜愛,把他帶進宮裡親自教養。康熙甚至讓人給弘曆算命,得出的結論是,弘曆的福氣甚至大過康熙。

一切跡象表明,康熙是把弘曆當做未來的皇帝培養和看待的。甚至有人說,正是因為看好弘曆,所以才最終把皇位傳給了弘曆的父親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康熙的態度,深刻影響了雍正。因此,雍正也是一直把弘曆當做太子看待和培養的,弘曆的待遇也一直不同於其他皇子。

弘曆將是未來的皇帝,這成為滿朝文武人盡皆知的一個秘密。也就是說,弘時和弘晝天然地被剝奪了太子備選人的資格。面對這個現實,弘時和弘晝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弘時當然不服。論長幼,他是弘曆的哥哥;論嫡庶,雖然弘時和弘曆都不是福晉所生,不算嫡子,但弘時的生母是側福晉(只比福晉低一級),而弘曆的生母只是一個不入流的格格(比丫鬟稍微高一點點)。不管從何處而論,弘時都有資格和弘曆爭一爭。

於是,弘時便爭了。雖然他的八叔胤禩慫恿他奪嫡,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主要動力還是來自弘時的內心,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必然要爭。

而弘晝呢,他心裡到底服不服,我們不得而知。但他表現出來的,卻不僅僅是服,而是服到五體投地。看起來,他對於弘曆是太子這個現實,是完全接受的。

可即便如此,他仍然要裝瘋賣傻,自汙以自保,為的就是讓雍正和弘曆相信,他是真的不想奪嫡,真的不會對弘曆造成半點威脅。

最終,不爭的弘晝做了一輩子富貴王爺。

弘時和弘晝,代表了兩類典型人群。弘時追求的是“逆天改命”,不向現實和命運妥協,覺得人定勝天,不可屈服;而弘晝追求的是“順應天命”,他知道形勢大過天,時勢不可逆,因此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倒下,不做無謂的反抗。

一個是“逆天改命”,一個是“順應天命”,這就是弘時與弘晝的最大區別。兩者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前者會活得辛苦一點。


趣談國史


弘時和弘晝是《雍正王朝》裡邊兩個遊離於主角之外,卻又讓觀眾十分印象深刻的角色。他們是雍正的兩個兒子,卻表現出不同的智慧。要論起來,他們兩個都不是性格張揚的人物。弘時不張揚,他卻陰謀奸宄,弘晝不張揚,則是明哲保身。


科考舞弊案,雍正王朝清朝第一考,同時作為雍正的兒子卻坑自己的皇阿瑪,洩露科舉考題。暗箱操作後的弘時,龜縮在自己的府裡,不敢招搖。然而他的行為卻被八爺胤禩抓住了把柄,更是在八阿哥的鼓動下走上了與弘曆的奪嫡之路。甚至配合八爺胤禩導演逼宮大戲,自己則藏在暗處,觀望一切。

八爺逼宮失敗,同時又以一副不關我事的態度在雍正面前要求處理阿其那,塞思黑。自己親自帶兵去八爺抄家的時候又被八爺蠱惑,居然要派兵暗殺自己的弟弟弘曆,這個比當初被康熙罵作“蠢豬”的胤禔更甚。大爺胤禔在太子犯錯後要殺直接挑明瞭說,弘時直接就要派人暗殺,說他蛇蠍心腸也不冤枉。最後雍正知曉一切,不得不狠心將其毒死。



相比心狠手辣的弘時,弘晝就規矩了很多。弘晝有事沒事就和和尚道士混在一起,不管朝廷政務,也無心政事。他就是要告訴皇阿瑪自己對皇位什麼的,壓根兒就沒有什麼心思。但是他又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雍正對他的評價是“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明哲保身。”八阿哥胤禩也說“弘晝是弘曆,弘時兄弟三人裡面最聰明的一個。”每次雍正叫弘晝問話的時候,弘晝都沒有偏向,也不會表露出態度,只說自己沒有三哥心力,也沒有弘曆的能力,問多了就說不知道。



八爺逼宮的時候也是弘晝及時發現了問題和十三爺說明,十三爺才能到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把旗主王爺共管的將領押回了大殿。事後紅豆並沒有邀功,也沒有表達態度,只說了自己對這些事情不清楚。雍正讓他去抄家,他以自己活出喪為名,說自己七日之內有血光之災,沒有去參與。弘晝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態度,最後也得到了雍正的認可。


弘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甚至整個封建歷史排的上號的好命的王爺。


紅雨說歷史


弘晝和弘時都是雍正的兒子,弘時是“三阿哥”但實際上是活著的皇子們的老大。弘晝是“五阿哥”,在弘時,弘曆面前是“弟弟”。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雍正這兩位皇子最終的結局完全不同,三阿哥弘時因為被八王爺廉親王允禩誘惑,參與了“逼宮”,並試圖謀殺弘曆未遂,被雍正賜死。而五阿哥弘晝則是以一個“荒唐王爺”的形象一直活到了乾隆三十五年。

這樣看來,這兩位皇子還真的是大不相同。

在電視劇當中,通過兩個人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弘時和弘晝之間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心態的不同。

弘時是一個對自己對形勢甚至是對環境都不能正確認識或者說心存幻想的人。他這樣的心態導致他極易受到各種誘惑,包括金錢,權力甚至是“儲君之位”。

這個雍正的三阿哥,儘管應該是從小就知道那個“儲君之位”大概率是他的弟弟弘曆的,但是弘時還是覺得心有不甘:弘曆既非嫡子,也非長子,憑什麼就必然會繼承大位呢?在他的眼裡,自己的條件不比弘曆差,至少自己是“皇長子”。

所以,在他的八叔廉親王胤禩不懷好意別有用心的慫恿下,弘時走上了“奪嫡之路”。當然,弘時參與八王爺允禩發起的逼宮,除了誘惑還有就是他的其他的貪婪的醜行把柄被八王爺允禩抓在手裡,他不得不聽他八叔的安排,答應他八叔的要求。

這其實是雍正最終下決心殺了這個對弘曆登基有極大威脅的三兒子弘時的最重要的原因——儘管八王爺允禩以及九王爺十王爺都被雍正“圈禁或鎮壓”,但是,八爺黨其實還在,假如弘時和八爺黨真的勾結起來,那弘曆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雍正有切身的體會。

所以,在雍正的眼裡,弘時可以貪婪,可以擅權,但絕對不容忍弘時和八王爺允禩勾結在一起。

弘時的結局,其實就是自己的這種毫無自知之明的心態造成的。當然,到了死到臨頭的時候,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還是自視過高,所以才會受到蠱惑——他扇自己的嘴巴,但口中大罵的是他的八叔“阿其那”。

而雍正的五阿哥弘晝,儘管年齡不大,但是心態卻極為成熟,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都極其冷靜,有自知之明。

所謂的“自知之明”,就是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五阿哥弘晝對自己的認識就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這輩子和皇帝之位絕對無緣,並且是在任何情況下絲毫對這個認識毫不動搖。

所以,他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只想給雍正當一個“好兒子”,既不爭名,也不爭利,更不爭權。

但是,什麼都不掙,什麼追求都沒有的人,其實是不真實的 所以五阿哥弘晝也有追求,這個追求就是“率性而為的荒唐”。他不問政事,只和道士和尚為伍,其實只是想告訴包括雍正在內的所有人:自己追求的其實是“出世”的理想,對任何人無害。

弘晝的自知之明還在於他真的非常(極深刻)洞悉他的父皇雍正的性格和心態,可以說,從知父莫若子這個角度來看,弘晝是最瞭解他的老爹的兒子,所以雍正說:兒子當中你是最像朕的。

因為,他做到了他爹最希望他做到的樣子。

即使是他為了躲避去抄他八叔的家的“得罪人”的差事,也是為了向他的皇阿瑪表態:除了孝順父皇之外絕無任何“非分之想”而搞“活出喪”的有損皇家臉面鬧劇,他的皇阿瑪也不會對他進行任何處罰。並且即使是他皇阿瑪非常想知道弘時在豐臺大營究竟說了些什麼,弘晝仍然保持沉默,絕對不會違反自己的原則去“落井下石”。

所以,即使他的四哥弘曆登基當了乾隆皇帝,他這個“和親王”還是可以繼續荒唐,繼續隨心所欲的當自己的“荒唐王爺”。

這就是弘時和弘晝兩位皇子的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