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把道光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

王新阿寶


穿著補丁衣服、捨不得吃雞蛋!這兩樣若是放在普通百姓身上,那自是再正常不過了。可若這事發生在皇帝身上,那就相當讓人匪夷所思了。

這位皇帝便是清朝的道光皇帝,他曾在上朝時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他還曾為要不要吃雞蛋而猶豫糾結!
道光皇帝是清嘉慶皇帝的次子,乾隆皇帝的孫子。他登基時,年已39歲,是出了名的晚承大統。但道光皇帝的節儉卻並非是在做皇子時養成的,而是做了皇帝以後才開始有的。

道光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乾隆後期一來,大清的國庫就已經空虛。這便是後來,嘉慶說什麼也要把富得流油的和珅家抄了的原因所在了。

話說,這嘉慶有大貪官和珅可以抄,可這道光卻沒有財神可以抄,於是乎,不得已之下,道光便想出了“節儉”的法子。

道光的“節儉”程度,真真可以被列為歷代帝王之首。

因為道光帝提倡節儉,於是乎,朝堂上的臣子們也個個爭相響應。響應到何種程度呢?衣服沒破的也想法弄個破洞打個補丁上朝,最後弄得朝堂上百官上朝頗有點“丐幫集會”的意思。

關於道光皇帝在朝堂提倡節儉,史書上還曾有過專門的記載。史載,一次,道光皇帝與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曹操後人)談事,他跪著坐在皇帝跟前時,道光突然看到他褲子膝蓋上有補丁。於是他便問道:

“愛卿的套褲打掌要多少銀兩?”

曹振鏞忙道:“三錢銀子。”

道光帝聽完心裡立馬咯噔了一下,他想到自己補一個補丁要五兩銀子,可人家卻只要三錢,這其中肯定是有問題的啊。追問之下,道光才知道,原來他的補丁是自己家裡人幫忙打的。

自這以後,道光帝便開始逼著宮內的嬪妃一律學做針線活,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綻,都交給后妃們修補,這樣一來便又節省了一筆開支。


道光帝這樣節省法,有問題嗎?有!一個國家要抓收入,靠省是不可能的,真正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的方法是搞活經濟。

實際上,非常諷刺的是,道光帝這樣節儉法,不僅沒有節省出錢,還讓底下的臣子,甚至整個朝堂都陷入了一種小格局中。

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與道光探討補丁的曹振鏞,得到道光皇帝首肯後,他開始越發將節儉發揮得淋漓盡致了。後來,他即便到菜市場也錙銖必較。

有一次,曹振鏞去買菜,結果因為幾文錢跟菜販子吵起來了。吵到不可開交之際,曹振鏞大喊“我是朝廷大員”,可這菜販子哪肯信,幾文錢破口大罵能是大員?

最後,還是曹振鏞拿出“證件”以後,菜販子才趕忙求饒。

這事聽起來是不是跟段子一樣?可它偏偏是真事。朝廷大員能為了節省變得如此不堪,這朝政要能好起來,那就真真怪了。


所以,道光在位期間,他提倡的節儉不僅沒給國家帶來好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荒廢了朝政。

當時的大清,若要扭轉財政危機,最好的方法是開放通商口岸。實際,道光時新開包括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在內的通商口岸,為大清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入。

可因為道光一心想恪守祖制、力求靠節儉解決經濟,這些機會就這樣白白被葬送掉了。

更為讓世人驚歎的是,道光表面上提倡節儉,可實際卻在修建自己陵墓上極盡奢華,根據統計,他修建自己陵墓花的錢,比習慣奢侈的乾隆還要多。


記者李滿


因為道光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而且他還很摳門

道光帝是嘉慶的兒子,原名愛新覺羅旻寧。公元1820年,嘉慶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暴斃,道光帝以皇長子的身份繼承大統,成為清代中國的統治者,值得注意的是道光帝也是清代唯一一個以皇長子繼任皇帝的君主,在任期間道光帝力行簡樸,但流於過場,多次改革內政卻因為朝廷守舊勢力的龐大而半途而廢,總的來說是一箇中規中規,有心無力的君主

道光帝有多節儉呢?

道光帝的節儉應該說到了摳門的地步,皇帝每餐只有四道菜,除了龍袍,其餘衣物有破損了,都是打補丁接著穿,宮中除了皇后和太后,普通人包括貴族非節慶不得食肉,嬪妃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華貴的服飾。有一次皇后大壽,宴會上的主角居然是一人一碗打滷麵,著實讓大小官吏哭笑不得

雖然道光有節儉之心,但是他不太聰明,沒有認識到宮廷用度的靡大原因是在於各級官吏的貪汙,比如道光帝的衣服上還有補丁,這一個補丁居然能值幾兩銀子。所以在道光帝的帶領下雖然各級官吏表面收斂了一點,但是實際上不過是換個地方夜夜笙歌,不起根本作用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道光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帝王,他從小深受父親與祖父的喜愛,按理說他應該是個被溺寵的小霸王,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這是為何呢?

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是真的節儉!筆者將他的節儉分成三個境界,它們分別是:身體力行、節儉成癖、適得其反,下面請聽筆者分析。

<strong>

一、道光身體力行,將節儉進行到底。

道光的節儉源自嘉慶二十三年(1818)九月,當時還是智親王的道光隨父親嘉慶前往盛京(今瀋陽)祭奠先祖。當時嘉慶特意從倉庫拿出太祖努爾哈赤生前遺物,並聲情並茂地與道光講述太祖當年打天下時的艱苦。聽完嘉慶的講解,道光觸動頗大,立志要像先祖那般,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決不辜負父皇對他的期望。

回京後,他當即叫人將房間奢華之物一概搬走,只留下床輔和桌椅等生活必需品。另外他每天傍晚都讓太監出宮買燒餅,由於來回路途較遠,太監買來的燒餅往往是涼的,但道光毫無怨言,沏上一壺熱茶,啃完燒餅,立即上床睡覺。這樣,連點燈的費用都節省了。如果說他當皇帝之前這樣做是為了討好嘉慶,那他當上皇帝后也就沒這個必要,可他依舊崇尚節儉。

登基元年,他就停止各省進貢水果、蔬菜、藥材等土特產,且不再增建宮殿樓閣。另外他每日不過吃四菜一湯還經常派太監出宮買燒餅。據說除龍袍外,他一個月只換一套衣服。更讓人意外的是,有次他的衣服破了,一般皇帝可能就直接換新的,他竟讓內務府拿去縫補,但沒想到內務府光縫補就花了千兩銀子。道光雖很憤怒,但內務府總有千百種理由應付他,於是他命嬪妃學做針線活,之後凡需要縫補的活兒都交給她們。

二、道光矯枉過正,朝堂上下身著補丁麻布。

道光以節儉教育子女這無可厚非,但他對大臣的要求卻有些不現實。據說他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擺出不高興的樣子,還規定六品以下官員不得衣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史載道光十年(1834),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裡演戲宴樂,道光立即革了他的職。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曹振鏞為了迎合上意,率先穿上打補丁的褲子。不久後其他大臣紛紛效仿,個個衣衫襤褸。臨朝前,他們或互相哭窮,或相互交流經驗,比如哪裡可以買到便宜的疏菜,如何將“一斤米煮出五斤飯”等等。道光帝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以為自己勤儉節約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但實際上一切都是假象,當時北京城舊衣的價格突然飛漲,品相稍些好的竟比新的還貴。後來舊袍越來越少,價錢越抬越高,一套尋常舊袍頂得上兩套新袍。而大清帝國的早朝列會,從殿上望去,好似站著兩排叫花子,皇帝就像是叫花子頭,天朝大國的尊嚴蕩然無存。

三、道光節儉成癖,於國家大事面前斤斤計較。

另外道光的節儉與其父嘉慶不同,他已經達到凡事斤斤計較的境界。道光十八年(1838),他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該行動最終卓有成效,期間共收繳20200箱鴉片,價值800萬兩白銀。禁菸運動時,林則徐起初採用武力手段逼迫英商上繳鴉片,但收穫甚微。於是他採取懷柔措施,承諾他們以一定數量的茶葉作為上繳鴉片的補償。從結果來看,這個方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英商的抗拒心理,但清政府需要補償的茶葉數額也非小數目。當林則徐將這筆數目上報道光時,道光竟捨不得出茶,猶豫多日也不答覆。虎門銷煙近在眼前,林則徐只好和鄧廷楨等人上奏說:“所需茶葉十餘萬斤,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道光這才懸下心,立馬批覆:“照所議辦理!”

由此可見,道光節儉成癖,以致在國家大事面前不分輕重、難以決斷。但實際上節儉本是我國古來崇尚的優良品德,本應大大讚譽。而道光本人卻過度要求其子女、嬪妃與大臣奉行且凡事以節儉為主,最終適得其反並非無理由。


鄧海春


自乾隆後期國庫空虛以來,嘉慶的日子不好過,也影響了後來的道光。翻檢《清宣宗實錄》的記載,因為經濟拮据,道光皇帝倡導節儉的言行隨處可見,並且達到了古今罕見的程度。

他在即位之初,即下令停止進貢荔枝、揚州玉,減各省方物例貢,發給朱圈貢目,毋得任意加增。此後,貢目中的陝甘口外的梨貢,兩淮鹽政進貢的煙盒花爆等亦相繼停辦。

道光恪守祖制,連熱河避暑、木蘭秋彌等清朝皇室相沿成習的活動,因耗費過大、擾及地方也很少舉行了。除了每年祭掃祖陵,他也很少離開京城。

此外,他停興築、罷南府、撤三山及各園苑陳設等等,儘量壓縮官室的排場,內廷重要節日的進獻,筵宴亦時常傳諭停辦。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帝御乾清門聽政,頒佈《御製聲色貨利諭》,這是他崇儉黜華的上諭,其中不乏警句——

聲色為之害大矣。
為人君者,尤當以禮自防,無為所惑。
後世子孫,若能體朕之心,法朕之行,成朕未竟之事,造次無忘不邇聲色之諭,即我大清萬世天下臣民之福也。
省一分,天下陰受一分之福,於吏治民生,不無小補也。

崇尚節儉,勵精圖治,從我做起,這是好的,但為了節儉而節儉,以至於失去體統,就成得不償失的表面文章了。

道光皇帝除龍袍外,上朝的時候還穿著打補丁的褲子。他的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衣服,臣工亦要求以儉為尚,結果弄得滿朝文武都是破衣爛衫,上朝就像丐幫集會。

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天性愛節儉,平日花一文錢都要打算盤,這種德性讓他和道光之間十分投機,每天都要被召進宮中長談,不談國家大事,只談如何節儉過日子之類的家庭瑣事。

一日,道光召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跪近御座,道光見他褲子膝蓋處有補丁,就問他:“愛卿的套褲也打掌嗎?”

曹振鏞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補丁。”

道光又問:“褲子打掌要多少錢?”

曹振鏞回答:“三錢銀子。”

道光感嘆:“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還要五兩銀子。”

感嘆完,道光從此逼宮中皇后嬪妃一律學做針線活,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綻,都交給后妃們修補,內務府一文錢也不得沾光。

因為道光皇帝節儉到了這種程度,京城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怪現象,舊貨鋪子的生意奇好,價格奇高。有些窮京官買不起舊衣服,只好自己做舊,把好端端的新袍子弄髒弄破,再加上補丁。

穿是如此,吃亦如此。

道光皇帝規定,宮中每餐不過四樣菜餚,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

為了省錢,道光還曾明確規定:皇帝生日的萬壽節、皇后生日的千秋節以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慶賀禮儀筵宴都停止舉辦。

道光對皇后非常敬重,有一次,皇后生日,他破例為皇后祝壽,怎麼個祝壽法呢?

特批御膳房宰了兩頭豬,賞獻上壽禮的滿朝親貴大臣一人一碗打滷麵。

然而,在滿朝上下齊聲讚頌皇帝儉樸崇實的聖德時,王公重臣如穆彰阿這一些人照樣奢侈,照樣腐敗。這不奇怪,格局都在打補丁一類的小事上,道光實在缺乏雄才大略,不說他沒有開元的宏規,就是節流,他節的也是眼前的小溪溝,在吏治反腐等制度設計上,既沒有魄力,也沒有能力。

道光節儉歷來評價不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因節儉甚至達到了誤政、荒政的程度。

鴉片戰爭,從頭到尾他打的是吝嗇仗、無出息之仗。

1839年,林則徐受命到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說:“若鴉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這個時候,道光是支持禁菸的。但當林則徐逼迫英國領事義律交出鴉片,承諾一箱鴉片給英商五斤茶葉補償的時候,道光一算賬,收繳兩萬多箱鴉片,價值八百萬兩白銀,因心疼銀子,他馬上變得猶豫不決了,最後還是林則徐表態:“所需茶葉十餘萬斤,應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道光這才批覆同意。

吝嗇之主多是患得患失之主,鴉片戰爭打起來後,道光即是如此,議和心有不甘,開戰又沒有底氣,中途驚慌失措,簽訂《南京條約》後又意志消沉,難以振作。

即便拿道光在位時拿得出的一項政績(平定新疆回部張格爾叛亂)來說,其所謂的節儉也是到了難堪的程度。

張格爾叛亂被平定後,道光賞宴有功之臣,兩桌人,幾道菜,卻無人敢動筷,生怕一動筷,便要吃光那陋食。而道光坐在那裡,也是既不吃菜,也不喝酒,只和功臣們幹聊,一場慶功宴搞成這樣,可見道光朝的氣象。

至於其他政務也是如此,在討論諸如海防、邊防、黃河治理等問題時,只要一提到錢,道光必是面露不悅之色。

在探討新疆防務時,將軍們上奏至少要一萬八千名士兵鎮守,道光居然上來就砍掉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軍留守六千人。將軍們憤然回擊,提出專守新疆東部,讓西部自治,不管算了。道光聽了又指責其居心叵測,經過幾年扯皮,道光最終才決定“各省綠營兵額內裁百分之二,歲省三十餘萬,以為回疆兵餉。”

另一讓道光節儉不為歷史所認可的便是他在修自己陵寢上的做派,外儉內奢,比乾隆花的還多。

總而言之,道光守成,守的是芝麻!


黑句本


如果說皇帝會節儉,估計很多人認為這一定是皇帝在作秀,其實不然,道光皇帝的節儉還真是實實在在,沒有任何“作秀”的痕跡。

在動盪的十九世紀,道光帝也算是另類的存在了,身穿補丁龍袍,瘦的皮包骨,一臉苦命相,這真是跟人們眼中的皇帝還真不一樣。

從史書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道光節儉的習慣從他當皇子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這還得是因為

嘉慶帝的“教育”,當年,道光好只是個皇子的時候,嘉慶帝帶他到盛京祭奠祖先,而在期間,嘉慶拿出了很多大清祖先曾用過的“遺物”,年輕的道光深受感動,暗暗發誓要和祖先們一樣艱苦樸素,珍惜來之不易的江山。

史書中曾記載他還極少吃肉,卻經常派手底下的太監出宮買燒餅,千萬別以為他這是喜歡吃民間小吃,他和妻子鈕鈷祿氏經常就是吃著燒餅就著茶水全當一頓飯而已,晚餐過後,道光和妻子經常就立馬上床,而這也是為了不點燈省油。

除了吃的方面,道光帝對自己“夠狠”,穿衣更是節儉的讓人“涕零”。很多人估計不知道,道光經常穿著打著補丁的袍子,而衣服破洞需要花錢維修的時候,道光也會因為嫌棄幾百兩的費用高,而拒絕修補。

因為道光帝注重節儉,因而當時整個大清國流行“節儉之風”,整個道光朝,沒有官員敢穿鮮豔的衣服,即便是價錢低,仍舊沒有人會買,反而破舊的衣服倒能賣上價,你想想,皇帝都穿補丁衣服,下屬官員怎麼敢穿好點的衣服,不過,即便如此,道光朝的吏治官場卻腐化嚴重,經濟和政治危機也逐漸顯現,所以,不論道光帝在怎麼樣的想身體力行,大清國的頹勢已經難以更改,明裡官員們發誓緊隨道光的腳步,穿破舊衣服、不吃豪華三餐,“忠心”為大清朝服務,背地裡卻是玩命的貪汙腐敗,與道光對著幹。

生前道光皇帝身體力行,甘做表率,死後,道光帝依舊是將節儉進行到底,大家都知道,道光死後,他被葬在清西陵,但是你不知道的事,他的陵寢可也是節儉的可以,規制規格能減則減,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道光帝也都裁撤了,而這也讓清王朝後世皇帝非常不滿,畢竟清王朝祖制裡面就規定了,兒子的陵墓規制不能超過老子的,這樣也就讓後世子孫在建陵寢上備受制約,不過這也可以看出,道光帝從一至終都是節儉皇帝的典範。

但是,從另個方面說,他的節儉只是一個人的狂歡,沒有粉絲和鐵桿的追隨者,即便苦了自己,落了一個摳門吝嗇的“美名”,卻也並沒有遏制達官貴人們的腐敗狂歡和清帝國的迅速沒落。所以,他這個皇帝是孤獨的,甚至失敗的。

你對道光帝的一生怎麼評價?歡迎留言!~


蘇忖


道光少年時期,目睹了乾隆奢靡鋪張的作風,清朝官員貪汙成風,如果說嘉慶因為和珅的“跌倒”還尚能“吃飽”,但道光繼位後,財政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道光繼位伊始,便實施廢棄奢華、崇尚節儉的政策。我們難免會想,剛經歷康乾盛世的大清帝國,為何會這麼窮?

腐敗成風

封建社會是人治的時代,沒有民主、沒有法治,沒有完善的監察制度,導致官員手中的權力過大而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限制。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乾隆朝的奢靡浪費之風更加促進了官員的腐敗。到嘉慶、道光時期,腐敗已是深入大清帝國的骨髓,又沒有雍正那樣雷厲風行的皇帝再現,道光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節儉來延續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了。

抗災也花錢

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當時的抗災水平,比如黃河氾濫的治理辦法就是“堵決口”,堵一個黃河決口就要花費上千萬兩銀子,如此高昂的費用若能都用在治河上也罷,關鍵是沒幾兩銀子能真正用在治河上。


“黃河氾濫——朝廷巨資治河——官員貪腐——豆腐渣工程——黃河再次氾濫”,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清帝國有多少銀子能承受如此折騰,國庫有銀子那才怪事了!

鎮壓農民起義也要用銀子

君主奢靡,官員貪腐,地主階級也加緊土地兼併,強取豪奪,而農民則失去越來越多的土地,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最後連口飯都吃不上,為了活命只能起義。

從乾隆末年到嘉慶初年,清廷為鎮壓白蓮教起義,花費軍費近兩億兩銀子,幾乎耗盡了康乾盛世攢下來的家底。

皇帝也要養家

皇帝除了要給大大小小的官吏支付工資,自己也有那麼多老婆孩子需要養活,還有一大群太監宮女等著皇帝支付薪水。

皇家與尋常百姓家不同的是,皇帝還要養活親戚們,這群親戚叫作“皇族”。皇族每日不用工作,只靠皇帝給錢養活。順治初年,皇族數量不過幾千人,皇帝壓力不算大;到道光時期,皇族人數發展到幾萬人,這讓本來就窮的道光更是雪上加霜。


參知正史


道光在當皇子的時候就收到嘉慶帝的教育,直到祖先創業艱難,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為了節儉,他和老婆啃燒餅喝開水,吃完就上床睡覺,連燈都省得點了。

當上皇帝之後,道光就立即下令裁掉後宮所有的脂粉費用。道光說過:“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衣服破了打補丁,但是內務府在打補丁得費用上算計道光,道光嫌貴划不來,然後跟皇后一合計,以後打補丁得工作就全部交給後宮的嬪妃,一分錢都不用花,反正這些嬪妃閒著也是閒著。道光所有的衣服裡面,只有龍袍沒有補丁。

後宮包括皇帝本人平時都不吃肉,除非遇上節慶日,否則每餐都是素菜。皇后過生日的時候皇帝親自下令殺了一口豬,把皇后感動的不要不要的。然後請群臣吃飯,結果吃的是打滷麵,而且一人一碗,多了沒有,沒吃飽自己回家做飯吃去。

皇帝賞賜大臣有時會賜宴,到了道光這,賜宴的賞賜宣讀完了聽聽就行了,別以為皇帝真的會請你吃飯,要吃飯出了紫禁城門左轉自己解決。


以上這些道光節儉代表性的事蹟,哪一件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做過?


楊某人雜家派


道光皇帝一共在位三十年,大清到了他手上的時候已經是滿目瘡痍了。這道光皇帝對於這樣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他也無力挽回。既然回天乏術,那隻好通過細枝末節來延緩大清的衰亡了,他用的招數就是節儉,也可以理解成摳門。

發動群眾管住嘴

這人要是有了錢,嘴就容易管不住,特別是古代的皇帝,什麼山珍海味見不著,所以古來皇帝們對於吃的本事都是大有研究,不然哪來滿漢全席。而道光皇帝厲行節儉,就是從管住自己以及群眾的嘴開始的。

道光帝還是皇子的時候,隨著嘉慶去盛京祭奠先祖,回來後決定要向先祖們學習,生活上力求節儉節儉再節儉。他讓人把自己房間裡除了床鋪桌椅等基本傢俱以外的陳設,全部清空。每天下午四點前後就讓小太監出宮買燒餅,等到買回來的時候燒餅已經是又冷又硬了。然後道光和他老婆就沏上一壺茶啃燒餅,吃完之後馬上上床睡覺,也就不用燈油了。

你看看這可不是道光帝一人親力親為,這老婆也跟著呢。說有一次因為皇后勤勉賢惠,道光帝決定在她生日的時候給祝壽,結果招待滿清親貴重臣的只是一人一碗打滷麵。

不僅如此,他還把宮廷每年經費從四十萬兩降到了二十萬兩,除了節慶日連肉都吃不上,跟我們現在吃不起豬肉差不多了。


道光帝不僅帶動老婆孩子節儉,還發動所有官員一起節儉。只要他上朝看到有衣著光鮮的官員就生氣。道光十年,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宴請,道光帝二話不說就革了他的職。而看到節儉的,他就大加讚賞,比如有次他檢閱禁衛軍,看到官兵們衣著樸素,他高興的說:“一洗過去的惡習,崇實務本,不失滿洲舊風。”回去後,就給主管的官員們升了一級。

其實他並沒有節儉

這道光帝打算將節儉進行到底,但是我們也許聽過一個笑話,說道光帝有一次跟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聊天,曹振鏞說他每天早上要吃四個滷水雞蛋。道光帝一聽驚到了,什麼?一個雞蛋要5兩銀子,你一頓早餐豈不吃進去20兩銀子?嚇得曹振鏞連忙解釋,說著都是自己家母雞下的,不用花錢買。


道光帝聽後深以為然,覺得自己也可以改善下伙食了。他命令內務府去買母雞,然後在宮中餵養。結果內務府買回的母雞報銷的價格是一隻24兩銀子,相當於當時中產家庭一年的收入。

且不說道光帝當了一輩子的冤大頭,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這樣一個勁的提倡節儉,導致官員們挖空心思“節儉”。每次去上朝,官員們都穿上打著補丁的衣服去作秀,回到家該吃吃該喝喝。據說當時北京城裡的舊貨鋪子把庫存的破衣服拿出來都賣了好價錢,甚至都比新的還貴。


治國也摳門

且不說道光帝不僅未起到好的示範作用,就說他可是皇帝,竟然節儉到了治國上,這可就要出大問題的。

在道光初年,新疆地區發生了張格爾叛亂,數萬清軍不遠萬里、征戰多年,才終於平定了叛亂。結果叛亂平定以後,在張格爾地區的布放問題上就出了問題。本來這些官員考慮到了道光帝摳門勁,就壓低了數量,呈報了一萬八千人的邊防隊伍。

可是道光帝還是覺得人太多,太費兵餉,然後就給批了六千人的邊防。結果官員們一看這人手太少,根本防守不了,就提出只防守新疆東部,讓西部自治。道光帝一聽又不樂意了,什麼意思,竟然要放棄防守國土?真是居心叵測!

就這樣,雙方來來回回扯了兩幾年,最後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讓內地各省裁軍,再把省下的軍餉給新疆用。

道光帝作為歷史上出了名的節儉皇帝,但他的節儉既沒有降低官員的奢侈之風,更沒有在治理國家的方面作出貢獻。反而因為錙銖必較,導致國家滑向更深得深淵。


邯鄲醉


他還愛穿補丁衣服,除了龍袍之外,他的衣服都有補丁,除此他還規定,後宮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衣服,非節日不得吃肉。皇帝都如此了,大家沒辦法也只得跟著這麼做,以至於滿朝文武都穿著破衣爛衫,沒有哪個官員敢穿著光鮮豔麗的服裝上朝。

另外道光節儉,也與當時國家的處境有關。道光皇帝即位後,官僚腐化、行政低效、鴉片走私嚴重,朝廷危機重重,道光皇帝認識並且深刻感受到了帝國的危機,所以提倡節儉,並且以身作則。道光皇帝死後葬在了清西陵,陵墓非常簡約,能省則省,誓要把節儉風格貫徹的徹徹底底。

所以說要選一位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真的是非道光皇帝莫屬了。


大鵬聊歷史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6位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皇嫡長子身份得以繼位的皇帝。道光皇帝39歲時登基,素有壯志,也想成為一代名君,繼位以來改組軍機處、整頓吏治、平定回部,前期幹得有聲有色,被稱為“小康熙”。

但是,後來遇到了鴉片戰爭,這才發現原來一切的繁榮都是假像,龐大的大清帝國竟然虛弱無比,表面看敗給了洋槍洋炮,但稍有反思之心的人都明白,一切都敗給了自己。

大清國上上下下充斥著各種陋規,貪腐充斥著幾乎所有的地方,道光皇帝也曾多次與這些現象開戰,其整頓陋規和貪腐的決心和力度不可謂不大,但面對體制性腐敗和積多少年而沉澱下來的陋規,他的努力變成了“以一人敵天下”,除整治了個別貪官外,無法改變大局。

參與過《南京條約》談判和簽訂全過程的德國漢學家郭實臘在《道光皇帝傳》中評論說:

儘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於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面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不過,僅就個人品質而言道光皇帝不是貪暴或淫逸之君,相反他厲行節儉,在治理朝政上可稱勤謹,按照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標準衡量,甚至可以稱為有德之君。

鴉片戰爭戰敗和《南京條約》的簽訂無疑是道光皇帝一生的“痛點”,也是他廣受詬病的地方,但正如有學者評論的那樣:

道光作為這場戰爭的中方決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投降路線導致戰爭失敗的結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歷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爭中,並非自始至終都執行妥協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

既然不是個人的事,那就是國家的事、體制的事。根據《南京條約》,滿清政府要賠償英國人總計2100萬銀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按照分4年還清的約定,摺合成白銀每年須還款數百萬兩不等。

當時清政府自身的財政狀況已經很糟糕,根本無法把這項額外支出納入各年度“預算”,但這筆錢還不得不給,否則英國人會再次打上門來,而且還有3個地方在英國人手裡,不給也不行。

最後,這些錢還是通過一些“臨時性措施”解決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分攤的賠款總數為600萬銀元,折銀約426萬兩,之前英國人向蘇州、上海商民勒索過125萬兩的所謂“贖城費”,經過清政府的爭取,這筆錢可算作還款,剩餘301萬兩中,從部撥和山東解撥江蘇的軍需銀中拿出了65萬兩,從江寧藩庫和江寧糧道以及龍江關庫中共提出庫銀50萬兩,從蘇州藩庫和滸墅關庫中提銀45萬兩,從浙江和安徽藩庫中提銀141萬兩。

藩庫是清代各省布政司所屬的錢糧儲庫,布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賦、戶籍,如同省財政廳加民政廳,藩庫庫銀就是各省財政廳和民政廳的錢,用於一省的開支。糧道是掌管漕糧的部門,清代在有漕糧的省設置,“掌監察兌糧,督押運艘,而治其政令”。中央實在拿不出錢了,只能從各省財政、軍需部門想辦法。

各省實際上沒有獨立的財政,省布政司其實只是朝廷戶部的“出納”,提調的款項其實也是戶部的錢,按照奏銷制度,這些錢可以被提前支用,但也要作奏銷處理。但在實際操作中,除從部撥和山東解撥江蘇的軍需銀65萬兩納入奏銷外,其餘銀兩由各省“自行解決”,也就是中央雖然派下了款,卻不能回中央報銷,各省無奈,只能通過向商民強行攤派或納捐等辦法解決,也就是說,第一筆426萬兩的賠款,只有15%左右的錢是從中央財政拿的。

這一年算是混過去了,但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要籌措350萬兩的賠款,這筆錢道光皇帝也不打算從自已腰包裡出,他打算攤派給廣東的行商,理由是在全部戰爭賠款中有一筆所謂的“行欠”,本不應由朝廷承擔,朝廷算是墊付,錢還是應該由行商去解決。

道光皇帝得罪不起英國人,但也不願意花這筆冤枉錢,他指示兩廣總督:“總之多追商欠,即可少籌經費。當此制用孔急之時,諒該督等必能仰體朕意也。”1843年春伊里布奉旨到達廣州,即採取手段迫使廣州行商出錢,最後實力最雄厚的怡和行被強攤100萬銀元,“行欠”共產生300萬銀元的賠款,其餘200萬銀元由其他9位行商分攤。除了這些錢,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戰爭賠款還差約140萬兩,道光皇帝乾脆把這個“光榮任務”交給廣東,由地方自籌解決。

這一年又混過去了,但其後的賠款怎麼辦?道光皇帝把問題交給伊里布等人研究,伊里布等經過籌商,建議把之後3年內的粵海關和以及新開的上海、廈門、福州、寧波等4個通商口岸的海關稅收暫停撥解國庫,全數用作賠款,如果還不夠,再由廣東藩庫等籌措。

就這樣,朝廷把賠款的負擔轉嫁給了地方,造成了相關地方財政、稅收體制的紊亂,“自籌”是壓力也是胡亂行事的依據,有關各省想盡了千方百計,有的強行攤派,有的使出捐納的老辦法,也就是由朝廷出面直接賣官斂財。雖然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有些做法會對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進行破壞,但眼關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為了省錢,道光皇帝親自作表率,自己穿的龍袍補了又補,早膳連雞蛋都捨不得吃,午膳規定不超過4個菜,皇后生日擺宴會只准殺2頭豬,給大臣們上的主食是打滷麵。不是喜歡節儉,而實在沒有辦法,道光皇帝這個“最節儉皇帝”的榮譽,來得實在有些辛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