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太僕寺街兩側以形得名的小衚衕,底圖:百度地圖。


北京,有著三千年的建城史、近九百年的建都史,從氣勢恢弘的帝王宮殿到美侖美奐的皇家園林,再到曲徑通幽的衚衕小巷,直至青磚灰瓦綠樹鳴蟲的四合院,北京的建築無一不展示著這座城的莊嚴大氣。

北京的衚衕,並不都是橫平豎直,曲裡拐彎的小衚衕不少。西單太僕寺街一帶,還留有一些過去的衚衕風貌,以太僕寺街為中心,兩側有西牛角衚衕高義伯衚衕小堂衚衕東牛角衚衕言志衚衕羅賢衚衕等小衚衕。


這些個小衚衕,除了言志衚衕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太僕寺街兩側的幾條以形得名的小衚衕,底圖:西城區地名圖(1997年)。


如果說那些橫平豎直的通衢大道,就像北京城的動脈,承擔著絕大部分通行和運輸的功能,那這些彎彎的小衚衕,則像毛細血管,串聯起這些大的脈絡,構成一個豐富完整、富有生活氣息的北京城。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北京胡同,黃有維水彩畫,圖源站酷網。


太僕寺街兩側這些彎彎的小衚衕,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名字都是以形得名。接下來就來講講這些小衚衕。

東、西牛角衚衕:老北京城曾牛馬遍地

從秦漢至隋唐,北京地區一直都是燕山山脈各少數民族角逐的疆場,遼金元三代更是將這裡稱為“人馬之宮”,是人和牛馬共存的地方。

在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中,和牛有關的地名不下20條,多數是因為曾是牛圈,或曾宰殺、販賣牛肉,最多的要數“形似牛角”這一類了,在這20多條中就佔了11條,多稱牛角衚衕、牛角灣、牛犄角衚衕。

更有意思的是,太僕寺街南側有兩條牛角衚衕,西側的那條也稱牛犄角衚衕。1911年,在大規模地地名雅化和規範過程中,兩條衚衕按方位分別改為了東、西牛角衚衕,並沿用至今。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底圖:最新北平大地圖(解放版)。


雖然都是牛角衚衕,如今的“命運”卻大相徑庭。


西邊的西牛角衚衕裡,北口是西單繁榮的根基——西單商場的後門,後門路口附近是一些剛剛經過“拆牆打洞”整治過後的小吃和小賣部窗口,常過西牛角衚衕的大多是西單商場的職工。


過西單商場後門往南不遠處,是裝修剛滿一年的“西單小院”飯館,走的是老北京的裝修風格,門臉雖小,內裡卻是別有洞天,還成為了新晉的網紅店,不少人前來打卡。不過,因為位置略偏僻,每次經過附近的橫二條和堂子衚衕,問路的絕大部分都是問的這裡。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再往南走,衚衕西側是新一代商場,西單一帶的外賣車輛有1/3都停在這裡,每到飯點,必定能看到手裡提著七八個袋子的外賣小哥,他們經常都是一溜小跑,有的甚至還能邊跑邊打電話,把爭分奪秒詮釋到了極致。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西牛角衚衕南段,左側為廣州大廈,右側為新一代商場,衚衕裡停滿了私家車和外賣小哥們的電動車。


新一代商場對面是廣州大廈,大廈四周都停滿了車輛,作為一家1999年開業、以廣州命名的大廈,內部裝修是90年代的風格,賓館是四星級賓館,餐廳的粵菜據說很是地道。


相比西牛角衚衕大商場、網紅飯館、賓館大廈,東牛角衚衕則安靜、普通了許多,衚衕內幾乎都是大雜院。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東牛角衚衕南部,絲瓜架和晾曬的衣物十分有生活氣息。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過幾個彎,拐到衚衕北口,路口前的小路特別狹窄。


如果從北口進入,頗有桃花源記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感覺。

高義伯還是狗尾巴?錢鍾書曾就此談論民國初的地名雅化

高義伯衚衕,清代原稱狗尾巴衚衕,以形得名,且十分常見。在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中,和狗有關的衚衕收錄了12條,其中有9條都是狗尾巴衚衕(狗尾衚衕)。

比起兩側的力學衚衕太僕寺街,西單的高義伯衚衕就沒什麼名氣了,但這兩條衚衕又和高義伯衚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高義伯衚衕南口,拐彎處可見酒店門口。


力學衚衕原名李閣老胡同,一般認為,衚衕裡曾住著大名鼎鼎的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清末時京師大學堂增設的“進士館”校址就設在衚衕裡,這是後來法政學校的前身,也是今天力學小學的所在地,就在高義伯衚衕南口不遠處。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西城區力學小學。


高義伯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以太僕寺得名,因衍聖公府而聞名。“衍聖公”是宋仁宗賜予孔子後裔的封號,一直到1920年孔子77代嫡孫孔德成繼承“衍聖公”的封號,總共延續了將近900年。

衍聖公府位於太僕寺街69號,是明英宗賜給孔子後裔孔宏緒的府第,就在高義伯衚衕的北口。不過,隨著時光流逝,衍聖公府第早已沒了蹤影。

清末民初,新文化運動興起,社會上改良風氣大盛,這些帶“狗”的衚衕自然是“首當其衝”,紛紛改名,有改成高義伯衚衕的,有改成高柏衚衕的,甚至還有改成壽逾百衚衕的,這次大規模的改名,突出一個特點——文雅

關於狗尾巴衚衕名的雅化,民國時期錢鍾書先生曾在《容安館札記》中,談過如下看法:

“北京坊巷名此類尤多,以餘所知,如狗尾巴衚衕改為高義伯衚衕,羊尾巴衚衕之改楊儀賓衚衕,王寡婦衚衕之改王廣福衚衕,羊肉衚衕之改羊溢衚衕,牛蹄筋衚衕之改留題青衚衕,

皆欲蓋彌彰,求雅愈俗。尤奇者,臭×衚衕(西四)之改受璧衚衕,幾如文學家之改稱文學工作者矣。”

如今,高義伯衚衕在太僕寺街和力學衚衕之間,在地圖上形如一“㇏”,衚衕兩側都是樓房,還有一家酒店。衚衕南口不遠是力學小學,北口又是宏廟小學低年級部,別看衚衕窄小彎曲,一到上下學的點兒,接送孩子的家長真不少。

小堂衚衕 東牛角衚衕 言志衚衕:一個“川”字 溝通太僕寺街和力學衚衕

小堂衚衕,清代稱川堂門,1911年後又稱穿堂門,1965年後改稱小堂衚衕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太僕寺街和南邊的力學衚衕都是東西走向的長鬍同,這兩條衚衕之間有四五條南北走向(或斜著的)小衚衕,如果這條南北走向的小衚衕路口有座門,這就叫做穿堂門,類似院落中的穿堂門。

西直門也有一條穿堂門衚衕

,據說那條穿堂門衚衕是兩條並行的南北走向衚衕,東口都起自馬相衚衕,南口又都在西直門內大街上,穿堂門兩巷和馬相衚衕,三巷並列,類於“川”字,所以又叫“川堂門”。

趕巧了,西單這條穿堂門衚衕,和東邊的東牛角衚衕、言志衚衕,正好也組成一個“川”字,這或許正是它的得名由來。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底圖:最新北平大地圖(解放版)。

更妙的是,穿堂門衚衕的要拐的彎極多,東牛角次之,言志衚衕則是跟原名“煙筒衚衕”說一樣,真如一根菸筒一樣筆直。

羅賢衚衕:變化的羅圈 走出無數名人 留下精妙壁畫

隔著太僕寺街,在這個“川”字對面的,是一個“羅圈”,原來清代時叫羅圈衚衕,1911年後雅化為羅賢衚衕,並沿用至今。

不過,現在的羅賢衚衕和過去在形狀是還是略有不同的:過去有兩個圈,走完衚衕要拐5個彎;而現在只有一個圈,衚衕裡也只有1個彎。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今昔羅賢衚衕形狀對比。

如今,“”圍起來的部分,還留有四合院,而在“圈外”,也就是衚衕的西側和北側,則都已經改為樓房和單位大院了。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羅賢衚衕現狀,圖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衚衕地近府右街,出過不少名人:恭親王奕訢的岳丈、大學士桂良,京劇演員梁小鸞,武林高手孫祿堂等人,畫家張大千也曾在1936年購置了府右街羅賢衚衕16號的四合院。當時的張大千,城外住頤和園,城內住羅賢衚衕,往來其間,讀書作畫,交遊廣泛。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張大千困居北平。同年年底,張大千作《三十九歲自畫像》。畫中的他,長髯肅穆,頭戴東坡帽,盤腿坐於蒼松之下。畫作另附張大千題詞一首:“十載籠頭一破冠,峨峨不畏笑酸寒,畫圖留與後來看。久客漸知謀食苦,還鄉真覺見人難,為誰留滯在長安?”畫與詞皆自述其志。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三十九歲自畫像,張大千,1937年作,圖源網絡。

1938年,日本派漢奸勸誘張大千出任偽職,張大千不從,後偽裝逃出北平,赴青城山、敦煌等地,開始了他藝術生命的新階段。

在《老北京民居宅院》一書中,鄭希成用畫筆向讀者展示了羅賢衚衕19-23號的面貌,並認為“這是一個藏有壁畫的‘裡文化’實例。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羅賢衚衕19-23號,鄭希成,2005年6月5日繪,圖源《老北京民居宅院》。


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院落中“廊子的兩邊廊牆上有保存完好的兩幅壁畫,上方有與其對應的磚雕對聯。東為‘春前有雨花開早’,西為‘秋後無霜葉灰燼’”,十分難得。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以形得名的衚衕?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

2. "人馬之宮"老北京:街巷問牛

3. 錢鍾書,容安館札記

4. 曾江,張大千與羅賢衚衕,中國社會科學報

5. 鄭希成,老北京民居宅院158頁

6. 祁建,狗衚衕與狗廟,北京晚報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西單太僕寺街附近的小衚衕 都是以形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