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虛症解析——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腎虛、脾虛

中醫學非常重視氣血陰陽以及先天(腎)後天(脾)的作用,這六個方面的偏差(主要是不足),是引起人體疾病的主要內在病因及病理變化過程。

氣血是指人體內的氣和血。“氣”的含義較廣,包括人體內能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或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泛稱為“氣”,諸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血,主要指血液,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成。氣與血各有其不伺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六大虛症解析——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腎虛、脾虛

陰陽是將體內物質分類的方法,陽主動,陰主靜,陽主上,陰主下。在各個臟腑中,以功能活動為陽,以物質基礎為陰,便分為肺陰、肺陽(氣)、腎陰、腎陽、腫陰、脾陽等。

臨床上,主要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腎虛、脾虛等。茲分述如下。

氣虛一般多指中氣不足或元氣虛衰的病理現象。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如飲食失調、勞倦傷脾,每致中氣受傷,而見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若素體虛弱,或耗傷腎精,每致元氣受損,而見頭暈、腰痠、氣短、氣促、小便頻數等症。大凡中氣不足或元氣虛弱的患者,往往影響其他臟器的功能活動,可出現各臟器的氣虛證候。其相應療法為健脾法。健脾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洩、食慾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六大虛症解析——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腎虛、脾虛

血虛指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可由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虛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於氣與血有密切關係,故血虛多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為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血虛主症為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脈虛細等。其相應療法為補血法,是指補益陰血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眩暈耳鳴、心悸失眠、婦女月經不調、脈象虛細等症。

陰虛是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汁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於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後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由於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兩者常互相影響。陰虛主症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其相應療法是滋陰法,指滋養陰液的一種治法。適用於陰虛潮熱、盜汗,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口燥等症。

陽虛是指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徵象。常見的有衛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陽虛主症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其相應的療法為壯陽法,是指溫壯腎陽的一種治法。適用於命門火衰,精氣虛耗而見陽痿、滑精、小便頻數、腰膝酸冷、脈象沉微等症。

六大虛症解析——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腎虛、脾虛

腎虛是指腎臟精氣虧損的病理現象。 腎虧的原因,可由稟賦不足或腎精耗損太過所致。臨床表現多見精神倦怠、眩暈、耳鳴、腰痠、遺精,並可兼見咽乾、潮熱或肢冷、陽痿等症。由於腎精有滋養五臟的作用,故腎臟的精氣虧耗,不僅表現為腎臟的病變,同時能影響其他臟器的病理變化。其相應療法是補腎法,是指補益腎陰陽的治療方法。

脾虛是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陳障礙,水液失於佈散而生溼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其相應療法是健脾法,是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腫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洩、食慾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