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高淨值人士為何“不獨自用餐”?

許多高淨值人士為何“不獨自用餐”?

Photo by Kevin Curtis on Unsplash

今天我們打算推薦一本書,叫做《別獨自用餐》。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名為“85%的成功來自高效的社交能力”。

法拉奇在這本代表作中,提出了讓人受益匪淺的社交法則。這些法則有助於人們建立更有價值的人脈關係,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

以下是本書部分內容的摘錄,探討的是一個等式:成功=遇到的人+合作成果,我們也會略做點評。

1.要有自己的圈子

要有自己的圈子,是本書作者法拉奇提出的第一個論點。

他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例,說明了圈子的重要性——他認為即便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部分人仍舊忽視了圈子的意義,或至少沒有把圈子看作是可以“變現”的東西。

法拉奇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南部的農村,在一個出產鋼鐵和煤炭的小鎮長大。出身貧窮的他考進哈佛商學院後,目睹著有錢人家小孩與生俱來的各種優勢,一度認為自己還沒起跑卻已經輸了。

但他隨後慢慢發現,許多商學院的驕子,都受約翰·韋恩個人主義的影響,想做“獨行俠”,夢想以美式個人英雄主義“改變世界”。唯獨只有他,早早意識到了人脈的重要性——即便“鑽營人脈”在當時的美國文化中,往往有負面的含義。

法拉奇幼年當過高爾夫球場的球童,靠著矜矜業業服務有錢人,他獲得了各種便利,成功突破了許多階級上的限制。正是那段生活教會了他:要想在一個領域成功,尤其是商業領域,必須與人合作,而不是互相隔絕,互相猜忌。

正如本書所指出的那樣,那種善於構建強大關係網的人,往往能夠成就偉大事業。因為你會發現,商業的本質就是通過網絡把東西賣出去。

通過自己多年來從事諮詢工作積累的案例,作者宣稱:商業要做的,不是管理事務,而是管理關係。

人脈決定命運。我們接觸的是什麼人,我們就是什麼人。

許多高淨值人士為何“不獨自用餐”?

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2.不要做社交傻瓜

知道圈子的重要性後,接下來就是經營圈子的問題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只有不斷為他人創造價值,自己的價值才能增加。

希望結交“有用”的人,是人類身處世俗世界的本能。但在拓展有價值的人脈關係時,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別人憑什麼同我們交往?

本書通過一系列案例告訴我們,在試圖拓展一段有意義的人脈時,你需要先告訴對方“我能帶給你什麼”,而非先問“你能帶給我什麼”。

不懂得“先付出後索取”的人,本質上都是社交傻瓜。而在商業世界摸爬滾打的人,更要明白這個道理。功利總被一眼看出,待人真誠才有回報。

本書還舉了一個例子,即社會上有些人不願分享人脈關係,怕“透支自己的資產”,是因為他們覺得社交關係像切成許多塊的煎餅,吃一塊就少一塊。

但事實上,作者認為社交關係更像肌肉,使用越頻繁,它就越健壯,“正是因為對社交資產的運用,才會增加社交資產的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地位相對較高者,也不應該在面對地位較低者時大擺架子,畢竟“人生浮沉無常,做人要留一線”。那些捧高踩低的人,最終都會走向陌路,因為人人盼你落馬。

媚上者必欺下。不要做社交傻瓜。

許多高淨值人士為何“不獨自用餐”?

Photo by Kevin Grieve on Unsplash

3.別獨自用餐

經營好自己的人脈網絡,並把它變成自己的“商機策源地”,可以運用許多生活中的小技巧,比如“別獨自用餐”——這也是本書的書名。

人際關係網的流通,就跟那些在好萊塢想要成為明星的人一樣:沒有存在感比失敗更糟糕。也就是說,你要時不時地去跟其他人接觸,早餐時間、午餐時間,隨便什麼時候。

作者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為例,他曾親眼見證希拉里一天接觸2000個人,並能記住身邊所有工作人員的名字。

如果利用好用餐時間,一個人的社交效率能夠大大提高,尤其對於政治人物來說,這是在選票政治中取勝的關鍵。

這是政客的天賦,但作者認為,商人也應該向政客學習。

還有一個好處是,相比“冷呼叫”和“硬拜訪”,用餐的理由和氣氛更輕鬆,你能觀察到其他人之間的化學反應,並能在遭到拒絕時有臺階下。因此,

用餐是試探性提出某項建議的好時機,許多商業合作也都源於一場飯局。

你最近有邀請同事或商業夥伴共進午餐嗎?如果沒有,趕快行動起來吧。

- The End -

撰文 A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