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1408年)裡的“潮州府圖冊”


《永樂大典》

潮州府

卷五三四三


1、潮州府境圖

《永樂大典》(1408年)裡的“潮州府圖冊”

此圖繪出潮州府與潮陽、揭陽、程鄉三縣城地及所轄區域,標註出了主要司、所、案、鋪的地理位置。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隸屬廣東布政司,統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梅州,程鄉縣隸屬潮州府,可見這幅地圖應是明代初期的。


2、海陽縣境圖

《永樂大典》(1408年)裡的“潮州府圖冊”


此幅地圖繪有潮州府城及四周自然地理。

從圖中可看出:

(1)那時廣濟橋叫”濟川橋“。宋慶元二年(1196年)州守陳宏規在韓江東岸增築二個石墩,墩上架木為橋,命名為濟川橋,把抱秀亭改名為濟川亭,作為往來客商吏民休息之所。亭後為見思庵。自此之後,河上東有濟川橋,西有丁侯橋,中間連以浮橋,已具後世廣濟橋之雛形。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對橋進行規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個橋墩,墩上加梁,木石間用,樑上鋪厚板,板上再鋪磚,並用灰勾縫以防火。為使行人免遭日曬雨淋,還在橋上建起126間亭屋,亭屋間建造了12座樓閣(也稱"樓臺")。江心急流處,仍用24艘船隻連結為浮橋。浮橋用3根鐵索固定,每根鐵索重達4000斤。橋修好後,更名為"廣濟橋",寓意為"廣濟百粵之民"。

(2)鳳城水驛:宋紹興間建於上水門,名曰鳳水,又曰鳳嘯,元至元間又建馬驛於正街左,名曰三陽,洪武二年置鳳城水馬驛,三年遷水驛於北門堤左,八年遷馬驛於縣學右,成化二十二年又遷於北門堤右,弘治八年水決,惟存馬驛,嘉靖十二年重修。


3、潮州路城圖

《永樂大典》(1408年)裡的“潮州府圖冊”

此圖應是一幅元代《潮州路城圖》。

(1)圖中出現“路學”,“路學”是元朝地方官學。《元史·選舉志一》載:"世祖中統二年(1261),始命置諸路學校官,凡諸生進修者,嚴加訓誨,務使成材,以備選用。至元十九年(1282),命雲南諸路皆建學以祀先聖。……二十八年,令江南諸路學及各縣學內,設立小學。"是為儒學。設教授、學正、學錄各一員,直學二人。中統二年,遣使往諸路設立醫學。至元六年(1269)置諸路蒙古字學,命諸路府官子弟及民間子弟入學。願充生徒者,準免一身雜役,肄業譯寫《通鑑節要》。至元二十八年,置諸路陰陽學,依儒學、醫學之例,設教授。“由此可知,

此圖應是一幅元代《潮州路城圖》。

(2)錄事司:官署名。元管理城市民政的機構。元置於路、府所在地,錄事秩正八品。南宋時城中設若干廂,元朝統一後廢廂立錄事司。《元史》卷91《百官七》記載:錄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戶民之事。

(3)光孝寺:在北門外,元至元二十三年創。

寶積寺:在南廂一里,元至元二十三年創。

(4)韓山書院:元至正十二年(1352),韓山書院毀於火。 至正廿六年(1366),潮州路總管王翰,在城西南大隱庵舊址重建韓山書院。



4、潮州疆域圖

《永樂大典》(1408年)裡的“潮州府圖冊”


(1)棉湖寨: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揭邑轄之湖口巡檢司官署由東園洲仔村遷至棉湖,轄霖田都。


5、揭陽縣圖

《永樂大典》(1408年)裡的“潮州府圖冊”


6、程鄉縣圖

《永樂大典》(1408年)裡的“潮州府圖冊”


5、韓祠橡木

《永樂大典》(1408年)裡的“潮州府圖冊”


韓祠橡木是潮州八景之一。相傳這棵橡樹是韓文公韓愈手植的,有許多令人神往的傳說。

這株唐朝種的樹,在宋代成為潮州文明的吉祥物,預兆著科舉的盛衰。


宋代潮州榜眼王大寶作《韓木贊》:

潮東山上有亭,唐韓文公遊覽所也。

亭隅有木,虯幹鱗文,葉長而傍稜,耆老相傳公所植也,人無識其名,故曰韓木。舊株既老,類更滋蕃。遇春則華,或紅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狀而小。每值士議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來舊矣。紹聖四年丁丑開盛,傾城賞之,未幾捷報三人,蓋比前數多也。繼是榜不乏人,繁稀如之。最盛者崇寧五年、宣和六年也。今不花十有五載,人材未遇,或時運適然,未可知爾。大寶嘗讀蘇端明為公廟碑,論能不能有天人之辨。竊觀公植之木,能逃化機,為一方瑞,夫豈容偽?殆其善教之道,及造物而藏諸用,使潮人思慕千萬年莫之厭者矣,碑何以不書?未盛也。盛而無妄,邦人誠之;誠而不書,天下後世曷然之?夫鳥獸草木之奇,符於前事謂之瑞。簫韶儀鳳,周畝嘉禾,各以類應。公刺是邦,命師訓業,綿綿厥後,三百餘年,士風日盛,效祥於木,理之宜然。若乃術業荒忽,惟瑞之證,叔世妄誕者之為,君子鄙之!為之贊曰:

召公之棠 孔明之柏

既詠勿剪 且歌愛惜

瞻彼韓木 是封是沃

匪木之瀆 德化惟服

化隆而孚 華繁以符

邦人勵之 此理非誣

宋代詩人楊萬里參觀韓祠,寫下《韓木》詩:

笑為先生一問天,

生前身後兩相看。

亭前樹子關何事,

也得天公賜姓韓。

韓祠橡木到清代還會開花,清林大川《韓江記》:

橡久不花,乾隆九年花忽盛開,

或紅或白,簇簇附枝,

士民歡欣,鹹稱文明之兆。

是科中謝文在等二十人,

國朝鄉榜以此為最。


橡木開花,史有記載的,從宋紹聖四年(1094)至清乾隆九年(1744),已經開了640年的花,這應該是一項世界紀錄。橡木開花預兆著科舉的盛衰,唐代潮州有進士5人,宋代191人,明代161人,其中有狀元林大欽,又舉人1088人,為全省之冠。人們把功勞歸於韓愈,把橡樹奉為神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