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加徵25%的汽車關稅,要求英法德改變對伊核問題立場,你怎麼看?

笑著看你一次


誰也沒想到,殺死蘇聯曼尼不但沒有引發美伊大戰,反而讓特朗普的人氣支持率節節攀升,畢竟在美國民眾眼裡,總統又一次成功的消滅了“恐怖分子”,維護了美國的安全。
面對得意洋洋的特朗普,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內心是極其憤怒的,日前他大罵特朗普就是小丑和撒謊者,特朗普則回應稱,哈梅內伊令人討厭,警告其說話最好小心點。美伊兩國間的“口水仗”越來越激烈,這時候歐洲卻突然對伊朗下狠手了。
1月14日,英法德三國外長髮表聯合聲明稱,由於伊朗多次違反伊核協議中的關鍵性條款, 三國決定啟動協議第36條所規定的爭端解決機制。儘管三國說,這麼做“是在努力維護伊核協議”,沒有當美國製裁伊朗的幫兇。但還是引起了伊朗的強烈不滿,伊朗外長扎裡夫認為,英法德三國啟動的解決機制,不僅毫無法律依據,而且犯下了戰略性錯誤。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英法德三國才是伊核協議的最大受益者,他們不僅獲得了石油進口渠道,發展了經濟,還避免了地緣衝突帶來的難民危機。得了這麼大的便宜,但英法德三國遲遲沒有盡到什麼責任和義務,在維護伊核協議時出工不出力,導致什麼繞開美元的貿易結算機制一直都無法兌現,這間接的助長了美國的制裁氣焰,也逼得伊朗不得不終止伊核協議。
現在的伊朗既要面對經濟崩潰,擊落烏克蘭客機帶來的政治危機,還要反擊美國的軍事圍堵和經濟制裁,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精力耗下去了。因此在英法德三國捅刀子之後,伊朗最高領袖仍舊錶示,會跟歐洲協商《伊核協議》條款,但絕不會跟美國談判。
這等於已經亮明瞭伊朗的態度,伊朗在主觀上不願意退出伊核協議,而分階段的終止相關的條款的做法,只是為了對抗美國的制裁,增加歐洲的危機感,促使他們採取行動,逼美國做出讓步。
可以說,伊朗保持了極大的剋制和耐心,願意跟英法德三國進行外交磋商,以便最大程度的緩解伊朗所面臨的內外壓力。因此,伊歐關係不會像美伊關係那樣變得火藥味十足,但會變得逐漸冷淡。
但美國卻不想給伊朗任何喘息的機會,下了一道死命令,特朗普直接要求英法德跟伊朗劃清界限。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匿名的歐洲官員透露,特朗普政府日前威脅稱,如果英法德不正式指責伊朗破壞2015年伊核協議,美政府將對歐洲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
顯然,在伊朗陷入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揮舞著關稅大棒逼迫歐洲改變立場,承認伊朗違反了伊核協議,這不僅是在赤裸裸的敲詐,還給歐洲出了一道難題。如果不聽美國命令,那麼歐洲汽車產業就會遭受重大損失,聽從美國命令,那麼伊核協議就徹底作廢了,歐洲將徹底喪失主動權,以後得看美國臉色行事。
雖然當前,歐洲不會立馬改變對伊核協議的立場,但會跟伊朗僵持一段時間,等發現無法維持下去的時候,就可能會改變立場。換句話說,只要美國跟伊核協議簽約國作對,那麼英法德和伊朗要維持伊核協議還是比較困難的。

科羅廖夫


西方集團因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而逐漸走向分裂。西方國家把伊核問題當作與美國利益交換的砝碼就足以證明西方集團內部因利益糾紛而矛盾重重。但是要注意,這是西方集團內部的“家庭矛盾”,從整體上說,他們還是要維持拉幫結派對外掠奪的戰略政策。也就是說,西方集團一致對外的“狼群戰略”不會因為他們內部利益的爭爭吵吵而真的瓦解。


美國政府加徵25%的汽車進口稅,這對德法日來說可是件大事。德法日是全球“汽車三傑”,全世界八層以上的暢銷小汽車(包括豪車)都是這三個國家生產的。相比這三個國家,美國的汽車製造業則被淪為“二流汽車”(實際上不是,只是相同質量的美國汽車比較貴一些,所以市場競爭力不大)。特別近十年來,這三個國家的汽車幾乎霸佔了世界汽車世市場和美國的汽車市場。作為全球汽車消費最大市場美國,自己的汽車產業反而被三國擠壓得幾乎破產。2013年7月18日,美國“汽車之城”底特正式申請破產保護,而該城也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破產城市。要知道,這座城市曾經是美國汽車製造業的驕傲與像徵。

美國對汽車進口提高20%的關稅,可謂一箭雙鵰。美國政府的本意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汽車產業,伊核問題只是美國利益的“遮羞布”。美國政府對待伊核問題,已經流於形式,美國及西方關心的不是伊朗擁核不擁核,而是利用伊核問題討價還價。西方國家關注伊核問題的核心是他們的中東利益。畢竟伊朗擁核對西方集團的中東利益都不利。伊朗一旦擁核,西方集團將不敢染指中東或被迫與伊朗共享中東。從最深層次上說,西方與伊朗的對立實際上是兩種價值觀的對立,西方的目的是讓基督教文化統治世界,而伊朗作為穆斯林最大的國家則想讓伊斯蘭教文化統一世界。如果從直白上解釋,那就是兩種利益的爭鬥。



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首領,非常想一呼百應,讓西方國家聽從其號令,從而讓美國分利最多,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法德作為另一個具體利益組織——歐盟的領導國,自然也想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法德兩國在伊核問題上故意與美國唱對臺戲的原因是迫使美國作利益上的讓步(少佔一些)。比如,特朗普政府上臺不久後就著手提高汽車進口稅,去年甚至威脅要提高百分之幾百。驚恐萬狀的法德於是就想到了一招,不配合美國伊核問題戰略。但是,在美國政府看來,美國自身的汽車製造業利益顯然是大於伊核問題的。德法還是低估了美國政府處理伊核及具體利益問題上的“美國優先”的原則決心。


美國總統車隊


美國政府的汽車產業曾經引領世界,全世界第一輛小汽車就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生產的。美國有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製造公司,比較有名的品牌則有林肯(福特)、福特系、別克(通用)、凱迪拉克(豪車,美國總統專用車)、雪佛蘭(通用)、道奇、悍馬、CGM、Jppe(吉普)等。美國每年銷售新車約1700萬輛以上,為全球最龐大的單一汽車市場,所以美國又是全世界汽車業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日系車在美國長期受到歡迎。日系車雖然沒有超級豪華汽車,但是憑藉過硬的質量和比較接地氣的價格日系車在美國汽車市場上的佔有率一直很高。

美國本土生產的汽車主要依賴外銷,美國本土市場並不是美國汽車的主要市場。這種局面成為多屆美國政府的心病,特朗普上臺前後都發誓過要重振美國汽車製造業的雄風。美國國產小汽車量保持在800萬輛左右,而美國的年消費新車量卻是2000萬輛左右,所以美國政府才如此耿耿於懷。


提高25%的汽車關稅可不是小數目,這對德法日汽車三強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德法縱使不在伊核問題上給美國打氣,美國也有辦法讓德法就範。本來西方其他國家追隨美國就是為了一個利字(其同對外掠奪的利益與美國市場的利益)。但西方國家無一例外都依賴美國市場,比如他們的支柱性產業汽車製造業就依賴美國(現在真實的情況是西方國家支柱汽車產業依賴中美兩大汽車消費市場)。美中兩國在汽車產業上殊途同歸,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大汽車消費國和全球汽車生產大國,自己的汽車銷售市場都反而都在海外。這大概就是市場經濟的力量,也是世界經濟協調發展的魅力所在。

在提高北約軍費分配比例問題上,德法也曾經一個聲音地拿伊核問題來跟美國討價還價,但最終還是德法屈服。

所以,對於伊核問題與自己的汽車製造業利益的份量問題,相信法德最終還是選舉後者,即會向美國讓步,改變伊核問題上的“自主立場”。


神碼人生大國觀察


圍獵伊朗為選舉造勢已經成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鍵一招,用的好對於總統大選獲勝幾乎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西方的民主選舉獲勝的秘訣就是跳動選民的關注激情,只要能夠引領好民眾的激情,那麼當選也就是大概率的事情,當前圍繞著伊朗局勢做文章就可以很好的調動民眾的激情。

美國通過襲殺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已經激起了一定的人氣,可是隨著伊朗出乎意料的反擊,使得這次行動的效果大了些折扣,因此作為補救還得對伊朗繼續採取一些行動,那麼讓其歐洲盟友退出伊核協議加強對伊朗的扼殺就成了比較好的選擇。對於美國的歐洲盟友來說,由於地緣的關係,歐洲核心國家法德並不希望伊朗以及中東地區陷入大規模的混亂,因為敘利亞的難民已經把歐洲給搞的焦頭爛額了。

在歐洲盟友難以跟隨美國決策的情況下,對歐洲重要的汽車產業加徵關稅就成了美國總統手中的一張牌,不管這張牌最終怎麼打,都會極大的吸引起美國選民的激情,只要選舉沒有塵埃落定,各種基於選舉的行為就很難停止。選舉就是這麼回事,想法設法的引誘起選民的激情,並且把這種激情在關鍵時刻發洩出來,選舉基本上也就成了。對於美國這樣一個全球大國來說,國內與國際問題都可以用來推動選情,只要可以達到目的使用什麼手段都可以。

歐洲完全可以陪著美國進行激情澎湃的演繹,只要配合的默契,能夠滿足特朗普總統的選戰需求,短時間內關稅與伊核協議都不是什麼問題。其實美國政客也非常懂得事情的輕重緩急,在選舉時刻一切都得圍繞著選舉為核心進行佈局,只要有利於選舉什麼手段都可以拿出來用。當然選舉之後的決策才會是執政者的最終決定,這時的政策就應該進行認真的對待了,畢竟還是要做一些事情的。


異域邊緣


特朗普的胃口就是脫口秀的表演,沒有尺度控制。。

面對阿富汗,美國人那是要求一大堆,阿富汗不聽就狠揍,打下來了也佔領了,這回輪到自己捱揍,捱揍的次數多了就不提要求了,準備乖乖滾蛋,也不要基地建設費用,也不提要求,就安全滾蛋就可以。。

可以看出歐洲對抗美國,只能是對抗,妥協沒有前途。。土耳其迎合美國結果還是要被政變,最後只能是退出F35。。歐洲要得到和平,只能逐漸清退美國的影響力,與之力戰美國才會乖乖滾回家去。。

讓美國嬌縱起來,美國就會把打壓日韓的手法對付德法英,反正早晚是鬧翻,德法英還是早一點硬起來比較好 。。



砍大山車大圈




我們認為,美國以加徵汽車關稅相威脅,成功逼迫英法德改變對伊核協議的立場,讓它們站在與伊朗對立的一邊,再次證明就是歐洲國家在打伊核協議的牌,在自己核心利益受到傷害時,可以隨時放棄堅守伊核協議的正義性,且根本不去顧及伊朗的利益。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洲國家已經不再認為伊核協議對自己的安全很重要,是一種保障,因為伊朗確實暫不具備製造核武器的能力,也認為伊朗不敢輕易拋棄伊核協議這一護身符,這樣它的損失會更大,有些得不償失。

美國人洞若觀火,早已看出英法德在維護伊核協議問題上的虛偽性,未來還會不斷拿來挑釁


新文化街男孩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對伊朗實施極限制裁,迫使伊朗一步步停止履行伊核協議。當地時間1月3日,伊朗高級軍官蘇萊曼尼在美軍空襲中身亡,兩天後,伊朗宣佈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第五階段,即最後一個階段,不再限制離心機數量,由此急壞了伊核協議國德國、法國、英國這三個歐洲國家。1月14日,德、法、英三個歐洲國家宣佈,啟動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以此向伊朗施壓,要求伊朗履行伊核協議。


德、法、英三國啟動爭端解決機制後,有關各方將有65天內與伊朗談判,爭取讓伊朗重新履行伊核協議;否則,先前按協議解除的聯合國對伊朗經濟制裁可能恢復。德、法、英三國此舉,遭到伊朗強烈反對。確實,維護伊核協議,不是伊朗一方的責任,德、法、英等伊核協議國也有責任,但德、法、英三國不敢對美國施加壓力,反而向伊朗施壓,這是典型的欺軟怕惡。


德、法、英三國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的同時,美國也對德、法、英三國發出威脅:如果德、法、英三國不向伊朗施壓,將對德、法、英三國加徵25%的汽車關稅,這讓德、法、英三國捏著鼻子打不出噴嚏——一方面,德、法、英三國已經在對伊朗施壓,沒想到美國竟然還來赤裸裸的威脅,讓德、法、英等美國的老牌盟友、鐵桿盟友感到很沒面子;另一方面,德、法、英三國遭到了伊朗的嘲笑,伊朗外長扎裡夫喊話三國:“還記得高中時的惡霸嗎?”


客觀地說,德、法、英三國作為伊核協議國,作為維護伊核協議的一邊,不應該對伊朗施壓,而應該站在伊朗一邊,共同對付美國對伊朗的極限施壓,保證伊朗的正當合法權益,共同維護伊核協議。然而,德、法、英三國看似討好美國的行為——啟動爭端解決機制對伊朗施壓,卻沒有得到美國的認可,反而受到美國的威脅,這讓德、法、英三國情何以堪?


在伊核協議問題上,美國欺負伊朗太甚,伊核協議國和世界各國、國際組織應該對美國同仇敵愾,但德、法、英三國竟然對伊朗施壓,令人匪夷所思。難怪有歐洲官員說,美國對德、法、英三國加徵25%的汽車關稅等同於“勒索”;而且德、法、英三國官員都表示,他們原本就打算啟動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但美國的行為幾乎讓他們打退堂鼓,因為一旦有關威脅的消息洩露,德、法、英三國可能被外界視為華盛頓的“傀儡”。德、法、英三國真是兩頭不討好,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


伊核協議的簽訂,讓世界避免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創造了通過和平談判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先例。然而,美國以伊朗沒有履行伊核協議為藉口,執意退出伊核協議,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必須堅定站在伊朗一邊,共同維護伊朗協議。德、法、英三國兩頭不討好的舉動足以讓人警醒:不能對美國抱有任何幻想,只有齊心協力維護伊核協議,伊核協議才能得到全面真正貫徹落實。


毛開雲


在本月14號英法德三國宣佈正式啟動伊核協議中規定的爭端解決機制,指控伊朗違反伊核協議規定,不過這次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是由於美國政府已加徵關稅,威脅英法德三國對伊朗施壓。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特朗普政府威脅稱,如果英法德三國不正是指責伊朗破壞2015年的伊核協議,美國政府將會對歐洲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歐洲官員表示美國的舉動根本就是囉嗦,通過費用對歐洲外交政策加以干涉。但是英法德三國還是在本週啟動了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英國表示現在是時候用一份特朗普協議來取代伊核協議,而法國表示需要進行廣泛的談判。

法國方面的外交發言人沒有對美國的威脅報道發表評論,同時指出歐洲幾個月來一直威脅要啟動終端解決程序,歐洲國家已經明確表示他們不希望推出伊核協議,但是要找到一種方法解決目前的分歧。伊朗方面表示英法德三國屈從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威脅,此舉最終導致聯合國重新實施制裁,伊朗外長扎裡夫在網上表示,英法德三國出售了協議的其餘部分內容,以避免他老婆增加新的關稅,同時伊朗外交部長還表示這是行不通的,這隻會增加特朗普的胃口,同時扎裡夫還對這三個國家說,記得高中的時候欺負你的人嗎?

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表示,英法德三國就是美國的走狗,伊朗現在分成自由派和強硬派,現在英法德改變立場,可以說是自由派的一次失敗,包括扎裡夫和魯哈尼在內的自由派面臨重大的挫折,而伊朗的最高領袖則將更加依賴於軍方,現在英國脫離了歐盟,導致歐盟的實力銳減,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國都會屈從於美國的壓力,防止歐盟會進一步分崩離析,而伊朗違反伊核協議提高濃縮鈾限制也無助於解決問題。

可以說現在特朗普的一系列操作已經讓特朗普協議變成了伊核協議,至少歐洲已經接受了這個協議,之前的時候歐洲並不接受這個協議,不過前段時間特朗普表示說美國可以撤出中東,但是需要英法德三國更多的軍力投入,這讓英法德三國不得不重新考量美國的重要性。關稅只是美國向英法德三國施壓的一個方面,當然更重要的是美國希望英法德三國出兵中東,這是這三個國家所接受不了的,當然現在法國已經派遣戴高樂航母和美國杜魯門號航母在波斯灣巡航。


四十五度歷史




應該說特朗普總統目光如炬,一眼就找到了對方的軟肋,出招精準狠辣,專朝對方最薄弱處下手。退出《伊核協議》要拿下伊朗,只能向對方陣營的最軟弱的方面發難,英法德無疑是這個堅持履行協議陣營中,最軟弱最容易得手的軟肋,特總統的的絕招利器就是關稅砍刀的剁肉,伊朗是個硬釘子,剛蹦了美國錘子砸了自己腦門,現在唯一可下手的地方就剩歐洲了。




特總統在這一輪對伊朗極限施壓大半年,但沒能制服伊朗同意與美國重談《伊核協議》,反倒讓這位平頭哥越戰越勇,打掉了美國【人魚海神】後就開始在海灣恣意妄為,拿美國霸主當空氣!公開支持也門胡塞拖鞋軍,打的土豪屁滾尿流,得不到盟主的保護,無奈只好向伊朗認慫,通過與伊朗關係密切的伊拉克向伊朗協調,要跟伊朗化敵為友,緩和改善關係,TMD這中東三巨頭想搞海灣合作俱樂部,美國怎麼辦?





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兩伊沙特合作的主要操盤手,伊朗輸出影響力的核心人物,中情局重點狙殺的目標,成了美國阻止這種趨勢發展的當務之急。1月3日,特總統親發總統令,在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荒僻郊外,成功獵殺了蘇萊曼尼這位伊朗人的英雄。被極端憤怒的伊朗人認定為,嚴重踐踏國際法的戰爭行為,同時這種嚴重侵犯駐在國主權,踐踏伊拉尊嚴的行為也徹底激怒了伊拉克,5日,伊拉克議會一致通過決議立法驅逐美國駐軍。




8日,美軍在244年中的非戰爭狀態下,其在伊拉克的駐軍基地,第一次遭到了戰爭模式的單方面導彈攻擊,並且還沒敢還手,隨後實施攻擊的伊朗人宣佈:攻擊造成了美軍80死200傷,取得了這次復仇戰的勝利,接著又表示:如果伊朗本土遭遇襲擊,伊朗將打擊波斯灣對面的迪拜和海法,意指在卡塔爾的美軍中央戰區司令部,和在巴林的美海軍第五艦隊司令部,暗示如果美國想繼續擴大事態,全部駐中東美軍都在伊朗導彈雨的火力覆蓋之下。




支撐美國中東地緣戰略利益,海灣石油美元霸權利益的中東美軍,變成了維護美國霸權戰爭的累贅,這種對威脅美國國運的戰略態勢,讓特總統無可奈何的宣佈,在這一輪伊朗導彈攻擊中美軍零傷亡,雙方的這場戰略較量以美國的慘敗結束了,美國手裡這把錘子這是碰上了伊朗這顆硬釘子,被彈回來砸在自己腦門兒上,直接較量惹不起了只能作罷。但是對拿下伊朗這個巨大戰略目標,無法割捨的特總統當局,在無法直接制服伊朗的條件下,就想避實擊虛等歐洲方面下手了。




目前英國方面已經出現了立場轉變,在伊核問題談判中,要求伊朗接受特朗普的新伊核協議條件。但是伊朗方面立即向歐洲發出了,立場堅決態度強硬的警告:“歐洲的士兵要小心點了”,追隨霸權挑戰伊朗,導彈雨和伊朗全面戰爭覆蓋的也可以包括他們。對伊朗的這種警告,估計有去年7月互相扣押油輪教訓的英方能聽懂軟弱對伊朗也需要,而法德兩國大概也能知道要兩害相權取其輕。


鐵嶺鋒


加徵25%汽車關稅可能對德國有殺傷力,但是對英國和法國沒有什麼震懾,因為美國市場上根本就沒有法國車,也幾乎沒有英國車。


法國車在歐洲和中東十分流行,在亞洲也還可以,唯獨在美國不賣,不是不想賣,而是根本賣不出去啊!反正我在美國從來沒見過一輛法國車。至於英國車也很少,因為英國賣的是豪車,比如勞斯萊斯,想買這車的人不在乎這點關稅。

至於德國的汽車,比如那些豪車,其實大部分在美國有生產基地,或者在墨西哥建廠,這些都能夠規避關稅。


在伊核問題上,德國和法國的立場是不要發生戰爭,維護伊核協議的執行,因此不配合美國對伊朗進行制裁,這讓美國很惱火。但如果說美國要用汽車關稅來讓英法德改變立場那就太可笑了,因此這個話題其實不成立。

美國和歐洲的關稅戰其實只是單純的貿易和經濟問題,和伊朗問題沒有太多關聯。


穿美國望世界


美國對英、法、德三國施加25%的關稅,要求三國改變對《伊核協議》的立場。這是美國慣用的手段,迫使他國在國際問題上與自己保持一致。如果放在中東問題上,那就是要剝奪三國在介入中東事務上的自主權,完全按照美國的意志行事。

美、英、法、德四國都是或曾經是《伊核協議》的成員國。美國自2018年5月退出《伊核協議》、2019年5月與伊朗開啟新一輪全面對抗。英國、法國、德國一直站在反對面,但是隨著英國首相易主,馬上改變立場,站到了美國的旗幟下。德國和法國這兩個歐盟的“領頭羊”,從自己國家利益考慮,非常希望能夠獨立自主的介入中東事務,當然以實力而言他們只能選擇與中東國家合作而不是對抗征服。伊朗作為中東數一數二的強國,當然是法國和德國的首選對象。

如果是跟著美國,就得出兵,兵一出,合作就變成對抗了。而根據這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歐洲國家出兵中東,換取的更多是洶湧澎湃的難民潮和血淋淋的暴恐襲擊,出兵中東的利益全讓美國拿走了,自己成了中東極端組織的出氣筒。

所以,回顧過去的歷史不難發現,歐洲國家在處理美國、中東之間關係上總是表現出神一樣的邏輯思維。

因此,伊朗人也不敢把和美國對抗的保險放在歐洲國家身上。自從去年5月美伊對抗升級以來,伊朗就不斷退出《伊核協議》相關條款。中東局勢也隨之升級,歐洲的恐慌也隨之而來。



這次同樣也是,隨著1月3日伊朗名將蘇萊曼尼被美國暗殺、1月8日伊朗發動對美國在伊拉克阿薩德空軍基地的導彈襲擊,美伊衝突急劇升級。伊朗再次祭出了退出《伊核協議》部分條款的法寶,歐洲國家的態度也隨之改變。

1月14日,英法德三國以“伊朗違反伊核協議規定”為由宣佈正式啟動伊核協議中規定的爭端解決機制。按照規定,這個爭端機制有效期為65天。65天后如果伊朗服軟便罷,如果不服,那麼三國在理論上可以退出《伊核協議》。



現在時間僅僅過去一週不到,焦躁的美國便按捺不住了。特朗普直接對三國發出威脅,稱“如果英法德三國不正是指責伊朗破壞2015年的伊核協議,美國政府將會對歐洲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

英國人第一個積極響應,提出“用一份特朗普協議來取代伊核協議”。而這個所謂的“特朗普協議”毫無疑問肯定是當初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時重新提出的足以讓伊朗喪權辱國的12條。

德國和法國的態度目前比較模糊,表示需要廣泛討論,但是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戰鬥群已經開到了波斯灣,和正在那裡巡航的美國“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共同巡航。



不得不說,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之前極力維護《伊核協議》的德國和法國在“退”和“進”選項中又開始猶豫不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