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五次車進故宮,誰批的


【閱讀提示】故宮回應“女子開車進故宮”:屬實!致歉!

光明網評論員:“趕著週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兒~”配上和一輛黑色奔馳車在故宮太和門廣場前的一組照片,網友“露小寶LL” 分分鐘把故宮送上了熱搜。

此前,故宮把法國前總統奧朗德的車隊攔在了午門前;81歲腿腳不便的印度前總理辛格參觀故宮時,也是乘坐從釣魚臺國賓館借來的電瓶車;特朗普到訪故宮,也需要步行走入太和殿廣場。這一段段故事被傳為守護文化尊嚴的佳話。“故宮禁車”成為公眾所熟悉和認同的慣例。而週一閉館、遊客限流等措施,也是以更好保護文物,讓文物休養生息為名而實施的。2019年年底,北京下了幾場雪,其中兩場剛好趕上週一閉館,呼籲故宮破例讓遊客進宮賞雪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是故宮巋然不動,網友也都表示理解。

可是,這次開進太和門廣場的“大奔”卻徑直把文化的尊嚴碾壓在了車輪之下,萬千網友對故宮的萬般呵護,也被躲開人流開車去故宮“撒歡”的囂張狠狠打臉。網友們痛心感慨:“一邊是小心翼翼地保護,另一邊是肆無忌憚地糟蹋,天壤之別。”

故宮很快就發聲明瞭,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固然值得肯定。但是這一回應遠遠不能解答大家心頭的疑問。在@故宮博物館 官微的評論區裡,“這就完事兒?”“就這麼簡單?”兩句評論獲得了18萬多的點贊。這就是公眾的心聲。

“深表痛心並向公眾誠懇致歉”,那“大奔”是怎麼開進去的?究竟是哪一級工作人員做的主?為何總統的車隊攔得住,卻攔不住一個前空姐?炫耀者究竟是什麼身份,有什麼特殊背景?被“大奔”碾壓後的地磚有無受損?

其實,公眾都還蠻期待故宮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故宮甚至懶得解釋,更沒有公眾所期待的追責,連象徵性的罰酒三杯都沒有。故宮的不解釋,加上當事人此前炫耀的特殊身份背景,更讓人對浮想聯翩。究竟是不屑搭理公眾的質疑,還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炫耀開車去故宮的,不止近日這一例。網友發現,最早在2018年,就有人在微博上炫耀開車進了故宮。閉館期間,享受開車進故宮“撒歡”特權的人有多少,類似情況到底是慣例還是偶發?只道是“我院將嚴格管理,杜絕此類現象”,如此,怎麼才能讓公眾對故宮杜絕此類現象有信心。

三番五次有人開車進故宮,可見管理制度存在多大的漏洞,而公眾的監督很難抵達那些隱秘的角落。如果不是當事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公眾甚至完全不知道還有這樣一群人可以在故宮肆意“撒歡”。而守護好故宮的大門,畢竟不能靠這些人的自我舉報。

道歉遠遠不夠。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600年的故宮承載著國民特殊的文化認同。故宮是屬於全國人民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瑰寶,而不是誰的私人花園,更不是哪個特權階層肆意“撒歡”的場所。只有調查清楚背後的真相,才有可能關住特權的後門,才能夠真正杜絕此類現象,守護好故宮的文物,守護好文化的尊嚴。這件事情之後,公眾所期待的依舊是,故宮禁車攔得住國外政府元首,也當攔得住走後門的某些特權人物。

曾經紫禁城是皇權的象徵,而今的故宮早已走下神壇,成為人民的博物館,所有觀眾都應該享受平等文化待遇。這幾年,推出系列文創產品、逐步擴大開放面積、破天荒地舉辦夜遊,故宮的一系列接地氣的措施深受公眾的認同,也扭轉了故宮因“失竊門”到“錯字門”再到“會所門”直至“解僱門”帶給公眾的負面形象。不過,如果不能回應公眾對開車進故宮事件的質疑,不能擋住特權的侵擾,這些好不容易贏得的好感,坍塌起來也快得很。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