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並且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等稱呼?

dyp呵呵


趣談答案:因為朱棣當皇帝在程序上來看沒有太大問題。

明朝的詭異制度

首先朱元璋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的,在疼愛自己兒子這一個板塊,朱元璋做到了嚴於律人寬於律己,並且對自己兒子幾乎是百般呵護,百般寵溺。


比如自己那個倒黴兒子,魯王寵幸長生不老,甚至將數不清的小男孩進行閹割來製取長生不老丸,這件事情被曝光之後,朱元璋也僅僅是狠狠的責罵了一下自己的兒子,然後將自己兒子身上的毛髮統統剔除乾淨罷了。

這樣一位有著偉大父愛的皇帝,這樣一位對自己兒子百般呵護的皇帝,自然而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為了爭奪這個倒黴的皇位進行來回折騰。

所以朱元璋便冊立了一個非常巧妙的皇帝繼承順序,而這個皇帝繼承順序,朱元璋甚至下了毒誓,子孫後代誰都不可以改,誰要是改誰就不是我孩子。

簡單講,朱元璋的策略是:皇帝的順序,如果有兩個女人同時生了孩子,那麼就看哪一個孩子是嫡長子,讓嫡長子來繼承。

如果一個女人先生的孩子,而另一個女人後生的孩子,可是後生的這個孩子是嫡子,那麼也要讓後生的這個孩子來繼承皇位。

如果這個皇帝某些方面不行,沒有生下孩子來,那麼就從自己臨近的哥哥弟弟那邊去過繼一個,看起來比較漂亮,比較聰明,比較伶俐的孩子,讓他來當皇帝。

這一套規章制度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已經符合明朝的發展制度,以至於當明朝中後期爭國本事件發生的時候,單純的一個祖訓就差點把皇帝折騰的半死不活。

朱允炆上位了

好的,我們繼續來看,按照這樣的一個規章制度,當朱標去世之後,誰來當皇帝呢?

理論上來說,朱標去世之後,就要從朱標的幾個弟弟當中挑選一位比較優秀的人來當皇帝,那麼極有可能挑選朱棣,當然也有可能不挑選朱棣,最終的話語權在朱元璋的身上。

即便朱元璋不挑選朱棣當皇帝,也有朱棣的二哥,三哥來當皇帝,當然,儘管這個時候二哥三哥不一定活著,但最起碼得有個先後順序。

但是朱棣沒有想到,朱允炆也沒有想到,朱元璋竟然直接越過了自己的所有兒子,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孫子。

不單給了自己的孫子,還給了不是嫡長子的孫子,也就是那個朱允炆。

可以說朱元璋這一個不經意之間的舉動就犯了兩點錯誤,而這兩點錯誤就是他設置的祖訓,自己的祖訓自己不遵守,憑什麼讓兒子們接受呢?

所以如果按照祖訓來做約束的話,朱棣是有可能當皇帝的,只不過現如今朱棣憑藉自己的努力把天下又給打了回來,改名字沒有必要。

至於遷都這件事情則更加微妙了,朱元璋在活著的時候就一個勁兒的想要遷都,只不過在自己的大兒子朱標去世之後,喪失了遷都的勇氣,也不願意,因為這件事情勞心勞神了。

跟網上說的那些朱棣遷都是為了懷念北方的肉夾饃,是為了懷念北方的零食小吃,這些可以通通忽略。畢竟在朱元璋執政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南京是個好地方,但是能夠打下天下,不一定能夠守天下,守天下還得遷都。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說到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看明朝時期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他在登基之後,傾盡全力來建造北京的紫禁城。從來沒有像他這麼一位皇帝,為了遷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他耗費了十幾年和無數的錢財,來修建北京。那時他已經在南京定都,那為什麼還要將都城遷到北京,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北京,而將南京作為陪都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朱棣劇照

一:遷都背景

在朱元璋登基之時,他雖然元朝給驅逐出了國門。但剩餘殘存勢力仍然在北方地區活動著,並沒有將他們徹底消滅,甚至建立北元。在北元退出中原之後,依然擁有著廣大的領土和強大的兵力。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發動過八次的北征,大將軍藍玉也曾經擊破過北元,但沒有徹底的將北元連根拔出,之後北元又劃分成幾個小部落,時不時來騷擾大明王朝。

朱棣劇照

二:守國門

朱元璋登基之後,他就將各個兒子分封為藩王,不僅能夠享受榮華富貴,還要鎮守王朝最重要的邊疆地區。而朱棣接手的就是北方,北京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防範蒙古軍隊的進攻。朱棣手中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這也是後來朱棣能夠奪取皇位的重要基礎。公元1399年,朱棣與他的侄子朱允炆正面對抗,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在南京登基之後,稱為永樂皇帝。

朱棣劇照

在朱棣往南京之後,北方就成為了無人守的地方,北方部落開始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就開始進犯北方,一時間北方就成為地獄。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朱棣開始修建北京,目的是為了促進北方經濟發展,其次也是為了能夠震懾住北方小部落的民族,讓他們看到明朝的實力,讓他們從此之後不敢進犯明朝。

朱棣劇照

三:遷都意義

朱棣在做藩王之時,長期在北方生活,他從小就是在北方長大的,他已經習慣了當地的氣候以及飲食習慣。如果在南京稱帝的話,那就很多習俗就不太適應。遷都從來也不是一件簡單事情,除了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之外,還要解決糧食的運輸難題。北京附近它並不是糧食的主產區,需要運送糧食就從南方運送到北京,才能解決到糧食的問題。

朱棣劇照

當時隋朝修建的大運河,經過了這麼幾代發展,河道泥土淤積,並不能順暢的運送糧食從南京到北京。這時朱棣就下令開始重修大運河,目的是為以後糧食的輸送以及物資的輸送做準備。疏通河道之後,開始從南方運送物資,船隻從杭州可以到達,從這之後營建宮室的任務就開始準備,一直到遷都之後還在不斷的完善當中。北京建成之後,紫禁城佔地七十萬平方米,在明朝以及清朝居住過的皇帝有二十四位,成為中國宮廷建築中精華的部分一直保留到現在,都沒有被損毀。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開始遷都,曾作為明朝的國都的南京作為陪都,從此之後,北京就成為了明朝的首都。

朱棣劇照

小編認為朱棣想遷都北京的原因,那主要是因為當時他在北京做藩王的時候,在北京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作風都已經習慣。對於南方的情況不太習慣,其次是因為當時奪去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一直穩坐南京都城的話,會被後世所唾罵,因此他一直想離開這個地方。在那時北方民族不斷騷擾北方,如果遷都到北京,就能夠震懾住那些小部落,讓那些小部落不敢來騷擾北方地區。不管怎麼說,他已經遷都成功,所作出的貢獻,後世給予他很高的評價。那你覺得他為何將都城遷到北京?歡迎下方評論,與小編進行互動,喜歡小編的,請多多關注小編。


遠源流暢


朱棣篡位成功之後,當然他自己將這個叫做“靖難”,為什麼歷史上仍然以明為國號,而不是叫做“後明”或“北明”,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t朱棣認為自己是從朱元璋手上接班的,而不是從朱允炆手上搶奪過來的,所以他不惜將史書中的建文帝的痕跡都抹掉,甚至將“建文”年號的三年時間仍然在史書上以“洪武”年號記載,朱元璋泉下有知的話,看到洪武三十二年就去世的自己年號居然用到了三十五年也不知會有何感想?

第二、\t朱棣靖難成功後,並沒有馬上將首都搬遷到北京,而且就算遷都之後南京仍然是陪都,有六部尚書任職的小朝廷掌管南直隸地區,明朝後期實行的雙都制,當年如果崇禎皇帝南下或令太子在南京監國,南明小朝廷說不定可以像東晉、南宋一樣繼續延續下去,因為歷史中的南明朝廷因為繼承權問題竟然同室操戈,幹出了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第三、\t朱棣一系的帝王仍然以朱元璋為開國皇帝,廟號太祖,朱棣以小宗成功上位,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傳統,朱棣的廟號在明朝時期也只是太宗,並不是像光武帝劉秀那樣稱世祖,說明他們還是認為朱棣是守成而不是開創。

後來嘉靖時期因為天子只有七廟,也就是往上祭祀七代祖先,如果超出了就要移出太廟主殿在偏殿供奉,因為朱元璋是太祖萬世不祧,所以要輪到遷移朱棣的神位,但是朱棣畢竟是以小宗入祧大宗的開創者,所以嘉靖時期才為朱棣上廟號為“成祖”,所以明朝有兩位以祖為廟號的皇帝,而到了清朝時期廟號稱祖就更不值錢了,清朝開國前期四位皇帝,竟然有三位稱祖!


飛凡看歷史


朱棣篡位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或者其他稱呼?這個問題還真有點不好回答,不過我們可以對歷史上的西周和東周;西漢和東漢;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進行分析對比一下,歷史學家為何要這麼劃分一個王朝,而明朝為何不分為南明和北明或者其他什麼稱呼?

西周和東周

其實,西周和東周,只是歷史學家為了後人方便記憶,而劃分的一個歷史階段。周朝的建立者為周文王姬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都稱之為“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宜臼為了躲避北方的犬戎,遷都洛邑。由於周朝前期的都城鎬京在西邊,而遷都後的洛邑在東邊,歷史學家為了方便記憶,將遷都後的周朝稱之為“東周”。

西漢和東漢

漢朝的建立者為漢高祖劉邦,都城為陝西長安。公元8年,外戚王莽廢掉了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了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3年,新朝滅亡,兩年後漢朝劉邦的後裔劉秀稱帝,並定都洛陽。由於劉邦初建立的王朝在西邊,歷史學家稱之為“西漢”,而劉秀定都洛陽在東邊,於是稱之為“東漢”。

西晉和東晉

晉朝的建立者為晉武帝司馬炎,都城洛陽。司馬炎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弱智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結果“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西晉很快崩潰。公元316年,匈奴人佔據了長安,西晉滅亡。西晉滅亡以後,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建康(南京)。由於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史學家稱之為“東晉”。

北宋和南宋

宋朝的建立者為趙匡胤,都城河南開封。公元1126年,北宋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人所滅。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稱帝,定都南京應天府,國號仍為宋。由於在黃河以南,史稱南宋。

綜合分析周、漢、晉、宋四個王朝,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基本滅亡於外族,然後遷都。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雖說篡位稱帝,還遷了都城,但是沒有滅亡於外部因素。雖然說,明朝滅亡以後,明朝宗室南遷建立了很多小朝廷,被稱之為“南明”,但是“南明”實在是太短暫,幾個流亡政府都自稱是皇帝,不知道誰才是正統,後世根本不承認。如果南明能像南宋那樣與清朝劃江而治,存在個幾十年或者百餘年,那麼歷史上可能出現“北明”和“南明”。只是南明存在太短暫,歷史學家就沒有必要將明朝劃分為“北明”和“南明”了。


謀士說


歷史上之所以有西漢和東漢之分,還有北宋,南宋之分。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之前的政權已經覆滅。而覆滅政權的宗室子弟又建立了新的政權。所以他們屬於同出一脈。後來為了方便區分所以各加了一個前綴。但事實上朝代還是那個朝代,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而朱棣造反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立為帝,這屬於皇室內部的權力紛爭。宗室內部皇位的變動和朝代沒有直接的關係。而遷都和朝代那就更沒有關係了。遷都只是國家自身戰略佈局的一個調整而已。

歷史上評價明朝褒貶不一。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點確實不容否認。最早提出“天子守國門”的是明成祖朱棣。從朱元璋時期,蒙古人雖然被明朝趕出了中原,重回北方以遊牧為生。但蒙古人對於中原的渴望並沒有絲毫的減少。所以明朝初期在防禦蒙古人問題上也是刻不容緩。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使明朝政權萬世永存。所以朱元璋決心使用藩王制,用地方藩王來拱衛中央。而北平這個防禦蒙古人的重要戰略要地,就分封給了燕王朱棣。

歷史上並不像很多人臆測的說朱元璋不喜歡朱棣。事實上朱元璋非常的喜歡朱棣。在朱元璋所有兒子中,朱棣屬於朱元璋最看重的幾個兒子之一。就是因為朱棣能力超強,所以朱元璋才把朱棣分封到北平負責防守蒙古人。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後,朱棣曾經多次策劃並且實施了對蒙古的軍事行動。朱棣兩次親率大軍北伐蒙古,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正因為如此,朱棣聲威威震蒙古。蒙古人對於朱棣也是敬畏有加。但也因為朱棣長期駐守北平防守蒙古人的原因。朱棣深知蒙古人對於中原政權的危害。所以朱棣一直都沒有輕視蒙古人。

朱棣造反成功繼位稱帝后,朱棣並沒有安逸享受,相反朱棣更加重視北方的經營,他想要全力打造北方的權力中心。況且朱棣龍興於北平,所以朱棣開始建設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之後朱棣對北方遊牧民族展開了分化瓦解。能籠絡的則籠絡。不能籠絡的就堅決剿滅。所以在朱棣稱帝自立後,曾經先後五次北伐鞏固北方邊境。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蒙古各部也被朱棣分化瓦解的差不多了。但朱棣依舊不滿足於此,為了明朝的長治久安,永樂十四年朱棣開始在北京建立紫禁城,並在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

朱棣定都北京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北京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北京可以讓明朝時刻居安思危驚醒自己注意北方胡族。而且可以進一步加深控制東北。南下又可以統領中原。所以雖然當時反對遷都的聲音不小,但朱棣依舊堅持遷都。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朱棣簒位並且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分為後明和北明可能原因如下:

1、明朝定都南京,三位皇帝在此工作過。

朱元璋是在南京工作一生,1368年登基,到1398年去世。

朱允文在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

朱棣1360年一1424年,1402年在南京登基,1421年遷都北京。

明朝從1421年遷都北京,到1644年滅亡,在北京定都時間223年,絕大部分時間定都在北京。

2、朱棣攻下南京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這就等於在南京定都僅有兩位皇帝了。

朱棣定都北京後,南京留有的機構同北京一樣。永樂元年,北平改為北京,北平府改順天府。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

3、朱棣簒權不同於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的關係,西漢、西晉、北宋三朝是滅亡後重建的東漢、東晉、南宋三朝,朱棣的簒權不是明朝滅亡後的重建,而是明朝宗室內部的權力互相爭奪的結果。

明朝在南京的皇帝少,統治時間短,而且遷都北京是明朝的繼續,不是明朝滅亡後的重建,而且是朱棣在位期間完成北京建設遷都過程,因此不應把明朝叫為後明或北明。


大白白野


說是朱棣篡位,實非偶然。朱允文要不是苦苦相逼,他也不會落得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四叔是他爺爺朱元璋的四子,封為燕王駐守北京。要說這主幼被趕下臺的,歷史上很多。可終究是一脈相承,而且是明朝開國很短,明朝國力還很強盛,沒有必要分成前後明朝。


哈哈95128931


朱棣篡位並且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因為情況完全不一樣,不符合那麼稱呼的條件。

首先,“後明”肯定不可能。

一般在某個王朝或者國號前加一個“後”字,這肯定是在時間上與原來國號完全隔開的兩個朝代,加上“後”字是為了與原來的朝代進行區分。比如,東漢又稱後漢。五代的後梁、後唐等等,都是為了與歷史上的梁和唐區分開來。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血統沒改、國號沒改、時間上前後相繼,因此不可能被稱為後明。

其次,把地理方位詞加在朝代或國號的前面,一般有幾種情況。

第一中情況:割據時代,在時間上相同或相近,存在著同一個名字的國號,此時為了區分,就根據其在中國的大致方位,加上方位詞。比如,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西涼、北涼、南涼;南燕、北燕。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北漢。

第二、多政權長期並立時代,一般根據其位置加上方位詞。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西蜀;宋遼夏並立時期的西夏。

第三,王朝被其他力量侵襲,導致丟失了大片國土,其皇帝或者皇室成員遷移到他地重新用原來國號建立王朝的情況,一般根據遷移前後的都城相對方位,在王朝名稱前面加上方位詞。這種情況一般也會打亂正常的皇位繼承統序。

比如晉朝,原來都城在洛陽,但因為被北方胡族滅亡,逃亡的皇室成員在建鄴(今南京)重新建立了晉朝。歷史上就把他們區分稱為西晉和東晉。類似的情況是北宋和南宋、元和北元。

第三,朱棣遷都以後,明朝為什麼不應該叫“北明”?

我們注意上述第三條,這種情況下有兩個必要條件:丟失大片國土、異地重建王朝。

朱棣起兵靖難,為了自保而起兵奪取皇位,但是並沒有丟失國土。

第二條也不符合。朱棣雖然不符合正常皇位繼承統序,但是他是在奪位之後的有計劃地遷都,而不是四處漂泊之後決定異地建都。這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綜合起來看,朱棣奪位遷都,與北宋南宋、西晉東晉、元和北元的那種情況都不同。

因此,朱棣篡位並且向北遷都,歷史上並沒有給之後的明朝改稱為北明。

結束語:

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的情況屢見不鮮,漢朝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都險些篡奪皇位,但在朝廷的強勢力量之下總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但是朱棣不一樣,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藩王身份逆襲成功奪取皇位的人。這是歷史在特定條件下的各種機緣巧合造成的,正所謂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首先我們先看歷史上被分為兩個時代的王朝

第一:漢王朝

漢朝統治時代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歷四百年統治,其中,公元八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後綠眉軍起義,漢朝旁支宗室劉秀復漢而立,建都洛陽,被後世史學家稱為東漢。

第二:晉王朝

晉朝公元280年統一天下,可建國後不久就爆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政變。於公元三一七年,晉懷帝於永嘉之亂被俘,江淮之地以北的土地晉也全部喪失。晉朝親王司馬紹衣冠南渡,於建業定都稱帝,史稱東晉。

第三:宋王朝

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國攻破宋朝國都汴梁,北宋滅亡,同年,宋康王趙構於汴梁即位稱帝,國號仍稱宋,不過由於宋金戰爭中宋連連失利,秦嶺淮河以北的土地基本喪失,所以趙構以後的宋朝稱為南宋。南宋實力遠遜於北宋,建國百餘年一直對外稱臣納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以上被分為兩朝的王朝,要麼國家被外敵攻滅後重新建立,要麼國土淪陷,喪城失地,要麼帝位由遠支宗室繼承。總之,整個國家的內部情況和國際格局發生較大改變,所以才被史學家分割開來。

而明朝則無以上三點問題

首先,明朝末亡於外人篡奪,而是由建文帝四叔燕王朱棣靖難篡位,皇帝還是朱家人,還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嫡親第四子。所以不存在遠支宗室繼位問題和外敵入侵問題

其次,繼任者明成祖朱棣繼續貫徹洪武帝的治國方案,明朝的治國方針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像東漢東晉開國時就出現仕族坐大問題,南宋開國時先和金人打了二十多年仗,由重文抑武向倚重文武發展了),國際形勢也無變化,明朝依舊維持著亞洲宗主國地位

第三,明朝領土並未縮小,反而經過朱棣的治理版圖不斷擴大,並最終發展至巔峰。

總之,漢,晉,宋三朝分為兩個時代主要因為後繼者的實力變弱了,而明朝經過靖難實力反而增強了,這才是主要原因


大話史說


主要原因在於朱棣的奪權並未導致國家發生大規模的混亂和分裂,而是維持了大明的統一,本質上講是一個朝代,自然不用以後明、北明等方式來稱呼。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經歷了兩個時期的朝代:漢(西漢和東漢)、晉(西晉和東晉)、宋(北宋和南宋)。雖說國號不變,但實際上已經算是兩個不同的王朝,因為性質已然發生了改變。

西漢與東漢之間存在一個由王莽創建的新朝,那時候亂世紛爭、群雄割據,最後由劉秀建立起了東漢。劉秀雖然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是與西漢的嫡脈皇族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了,而由他建立起的王朝自然與西漢要有所不同。

西晉統一三國後建立,但是短短几十年便經歷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使得北方落入了少數民族手中,中國進入分裂時期。雖然姓氏一樣,東晉的皇帝與西晉皇族之間關係也沒有那麼緊密。經歷了分裂亦算是兩個王朝。

北宋和南宋就不更不用說了,靖康之難,北宋國都開封被破,宋徽宗和宋欽宗成為了金的俘虜,此時北宋就已然滅亡了。後來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偏安一隅,無力北伐,和北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是兩個不同的朝代。

而明朝就不一樣了,朱棣雖然發動了政變,但是國未破,也未分裂,更沒有形成亂世和割據。況且朱棣和朱允炆是親叔侄,這樣一來明朝只是換了一個皇帝,而其他的種種都未改變,而且明朝才剛建立幾十年,我們後人看去,自然不需要給 其冠一個新的稱呼。

歸根結底,是王朝的性質沒有發生大的變動,由何須多此一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