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路徑的創新和產業實踐

當前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基本背景是:工業化進入中後期發展階段,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期,全球掀起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工業革命,世界貿易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總體上看,既有機遇又有挑戰。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既要借鑑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更要滿足新工業革命和信息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針對當前國內製造業、服務業轉型和升級面臨的實際問題,探索最適合我國的融合路徑。

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一方面要瞄準未來產業競爭高地,通過融合促進代表新工業革命方向的新產業和新業態出現;同時,也要結合當前的突出問題,突破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的瓶頸,以目標為導向,在投入和產出2個領域,重點推動4條融合路徑的創新和產業實踐(見表2)。


發展觀察 | 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路徑的創新和產業實踐

表2 目標導向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路徑

一、要素結構提升的融合路徑

我國製造業傳統發展模式過度依賴低成本要素的消耗,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調整優化要素結構,其中一個重點是實現研發設計對製造業發展的引領作用。研發設計引領製造業發展,一方面要突破技術約束,同時,也能實現價值鏈的2個重要環節——研發設計、製造的更好融合。

新工業革命的一大特徵是研發設計和製造的一體化,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和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變得越來越複雜,要求研發設計與製造的同步推進。從工業革命開始,製造業就是促進研發設計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同時,也是研發設計能力最主要的供給方,儘管各個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存在區別,但其研發涉及能力仍然主要建立在製造業基礎上。例如,製造業比例很低的美國,其技術研發投入和產出的70%與製造業直接或間接相關。正因如此,金融危機之後,在新工業革命浪潮中,發達國家制定的重振製造業和刺激經濟復甦的政策都強調研發設計對製造的引領,通過製造業與研發設計行業的深度融合,促進雙方的發展。我國也有一些優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將製造和研發有機結合,並依託研發設計引領製造的升級發展。例如,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作為一家由研究院所改制的國有企業,長期堅持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技術創新高投入,不斷延長製造產品鏈,並以軌道交通產品為基礎向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船舶、工程機械、家用電器等電力電子行業擴展,實現了研發設計引領的製造升級和製造產品市場拓展。

二、用戶價值提升的融合路徑

高質量、綜合化、定製個性化是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市場需求的變動方向,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需要為用戶提供更高價值的產品。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目標之一是提升最終產品或產品組合價值,當前我國應重點推動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解決方案、信息增值3種融合模式。

1、全生命週期管理

在日趨激烈的製造業競爭中,售後服務是實現差異化的重要途徑,而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又是實現差異化的重要形式。

(1)全生命週期管理減少了中間環節,使得售後服務透明化、精準化、專業化,降低了產品的維護成本,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2)全生命週期管理不僅形成了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構建了大數據的通道,為製造產品設計、智能製造、經營決策提供支撐。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主要採用了全生命週期管理模式。例如,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實現高速發展,普遍都將產品服務升級為全生命週期管理,不僅為工程機械業主方提供實時查詢、工況監管、供需發佈等增值服務,還構建了工程機械大數據庫,為行業管理、統計分析、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數據參考。

2、系統解決方案

系統解決方案的基礎構成是製造產品,但加入以用戶增值為目標的服務要素,使得最終的產品組合能夠滿足用戶定製的“一攬子”需求。信息產業較早應用了系統解決方案融合模式,2000年以後,IBM等領先企業開始剝離製造業務,將資源集中於為客戶提供整套服務——系統解決方案的業務部門,我國華為等企業也在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方面堅持努力,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除了信息產業,集成並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也成為傳統制造業部門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例如,北京神霧集團正在實現由傳統鍋爐製造商向節能減排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還有一些企業將自身先進製造技術、現場管理方式進行總結,在靠近研發中心的地區建設微型工廠進行新產品、新組織方式、新工藝的小試和中試,在成熟之後將其擴大規模並複製到更適合大規模發展製造業的地區,其實質也是為相對缺乏技術能力的地區提供先進製造系統集成解決方案。這種發源於日本的“母工廠”模式已經是北京、上海等地區發展先進製造和實施服務型製造轉型的重要方式。

3、信息增值服務模式

信息增值服務模式是以先進、可靠的信息技術為手段,建立全面、權威、實用、互動、安全的信息平臺,滿足相關主體對信息的需求。信息增值模式源於互聯網搜索業務,正在向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領域擴散,成為與互聯網高度相關的個人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的新的價值增長點,傳統制造業部門也在探索基於信息增值服務的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模式。例如,醫療大數據能夠顯著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信息的價值創造能力得到體現,IBM的“認知性醫療”、英特爾的“健康一體機”、谷歌的“baseline”等項目將醫療器械製造、患者數據採集、醫療大數據分析和精準醫療相融合,其商業應用同時創造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製造效能提升的融合路徑

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貫穿於產業轉型升級中,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目標就是提高製造業的效率和效益,針對當前我國製造業升級的困難和滿足新工業革命的新要求,重點發展的模式包括低成本大規模定製、供應鏈整合和網絡協同製造。

1、低成本大規模定製

傳統制造業是在產品研發設計定型後進行大批量生產分銷,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就之一,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產量並降低了生產成本。相比較而言,要實現大規模定製除了能夠承受由定製造成的成本上漲,還要能夠獲得組合定製需求的信息。對於前者,模塊化能夠有效降低定製生產成本,戴爾等企業在這方面已經有近20年的實踐,而對於需求信息的獲取,則是在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得以突破。在大規模製造模式下,市場需求只能通過銷售數據反饋給生產和研發部門,這必然出現產品供應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導致企業庫存增大和消費者特殊需求難以滿足。製造業與信息服務的深度融合能夠促進製造企業的流程再造,通過在線下單、實時傳輸、智能製造、柔性製造,使傳統流程難以做到的大規模定製服務成為可能。例如,定製服裝本身是高端產品,成本和售價都很高,但一些服裝企業利用信息技術和外包服務獲取消費者的身材信息,同時提高供應鏈、產線、銷售鏈的柔性化程度,實現了低成本的定製服裝生產。

2、供應鏈整合

隨著產品越來越複雜和集成化,產業間的競爭已經不再是企業間的競爭,更多反映為供應鏈的競爭。與在銷售環節由互聯網企業主導電子商務發展不同,製造企業更加了解不同細分行業供應鏈建設的特殊要求,國外大多數供應鏈整合平臺也是由行業內領軍制造企業主導建設的。我國的製造業供應鏈管理,近年來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製造企業在信息化改造中,重點實施了對供應鏈的整合,不僅提升自身供應鏈效率,還構建面向外部市場的供應鏈平臺。例如,中國石化的“易派客”與GE、神華、寶鋼、一重等70餘家國內外供應商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打造了一個涵蓋近20萬工業中間品的供應鏈平臺,能夠為機械、裝備、電子、能源等行業提供供應鏈整合服務。

3、網絡協同製造

信息時代消費觀念日新月異,服裝、消費電子、食品等行業出現了“快時尚”的消費新觀,誰能以最快速度解析時尚走向,並立即應用於產品的設計和製造,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先發優勢。

網絡協同製造是傳統外包模式的升級,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將串行工作變為並行工程,實現製造企業內部各部門、供應鏈間各企業和銷售、設計部門的緊密協同。網絡協同製造最初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源,但同時使企業與消費者、設計與製造的關係變得緊密,縮短了市場分析、產品設計和產品銷售的週期,特別適合於快消品行業。我國服裝企業“韓都衣舍”採用網絡協同製造,迅速捕捉全球流行趨勢,並獲得了快速產品開發的響應能力,實現年庫存週轉率6次以上,當季售罄率超過90%,近30個子品牌每年能夠推出3萬款新品,遠遠超出行業平均水平。

四、拓展服務提升的融合路徑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提高製造業效率和效益,增強制造業競爭力,同時也能催生新的生產性服務業態,彌補服務業結構短板,提高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具體模式包括金融租賃、資源網絡化和服務外包。

1、金融租賃

金融租賃是製造業與金融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形式,對於價格昂貴的資本品,製造企業作為出租人擁有該固定資產的所有權,以承租人支付所有租金為條件,將一個時期的該固定資產的佔有、使用和收益權讓渡給承租人。已經在很多行業成熟運用的合同能源管式可看作是一類特殊的金融租賃,不僅使得環保設備生產企業擴大銷量,也降低了高耗能企業採購節能減排設備的初期投入。我國以陝西鼓風機集團為代表的一些裝備製造企業,也為客戶提供了金融租賃服務,且租賃服務範圍不限於本企業的產品,金融租賃已經成為這些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2、資源網絡化

資源網絡化是指基於互聯網技術,在網絡上進行生產、傳播和擴散各種信息資源併產生經濟效益。在過去的10餘年,商業領域的虛擬資源(即信息)率先實現了網絡化,例如,各大電商利用消費大數據對產品結構和網站框架進行優化。隨著信息化進入物聯網、智能化、融合化發展進入新階段,工業產品和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各種信息也開始數據化和網絡化,製造業與金融、地產、營銷、研發、設計、物流、後勤、人力資源管理等其他服務產業的關聯也越來越藉助於互聯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不僅是工業自身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信息產業在今後一段時間最重要的市場所在。正因為如此,英特爾、谷歌、IBM、亞馬遜、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都更加重視向製造業提供信息服務,製造企業也在加強對信息技術和手段的適應能力。例如,阿里雲是阿里巴巴於2009年成立的信息服務公司,整合了阿里系在各個平臺的商品信息、信譽體系、用戶資源,能夠為製造業客戶提供綜合的信息服務。

3、專業服務外包

專業服務外包是服務業分工協作發展的結果。印度是承接發達國家服務外包最多的國家,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印度服務”與“中國製造”齊名。國內一些城市在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時,也將印度班加羅爾作為對標地區,並借鑑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的經驗。但實質上,中國發展服務外包的條件和環境與印度存在差異,與印度重點發展生活性服務外包不同,中國發展服務外包、參與服務外包國際分工應當首先依託於最具競爭優勢的製造業,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外包,這不僅有助於服務外包產業自身的發展,也是我國製造業服務化轉型的需求。國外很多領先製造企業都設立了自己的服務外包公司,用以支撐自身服務化發展的需要,例如,西門子以9郾7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工程軟件公司CD-adapco來幫助管理產品以及進行後續服務。國內一些製造企業在發展中也逐步摸索出將與產品製造、銷售相關的服務分割出來,成立專門的服務企業,如海爾旗下的日日順就是順應服務外包趨勢成立的物流公司,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大件物流企業,不僅為海爾產品服務,也承接諸多家電、傢俱企業的物流外包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