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大戰AIoT

Original 王金旺​ 雷鋒網

手機廠商大戰AIoT

2019年,智能手機廠商激戰AIoT是一場不可多得的精彩好戲。

文 | 王金旺

2019年,是智能手機全球銷量持續下滑的第三個年頭,5G技術能否成就智能手機逆勢增長的下一個十年,仍難預料。

在上一個十年,嚐盡智能手機市場紅利的各大廠商開始尋跡下一個企業長線增長點。

與智能手機市場增長乏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物聯網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經過技術積累、概念普及,近兩年開始形成規模效益,更大規模的網絡化帶來的數字化、智能化的質的突變,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成為下一個顯性機遇。

2019年,智能手機廠商激戰AIoT是一場不可多得的精彩好戲。

1


移動互聯網時代拐點,智能手機市場迎來

至暗時刻

2018年年初,智能手機市場迎來至暗時刻:

Canalys、Gartner、IDC等權威分析機構先後公佈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報告,據IDC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銷售量下降0.5%,中國智能手機銷售量下降5%。

這是自移動互聯網時代大門開啟以來,智能手機市場銷量的首次下滑,也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首次出現滑坡現象。

以往的大好局勢或將成為過往,未來如何保持企業業務持續增長?

即使如國內華為、小米、OV這樣的智能手機頭部廠商,也不得不直面銷量下滑這一現實問題。

隨後,站在風口浪尖的智能手機頭部廠商針對性做出了兩手調整:

第一,加大在東南亞、非洲等“下沉市場”的投入,繼續深挖智能手機“下沉市場”的潛在空間。例如,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佔比超過20%的小米,曾在2018年年底放言,將在2019年底開設5000多家線下門店;

手機廠商大戰AIoT

小米在印度古爾岡的一家門店,圖片來源:法新社

第二,加強在物聯網(IoT)領域的投入,包括在硬件終端、通信技術、系統生態等方面的戰略投入。

前者使印度成為繼中國之後的智能手機、乃至移動互聯網領域最大潛力市場,但這並沒有改變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持續下滑的趨勢,據IDC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仍下滑了4.1%。

後者倒是成了智能手機廠商尋跡下一個企業長線增長點提前佈下的一顆棋子。

2


從激進派小米,看IoT to B

小米是佈局AIoT戰略的激進派,這從新年過後雷軍發給全體員工的第一封公開信即可看出。

在這封公開信中,雷軍將小米一年前提出的「五年百億投入AIoT戰略」升級為「五年五百億投入5G+AIoT戰略」。

從“百億戰略投入”到“再翻五倍”,AIoT在2019年究竟為小米帶來了什麼,支撐起雷軍這一豪賭的勇氣?

要看AIoT為小米帶來了什麼,還要從小米在AIoT領域做了什麼說起。

2018年8月,小米在香港上市後,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智能硬件部、IoT平臺部、技術委員會的成立,人工智能與雲平臺部的分拆(分拆為人工智能部、大數據部、雲平臺部),大家電事業部(王川任總裁)的新增,AIoT逐漸被推向臺前。

“從2019年起,對於小米而言,AIoT就是‘All in IoT’!”

2019年1月11日,雷軍在小米年會上如是說。

小米的“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也由此一錘定音,成為小米接下來五年的一個公司級戰略方向。回看2019年,凡是有小米高管出席的各類活動,這一戰略被不斷提及、不斷強化,成為小米自我定位的新標籤。

戰略上的調整直接影響的是產品層面的調整。除去生態鏈廠商在整個智能家居框架下的持續搭建,小米在2019年針對自有產品線也做了一些重要調整。

5月17日,小米進行架構調整,成立大家電事業部,王川親自掛帥大家電。大家電事業部成立後,不少行業人士認為,這是雷軍希望再次複製王川在小米電視領域的經驗。

官方的說法則是,“此次調整的核心邏輯是落實All in AIoT戰略。”

顯然,長於硬件的小米,在AIoT戰略中,仍將硬件作為一張好牌。

大家電在小米公司中的江湖地位,不僅從王川這一老江湖親自掛帥可見一斑,一個月後的米家智能新品發佈會上更是有雷軍親自站臺,請來跨界廚師謝霆鋒“表白”,發佈了洗衣機、油煙灶、電磁爐等產品也不失為又一佐證。

這一年裡,小米智能電視出貨量破千萬,與此同時,在大家電領域也陸續發佈了多款新品——6月的米家洗衣機、10月的米家冰箱、11月的小米空調……

六年前的那個冬天,雷軍與董明珠定10億賭約時,董明珠或許不會想到,五年之後,小米雖然輸了賭約,卻開始長驅直入大家電。

手機廠商大戰AIoT

雷軍與董明珠定10億賭約

如果說大家電是小米汲取硬件之長,繼續在端側產品的邊界拓展,那麼IoT to B則是小米IoT緊隨智能家居產業發展趨勢的觸角深入。

毫不誇張地說,五年前,國內的智能家居更多是用聯網硬件拼湊起來的智能家居,也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下,小米憑藉自身業務+生態鏈的優勢,成為國內智能家居領域的一大贏家。然而,智能家居行業發展到如今,除去面臨用戶體驗、定製化的問題外,批量化、規模化成為擋在其持續發展道路上的最大的阻礙。

這一阻礙,在近兩年抓到了酒店、地產產業升級、變革這根救命稻草。

11月19日,範典在小米開發者大會上除了豪言稱“小米在IoT已經實現智能品類全覆蓋”外,還發布了包括地產、酒店、IoT企業套裝在內的產業互聯解決方案。雷鋒網也注意到,主論壇演講排在範典之前的是華住集團聯席總裁劉欣欣(去年的這個位置留給了宜家)。

手機廠商大戰AIoT

小米發佈產業互聯解決方案

據範典在會上透露信息,“酒店預計交付超過5000個房間,覆蓋34個城市,地產本年內將交付2000套。

至此,在C端個人、家居市場混得風生水起的小米,憑藉包羅萬象的IoT,開始深入to B。

不僅業務線上的變動讓小米在企業戰略上開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向IoT傾斜,技術線的各項權重配比,也讓雷軍在2018年為小米制定的“AIoT戰略”在2019年更換為“5G+AIoT”構成的“下一代超級互聯網”這一概念。

手機廠商大戰AIoT

雷軍談“下一代超級互聯網”,圖片來源:雷軍官微

小愛同學在2019年更新到了3.0版本,增加了男聲版,並未受到太多關注,倒是小米更新的兩款自有品牌新品:小愛老師、小米智能手錶,備受市場關注;除此之外,語音識別開源工具Kaldi創始人Daniel Povey的引入,也讓業內人士對小愛同學、甚至小米開源軟件在2020年會有何動作充滿猜想。

5G部署自不必說,無論是為了搶佔智能手機下一個市場制高點,還是作為物聯網時代的基建技術,小米都沒有理由不在5G技術上撂幾句狠話。只是,在5G上,小米無法繞開一個對手,華為。

3


華為想要的,不僅僅是5G

2019年,是華為的高光時刻,這一束高光更多來自一項名為5G的移動通信技術。

可以說,在2019年,5G成就了華為在世界通信領域的重要地位,卻也讓華為備受高處不勝寒的煎熬。

無論是作為通訊起家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還是智能手機全球銷量榜上排名前三的手機廠商,搶佔5G這一高地都有其戰略意義,本文暫且從華為2019年的IoT佈局說起。

雖為全球三大手機廠商之一,但華為在IoT領域的打法與小米不同,更似BAT雲服務業務主導的to B打法,究其原因,還是由於華為骨子裡原本就是一家以服務B端用戶為主的廠商,這一點從其財報可以看出:

2018年,消費者業務佔比為48.4%,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服務業務佔比仍超50%(分別為40.8%、10.3%)。

這也就不難理解,華為IoT業務重心落在了華為雲(Cloud BU)中,無論是在HUAWEI CONNECT 2016大會上發佈的OceanConnect IoT平臺,是華為智能手錶已有應用的LiteOS系統,還是今年發佈的ModelArts AI開發平臺,均出自華為雲之手。

作為AIoT元年(2018年)競爭焦點,同時也是作為IoT領域基礎設施的這些平臺、系統,撐起了華為雲隨後整體的IoT產品體系拓展和生態拓展。

也正是隨著華為IoT基礎設施基本搭建完成,2019年3月,華為進行內部架構調整,IoT、私有云併入Cloud BU。

此後一年,華為在IoT平臺建設方面開始進入穩定的更行迭代階段,包括在HUAWEI CONNECT 2019期間,華為雲CTO張宇昕在華為雲峰會上升級OceanConnect IoT全棧雲服務,發佈雲、管、邊、端、行業在內的16個雲服務;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發佈沃土數字平臺等。

手機廠商大戰AIoT

華為雲OceanConnect IoT全棧服務發佈,圖片來源:華為雲官網

這些雖說是華為在IoT領域的關鍵部署,卻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2019年,華為在IoT領域佈局備受關注的幾個點其實是在消費領域。

2019年8月9日,華為開發者大會上,鴻蒙OS正式發佈。

由於此前谷歌曾放言,“使用安卓系統的華為手機,將被停止谷歌服務”,華為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拿出一手替代方案來穩定“民心”,因此,鴻蒙OS在發佈之前,就已備受媒體、甚至消費者的關注,甚至一度被傳為華為替代安卓系統的備選項。但在經過華為多位高管的否認後,鴻蒙OS作為一款基於微內核面向全場景的分佈式操作系統,最終應用場景顯然落到了IoT領域。

手機廠商大戰AIoT

鴻蒙OS發佈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在12月8日的對外主題分享會上表示,“在2020年,華為除了手機、平板和電腦,其他終端產品將全線搭載鴻蒙OS。”

華為消費者CEO餘承東也表示,“隨著全場景智慧時代的到來,華為認為需要進一步提升操作系統的跨平臺能力,包括支持全場景、跨多設備和平臺的能力以及應對低時延、高安全性挑戰的能力,因此逐漸形成了鴻蒙OS的雛形。”

顯然,華為鴻蒙OS“雖可用於手機OS”,但最終還是被圈到了IoT領域。

鴻蒙OS發佈前其實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安卓禁令”,鴻蒙在發佈之前備受媒體關注,甚至名字被多次“曝光”,也就有了媒體為華為操作系統取名的年度梗。徐直軍在10月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

鴻蒙操作系統名字不是我們取的,是媒體取的。本來鴻蒙是用於我們內部一個內核的名字,在被媒體炒了好幾個月後,再取一個名字,還要向所有的消費者、媒體解釋,鴻蒙不是我們的手機操作系統。也就有了現在的鴻蒙OS。

儘管如此,鴻蒙OS還是深受消費者期待,深受華為自家人喜愛,喜愛程度甚至要超過早前發佈的IoT OS——LiteOS,尤其被華為消費者BG多次拿來對外宣講,這其中的原因倒是隨後被邵洋(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的“LiteOS後續會融入鴻蒙OS”一語點破。

相比於鴻蒙OS面世的理情理之中,華為智能電視(智慧屏)的發佈多少還是有點意料之外,畢竟華為曾對外表示“不做電視”。

同樣是在8月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不做電視的華為推出了榮耀智慧屏(55英寸),次月(9月19日)又轉戰德國慕尼黑髮布了華為智慧屏(65英寸和75英寸)。

對於外形與互聯網電視相同的智慧屏,華為IoT產品線總裁支浩對這一產品的解讀強調了四點:

一是智慧的交互中心;二是跨屏的體驗中心;三是IoT控制中心;四是影音娛樂中心。

無論是智慧屏,還是互聯網電視,華為終於還是進入了大屏顯示領域,然而,進入大屏顯示這一領域後,這次輪到小米“先手”。

其實無論是華為,還是隨後入場的另一家手機廠商的一加,其實佈局大屏顯示的邏輯還算比較清晰,

  • 首先,主營業務——智能手機市場遭遇瓶頸,硬件領域需要找到其他業務來彌補營收;
  • 其次,電視既是少有的消費者剛需,電視行業也正面臨著互聯網化,在物聯網入口之爭日漸高漲之時,被小米驗證過的互聯網電視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作為押注IoT的重要玩家,華為要的不只是智能電視,而是提出了1+8+N戰略:

華為不會去做終端側家電設備,而是通過「1個主入口」(手機)+「8個輔入口」(平板、PC、車機、HD、音箱、耳機、VR、穿戴)+N(廣泛的智能終端產品)的戰略,將N開放給大家,做產業的賦能者。

這是餘承東此前針IoT生態佈局在2019年3月AWE上提出的構想,現在看來,主入口、輔入口華為均已自主部署完成,智能終端產品陣營又有華為智選、HiLink生態的支撐,最初的版圖搭建思路已經小有所成。

手機廠商大戰AIoT

華為1+8+N戰略

在硬件生態上的構思,其實各家廠商大同小異,尤其在經歷了智能音箱大戰、智能硬件爆發期後,各家均開始出現IoT產品矩陣。小米在2019年6月也曾公佈1+4+X戰略,並在11月小米開發者大會上由範典進一步闡述:

“1”是指手機,“4”指電視、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筆記本,“X”則由生態鏈企業和合作企業來提供。

至於華為的IoT硬件戰略中的“8”是否會變成“9”,小米IoT硬件戰略中的“4”是否會變成“5”,其實很可能還是要看消費市場是否還會出現下一款真正剛需的或爆款、或潛力的IoT產品,畢竟華為最終還是做了大屏顯示,小米也在今年出了自家品牌的小米智能手錶。


至於,對於5G的需求,但凡手機廠商,都不敢怠慢,更不必說出身通訊起家的華為。

在5G佈局上,華為與小米、OV截然不同,畢竟華為是有運營商業務的主。

據官方數據顯示,華為目前在全球擁有11個5G研發中心,2019年5G研發投入預計超過100億元。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地區部總裁魯勇在2019數博會上介紹稱,“華為已提供了16000多個5G標準體驗,華為5G專利全球排名第一名,佔比達到20%,達到了2570多件。而美國所有企業的5G核心專利的佔比不到15%。”

這也正是美國會對華為發出禁令的原因之一。

華為運營商BG總裁丁耘在10月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表示,“全球運營商競先加速建設5G網絡,當前已有56個運營商實現了5G網絡部署,40個運營商正式推出了5G服務。截止目前華為已獲得60多個5G商用合同,5G AAU(Active Antenna Unit)模塊發貨超過400000個。”

顯然,即使在美國禁令之下,華為在作為通訊服務商,已經成為5G建設主力軍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7月,NB-IoT技術被正式納入5G候選技術集合,作為5G的組成部分與NR聯合提交至ITU-R,這或多或少會進一步改變5G技術格局。

4


珊珊來遲的OV,會是IoT的變數嗎?

2019年12月10日,OPPO INNO DAY未來科技大會上,陳明永時隔六年再次現身發佈會現場,親自為OPPO站臺,這次不是為了手機,而是為了IoT。

“OPPO不止是一家做智能手機的公司,目前有一半的員工負責IoT、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業務。”

“未來三年OPPO將持續投入500億元進行5G、6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

或許,還是陳明永口中的“萬物互融”算得上是面向IoT的一次喊話。

手機廠商大戰AIoT

OPPO創始人、CEO 陳明永,圖片來源:OPPO官網

隨後,在19日的開發者大會上,OPPO首次對外公佈針對IoT部署的HeyThings,併發布了啟能行動:面向IoT合作伙伴開放HeyThings IoT協議、HeyThings IoT服務平臺和音頻互聯協議。

其實OPPO年底針對IoT領域的一系列發佈,正回應了年初陳明永在OPPO年會上提出的未來戰略意圖。

1月18日,在OPPO 2019年年會上,陳明永首次提出OPPO未來三項工作:深耕手機業務、佈局IoT、實現軟件工程重大突破。

錯過IoT主戰場的OPPO,在2019年動作頻頻,不過整體來看,也是以年初這次提及的未來計劃展開的業務佈局:

在IoT佈局方面,1月14日,OPPO 宣佈成立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命原 OPPO 首次採購官劉波為 OPPO 副總裁、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總裁,直接向陳明永彙報;

據悉,該部門主要工作在於,面向5G+時代,構建多入口智能硬件網絡,將深化硬件、軟件和互聯網服務一體化戰略;推出全新子品牌“智美心品”,通過自研、合作研發、選品三種模式,為用戶提供智美科技生活解決方案。

在軟件工程方面,9月,OPPO互聯網服務品牌HeyTap正式上線,並獨立運營。對於HeyTap,陳明永在INNO DAY的演講中也給出了一組數據:在已經運營的HeyTap服務平臺上,OPPO內容的日點擊量超過1500億次,短視頻服務日活用戶超過6000萬人次,用戶在OPPO內容平臺上的平均活躍時間超過1小時。

顯然,HeyTap作為OPPO在軟件方面的佈局,無論是在流量,還是在數據方面,都已成為OPPO萬物互融主旋律的關鍵。

架構調整、軟件佈局,消費側的感知度並沒有那麼強,消費側感知度更強的其實是OPPO的硬件產品。因而,OPPO今年推出的AR眼鏡,以及明年將推出的智能手錶,或許更誘人。

畢竟,被貼了硬件標籤的OPPO,在打法上還是與小米多有相似,雖然並未提出類似1+4+X的打法,但是IoT產品矩陣顯然已在構建中。

與OPPO同為智能手機時代逆襲者的vivo,對外公佈IoT戰略要早一年。

2018年9月,在vivo X23發佈會上,vivo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宣佈:vivo正式進軍IoT領域。

“vivo正在與合作廠商以Jovi智能語音系統為基礎,通過建立應用層協議,發佈Jovi物聯,以逐步實現一個APP控制智能家居中所有設備的願景。”

據雷鋒網長期觀察,vivo在2018年的IoT部署,在2019年並沒有做太多戰略上的延續或拓展。倒是在產品陣列和服務於產品陣列的產業聯盟上下了些功夫。

2019年2月,vivo上線手機子品牌iQOO,當時有不少媒體認為,這一品牌很可能是未來vivo佈局IoT賽道的一個主品牌,雖然隨後來看,iQOO發佈的仍是智能手機產品,更像是對標榮耀、紅米、realme的子品牌,但在其工商註冊信息中出現的智能手錶、智能眼鏡等也為其未來進一步IoT產品矩陣化拓展留足了餘地。

如果說iQOO子品牌的上線,更多是媒體的猜想,6月,在vivo首屆創新日,vivo以主品牌推出AR眼鏡、升級Jovi 2.0,併發布酷似「1+X+N」的“一主三輔”(“1”指手機,“3”指智能耳機、AR眼鏡、智能手錶)戰略。

手機廠商大戰AIoT

Jovi 2.0發佈,圖片來源:vivo官網

在互聯網時代,OV能夠以後來者身份闖入智能手機領域併成功逆襲,促成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走向當下四巨頭格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高明的互聯網營銷手段。在移動互聯網進入後半段,甚至到AIoT主戰場時,技術、創新在這場遊戲中的權重越來越重,OV顯然也意識到了這樣的變化,並在一邊補課、一邊努力構建自己的技術體系,包括OV自家研究院的成立、技術投入佔比的上升,還是不斷參與到諸如IoT開放生態聯盟這樣的5G、IoT生態建設中,都是如此。

不過從整體技術體系和生態體系搭建上,OV聲勢還是略弱於華為、小米,是否還有更多勢能釋放,也決定了其能否成為IoT領域的變數。

5


手機廠商大戰AIoT的幾個賽點

2019年,隨著OPPO IoT戰略正式對外公佈,國內頭部手機廠商已經全部湧入IoT賽道。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智能手機進入瓶頸期,甚至市場出現飽和態勢,但目前來看,四家廠商的主戰場仍在智能手機上,尤其5G為智能手機帶來的更多可能將在2020年體現。

5G成為手機廠商大戰AIoT的第一個賽點也就不言而喻了。

賽點1:5G開局

據中國信通院1月9日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國內5G手機出貨量1376.9萬部,而這只是5G手機的開局。

以芯片市場來看,華為9月在IFA上發佈了麒麟990 5G芯片,華為Mate30系列首發搭載;而小米、OV發佈的5G手機大多采用的是高通的5G芯片:

5月6日,中興天機Axon10 Pro 5G版發佈,採用高通驍龍855處理器+外掛X50基帶芯片;

7月26日,華為Mate 20 X 5G版發佈,採用麒麟980處理器+巴龍5000基帶芯片;

8月22日,iQOO Pro 5G版發佈,搭載高通驍龍855Plus處理器(外掛5G基帶芯片實現5G網絡通訊);

9月16日,vivo NEX3 5G版發佈,搭載高通驍龍855Plus處理器;

9月24日,小米9 Pro 5G版發佈,搭載高通驍龍855Plus處理器;

10月15日,realme X2 Pro發佈,搭載高通驍龍855Plus處理器;

12月10日,Redmi K30 5G版發佈,首發搭載高通驍龍765G處理器;

12月26日,OPPO Reno3 、OPPO Reno3 Pro發佈,OPPO Reno3採用聯發科的天璣 1000L 5G SoC 處理器,OPPO Reno3 Pro搭載高通驍龍765G處理器;

……

作為5G建設主力軍之一,華為在2019年其實共對外發布了8款手機之多,小米、OV及其旗下子品牌也均發佈了5G手機。

而在5G之戰中,實力比拼其實還在於5G專利佈局,在這方面各家均依託自己的研發團隊、甚至研究院在快速圈地。前文提到,華為藉助自身研發和業務優勢,5G專利數達到2000+,顯然已經一騎絕塵,這樣的優勢在2020年預計會進一步顯現。

賽點2:入口之爭

雖然各家手機廠商均將智能手機作為IoT主入口,但這並不影響其在IoT領域矩陣化產品佈局。

小米提出的1+4+X戰略部署,華為提出的1+8+N生態佈局,以及vivo的“一主三輔”,OPPO的智能手錶、AR眼鏡的產品發佈,都是IoT入口之爭的戰略額性部署,或者說是產品矩陣化部署。

在入口之爭中,不做電視的華為發了智能屏,與先入者小米麵臨同態競爭;小米在依託生態鏈佈局IoT產品的同時,在2019年進一步發佈小米智能手錶,遭遇先入者華為,以及喊話2020年發智能手錶的OPPO。

2020年的入口之爭的真正焦點,其實還是AR眼鏡,2019年,各家或多或少公佈了AR方面研發進度,華為在2019年年底發佈的VR眼鏡,雖然在硬件選擇上較為苛刻(支持華為Mate20、P30,榮耀V20系列,以及電腦Windows 10系統),但這也正是2020年AR大戰的前兆。

賽點3:平臺之戰&生態法則

平臺和生態在選擇上其實略有趨同性,無論是各家發佈的IoT開發平臺,各家互相圈地的生態,雖然消費者感知度較低,卻更是在硬件邏輯背後的主戰場。

在平臺及生態建設過程中,可見兩點共同趨勢:

第一,各家在構建平臺和圈地生態過程中,均在趨向開源。無論是華為新發布的鴻蒙OS,小米的MACE深度學習框架,OPPO的HeyThings,還是vivo的Jovi物聯,走向開源已是必然趨勢。

這其實也借鑑了安卓的成功之道,畢竟所謂的萬物互聯,要想只靠某一個研發團隊難以實現,藉助廣大開發者的力量才能輕量化企業研發團隊,滿足更多多樣化和定製化的開發。

第二,各家生態體系開始思考、嘗試互聯互通。

2019年8月19日,vivo、OPPO、小米難得一見得聯合成立了一個“互傳聯盟”。這主要是為了“實現跨品牌一鍵互傳,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文件傳輸體驗。”

2019年12月19日,據外媒報道,谷歌、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公司已經聯手開發了一個智能家居連接標準,這個標準使得軟件和設備更容易在智能家居生態系統中協同工作。

要實現萬物互聯,各大生態之間的壁壘已經成了一大阻礙,如何破除壁壘,實現各大生態體系之間的互通,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也將成為IoT接下來戰局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6


IoT的後半程,戰爭與和平

2020年,IoT發展進入後半程。

從此前業務發展來看,前半程,華為和小米都有不錯的戰績:

就華為的IoT戰略來看,隨著消費者業務BG頻頻發力,無論是產品矩陣的補充,還是HiLink生態體系的搭建,都足可見此前在IoT以雲服務、通訊業務技術、產業佈局為主的華為,開始在端側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據華為官方公佈的2019年上半年年報來看,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2208億元,佔比55.0%。

相較而言,小米的AIoT化更為似乎更為明顯。在小米上市後第一份財報中(2018年Q2財報),小米官方披露,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104億元,佔比約為23%;在2019年Q3財報顯示,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上升至156億元,佔比約為29%。在手機業務佔比逐漸下降的同時,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逐漸上升。

正如前文所言,5G技術能否成就智能手機逆勢增長的下一個十年,仍難預料,IoT被視為下一個企業長線增長業務。隨著OV再次加入,國內智能手機廠商完成對IoT第一波佈局,此前的摩擦與征戰,接下來將繼續會在技術、產品、生態方面呈現多元化競爭勢態;與此同時,融合趨勢也將如同夾縫中的薔薇,在“大戰”中推動萬物互聯階段性發酵,如戰後秋風,掃“六合落葉”。

IoT後半程,戰爭與和平仍將長期同在,共同孕育下一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