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小米的又一碗夾生飯?

一直在極力撕掉硬件公司標籤的小米,最近又旗幟鮮明地打出“AI+IoT”的概念。就連它每年一度的由雷軍親自站臺的開發者大會,也由“小米IoT開發者大會”更名為“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

IoT前面加了一個A,這裡邊是大有學問的。儘管小米的IoT業務並非乏善可陳,但其IoT收入仍然是由競爭非常激烈的硬件設備構成。看起來小米已經意識到,如果沒有高大上的AI技術作為支撐,IoT業務對它而言只能相當於增開了一條手機生產線,無法讓投資者對“硬件公司小米”的未來高看一眼。

硬件行業的准入門檻低,小米AIoT的邏輯重音責無旁貸地落在了AI技術上。不湊巧的是,就在小米的AIoT開發者大會現場,雷軍演示“小愛音箱”時,面對他提出的“三個木叫什麼”的問題,小愛竟回答得語無倫次,最後以無言以對收場。

從過往表現來看,AI並不是小米的競爭優勢。那麼,它的AIoT會不會像其互聯網業務一樣,做成一碗熟不透的夾生飯?

東拼西湊的AI技術,能否支撐起小米的IoT爆款?

小米IoT業務今年已達288億元(大部分是智能電視和小米手環),但以中國經濟信息社9月發佈的《2018中國物聯網年度發展報告》來看,中國物聯網市場已突破萬億,全球達0.9萬億美元,2025年估計會達到11.1萬億美元。如此看來,小米的IoT也只能說是走到了藍海邊緣的淺灘,離形成市場絕對優勢尚遠。

在小米公司第三季度的財報上,對“小愛同學”的定位已經由“智能音箱”升級為“AI智能助理”,這並非是一個簡單的文字遊戲,而是可以說承載了小米對AI技術的厚望。“小愛同學”號稱月活3400萬,但從實際應用來看,以小愛同學為入口構建起來的家庭IoT體系,只是處在IoT的“智能感知”初級應用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產品會教育用戶,同樣也容易在IoT不斷的進化中被用戶拋棄。

何為“智能感知”階段?即IoT設備只是去讀懂並執行主人對於各個硬件的命令,讓主人能更方便地操控智能硬件。比如,原本你需要走幾步,按幾個按鈕才能實現的命令,現在可以一句話就讓“小愛同學”給你解決了。

然而,這個階段的各個IoT設備並不積累數據、優化數據並提供智能解決方案,也並沒有實現所謂的“萬物互聯”。這種應用模態,也被一部分業界人士稱之為“偽智能”。AI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只起到識別主人語義的作用。

但倘若只能被動“讀懂”用戶,不能主動“迎合”用戶,IoT這一許多商界人士都還搞不懂的概念更難飛入尋常百姓家。像小愛同學那樣,用智能設備去控制大多數家用電器的工作模式,格力等傳統廠商2014年就在進行嘗試了,沒有觸及家庭電子消費的痛點,因此市場反響並不大,更何況小愛同學還無法控制家庭必備的空調、廚衛等大件電器。

l 技術不夠東拼西湊,小米的技術儲備猶如萬國博覽會

在行業端,小愛同學及小米系列IoT產品公認的最大競爭優勢,在產品設計和營銷,而不在技術。小愛音箱的核心技術——語義識別技術,就使用了搜狗和思必弛的技術;TTS則用了獵戶星空的解決方案。種拼湊模式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其AI交互方案難以複製到更多智能設備品類裡,AI技術的升級也無法自主掌握,同時也會存在著未來數據互聯的隱患障礙。

在AI深度學習方面的雲平臺,小米則是基於谷歌的TensorFlow和Kubernetes開源技術迅速開發而成,同樣使用該項技術的還有京東這樣的運營型企業。而百度、阿里、華為等偏向技術的企業,都擁有自己開發的深度學習平臺。TF框架能幫助創業企業迅速的掌握深度學習技能,但其底層仍是不開放的,其研發能力相比於AI巨頭們的技術,其效率與應用範圍還是會有顯著劣勢。

小米研發投入比例太低常常讓人詬病。每年僅佔營收2-3%,對比其它知名科技公司,即使是硬件公司,也只能算是中下游,這讓其很難在AI上很難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為應對IOT產品告訴增長的需求,小米採用的策略主要是與AI企業,如百度、美圖等外部合作。不過,這種東拼西湊的技術解決方案,很難讓人相信小米能打磨出一款驚豔的AIoT產品。

巨頭圍獵IoT,小米會不會被技術性擊倒?

與手機硬件和移動互聯網的市場形態不同,IoT產品生態為用戶提供的核心價值,並不在其產品終端,而是通過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深層融合,深度變革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樣貌。

製造出IoT終端硬件很容易,採集物理世界的信息也不難,但信息的傳輸、存儲、AI學習、解決方案的迭代優化,這才是IoT產業爆發的難點所在。在IoT蟄伏待發的這些年裡,國內幾大科技巨頭早已經開始高築牆廣積糧。

l 來自阿里的降維打擊

阿里將自己定位為IoT基礎設施搭建者,其重心是對外輸出物聯網使能平臺、物聯網操作系統、AI與邊緣計算技術的基礎核心能力。如果把 IoT 比喻成一個三明治,最底層是硬件,中間層是操作系統,上層是應用。那麼阿里雲要做的就是中間的那層操作系統。

由於IoT未來所需要處理的數據傳輸和數據計算,其體量是互聯網時代的成千上萬倍,所以阿里雲還發展了獨具特色的邊緣計算。

無需太詳細的瞭解這種計算技術,只需要知道,相比於阿里雲本就擅長的傳統雲計算,邊緣計算可以藉助距離用戶更近的智能設備運算數據,其與雲計算結合使用,成本只有單獨使用雲計算的39%,速度也會快得多。這種技術的實現,可以確保IoT技術在智能交通、智能生活等需要即時交互的場景中的流暢使用,這幾乎可以奠定阿里在中間操作系統層的優勢。

就目前階段來看,小米並不是阿里的主要對手,阿里雲IoT事業部總經理庫偉將阿里IoT分為四個方向: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製造、智能汽車。從表面上看,阿里的IoT方向偏重公共生活和工業生產,好像為小米的家庭IoT留下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但上文已經提及,小米IoT生態尚不涉及大規模的物理世界數據收集、傳輸、學習計算。小米IoT現在要處理的數據實際上只有一種,就是幾千萬智能音箱用戶的語言命令。而在未來,家庭IoT還需要收集處理的,會包括複雜得多的人體動作、圖像以及與家庭生活相關的其它物理信息,以及設備間數據交互和計算,其工作量將會提升上千倍。

未來IoT產品發展到這個階段,阿里攜手家庭硬件企業進入該領域,那麼在這方面技術儲備約等於0的小米,如何構建自己的護城河呢?

l 華為在硬件端野心勃勃

與阿里專注IoT平臺層不同,華為除了引領IoT數據傳輸標準外,還在嘗試將移動硬件領先優勢從手機擴展到IoT。

華為做IoT硬件,目前相比小米有兩個優勢,一是自主的芯片技術,二是獨有的IoT操作系統LiteOS。芯片的厲害之處眾所周知,這裡重點說說LiteOS。

華為LiteOS2015年宣佈開源,到目前為止,搭在LiteOS的NB-IOT產品出貨量約有2000萬臺。為什麼華為如此重視IoT的OS?因為沒有OS的IoT設備智能度無法滿足未來大量採集運算數據,發揮應用的需求,這被稱之為啞終端。搭載OS的硬件,可以實現數據上傳雲平臺、信息過濾改變、命令下發、動作執行等。

以掃地機器人為例,米家的機器人總是被詬病有些地方掃不到。未來如果家庭智能攝像頭和掃地機器人都搭載OS,攝像頭即可以通過對地面的觀瞄,將汙漬信息傳送給機器人,計算出更精準的掃地路線,直到將攝像頭監測到的汙漬掃乾淨為止。

LiteOS是完全開放的,硬件廠商不必像小米那樣加入其生態鏈才能共享小米IoT入口,而每一個家電小類目的王者都在時時更替。所以,如果華為的LiteOS普及,這對小米的IoT閉環來說無疑是顛覆性的衝擊。

小米與百度達成的戰略合作,可以理解為小米給出“好看的皮囊”,百度給出“有趣的靈魂”。

小米從百度身上攝取的,主要是AI操作系統DuerOS,以及處理海量大數據的能力。DuerOS是百度AI核心能力的體現,讓小米的一系列IoT產品理解用戶能力更強,反應更快,交互更加智能。同時,這些產品所採集的數據,可以通過百度的AI計算挖掘出更大的價值。

而對於百度來說,小米能帶來產品落地的經驗。百度此前的AI產品度秘不溫不火,車聯網也尚未發揮價值,其產品能力相當捉急。但自打與小米戰略合作後,百度產品似乎也開了竅,其智能音箱小度今年Q3出貨量猛增711%,目前全球市佔率已經與小米平起平坐,達到8.4%,力壓小米指日可待,而且還順勢推出了小度在家、小度車載語音等家族系列產品,其主打亮點正是DuerOS。

短期內,小米的AI技術很難自主,還是會繼續嗑DuerOS的藥,而百度既然在智能音箱這個入口突飛猛進,全面包抄小米現有的產品線恐怕是遲早的事,就看小米能否及時戒掉百度AI技術的依賴,拿出核心競爭力了。

360 S-AIoT”的正面剛

與大眾固有的“安全”軟件公司印象不同,360其實很早就開始花大力氣投入人工智能。

由於擁有幾乎所有國內互聯網用戶的數據積累,360在人工智能算法和深度學習方面也有先天優勢。360目前已經研發了三個AI引擎:一是運動引擎,讓硬件能智能、自主運動;二是視覺引擎,讓智能硬件能看得清楚明白,這是360獨特的優勢所在,據360官方披露的數據,其智能攝像頭和智能門鈴日均“人臉+人形識別”服務過億次;三是交互引擎,讓智能硬件能和人進行聊天和交互,而這個交互引擎中語義模型訓練的數據來源就包括360搜索、360瀏覽器數億用戶積累的近萬億次行為數據。

除了AI方面的技術積澱,360也沒放棄“安全”這根主線,並順勢提出了S-AIoT的概念,S代表Security。IoT領域的安全問題,涉及到公共秩序、工業生產與居家安全、人身隱私等,再加上其數據量遠大於互聯網,因此S-AIoT也可能會成為360佈局平臺級產品的一個切入點。

如果說華為、阿里是佔據了IoT業態的中間平臺端,百度AI是佔據了上層應用端,那麼360則擁有上層應用端、中間平臺端與底層硬件端結合的優勢,其發展道路則會更獨立,具備後發優勢。

這個後發優勢,可能會在近期就到來。多方面數據顯示,個人生活周邊智能硬件的消費增速在放緩,行業似乎已出現碰壁天花板的疲態。IDC報告顯示,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達到2790萬部,同比僅增長5.5%。小米3季度IoT業務89%的增長率,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智能電視198.5%的增長率,輕家電已增長乏力,小愛同學三季度出貨量同比就下降了6%,天貓精靈也下降了22%。在新的IoT設備增長點上,小米能否承接住360的挑戰,還是個未知數。

先找鎖孔再配鑰匙的經營思維,已跟不上IoT

時代

要說技術儲備,從小米的專利技術申請數看,其技術力量並不算太薄弱。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佈2016年發明專利統計數據顯示,小米申請的專利數量排名全國第八,申請了3280項專利。

不過,同樣是手機廠商,OPPO在這份榜單中排到了第五位,達到了3778件。難道手機設計製造行業特別容易出專利?

從許多已披露的專利來看,小米的專利主要集中在手機和智能硬件的外觀、屏幕、功能設計等方面。相比華為在通信、芯片,阿里在雲計算,以及百度、360在AI引擎方面的研發成果,多少顯得比較薄弱。

其實這也符合小米一貫的經營思維:先找鎖孔,再配鑰匙。即先吃透市場,摸清用戶心態,再在該領域重度投入研發,積累技術。小米在智能手機上崛起這麼多年,不能說它還是一家組裝公司、營銷公司,但其技術還是集中在手機和硬件設計製造方面,IoT方面涉及數據採集、學習、計算的技術積累是嚴重不足的。

小米看來還是想把移動互聯網時代成功的經驗應用在IoT領域:先用設計出色的輕產品佔領一部分市場,獲得大量用戶數據,再一步步深耕。

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IoT的業態分為底層硬件、中間操作系統、上層應用。底層硬件是利潤最微薄、護城河最淺的一環。小米在智能硬件領域的大幅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巨頭對於這一塊小蛋糕的漠視,例如小米IoT增長的主力智能電視,自從樂視退出後,就沒有其它巨頭入局了。

巨頭們都想像蘋果操作系統、谷歌AI、亞馬遜雲計算那樣,押對一個路線,靠著護城河吃上十幾年紅利,不願在硬件終端市場與小魚小蝦們爭得你死我活。曾經的手機領域,摩托羅拉、諾基亞、HTC等知名品牌一批批的傾覆,三星江河日下,小米自己也曾在2016年前後遭遇危機,技術和品牌壁壘更低的IOT硬件市場明天會是何等慘烈,前景是可想而知的。

儘管小愛同學為小米積累了相當一部分用戶語言數據,看起來有助於其AI技術的進化,但3000萬級的月活,相比於百度、騰訊、360、阿里們數億的覆蓋量,其價值成色還是有待考量。

IoT迅猛增長,小米對整個市場的用戶教育貢獻價值,以及其自身實現的利潤增長,都值得在肯定和尊重。不過,成績背後,小米更應看到技術研發薄弱之下帶來的隱憂。

現在小米在全球智能機市場中佔據了9%的份額,但並沒有成為夢想中的互聯網公司。而今其IOT佔據全球市場不到1%的份額,哪怕是未來提高到9%的份額,小米能脫離討厭的硬件公司身份麼?

蛻變的關鍵,還是在於技術的研發投入和積累。雷軍打破了五年內不上市的口諾,著急地融資370億港元,如今又在股價一路走低之際,高調提出AIoT戰略,其根本目的恐怕都是為了贏得資本界支持,緩解現金流的緊張。如果這些新鮮血液果真能打造小米所說的“萬人規模”的AI研發力量,AIoT的故事或許不會再虎頭蛇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