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澄城城隍廟

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澄城縣城隍廟神樓(澄城城隍廟)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西大街西關村,又名樂樓,距今有四百多年曆史。

據【澄城縣誌】記載,城隍廟始建於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元末戰亂焚燬,明嘉靖年復修,後又被1556年的關中大地震震毀。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 知縣暢孟樂率民重修為三座樓,始為現貌。

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三座古樓坐北朝南,主樓用10根通天柱、16根石柱、6根木柱四周帶回廊架疊建成。上部為歇山頂,琉璃重簷三滴水,飛簷斗拱,內頂八卦藻井吉祥如意。東西二樓重簷歇山,琉璃裝飾,仙人翹首,龍飛鳳舞。

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每層四角的角梁遠出,與垂柱和角拱相連接,翹起角簷。頂部置八卦藻井,裝飾有火焰寶珠,屋頂水粉彩繪一新。

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城隍廟神樓在建築設計營造上是中國古建築中不多見的實例,已載入《中國旅遊名勝大辭典》,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3A景區。

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登上又高又陡的臺級,門額上可以看到“城隍廟”三個大字。“城隍”是中國古代城市普遍祭祀的神靈,大多是有功於當地民眾的名臣或英雄,被認為是“守護城池之神”。走進中間的樂樓,這裡供奉著城隍,但他到底是誰呢?我也沒有搞清楚!

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樂樓分為上、下兩層,四周建有廊房,中間為樂庭。下層為一踩斗拱六輔作,枋內均為卷頭;上層四面枋上承有三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中殿四面承置兩踩雙昂斗拱五輔作。每層四角的角梁遠出,與垂柱和角拱相連接,翹起角簷。頂部置八卦藻井,裝飾有火焰寶珠,屋頂水粉彩繪一新。

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東西兩側的鐘樓和鼓樓,玲瓏精巧,如同翅膀。據《澄城縣誌》記載:邑城隍廟在西門外,肇建於唐貞元十三年,廟前有神樓兩座,俗稱鐘鼓樓。元末戰亂焚燬,明嘉靖年間知縣徐效賢復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毀於關中大地震,明萬曆十年(1582)知縣暢孟樂率民重修為三座樓。

澄城的這座廟宇,彷彿架在空中

在神樓後面的牆壁上,鑲嵌著一件明代的“琉璃虎”。相傳,澄城的城隍爺在世的時候,為官清廉,百姓感念。玉皇大帝知道以後,派天虎星下凡協助城隍爺,一起保護澄城縣城的平安。後來,人們在大通橋下為天虎星塑像,這裡是通往白水和黃龍縣的必經之路。可惜,上世紀60年代,這座橋洞被封,琉璃虎被卸下來,在文物庫房沉睡40多年。如今,終於重見天日……

城隍廟神樓又稱樂樓,是因廟前舊有神樓兩座,俗稱鐘鼓樓。鐘鼓乃古代樂器,古時候每當初一、十五或過廟會時,人們就要擊鼓敲鐘奏樂,祭祀敬神,後人取古樂祀神之意,故名樂樓,2001年6月25日由國務院正式確立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