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你可曾想起兒時的味道。小時候大家最喜歡吃的是什麼?

穀雨2456


春天萬物復甦,大地上的各類植物從冬眠中甦醒過來,爭先恐後的冒出嫩芽,急不可耐的和春天打招呼。

我的故鄉在東北,兒時的春天,在記憶中是大風吹開的。河面是在大風的催促下,一大塊一大塊的冰飄浮起來,幾天時間,河面就從斑駁不動的冰雪變得活潑了。


河岸上的柳條變得像麵條一樣柔軟的時候,樹帶裡開始偶爾看得見幾棵綠色的苗苗。那也許就是小根蒜,或者是曲麻菜。不上學的時候,三三倆倆的小夥伴,提著籃子,拿著小鐵鏟,就開始進軍野外了。如果能挖到一個大頭的小根蒜,肯定是伴隨著一陣呼喊,才跳進籃子裡的,那個興奮勁兒,東北的小夥伴們一定能感受得到吧。這些所謂的新鮮菜,回到家裡清水泡上,尤其是曲麻菜,一泡都支楞起來,嫩嫩的芽吃著略帶一點苦味,沾著大醬生著吃,很是下飯。



東北的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秋天菜窖裡儲備的新鮮秋菜,在冬天裡吃的也差不多了,大白菜淹制的酸菜也見了缸底兒,細心的人家早已把酸菜撈出來,切細,凍成團,放在冰箱冷凍室裡留著夏天吃個新鮮。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全家人就靠那一缸大醬出菜了。 醬裡淹的芥菜、芹菜、蘿蔔,撈出來切成絲,放上醋、蔥花、味精一拌,就著玉米碴子粥真是美味啊。偶爾和姐弟們可以分吃一個流著油的鹹鵝蛋,那可是小時候最期盼的事兒。



秋天老媽曬的各種乾菜在春天也開始搬上桌來,茄子幹,秋天把茄子在悶鍋裡蒸熟,然後撕成條,晾到晾衣繩上,直到曬成幹,收起來,等到第二年春天就是美味的茄子幹了。燉茄子幹要加上幾個土豆切塊一起燉才好吃,東北有句俗話叫“土豆燉茄子,撐死老爺子”,可想這土豆燉茄子有多好吃。



豆角幹,同樣是秋天大人們曬的春菜。加上鹹鹽罈子裡的臘肉,燉出泡沫附著在豆角幹表面,才美呢!蘿蔔乾,秋天時切片,用麻繩串成串,掛在倉房門口自然風乾,春天吃的時候用開水渚透,攥出水份,沾大醬,就大蔥,再來半塊玉米麵餅子,想想都流口水了,雖然並不營養,但那小時候的味道永遠是人心目中無可比擬的美味。


餐考中國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人,小時候,由於家裡很窮,沒吃沒穿的,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記得每到過年的時候,臘月二十四五,每家都做豆腐,我們最愛吃媽媽做的豆腐,那時候吃啥都香,狼吞虎嚥的,現在雖然生活好了,但是沒有小時候的味道,現在的水豆腐太難吃了,所以很想回到那個時代。……


優璇_712


我的老家每到了春季,就會有一種野菜,叫做苜蓿,苜蓿俗稱金花菜,是一種多年生開花植物。開紫色的花朵,剛長出來的嫩苗經常被採來製作美味可口的苜蓿菜。

現在記起小時候採摘苜蓿的場景,滿滿的回憶,每到了週末放假,就到地裡去採苜蓿,我們老家把採苜蓿叫做掐苜蓿,苜蓿的嫩苗用指甲輕輕地的一掐,一折,就斷了,那個時候的童年真是好快樂呀,我們姐弟三個早早的起來,就去地裡掐苜蓿,有時候在路上還能碰到村子裡其他的去掐苜蓿的小朋友,都胳膊上挎著一個小籃子,這是用來裝苜蓿的,大家相互間都非常熟悉,一路上有說有笑,歡快的情景歷歷在目,不像現在的小朋友,一放假就是寫作業、上各種培訓班,失去了很多的童年樂趣。言歸正傳,到了苜蓿地裡,一地的苜蓿菜青青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我們趕緊蹲下來,用手掐,掐一大把就放到籃子裡,苜蓿菜淡淡的青草的香味一陣一陣的會飄入鼻子裡,是一種很好的味道。蹲一會兒,腿就發麻了,乾脆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坐著掐起苜蓿來,那時候每家基本上都有一塊苜蓿地,還能看見對面的山上苜蓿地裡有其他村子的小朋友也在掐苜蓿,遠遠的大喊一聲,過一會兒對面也會大喊一聲,算是互相打過招呼了,快到中午的時候,籃子已經被苜蓿菜裝滿了,就該到回家的時候了,是一種滿載而歸的喜悅,是一種勞有所獲的樂趣。

大人還在地裡幹活,我們就去洗苜蓿菜,洗好了苜蓿菜,就等著大人們回家,中午就吃苜蓿菜了,奶奶年齡大了,不能從事地裡的體力活了,可是一家人的飯菜奶奶做起來還是得心應手的,我們幾個打下手,挑水的挑水,燒火的燒火,奶奶把洗乾淨的苜蓿放進來燒開的水裡,焯一下,就撈出來,對於火候的把控,奶奶非常在行,她知道苜蓿菜焯多長時間就可以吃了,把焯好水的苜蓿菜裝進一個盆子裡,等它自然冷卻,然後奶奶會在鍋裡烙很多的薄餅,非常非常的薄,摞成一摞,等餅子烙好之後,苜蓿菜也冷卻了,奶奶會擠幹苜蓿菜中多餘的水分,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奶奶會把幹辣椒切成細絲,撒在苜蓿菜的上面,然後在鍋裡熱油,熱好的油淋在幹辣椒絲上,會發出嗞嗞的響聲,頓時廚房裡會瀰漫著一股油潑辣子的香味和苜蓿菜的清香味,兩種氣味融合在一起,沁人心脾。然後只要在苜蓿菜裡撒入適量的食鹽,攪拌均勻就大功告成了,端上桌子,一家人就圍著桌子吃起飯來,用筷子夾起苜蓿菜,放到薄餅裡,捲起來,就可以大快朵頤了,吃飯的同時,大人會表揚我們姐弟幾個今天的勞動成果,我們會給大人說掐苜蓿時的有趣事,說誰掐的多,誰掐的少,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著清香可口的苜蓿菜,歡聲笑語和苜蓿菜的香味飄蕩在房間。

看到今天的這個問答,瞬間勾起了好多的回憶,就寫出來了,對掐苜蓿菜的過程寫的較詳細,那是因為掐苜蓿是我小時候所經歷過的很有樂趣的事情,既有對童年生活點滴的回憶,也是那一代80後農村孩子所共同的生活經歷吧。









一縷英雄


我的老家位於山東的魯西南方向,小時候的還不是很富裕,沒有像現在孩子一樣吃不完的零食,但是還是有一些特別的美食,成為我們童年記憶中的美味,現在再想吃這些美食已經很難了,只能在記憶的深處去尋找。

1.榆錢窩窩

小時候又很多的榆錢樹,一到春天,就是吃榆錢的時候了,榆錢的吃法也是很多的,可以生吃,可以涼拌,最喜歡的還是用榆錢來蒸窩窩。

2.槐花餅

每年的春天,一道槐花開的時候,就會看到大人們拿著鐮刀來割槐花,然後裝到袋子裡拿回家,清洗乾淨就開始做槐花餅了,煎至兩面金黃就算是做好了,味道真的太香了。

3.毛迪菇

在我們老家裡稱之為:毛芽。還記得小時候在放學的路上都會尋找毛芽吃,要說是什麼味道,有點淡淡的甜味,相信現在很多的小孩都沒有吃過這個。

其實,還有很多小時候的記憶中的美食沒有說到,有機會在慢慢地跟大家來好好的說說。


張別急


我的老家在華北平原的北邊,小時候真的沒吃過薺菜,只記得春天最早吃得是曲麻菜,剛剛露出頭拿著小鏟子挖回家,蘸醬吃,醬是媽媽自己做的。然後陸續的像灰灰菜,野莧菜,採回家開水燙冷水拔,包餃子或菜糰子吃,最喜歡的是馬齒筧,和老鹹菜一起再放點辣椒,我們叫打辣子醬,烙大餅下飯,後來成年了,忽然間北方冒出來薺菜,味道不錯,據說是有了收割機把種子從南方帶到北方,薺菜從此在我的家長繁衍生息,從此,每年最愛的就是挖薺菜,下班後,不急著回家,天又長,拿著袋子鏟子,邊挖邊回憶初中學過的課文,《挖薺菜》,一晃年過半百,工作中生活中遇到過無數挫折,而在故鄉或他鄉田野裡徘徊是我的最愛,因為只有徜徉在天地間才釋放了我的心靈,忘記生活工作中的自己爭不上去的名利,今年,我更是主動離開喧囂,歸隱田園,徹底迴歸田園,我認識到我的渺小,也和自己和解,拋棄名利,面子,讓心靈歸於平靜,常懷喜樂,年過半百,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自己,多美好的故鄉的田野,期待春天來臨,種菜養花,採野菜,愛我所愛,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而不是和別人一樣的生活。


薇笑的奶奶


小時候記憶最深的可能就是春天的味道了。我小時候在江南水鄉的小鎮長大,春天可稱為舌尖上的季節。

1、馬蘭頭。拿上小剪刀和竹籃子跟著大人去田間挑馬蘭頭。清炒,涼拌都非常美味。清炒加筍絲,涼拌放麻油,香。

2、春筍。小時候竹林子多,嘴饞了就拿個鋤頭去屋後挖春筍。油燜筍多糖,是非常江南特色的一道小菜。還可以煮麵吃,煮到收汁,香,甜,可口。

3、蠶豆。春天離不開蠶豆,開春田邊長滿了紫色的小花,臨近初夏,豆可以吃了。小夥伴們期待立夏這天,可以煮野米飯。野外搭個灶頭,家裡拿個大鍋,米是各家討的,鹹肉是各家給的,春筍和蠶豆是隨意去挖的。(這天去挖筍摘豆主人家不會說)。一鍋飯煮的很香很好吃再加一個鹹鴨蛋真是拍巴掌都不捨的放下碗。

4、黃鱔和泥鰍。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黃鱔和泥鰍也開始活躍起來。種下稻子後,拿個竹籠就可以去田裡裝黃鱔和泥鰍了。黃鱔可用牙刷柄劃成鱔絲加洋蔥爆炒撒上胡椒粉,配面或者下酒都是一絕。還可以煮湯,切段放入大蒜頭,火腿肉。湯白味美還很營養。泥鰍就比較簡單了,紅燒。多糖多醬加蒜頭,下酒下飯吃到口滑停不下來。

5、田雞。小時候和老爸去釣魚,弄到晚上七八點,就去一家小飯店喝個小酒再回家。最主要的一道菜就是雪白毛豆炒田雞了。雪菜和毛豆完美的襯托出了田雞的鮮香嫩滑。加上一瓶啤酒,贊。我從小喝酒,兩三歲時外婆就拿個筷子蘸黃酒給我吃。七八歲已經能喝兩瓶啤酒了。

6、最後就是壓軸的鹹篤鮮了。養了一年多的豬,前腿加前腳,加入春筍和鹹肉煮湯。怎麼說呢,只要肚子撐得下我能一直吃下去。

真的很懷念小時候的味道。雖然這些食材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但味道已經不是那個味道了。缺少的不僅僅是食材原有的滋味,還有人情味。









嘉興曉明講空頭


兒時的記憶中最難忘的便是奶奶做的那種米漿糊

小時候奶奶總是一針一線的給家裡每個孩子手作布鞋還有鞋墊,還記得那時候家裡燒的煤材灶;我會幫奶奶添火,到了晚上奶奶會把米粉在鍋裡攪拌著做成漿糊一樣的粘糊糊,我便會拿著小勺舀上一勺往嘴裡塞!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味道,就是米香和糯甜,可是吃的特別開心……奶奶一邊糊著她的布料一邊怕我吃多了積食還會嚇唬我說再吃腸子會被粘起來!



Nina穎_


因地域限制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美食,所以在不同地方生活的朋友在兒時記憶深處的美食也大不相同!另外即便是同地域生活的人們因喜好不同喜歡的春季美食也有差異! 接下來說說我們河南信陽的春季美食 1:薺菜,每到開春,就會和小夥伴們一起到田間地頭挖薺菜,回去媽媽就給包薺菜水餃吃,薄薄的水餃皮透著薺菜的嫩綠色,一口咬下去香嫩可口,成為永遠抹不去的兒時美食記憶! 2:槐花,春天來臨之際,村口的老槐樹下采槐花的總會人頭攢動,年老的用長杆子打落槐花、年輕的多數是爬上枝頭採摘、孩童繞樹嬉鬧著,一幅田園美景!我們這邊槐花多數是拌上鹽和麵粉上鍋蒸! 3:香椿芽,只有短暫的芽期,適時採摘,香椿芽要用開水燙一遍去掉對人體有害成分,然後擠去多餘水分,切碎拌上鹽和兩三個笨雞蛋炒熟後真的是滿屋飄香,滿滿的全是春天的味道哦! 而今生活在城市,這些春季的美食只能說是美美的回憶啦!有同感麼?嘿嘿😁






一粟V生活


記得小時候家裡很窮,吃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自產自做,我生長在晉西北的黃土高原,那裡土地貧瘠,生產的糧食主要是五穀雜糧。

在童年的記憶裡,不管母親做什麼飯,我都吃的狼吞虎嚥,那時每天與村裡幾個小夥伴玩的顧不上回家,可能是運動量大,吃飯倍香。

上初中時,家裡給的零花錢只有幾塊,這幾塊錢在口袋裡能裝一兩個月,平時根本捨不得買東西,我很少去小賣部。印象最深刻的是買涼碗託吃,小販在路邊擺灘賣,碗託是附近農民純手工做,天然的香味特別濃,再澆上醋蒜調料,遠遠的就能聞到老家特有的香味,吃起來更不用說了。長大後,多次再吃外地的碗託,已經吃不出當年的香味。

母親做的飯直到現在也挺喜歡吃的,只是老人家年紀大了,幹活大不如從前,出手速度越來越慢,做一頓飯很費時間。母親做的莜麵栲栳栳,全家人都稱讚做的好。自己用開水和麵,用手在光滑石板上捲成莜麵卷,然後上籠蒸。我們當地蘸的滷,主要是雞蛋西紅柿、肉臊子、酸鹹菜這幾種,再配幾碟小菜,有黃瓜絲、香菜等。說起這些美好的記憶,遠在他鄉的我都歷歷在目,彷彿母親做的飯又端在炕前,全家人美美的吃著。




範工漂泊遊記


這個時候,最想吃的莫過於榆錢兒饃了。

家裡有兩棵大榆樹,一棵在院子中央,另一棵在院子南邊。榆樹很高大,搭上梯子仍需要舉著綁著鐮刀的棍子去夠。即使這樣,媽媽仍然會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的割下來一枝枝細的榆樹枝,我們在下面歡呼著:“哇!這枝兒榆錢多,一嘟嚕一嘟嚕的像一大串錢!”“你再往上點,那枝兒好,對對對!就是這一枝兒~~”yi摘下來的榆錢兒,要用左手小心的捏著頂端像花托一樣、棕色的蒂,右手一揪那簇綠色的榆錢兒,往筐裡一扔彷彿真的聽到了錢響。大多數時候。我總嫌這樣麻煩,大手一捋,一大把榆錢就落到筐裡了,不一會兒筐就滿滿的,好像這樣離榆錢兒饃又近了一步。殊不知,這樣清洗的時候一遍遍的換水,仍然會漂一層棕色的東西,甚至裡面還有藏著的蟲子🐛,吃的時候不但墊牙還補充蛋白質😂😂😂

洗好了榆錢兒,一部分繼續晾乾,拌上面蒸榆錢兒吃。另一部分就撒點鹽,放麵粉,揉成麵糰,捏成窩窩狀上鍋蒸,剛整好的榆錢饃有點黏手,可誰能抵擋住美味的誘惑呢?媽媽一掀開鍋蓋,就迫不及待的抓起一個饃,饃在手上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即使這樣燙還是不捨得放到盤中。好像,這時的媽媽總是笑而不語,繼續把蒸好的榆錢饃,慢慢的裝到饃筐中,端到院中的石板桌上,把搗好的蒜汁兒,淋上香油,澆上醋一併端上來。

哇哦!現在想想仍然會砸吧下嘴,下意識的想去擦口水。

過幾天,媽媽還會把嫩嫩的榆錢兒葉子捋下來,用鹽醃上,澆上油,當做青菜煮麵條。榆葉嫩綠,吃到嘴裡卻不像青菜那麼爽口,有點黏糊糊的感覺,我們不喜歡吃,媽媽也不常做。現在,麵條的配菜種類很多,再也沒有吃過榆葉面條,在物質不太豐富的時候,媽媽變著花樣給我們做飯的濃濃愛意卻一直跟著我。

現在,院中央的榆樹已經不在,媽媽也不在了,南邊榆樹上也再也沒人去摘榆錢兒了,但榆錢兒饃的味道已經傳到下一代了,我的孩子仍然喜歡那就著蒜汁的榆錢兒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