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當世文章第一人”,卻被夷滅九族,不懂他的人,都說他愚忠

明朝“當世文章第一人”,卻被夷滅九族,不懂他的人,都說他愚忠

方孝孺被朱棣誅滅十族的故事,在我們國家流傳很廣。但是流傳很廣的事情,不一定就是事實。就像老賊潘仁美被說大書的罵了幾百年,也改變不了潘美並非奸臣的事實一樣。

鐵錘文史先說自己的觀點:方孝孺的確死於朱棣之手,但是誅滅十族,則是後人演繹。方孝孺選擇一死,不僅僅是殉君,更是殉道。

下面鐵錘文史從方孝孺的聲望、方孝孺之死、滅十族之說從何而起和方孝孺為何而死這四個角度,來完整闡述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分 方孝孺的聲望

方孝孺,字希直,號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方孝孺是書香門第,長大之後師從一代大儒宋濂。

宋濂是朱元璋當年最器重的文人之一,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里面,選了一篇他的《東陽馬生序》,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宋濂對方孝孺這個弟子讚不絕口,直接把他比喻成為鳥中的鳳凰,在《送方生還寧海並序》這篇文章裡面,宋濂對方孝孺的誇獎簡直到了外人看不下去的地步。

說實話,鐵錘文史也是第一次見到有人,這麼誇自己的學生的。我截取中間一段,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宋濂大師對弟子方孝孺愛不釋手的風采。

生精敏絕倫,每粗發其端,即能逆推而底於極,本末兼舉,細大弗遺。見於論著,文義森蔚,千變萬態,不主故常,而辭意濯然常新。細佔其進修之功,日有異而月不同,僅越四春秋而已英發光著如斯,使後四春秋,則其所至又不知為何如。以近代言之,歐陽少師、蘇長公輩姑置未論,自餘諸子與之角逐於文藝之場,不識孰為後而孰為先也。予今為此說,人必疑予之過情,後二十餘年,當信其為知言,而稱許生者非過也。

你看這個方孝孺,讀書聰明,文章也寫的好。宋濂說自己四年沒見面,方孝孺在學問上就有了巨大的進步,如果再過四年,真不知道這個學生會厲害到什麼程度!歐陽修、蘇東坡那樣的水平咱們不敢和他們比,其他那些讀書人如果跟方孝孺比一比,那簡直就是沒得比了。

老宋還說了:我今天說這樣的話,有人肯定認為我老宋是在說大話,可是二十年後你們再來看方孝孺,就會知道我老宋沒有言過其實。

在一向崇尚內斂謙虛的古代文人士大夫裡面,像這樣可勁兒的誇自己學生的,宋濂算是獨一份兒了。

那麼,是宋濂過於寵溺這個愛徒了嗎?可能還真不是,因為隨著歲月的增長,方孝孺的文名的確是名滿天下。後來有人稱讚他是“程朱復出”,甚至“當世文章第一人”。

既然是當世文章第一人,皇帝怎麼可能不知道他呢?

於是在方孝孺25歲的時候,朱元璋親自詔見方孝孺,看見方孝孺的氣度風采之後,朱元璋回頭對他的皇孫,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說:

此莊士,當老其才輔汝。

就是說,這是一個莊重可用之才,我要讓他再歷練的成熟一點,將來輔助你的事業。

儘管方孝孺深受朱元璋賞識,可是居然就被閒置了整整十年!這十年方孝孺的道德文章自然還是與日俱增。又過了十年,35歲的方孝孺再一次被朱元璋詔見。

奇怪的是這個時候的方孝孺早已經是名滿天下,朱元璋還是不予重用,僅僅給了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閒職。兩年之後,蜀王朱椿把方孝孺請到家中,當世子的老師。朱椿很欣賞方孝孺的才華,把他的書房命名為“正學”,這也是方孝孺號“正學先生”的由來。

你說大家都說方孝孺好,為什麼朱元璋就是不重用他呢?

鐵錘文史分析,這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因。

朱元璋走的是殺人如麻的霸道,方孝孺是一代大儒,走的治國路線肯定是聖人王道。

大家尿不到一壺裡面去,這臺戲,沒有辦法唱。

可是你要說朱元璋認為方孝孺無能,那也是大錯特錯了。

因為朱元璋臨死之前,特地留下託孤遺詔:

遺令先召孝孺。

所以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位之後發出的第二道詔書,就是馬上讓方孝孺進京。

你說,朱元璋為什麼臨死之前留下旨意,要讓孫子當皇帝之後重用方孝孺呢?

跟前面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朱元璋自己走的是殺人如麻的霸道,把明朝開國重臣武將已經收拾的一乾二淨,國內外姓人再也沒有什麼人可以威脅老朱家的江山了。這個時候,自然只需要一個守成之君,就可以千秋萬代當皇帝啦。

最適合輔佐守成之君的,不就是像方孝孺這樣的儒家大師嗎。

方孝孺進京之後,先是九品芝麻官,翰林侍講;第二年,升到五品侍講學士,開始參與皇帝的日常政務。據說建文帝非常倚重方先生,朝廷各種政策都要諮詢方孝孺,後來討伐朱棣的詔書自然有不少出自方孝孺之手。

看起來,宋濂老師的預測即將成為現實,得意門生方孝孺的好日子來了!

明朝“當世文章第一人”,卻被夷滅九族,不懂他的人,都說他愚忠

第二部分 方孝孺之死

朱元璋的如意算盤打得滴水不漏,可是千算萬算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燕王朱棣這麼狠。異姓權臣被朱元璋團滅,可是自家兒子卻開始同室操戈。唐朝初年的悲劇,再一次在明朝上演。

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建文帝據說是燒死在皇宮之內,也有傳說逃亡海外。鄭和七下西洋,傳聞動機之一就是永樂皇帝讓他一路散發尋人啟事,想找到這個神秘消失的侄子。

朱棣坐在了龍椅之上,需要一個人為他撰寫詔書,普天之下,沒有誰比方孝孺在知識分子中間更有影響力;可是普天之下,恐怕也沒有一個人,像方孝孺這樣的硬氣。結果就是,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遺臣殉難。清朝人修的《明史》,大致就是如此記載。但是這不是關於方孝孺之死最早的記載,最早記載是《奉天靖難記》,這本書是永樂初年的時候出版,主要是提篡位的朱棣說好話的,所以在這本書裡面,方孝孺被醜化的不成樣子。

上嘆日:“小子無知 ,乃至此乎?”時有執方孝孺來獻。 上指煙焰處謂方孝孺曰 :為也 ! 放(疑為 ‘汝’字誤筆)死有餘 辜 !”方孝孺稽首祈哀乞憐。 遂命收之...戮於市

在這本書裡面,方孝孺是被抓獲的,看見燕王朱棣,方孝孺還搖尾乞憐,隨後被朱棣給宰了。

你覺得方孝孺會是這樣的人嗎?

到了成化年間李賢撰寫《天順日錄》時 ,對方孝孺殉難事蹟的記載開始詳細起來 。

文廟過江之日,初即位 ,欲詔示天下,問姚廣孝舉代草者,曰:“必須方孝孺。”召之數次,不來 。 以勢逼之 ,不得已,孝孺持斬衰而行見 。 文廟即命草詔 ,乃舉聲大哭 曰:“將何為辭?”敕左右禁其哭 ,授以筆 ,即投之地,曰 :“有死而已,詔 不可草 。”文廟大怒 ,以凌遲之刑刑之 ,遂夷其族 。

在這段記載裡面,出現了朱棣和方孝孺的對話,也提到了方孝孺滿門抄斬的夷族之禍。

這算是比較可信的方孝孺之死的記載。

明朝“當世文章第一人”,卻被夷滅九族,不懂他的人,都說他愚忠


第三部分 滅十族之說從何而起

那麼方孝孺被朱棣滅了十族的傳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根據目前的考證,最早說出滅十族故事的,是祝允明。

也就是和唐伯虎並列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老師!

祝枝山寫了一部書叫做《野記》,又叫《枝山野記》,一看名字是不是就很野?

裡面記載:

文皇既即位 ,問廣孝誰可草詔 。 廣孝以方對 ,遂召之 。 數往返 ,方竟不行 ,乃 強持之入 ,方被斬衰行哭 。 既至 ,令視草 ,大號詈 ,不從 。 強 搦管 ,擲去 ,語益厲 ,曰:“不過夷我九族耳 !”上怒曰:“吾夷爾十族 !”左右問何一族 ,上 日:“朋友亦族 也。”於是盡其九族之命 ,而大搜天下為方友者殺之。

你看,這個故事就和今天大家經常看到的版本差不多了。朱棣坐天下,讓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不理不睬,被掐著脖子帶到朱棣面前。方孝孺脖子一梗:大不了滅我九族!朱棣脖子一梗:老子滅你十族!連你的朋友都滅掉!

團滅!GAME OVER!

可是,江南才子祝枝山,為什麼要編寫這個團滅的故事呢?那得從《野記》這部書說起。《野記》這本書,是以勸懲為目的的雜說筆記。除了方孝孺滅十族的故事,還記載了關於方孝孺的另外一個故事。

方孝孺的父親準備給家裡先祖遷移祖墳,頭一天晚上夢見一位老人求情,希望遷墳的日子寬限幾天,好讓他們家族有時間搬遷。第二天遷墳的時候,方孝孺父親在祖墳裡發現一窩蛇,身為儒生的方父認為夢中所見都是怪力亂神,一把火燒光了蛇窩。當晚老人夢中再現,怒斥方孝孺父親出手狠辣,不留活口,表示自己一定要報仇雪恨。

後來方孝孺出生,聰明絕頂,最奇怪的一點,方孝孺的舌頭是分叉的,就像蛇的舌頭一樣。最後惹出這一出滿門抄斬,一家不留活口的大禍。

人們認為這是因果循環之報應。

知道了吧,祝枝山的《野記》,是這種風格的文章,為了宣揚這些思想而創作,在歷史事實上面並不講究,當不得真滴。

以前在蘇州婁門內有蛇王廟,每年四月十二日為蛇王生日,香火旺盛,據說蛇王就是方孝孺。“殿上供方夫婦金身,高三尺許,作明代裝,皆朝服。”(郭則沄《洞靈小志》卷三)由此可見,傳說之間也有關聯性,身為蘇州人的祝枝山,可能會受到這些民間傳說的影響,這是題外話,姑且不談。

明朝“當世文章第一人”,卻被夷滅九族,不懂他的人,都說他愚忠

第四部分 方孝孺為何而死

那麼從方孝孺的立場來說,他慷慨赴死,難道真的就是為了報效建文帝知遇之恩嗎?

沒有那麼簡單。

鐵錘文史認為,方孝孺赴死,不僅僅是殉君,更是殉道。他是為了心中的儒家之道而死。

前面說過的,方孝孺名滿天下,被稱為道德文章第一人,被稱為是和顏回孟子朱熹這樣的聖人並駕齊驅的人物。

這樣的人物,必定是一個理性主義者。

方孝孺的理想是什麼呢?說出來大家不要笑:

每興傷今崇古之思 , 積之既多, 發為言語。 道政 事 , 必曰伊 尹周 公 ; 論道德 , 必曰孔盂顏閔。 寢而思者 , 此 數君子也 ; 坐而誦者 , 此數君子。 用心一入乎此 ,猶恐流於過高 , 如古狂人 , 而不適於用 。 是以深自制抑 ,若中無絲毫學者。

方孝孺,是一個以恢復孔孟之道為己任的讀書人,是一個把自己比作伊尹和周公的讀書人。

方孝孺還是天下讀書人的士林領袖,身負眾望。

只有具備這樣宏大志向的人,才會慷慨赴死,不懼刀鋒。那些醜化方孝孺搖尾乞憐的人實在是可憐之極。那些認為方孝孺是一個迂腐愚忠的人,也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讀書人的內心世界。

如果說真的有人“從道不從君”的話,方孝孺就是這樣的人。

鐵錘文史認為:方孝孺被滅十族,出自民間野史,沒有確實證據。方孝孺之死,是從道不從君的偉大殉道,是凸顯知識分子不畏權貴高貴氣節的個案,值得被歷史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