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為什麼沙俄向東擴張輕而易舉、與向西擴張卻無比費力?

楊壽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因為東方沒有強敵啊。

隨著金帳汗國的衰敗,莫斯科公國脫離他的控制,從效忠的地方諸侯開始自立為王。

這邊金帳汗國則發生分裂,成為很多小國。

其實,金帳汗國的分裂是必然。

汗國中的統治者蒙古人只佔少數,老百姓基本都是其他民族。

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風俗不同,蒙古人的統治又是簡單粗暴,當然不吭持續太久。

一旦蒙古人引以為自豪的軍事衰落下去,很容易失去對國家的控制,汗國自然四分五裂。

金帳汗國分裂的小國中,比較強的喀山汗國為例,軍隊也只有2萬多人。

這2萬多軍隊分別屬於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諾蓋人和摩爾多瓦人、馬里人、烏德穆爾特人、加爾人等等民族。

這樣一支烏合之眾,戰鬥力可想而知!

然而,當時沙俄的前身莫斯科公國的實力也不是很強。

所以喀山汗國,才能多次擊潰莫斯科的軍隊。

然而,這種汗國還有致命的問題,就是內亂太多。喀山汗國在115年內,大汗更換高達19個,平均每人只能統治幾年就會被推翻甚至殺死。

每次權力的更替,都伴隨著一次內訌火拼。

汗國實力在自我火拼中,消耗殆盡。

1552年10月2日伊凡四世對氣息奄奄的喀山實施總攻,喀山汗國已經奄奄一息,無力抵抗。

最終,汗國被消滅,伏爾加河中游地區併入俄國。

沙俄征服不算強大的喀山汗國,仍然花費了100多年時間!

相對比較強悍的敵人,就是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軍隊也不過幾萬人而已,卻是金帳汗國的嫡系傳人,戰鬥力比較兇悍。

在1558年到1596年期間,他們約有3次對莫斯科公國大規模進犯的紀錄。

1571年,他們甚至攻陷莫斯科,屠殺了15萬軍民,屍骸塞滿莫斯科河。

很多沙俄的婦女和兒童,被韃靼人掠為奴隸,四處販賣。

為了對付克里米亞汗國的軍隊,莫斯科公國長期駐紮六七萬大軍在邊境。

當時莫斯科公國並不是很大的國家,全國軍隊能夠使用的軍隊不過10多萬人。長期駐紮這麼多軍隊備戰,對莫斯科公國是個巨大的負擔。

然而,克里米亞汗國一樣毀滅與內訌。

汗國內部實力派不斷奪權,互相殘殺,實力迅速衰弱,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乘機控制。

1572年在摩洛迪戰役中,汗國軍隊被7萬俄軍在防禦中幾乎全殲,從此一蹶不振。

作為遊牧民族,他們的人口不能承受這種巨大損失,幾十年內都無法恢復。

然而,即便如此,直到200年後的1783年,沙俄才正式吞併克里米亞。

相比以上兩個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都太小,根本微不足道。

以西伯利亞汗國為例,總人口只有10多萬人,散佈在廣闊的西伯利亞地區。他們非常落後,大部分還處於奴隸制時代,有的還在使用石器。

部落規模很小,多則幾百人,少則幾十人,無力對抗任何國家的軍隊。

面對哥薩克土匪頭子葉爾馬克區區800騎兵的攻擊,西伯利亞汗國也難以招架。

在西伯利亞,葉爾馬克他們遇到最大的危險,主要是可怕的自然環境,而不是敵人。

金帳汗國分裂的四大汗國中,阿斯特拉罕汗國也強不到哪裡去。

該汗國在伏爾加河下游,也是隻有十幾萬人,分為無數部落,激烈內訌交戰。

沙俄出動3萬大軍,就輕鬆打垮了阿斯特拉罕汗國。

話說回來,西伯利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好歹也算是汗國,多少還有名義上的大汗作為最高統治者。

再往東,就是遠東地區。這裡連有組織的國家都不存在,只有四散的雅庫特人部落。

這些雅庫特人只有數萬人,散佈在比中國面積還大的冰天雪地中,以家族為單位生存,根本不成氣候。

到沙俄軍隊來到的時候,雅庫特人比愛斯基摩人先進不到哪裡去,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沒有解決,根本無法和別人作戰。

不過,你說說沙俄東進容易,也未必是這樣。



比如中亞就是一塊硬鐵板。

沙俄一直打到19世紀末期才大體控制中亞,期間死傷慘重。


薩沙


沙俄西邊面對的歐洲各國勢力錯綜複雜,勢力龐大,並且相對於沙俄都是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沙俄想要對他們動手困難重重,而沙俄的東方,要不就是荒無人煙的冰雪世界,要麼就是人煙稀少的遊牧地帶,文明落後,根本無法與沙俄相抗衡。

而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雖然中國對這裡幾千年來都擁有無懈可擊的優勢,但是農耕民族一直將那裡視作蠻荒之地沒有用處,所以從來也不認為那裡是中原的領土範圍。


歐洲領土有限,而且奪取起來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讓沙俄非常吃力,比如當時的瑞典帝國就非常強大,神聖羅馬帝國等也都不是好惹的,加上東正教與天主教的矛盾,斯拉夫沙俄也一直被西歐各國視作蠻夷。

廣大的西伯利亞,一來沒有實力強大的政權存在,二來土地非常廣闊,讓沙俄吞併起來相當迅速。


澹奕


大國擴張疆域,並非可以無限擴張。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隨著領土規模的迅速擴大,邊際收益下降,邊際成本上升,當擴大到一定規模之後,成本超過收益,意味著再擴張只會帶來損失。最大領土規模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擴大。工業國能維持的最大領土規模,就比農業國要大得多。

例如,對中原王朝而言,其北部擴張的邊界基本就到長城一線。這是因為社會的財富來源是農業生產。而塞外乃至西伯利亞,不僅沒有農耕人口,畜牧業的生產水平也非常低下,生產剩餘不足無法形成大規模的稅收,無力供養行政機構和駐軍,要強行佔據這些荒涼之地,只能依靠內地輸血,但當時脆弱的中央財政(經常要救災害、治理河道、防止民變)根本沒有餘力維持遠方的統治。但是到了工業時代,鐵路的建設大大降低了後勤運輸成本,礦產資源的開發讓苦寒荒地也能成為聚寶盆。因此,土地擴張的收益大大提高,而維持統治的難度也大大降低。

二是隨著領土的持續擴張,往往會遭遇另一個也在擴張中的強大政權,最後二者相撞劃出一條安全地帶,雙方的擴張就此而止。

沙俄在擴張的過程中,正好也本國工業革命逐漸興起的過程,因此,擴張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國家財政能力大大改善,對遠方領土的控制力和經營效率都大大提高。這意味著,沙俄基本不會遇到領土擴張極限的問題。而真正讓其停止擴張的主要是遭遇另一個擴張中的強權。

沙俄向西擴張面對的對手都是先進而強大的歐洲國家。彼得大帝時期與北方強敵瑞典長期交戰,只為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瑞典海軍實力強大,軍隊訓練有素,火器水平也遠超俄軍。但是瑞典國力不足,在沙俄的持續進攻下最終讓步。葉卡捷琳娜時期,沙俄向西擴張佔領了波蘭的一部分,波蘭的其他部分則被普魯士、奧地利等歐洲強國佔領,相當於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這也算作擴張中的大國迎頭相撞的案例。沙俄還向南擴張,遭遇奧斯曼土耳其和波斯帝國(伊朗),雖然俄國的實力後來居上,超過土耳其和波斯,但是這兩家畢竟是歷史悠久的老大帝國,俄國雖然能夠蠶食,卻並不能鯨吞。因此,雖然經歷了多次戰爭,沙俄高加索方向的擴張進展,從地圖上看,並不是多麼驚人。

沙俄向東擴張面對的都是落後而分散的遊牧部落。東面的喀山汗國、西伯利亞汗國、西伯利亞南部的遊牧部落,無論在生產水平還是軍事組織水平上,都遠遜於裝備了歐式火器、受過近代化戰術操練的哥薩克騎兵。再加上西伯利亞方向的擴張,伴隨了對當地皮毛資源的掠奪,帶來了驚人的貿易收益。因此,沙俄能夠在西伯利亞方向迅速擴張。直到沙俄擴張到黑龍江流域,遭遇上升期的清王朝,連續遭受軍事失敗,被迫和清朝簽訂《尼布楚條約》,相當於瓜分了西伯利亞南部的“無主地”。

另外,沙俄還在中亞草原擴張,但是當沙俄勢力進入阿富汗的時候,終於引發英國的警惕。英印政府迅速派兵進入阿富汗,試圖建立一個緩衝區。最終英俄達成協定:阿富汗保持獨立,作為英屬印度和俄屬中亞的緩衝地帶。

總結:沙俄的領土擴張得到工業革命的加持,對領土貪得無厭,其只有在遭遇另一個大國的時候,才會暫時停下擴張的腳步。俄國西面強國多,因此擴張慢;俄國東面文明落後、強國少,只有遭遇清帝國和英屬印度之後才停止擴張。


布萊克懷特


這個問題涉及到俄羅斯國家的地緣政治的規律,對外擴張一直是俄羅斯國家的個性,或者說對外擴張塑造了俄羅斯的國家性格。從俄羅斯的擴張歷史來說,向亞洲的擴張幾乎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哥薩克騎兵加上皮毛商人一路擴張到了太平太平洋沿岸。原因在於俄羅斯人的火器和組織能力要超過森林裡生活的部落,沒有超大型國家組織的阻擋,俄羅斯人如入無人區。中亞汗國的軍事水平要低於俄羅斯人,因此,俄羅斯佔據了後來麥金德所說的‘世界島’。可以說,俄國人是將亞洲部分是為‘蠻族’,你那一抑制的帝國擴張衝動讓俄羅斯成為世界性帝國。
雖然俄羅斯的亞洲領土佔多數,但是俄羅斯卻自認為是歐洲國家。原因在於,正是藉助歐洲國際體系中的技術,尤其是戰爭技術,以及歐洲的市場,比如對珍稀的皮毛的需求,俄羅斯才實現了對亞洲的征服。俄羅斯加入到歐洲才成為‘文明世界’的一員,相比於歐洲國家,俄羅斯才是野蠻的。雖然歐洲的面積小,但是歐洲誕生和塑造了現代世界,俄羅斯從文明的位勢來說,處於下風。因此,俄羅斯要在歐洲擴張,並非易事,反而是兩次被歐洲強國兵臨城下。一次是拿破崙,一次是希特勒。
俄羅斯在歐洲擴張的最遠的邊界就是柏林牆,而現在柏林牆已經坍塌,而在歐洲不可退縮的邊界就在烏克蘭,因此,現在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異常強硬,非但是普京的個性使然,也是俄羅斯的歷史慣性使然。


孫興傑


在1617到1618年的波戰爭結束後,俄波簽訂《德烏利諾合約》,俄國驅逐了波蘭干涉者,國內內政相續穩定下來,俄國“大動亂年代”(Time of Troubles)就此結束。經歷了動亂的俄國開始休養生息,進入了一個穩定的發展階段。

縱觀此時的俄國地理,北部是強敵瑞典,信仰新教,在剛剛的1614年古斯塔夫親征俄國獲得了波羅的海口岸,又於1617年從《斯托爾博伐條約》中獲得了位於今天拉多加湖旁的卡累利阿。瑞典是當時的經濟,政治,軍事強國,瑞典即將於1627年進行貨幣改革,並且組建徵兵制度的國民陸軍,古斯塔夫軍事改革帶動了整個歐洲的軍事改革,並於1630年插手三十年戰爭。

西部是波蘭-立陶宛聯邦,信仰天主教,在剛剛過去的大動亂時代中支持偽沙皇,並一度攻克莫斯科,讓俄國陷入大混亂中,在莫斯科城下之盟中又奪走了斯摩稜斯克,波蘭被稱為“天主教之矛”,在西吉蒙斯三世的野心下發動了對瑞典和俄國的戰爭。波蘭以之為榮的翼騎兵在歷次戰爭中大放光彩。

西南方是克里米亞汗國,和波蘭領土中的扎波羅熱哥薩克,克里米亞的背後是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信仰伊斯蘭教,這個強大的國家於1453征服居士坦丁堡後一直為歐洲國家眼中最強大且最可怕的國家,奧斯曼帝國染指巴爾幹,圍攻維也納,稱得上是東歐頭號列強。

南部是高加索,格魯吉亞的堡壘橫在崎嶇的山脈上,將入侵者據於城下。而東方是被調侃為“西伯利亞爛地”的西伯利亞,高聳的烏拉爾山脈,廣袤的無人草原。內涵無數的寶藏,在之前的時代已經有殖民者前往東方進行擴張,建立了多個殖民點。

如果你是俄國的決策者,你會怎麼辦?

毫無疑問,向東方廣袤草原的擴張是壓力最小的,火器和文藝復興後受到改革的新式稜堡是對抗遊牧民族的良好武器,西伯利亞也並沒有像西邊國家那樣有政治能力的政權和強大軍隊。正因為向東擴張的壓力最小,所以向東擴張是俄國幾個世紀以來孜孜不倦完成的偉業。

反觀俄國在西方的擴張,遭受到了眾多阻力和挫敗。雖然最後也讓俄國擊倒了眾多列強,獲得了大量領土,但其付出是巨量的。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俄國是怎麼做的

在大動亂年代過後,俄國進入了休養生息之時,在穩固的發展政治,經濟,軍事後,俄國將目標指向了老宿敵——波蘭。俄國支持扎波羅熱哥薩克反對波蘭,引發了波蘭被稱為“大洪水”的時代。著名的小說《火與劍》三部曲和同款背景遊戲《騎砍:火與劍》講述的就是這個時代的歷史,第一次北方戰爭。

就像俄國的“大動亂年代一樣”,從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哥薩克大起義到1667年波俄停戰,成為了波蘭的動亂時期。這十八年的歷史讓俄國奪回了在大動亂期間丟失的領土並且獲得了左岸烏克蘭,北頓涅茨克以及東立陶宛,並獲得了基輔。扎波羅熱哥薩克為兩國共同管理。

在接下來,俄國和烏克蘭合併,引發第一次俄土戰爭,戰爭後雙方以第聶伯河為界。

彼得大帝上位,在一系列軍事改革後推行“西方化”,在第二次俄土戰爭中獲得亞速。

彼得大帝在完成軍改後,虎視眈眈著著北方波羅的海的入海口,於是必然和列強瑞典發生衝突。接下來彼得和波蘭-薩克森國王奧古斯都,丹麥-挪威一同建立了對瑞典的包圍網。大北方戰爭爆發,但瑞典國王剛剛繼位的卡爾十二非同小可,在俄國開戰前擊敗了丹麥-挪威,將其踹出戰爭,隨後在瓦爾納中以1:4的兵力突襲並擊潰了龐大的俄國軍隊,此戰後彼得震驚,此戰中幾乎消耗了俄國全部的兵力,以至於當時的俄國幾乎無力阻擋任何一支軍隊的入侵。卡爾十二揮師南下,直搗奧古斯都得老家薩克森。接下來又揮師東征,卡爾十二說“我要在莫斯科收拾沙皇”,卻趕上了百年不遇的寒潮,最終兵敗波爾塔瓦,俄國的暴風雪挫敗了卡爾十二的銳氣。

大北方結束後,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入海口,彼得在這裡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名為彼得堡。俄國擊敗了強敵瑞典和波蘭後,又轉身收拾老對手奧斯曼土耳其,在接下來的幾次俄土戰爭針對著亞速和克里米亞半島展開。

1723年俄國發動對波斯的戰爭,奪取裡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

在接下來的外交革命中,英國拋棄了其傳統盟友奧地利而向新興國家普魯士伸出橄欖枝,奧地利和法國,俄國建立了聯盟。在大帝出兵後,七年戰爭爆發。俄軍的軍力給腓特烈二世不小的損失,並且一度佔領了柏林。但是隨著伊麗莎白的去世,親普派彼得三世即位。腓特烈二世將這一事件看作上帝對普魯士的拯救。

在七年戰爭“普奸彼得”的調停下,俄國和普魯士議和,並對奧地利宣戰。普魯士最終獲得了七年戰爭的勝利。接下來俄國在第五次俄土戰爭中大勝。俄國在葉卡捷琳娜的統治下,國力達到了頂峰。俄國最終開始收拾老對手,波蘭,第一次瓜分波蘭。

此時的俄國已經成大動亂年代後羸弱不堪的國家變成東歐的一大列強。在接下來爆發的大革命-拿破崙戰爭中,俄國最終確立了列強的地位,蘇沃洛夫,庫圖佐夫等一系列名將也為俄國帶來了新世界的改革。拿破崙為封建的俄國制度帶來了啟蒙思潮。此時,俄國在俄土戰爭中也屢次贏得勝利,勢力範圍包含了高加索到巴爾幹。

俄國在西方的擴張是一系列戰爭和付出了巨大代價後的結果,在東方和中國的戰爭所付出的代價和西方這些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雷姐的機械空間


因為沙俄向東擴張屬於降維打擊,當然比向西擴張要容易的多了。。

沙俄向東方擴張始於16世紀。

16世紀中葉,沙俄征服了整個伏爾加河流域,打通了前往烏拉河山脈的道路。

到1570年代,大批的沙俄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向西伯利亞汗國入侵。

到1581年已經有1600多哥薩克人進入到西伯利亞深處。

進入到17世紀初期,西伯利亞大片領土的探索和殖民化開始加快,到1643年,沙俄人已經進入到貝加爾湖南部,並且在當年越過外興安嶺和達斡爾人爆發衝突。

因此,到17世紀中葉沙俄幾乎佔領了整個西伯利亞,並且在1733年到1743年的北方大探險中發現了阿拉斯加。

沙俄對阿拉斯加的征服,甚至比征服西伯利亞還要容易。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沙俄在阿拉斯加建立的第1個據點始於17世紀。

大約1648年的時候,有一隻探險隊在阿拉斯加海岸附近遇到風暴,為了躲避風暴,船隊在這裡上岸並且建立了第1個定居點。

不過,沙俄正式對阿拉斯加的探索始於18世紀30年代。

第1個由俄羅斯人建立的永久定居點則始於1784年。

俄羅斯人來到阿拉斯加地區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當地的動物皮毛。

他們來到這裡之後,往往會劫持當地的土著居民,以他們為人質換取海豹皮和海獺皮。或者,他們直接強迫當地的土著人為他們工作。

當然,俄羅斯人在這裡會不可避免的和英國人、美國人發生聯繫。

於是,在1824年沙俄和美國在聖彼得堡簽訂條約,並且在1825年和英國簽署了英屬北美洲的邊界協定。

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沙俄算是完成了對阿拉斯加的殖民。


無論是對西伯利亞,還是對阿拉斯加的殖民,都引起了當地人的大規模的反抗。

但是,沙俄向東方入侵期間,當地人的抵抗在俄國人看來是極為微弱的,因為相對於當地的土著居民,俄羅斯人有兩大殺器:

第一,他們擁有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

即使是軍事實力較強的西伯利亞汗國,他們所擁有的主要的武器裝備也是冷兵器。

(西伯利亞土著士兵)

當他們在面對俄羅斯人的火槍和火炮的時候,根本就無力抵禦。

這就讓俄羅斯人僅僅通過幾百人的遠征隊,就可以輕鬆征服大片的土地,而當地人迫於俄羅斯人的武力也只能屈服。。。

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相比於西伯利亞地區的土著人戰鬥力就更弱了,他們還處於較為原始的社會,在面對裝備了火槍火炮的俄羅斯人的時候更無力反擊。

所以,俄羅斯在入侵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時候,所面對的最強大對手並不是當地的土著居民,而是周邊的強國。

在入侵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的時候,沙俄進展迅速,噹噹沙俄進入東西伯利亞,侵犯了大清領土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和清軍發生了衝突。

面對這些侵略者清軍進行了激烈的反抗。

事實證明,雙方軍隊數量差不多的時候,哥薩克人並沒有把握擊敗當地的清軍,所以到康熙年間,俄羅斯人也只不過在雅克薩地區建立了殖民據點,已經幾十年時間沒有能力向南方推進了。

在阿拉斯加地區也是如此,美國人和英國人在當地的活動,讓俄羅斯人感覺到受到了很大的威脅,所以才在19世紀初和兩國簽署了邊界協議,以保護在阿拉斯加地區的殖民利益。。

俄羅斯人另一大殺器就是他們身上所帶有的病毒

無論是在征服西伯利亞,還是在征服阿拉斯加的過程中,由於俄羅斯人的到來,當地往往都會大規模的流行疾病。

例如,在阿拉斯加地區,由於當地人對新的疾病沒有免疫力,在1741年到1799年這段時間內,80%的阿留申人死於歐亞大陸流行的傳染病。

而在俄羅斯人征服西伯利亞的過程中,也往往會造成當地人在傳染病威脅下大規模的死亡。

例如,在葉尼賽河東部,僅僅1650年代當地的通古斯人和雅庫特人就有超過80%的人口因為天花的流行而死去。

而且,疾病還會從西伯利亞各地不停的傳播,所以有時候等沙俄打過來的時候,當地已經因為疾病沒有了反抗的能力。。。


面對西伯利亞人和阿拉斯加人,沙俄可以做到降維打擊,但是當他面對西方鄰國的時候就沒有辦法了。

武器方面,沙俄的很多作戰方式和武器裝備都是引進自西方的歐洲國家,所以和鄰國在武器裝備和戰術上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疾病也威脅不到西方的鄰國,沙俄在向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侵略的過程中,他們賴以取勝的傳染病對西方的鄰國也不起作用,甚至很多疾病都是從那邊傳過來的,人家比他的抵抗力還要強呢。

所以,往西打當比往東打難多了!


歷史風暴


一句話,向西都是各個列強,向東都是無毛之地,當然向東擴張非常順利了。

當時沙俄的核心地區在東歐平原,但是這地方很寒冷,以當時的農耕技術水平是非常低下的,文明程度不高,導致沙俄一直都是二流國家,想和英、法、奧一樣成為歐洲強國,顯得不夠格,但是沙俄屬於起源於歐洲斯拉夫人,所以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歐洲人,所以想成為強國必須想辦法突破,這是當時沙俄的現狀。

沙俄突破,要麼通過自身強,要麼通過擴張,自身強是不可能是,因為生產能力低下的東歐平原顯然是不行的,通過海上貿易呢,只有北冰洋有出海口,但是那地方常年冰凍,打個魚都困難更別說出海了,所以沙俄只能通過擴張。

1650年的沙俄地圖

沙俄最理想的擴張肯定是向西,因為那裡生存環境好,經濟發達,又是文化中心,但是向西雖然都是歐洲各小國,但是人口繁榮、國力強盛,沙俄向西也打了幾百年,直到上個世紀蘇聯解體才基本告一段落,比如1654年的沙俄和波蘭王國戰爭,持續了14個之久;從1676年-1877年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在這200年間打了至少10次系列戰役;從1560年-1808年之間沙俄和瑞典王國打了200多年戰爭,主要為爭奪大西洋出海口打了至少8次大規模的戰役。其它小戰役就不說了,沙俄一直積蓄力量不停擴張所以被稱為“戰鬥上的民族”,幾百年的戰爭也把歐洲打得支離破碎,也奪得了一些領土和海域,比如黑海和波羅地海出海口,高加索等,但是和向東擴張的領土來看,向西擴展只是小芝麻。

遠東地區條件艱苦、人煙稀少,沙俄看不上這地方,但是向西受阻,只能平推向東,一方面獲取資源,一方面打通出海口,於是在向東擴張的路上如入無人之境,並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和領土。首先西伯利亞地區沒什麼國家,甚至沒什麼人口,比如沙俄1555年派兵800人就滅了西伯利亞汗國,獲得了數以百萬計的毛皮,要知道毛皮是當時世界財富的硬通貨,也是因為毛皮財富使得沙俄能夠積攢力量向西連年進攻。那時候由於清朝政治中心南遷,極北之地基本放棄了,直到沙俄打到黑龍江快打到清朝滿族的祖留之地才開始抵抗,沙俄才收手停止了向東進攻。


圖文繪歷史


15世紀60年代,從王朝危機中復甦的莫斯科積極擴張領土。代替已滅亡的拜占庭成為東正教精神支柱的莫斯科無疑有著合理與興奮的理由加速擴張與鞏固自己的統治。此時的西方是強大的立陶宛,波蘭,條頓騎士團,瑞典等國,南邊與東邊是金帳汗國的殘餘勢力,以及諸如克里米亞,西伯利亞,阿斯特拉罕及喀山等後繼汗國,此時莫斯特的擴張就像矮子裡選將軍一樣,用相對中庸的軍事實力配合政治聯姻,繼承,施壓或公開侵佔的方式把雅羅斯拉夫,梁贊,特維爾,霸佔成了自己的領土,最大的勝利則是征服了經濟巨頭政治侏儒的諾夫哥羅德,而上述這些地區都是日後沙俄利用火器革命的優勢進行大擴張的經濟與政治基礎。

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俄國得益最深的就是引進不斷改進與加強的火藥武器技術,通過這些威力巨大的滑膛槍與火炮,莫斯科可自立為一個火藥帝國。相較之下,同樣擁有這種武器的瑞典與波蘭等西方列強無疑不好對付,但運用這種優勢向南方與東方的遊牧部落和汗國進行殖民擴張就容易得多。

伊凡四世的軍事改革是使俄羅斯得以走向強大的關鍵,儘管這位沙俄歷史上的首位沙皇其殘酷暴虐的性格往往受後人詬病。



與哥薩克人的結盟是其卓越的政治手筆,通過給予哥薩克人定期的津貼——包括穀物,槍支,和彈藥,肯定其在頓河下游地區的權力(吹捧其自由人的生活方式),伊凡得到了強大哥薩克騎兵的助力。而日後,這些哥薩克人漸漸融入了俄羅斯的帝國軍隊和行政體制中,慢慢失去了他們的自治制度。


1552年10月,伊凡征服了喀山汗國,呼應前文,他的炮兵和新建的射擊軍為這場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歐亞大草原上的力量抗衡狀況,俄羅斯力量開始超越蒙古韃靼人的力量,也代表著沙俄第一次打敗併吞並了一個非俄羅斯的主權國家,與伊凡三世的擴張有所不同。從此俄國可以在伏爾加中游地區建立據點,穿過裡海和高加索山脈與中東地區建立穩定的貿易關係,也使他能夠跨越烏拉爾山脈進入到西伯利亞地區進行進一步的擴張。可以說,喀山汗國的吞併是沙俄的一個跳板。

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有來之不易的相對於蒙古騎兵的軍事優勢,但征服的民族越多,叛亂和帶來的潛在敵人也就越多,比如韃靼人的克里米亞汗國在1571年洗劫了莫斯科,而西方的挑戰更具有威脅性,波蘭人也曾在1608至1613年間佔領莫斯科。 從伊凡四世向波羅的海擴張的成果裡可以看出沙俄向西與向東擴張差異的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西部軍事強國的對立。丹麥和瑞典以及後來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不會甘願俄國吞獨食,他們對這個非歐洲的蠻夷國家飽含警惕。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俄國是個發展不平衡不全面的瘸子,落後的經濟與教育,落後的農奴制與交通後勤補給使得他的優勢在西方強國面前十分脆弱。 可以說,俄國東擴是客觀國家實力對比選擇的結果,是先進軍事技術的勝利。與其與一幫無論軍事技術還是經濟生產製度都遠超自己的國家在西方爭奪雞毛蒜皮大的地區,倒不如運用自己火藥帝國的優勢安心向東發展,將龐大蒙古帝國的遺產納入版圖。從另一方面來說,對遼闊的西伯利亞順利的征服也得益於閉關鎖國的清王朝。清王朝反而成了為其提供穩定政治邊界的帝國。


普魯士之魂


這有什麼難理解的,西部生存條件好人多,想佔領就得先打敗原先居住的人,基本上是條件越好的地方敵人打起來越拼命。東部生存條件太差,本身就沒多少人口,去點軍隊打敗他們就佔領了,原居民也沒有拼命,打不過要麼臣服要麼逃走,這地也不值得拼命,至今俄東部也沒什麼人口,大家也只願意生活在西部。俄在克里米亞烏克蘭拼了幾百年,就是因為這地方地地肥沃,生存條件好,同樣的土地能養活的人可不一樣,把阿拉斯加賣了並不心疼,因為土地價值不高,大家都不太爭奪。這點和美國向西擴張很容易道理一樣,美國西邊沒什麼人口,佔領很容易,把印第安人殺掉或者趕走就行了。而德國無論向哪個方向擴張都很難,因為四面都是條件比較好的土地,都要拼命爭奪。法國佔北非那麼大面積很容易就是因為大片的沙漠沒什麼人來爭。


海中巖haha


向東是原始人類,同時遇到滿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