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兵伐謀最經典的戰役是哪一個,為什麼?

漢史趣聞


歷史意義重大的平津戰役,無論是實施過程還是戰役結果,在戰爭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主席在此戰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不世之舉,也是其軍事生涯中的傑出代表作。

遼瀋戰役結束後,國共雙方的兵力對比已發生了逆轉,兩個陣營的心態與士氣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軍已掌握了戰爭局勢的主動權。

此時,主席的目光也轉向了華北大地,“現在是解決華北傅作義集團的時候了”,有著無與倫比戰略目光的主席做出了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對於傅作義的50萬大軍,主席並不放在眼裡,雖然華北軍區聶榮臻部只有40萬兵力,且正在分兵作戰,但東北林彪的百萬大軍正在休整,入關作戰只是時間問題,所以他擔心的是傅作義不戰而退,放虎歸山必有後患,如何拖住傅作義成為主席面對的一個問題。

為了把傅作義留在平津地區,主席做足了滿天過海的文章,他命令正在攻打太原的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暫停攻擊,以免過早攻下太原使傅作義感到孤立,刺激他逃跑,同時命令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楊得志也暫時不要攻打保定,只留下少量部隊包圍監視即可。


傅作義在對方陣營中絕非無能之輩,他之所以能成為一方諸侯,是靠自己打出來的,現在蔣軍一敗再敗,最終的結局傅作義心知肚明,權衡利弊之下,是走是留他還要看一下戰局的發展。但精明的他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一面想辦法與我方聯繫,做和談試探,一面又不斷加強兵力部署,做兩手準備。

論鬥智,傅作義豈能是主席的對手,為了不驚動他,主席連發數封電報,催促林彪率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並命令部隊夜行曉宿隱蔽前進,甚至在林彪出發一個星期後,還讓新華社發了一條他在瀋陽的新聞,一系列的戰略偽裝行動,讓傅作義對東北野戰軍入關毫無思想準備。


在主席“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戰略方針指導下,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終於形成了對傅作義的50萬人馬的包圍趨勢,準備對敵人實施戰略分割,並切斷了其南逃的通道。

其後,平津戰役的發展完全是按照主席的設計進行的,在華北野戰軍攻下新保安、張家口之時,東北野戰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其不意地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的戰略包圍。

此時傅作義己是焦頭爛額,是戰是和舉棋不定,心裡還盤算著怎樣討價還價。主席一眼洞穿其伎倆,認為他缺乏誠意,無非是借和談拖延時間索取條件,於是決定採取邊談邊打、以打促談的策略,一方面歡迎和談,另一方面命令打下天津,迫使本錢越來越少的傅作義老老實實和談。


天津在付出血與火的代價後獲得瞭解放,這也是促使北平和平解放的關鍵,天津13萬守軍在29小時之內全部被殲滅,教訓了傅作義,從而促進了北平問題的談判達成協議,北平絲毫未損的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主席指導籌劃的平津戰役,環環相扣,結局完美,生動體現了他作為卓越的軍事統帥,高瞻遠矚、全局在胸的戰略眼光和多謀善斷的非凡膽略。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世界歷史上兵伐謀最為經典的戰役,在不同人的眼裡。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役,肯定是兵伐謀最為經典的戰役。

說到這樣的戰役,最被我們廣大中國人民熟知的,就是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之戰。

為何說這一戰是最為經典的戰役呢?

因為這一戰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次戰役毛澤東帶領的三萬工農紅軍,打敗了國民黨二十萬大軍。

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勝利,這樣的戰爭當然是兵伐謀最為經典的戰役了。四渡赤水之戰,被毛澤東視為此生打的最為得意的一次戰役。

這一次戰役,為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要知道四渡赤水之戰打響之前,因為博古,李德等人錯誤的指揮,讓工農紅軍的數量,有原來的八萬,銳減到了三萬。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再不換領導人,工農紅軍很有可能就會面臨滅亡的結局。

但是,還好經過遵義會議之後,所有的人都推舉毛澤東為黨和國家的絕對領導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和國民黨開始交戰的。

本來國民黨之前打了幾次勝仗,紅軍的數量只有三萬人了,在蔣介石看來,在派二十萬大軍,剿滅工農紅軍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於是,就有了國民黨的二十萬大軍,向毛澤東帶領的三萬工農紅軍圍攻而來。面對這樣的一種形式,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行走在貴州、雲南和四川的邊界線上。他開始採用避開敵人的主力,集中我軍優勢兵力,對敵人進行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

最終在毛澤東的帶領下,工農紅軍神出鬼沒的四次出現在赤水河,殲滅了國民黨的大部分兵力,剩餘的國民黨最終不得不落荒而逃。

因此,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迎來了最終的勝利。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渡赤水之戰,這一次戰役,就是戰爭史上兵伐謀最為經典的一次偉大的戰役。


不才講史


說到歷史上兵伐謀最為經典的戰役,我覺得空城計是不得不說的。歷史上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用過空城計,他大擺空城計之後,把司馬懿的大軍給嚇走了。

可是,諸葛亮用的空城計終究是小說裡描寫的,當不了真的。事實上歷史上真正用過空城計的人,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毛澤東主席。

毛澤東的一生,總共用過兩次空城計,也只有空城計可以做到不費一兵一卒,就嚇退敵人幾十萬大軍。

不得不說這樣的戰役,才是兵伐謀史上最為經典的。

我們直接說毛澤東第二次用的空城計吧,這一次是毛澤東和傅作義之間的較量。當時黨中央的革命根據地已經搬遷到了河北的西柏坡。

那時候國民黨的大部分人還不知道我黨的重心遷移到了西柏坡。但是,這個消息被國民黨傅作義知道了。

蔣介石本來是想讓傅作義到東北戰場上去作戰。可是,傅作義不想去,畢竟他們不是蔣介石的嫡系。

說白了他不想丟了自己的地盤,然後去給蔣介石賣命。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去給蔣介石說自己不去東北戰場呢?

於是,他就想到了進攻西柏坡打黨中央的所在地。蔣介石一聽,傅作義有了線索了,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傅作義還在暗暗慶幸,自己若是偷襲西柏坡成功的話,他不但能夠立大功,而且還能做到不丟失自己的京津地區。

這真的是一個一箭雙鵰的好事呀,當然了這也僅僅是傅作義的想法。

當傅作義率領自己的軍隊,向京津進軍的時候,毛澤東知道了這個消息。

不得不說,當時的西柏坡確實是一個空城呀,若是傅作義來了,真的會讓黨中央損失很大的。

那麼,要如何不讓傅作義來呢?

這時候毛澤東就想到了空城計,事實上他就是用空城計嚇退了傅作義的幾十萬大軍的。

那麼,毛澤東是如何用的空城計呢?

其實說來也是很簡單的,毛澤東僅僅寫了一篇文章,然後登入到了報紙上,傅作義讀了之後,立馬就沒有了主見。

毛澤東在報紙上到底刊登的是什麼呢?

大致就是關於傅作義進軍西柏坡的一些情況,包括傅作義如今進軍到了哪裡,有多少人,配置了什麼樣的武器.......。

都是一些絕密的信息,傅作義對於這一情況,真的是害怕極了。

畢竟,毛澤東對他的情況瞭如指掌,他不得不怕呀。而且毛澤東還說只要傅作義敢進軍西柏坡,他就讓京津地區附近的解放軍拿下傅作義的京津。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傅作義不得不撤軍了。就這樣毛澤東不費一兵一卒,就把傅作義的幾十萬大軍給嚇退了。


史學達人


首先,上兵伐謀的意思是指:用計謀取得勝利,所以歷史上最經典的奇謀都是不動刀兵而戰勝對手。但是既然樓主限定了戰役,那麼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何為經典?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定:

一、這條計策前無古人。

二、戰役獲得了豐厚的戰果

三、這條計策的實施是這場戰役的決定性因素

原諒我對外國史不是很瞭解,只能說說中國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老闆親率大軍20餘萬先取荊州,收編劉表部眾,長坂坡擊敗劉備,此時的曹老闆的大軍只要渡過長江,大喬小喬就都進銅雀臺了。可惜正要渡江的時候碰到小喬他老公——周瑜。你想人周瑜會乖乖把自己老婆送給曹老闆嗎?套用李雲龍的話說就是自己老婆被鬼子抓走了,咱屁都不放一個還算是爺們嗎?於是搶先在赤壁給了曹老闆一記悶棍,此時,曹軍不吹不黑20萬妥妥的,孫劉聯軍多少人?5萬!不能再多了。當時是個什麼形式?4-1的人頭比,別說20萬個人,就算20萬頭豬,周瑜抓三天也抓不完...呃,跑題了。此時曹老闆內心真實想法搞不好是想架一座浮橋,讓自己的軍隊騎馬衝過去。當然史書上是說曹軍不善水戰,所以栓一起方便訓練。

結果對岸的周瑜一看,“乖乖,栓一條繩上的螞蚱沒見過,栓一條鐵鏈上的船今天倒是真開眼了!眼珠子一轉就想到一條毒計:你說把這船點著了會怎麼樣呢?

曹老闆不傻,我看著你來燒我船啊?正一籌莫展的時候就有人來獻計了

後來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為什麼說赤壁之戰是最經典的呢?因為這是一條連環計,連續運用到了物理學中的動能,勢能,天氣學以及心理學等等範疇的奇謀,你就說經典不經典?


戒飯君聊體育


歷史上兵伐謀的經典戰役,可以說數不勝數。只有最為聰明的軍事天才,才能夠成就這樣的戰役,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天才有很多。但是,在如此多的人當中,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最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畢竟他們是為了人民而戰。

這樣偉大的戰役,我們選擇最為代表性的來說一下。

彭德懷指揮的抗美援朝戰爭

大家都知道彭德懷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前去朝鮮對抗美帝國。要知道那時候的美帝國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

想要打敗他們真的是太難了。

但是,彭德懷根據自己的判斷,採用避開敵人優勢條件,限制他們飛機、坦克發揮的威力,發動了長時間的夜戰。

最終,美帝國主義被打的不得不坐在談判桌上和中國談判。

所以說彭德懷指揮的抗美援朝戰爭,也是最為經典的兵伐謀最為經典的戰役。

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打的孟良崮之戰。

我們都知道,孟良崮之戰是張靈甫發動的一場戰役,本來張靈甫是想帶領著七十四師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到孟良崮一舉殲滅的。

但是,粟裕知道張靈甫的計劃之後,將計就計,他帶領的全部華野軍向孟良崮圍剿而來。

粟裕的華野軍到了孟良崮之後,他們僅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擁有的七十四師全部給殲滅了。

這個結果肯定是在張靈甫預料之外的,正是因為在他的預料之外,所以,這才是最為典型的兵伐謀最為經典的戰役。

要知道當時的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是殲滅的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他們僅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殲滅了這樣的一支軍隊,不得不說這就是最為經典的一場兵伐謀的偉大戰役。

毛澤東的四渡赤水之戰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經典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這一次戰役是毛澤東親自指揮的,也是被毛澤東視為自己一生當中,指揮的最為得意的一次戰役。

這一次戰役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在工農紅軍最為危險的時刻,他僅僅用了三萬工農紅軍,就打敗了國民黨的二十萬大軍。

從此,讓工農紅軍轉危為安,不僅僅保存了工農紅軍的火種,而且為日後工農紅軍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所以,毛澤東領導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最為經典的兵伐謀的偉大戰役。


漢史趣聞


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策也!

按照這一標準,我個人覺得毛主席的“三篇文章退強敵”就非常經典。

這事發生在遼瀋戰役期間。面對我東北野戰軍的攻勢,東北蔣軍是一敗塗地。為挽救東北危局,於是蔣介石就來到了北平(現北京),想讓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出兵支援東北。

傅作義怕出兵東北會變成“肉包子打狗”,於是就給蔣介石出了個“圍魏救趙”的好主意。他說,根據他們的偵察,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人民解放軍總部就在離石家莊不遠的地方。那裡如今兵力空虛。出兵去救東北不是上策,正所謂“摛賊先摛王”,我們應該趁著石家莊兵力空虛,出兵偷襲石家莊,一舉蕩平共黨首腦所在地,活捉朱毛周。

蔣介石一聽,這主意還真不錯。雙方一合計,決定出動五個師,採用閃電戰法,偷襲石家莊,掃蕩黨中央。

但這個計劃很快就被我地下黨知道了,他們馬上向中央報告。

於是毛主席和黨中央就唱了出空城計,並且連發三篇文章,將敵人嚇退。

第一篇文章發佈在《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廣播上,叫什麼題目我忘記了,其主要內容是揭露蔣匪軍偷襲石家莊並號召石家莊黨政軍民齊動員,粉碎蔣匪軍陰謀的。意思就是告訴蔣介石和傅作義,你們那點小聰明我早就知道了,我現在號召石家莊黨政軍民一起起來粉碎你們的陰謀。

蔣介石和傅作義雖然對自己的絕密計劃被發現而震驚,但他們哪肯善罷甘休啊!畢竟石家莊兵力空虛,這可是他們扭轉戰局的好機會啊。於是命令部隊繼續執行閃擊石家莊的計劃。

看著蔣介石和傅作義不退兵,毛主席一面命令華北野戰軍的鄭維山三縱迅速回援,一面又命令東北野戰軍的程子華兵團入關,直逼平津。同時,他又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廣播電臺上發表。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什麼我也忘了,但其主要內容是無情的嘲諷蔣介石和傅作義“東北已經完了,平津線上也只有稀稀疏疏的幾個兵了,還在做偷襲石家莊的美夢。”“如今北平的兵力是這樣的空虛,你們還要不要北平呢?”

這一下傅作義可就揪心了。是啊,如果北平丟了,自己也就完了。特別是他聽說東北野戰軍程子華兵團已經入關並向平津地區開來的消息後,更是猶豫不決了。

在傅作義猶豫不決的時候,毛主席的第三篇文章又發表在《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廣播上了。這篇文章明白無誤的告訴傅作義和蔣介石,現在我們石家莊黨政軍民已經全部動員起來了,華北野戰軍的第三縱隊已經回防了,如果你們還敢來進犯的話,那我們抓住機會吃掉你一部或大部也是沒問題的。是走是留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這一下傅作義可真的坐不住了。為避免自己的部隊遭受損失,只好撤兵,放棄了閃擊石家莊的計劃。

毛主席靠三篇文章嚇退敵人五個師,真是名副其實的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


血染戰旗紅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一個事情就是說一說上兵伐謀這個詞,上兵伐謀這個詞的出現時出現於孫子兵法之中, 其意思很簡單,就是最高的用兵之法就是隻用謀略,而不需要作戰,上兵伐謀的提出,也為後面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做出了鋪墊。

對於上兵伐謀的經典戰例其實在歷史上並不能算是多見,因為絕大多數的戰例即便運用了無與倫比的智慧,但最終還是刀兵相見,和上兵伐謀中的不作戰的意思還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孫子兵法中所提出的上兵伐謀,需要很多的其他因素做輔助,而這一最大的輔助就是以強大國力作為後盾。

不過不多見,也不等於沒有,我下面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覺得算的上是上兵伐謀的一個典範。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軍事家,他的一生中輝煌的戰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平定中原的作戰咱們就不說了,我最為欣賞李世民的作戰策略是他對於少數民族的邊疆戰略。在我國的歷史上,對外遠征的戰略很多,漢武帝,漢宣帝,包括李世民自己也親征過高麗。但是李世民對突厥的政策,卻是有著不一樣的方式。李世民這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擅於忍耐與等待。從宣武門之變上其實他的這個特點就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也不是重點。在李世民對付突厥的策略中,他可以很理智的看出突厥內部的不和諧因素,而不去發兵攻打,等待他們的內部爭鬥,然後再坐收漁翁之力。不過這些都不是他上兵伐謀的典範,他上兵伐謀的典範之作是他對薛延陀的策略。

李世民剛當上皇帝后不久,突厥和薛延陀便開始崛起,雖然李世民早就有心征討這兩個公國,但是為了避免對國力消耗得太厲害,李世民於是只好採用拉攏薛延陀的方式來對突厥形成打壓。在唐朝的支持下,薛延陀猛攻已經如今已經開始呈現頹敗之象的突厥軍隊,最終順利得將東突厥給徹底消滅。這個時候,其首領夷男的野心膨脹,他向李世民提出和親,他想娶一位唐朝宗室的公主。見到這樣的夷男,李世民是很不痛快的,無論他再怎麼表現的有包容性,但內心裡還是對他們要看低的,而這個薛延陀的實力也不能再小看了,於是李世民想了一個很陰損的招數,他給夷男提出了一個很苛刻的彩禮要求,夷男費力送來的彩禮,李世民並不滿意,而拒絕了夷男的和親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薛延陀的國力。同時李世民大力扶持東突厥,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授東突厥貴族阿史那思摩(賜姓李)為乙彌泥孰可汗,使其率領十餘萬突厥之眾重返白道以北。唐太宗的目的,是要在薛延陀和大唐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使薛延陀不能直接攻擊中原。不僅如此,李世民還遣使備禮冊命夷男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表面看這一舉動是對薛延陀的優崇,實則就是分裂薛延陀的勢力。

在一系列的組合拳下,薛延陀最終發生內亂,大唐輕而易舉的就解決了他。當然這裡面也有邦交,有戰爭,但他們都是輔助性的措施,對付薛延陀唐朝基本上就是,動了動嘴,封了封官,讓他們跑了跑腿,幾乎沒有耗費任何國力,就解決了一個潛在的邊患。


隨意言之


在三國曆史上,最為經典的戰役就是官渡之戰。


交戰雙方為佔據冀州,幽州,青州和幷州的袁紹。

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以許昌為大本營嚴陣以待。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片段,袁紹帶著數十萬大軍南下,向曹操爭奪中原的控制權。

當時的曹操雖然是大漢的丞相,但各地諸侯卻並不信服,尤其是袁紹這樣割據一方的人物。

雙方正式開戰後,袁紹派大將顏良,文丑做先鋒,首戰信心十足。

曹操陣營有許多畏懼袁紹的強大兵鋒,勸曹操和談,說難聽點兒就是投降。


只有荀彧,郭嘉堅持主張和袁紹對抗,因為他們認為袁紹雖然兵多,但長途跋涉不能打持久戰。

加上袁紹本人雖然貌似賢明,實際上剛愎自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

只要首戰打贏了袁紹,接下來的相對峙階段,必然會讓戰局轉變。

曹操派關羽,張遼出戰,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先後被關羽斬殺,讓曹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投靠曹操,獻計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烏巢。

袁紹沒有了後方補給,想要儘快決戰。

雙方在官渡對峙,曹操和袁紹兩人走出陣營,開始敘舊。


曹操這個人還是非常聰明的,他先向袁紹示弱,然後再阿諛奉承一番。

表示天子劉協可以給袁紹,自己這個丞相也可以不做,只是想雙方罷兵言和。

袁紹聽到曹操示弱,心裡有了猶豫,一直沒有下命令進攻。

當時正值中午烈日當頭,袁軍面對太陽已經人困馬乏。

曹操的士兵則以逸待勞,並且派出一支部隊繞到了袁紹大軍的後方,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態勢。

曹操見時機成熟,先嘲諷了袁紹一番,下令全線出擊,一舉擊潰了袁紹。

不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從這裡也能看出曹操是一個善於用謀略的人,而袁紹確實是一個名過其實的廢物。


官渡之戰之所以稱為歷史上有名的戰役,曹操的奇謀妙計佔了很大的因素。

—End—



冷月鉤沉


除了諾曼底登陸,小雪再想不起還有別的能夠形容題主所說的最經典戰役。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典戰役,那就浩如煙海了。而世界歷史上,兵伐謀最為經典的戰役,還是1944年6月由英美蒙軍發動的諾曼底搶灘登陸作戰,此次戰役,是二戰中規模最為宏大的一次搶灘登陸作戰,為盟軍開闢第二戰場,最終戰勝法西斯德國,奠定了良好基礎。

17.6萬人由英國通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

背景:英美盟軍搶灘登陸作戰,目的是為了緩解蘇軍的壓力,當時德軍已經攻擊到蘇聯斯大林格勒了,這個時期,對德軍採取兩線作戰,牽制其兵力,是最好的辦法。

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下令,開始通過英吉利海峽,這場在戰爭史上留下光輝一頁的戰例由此開始。

這場被麥克阿瑟稱為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在以盟軍安全渡過英吉利海峽而結束。

戰略意義:諾曼底登陸的初衷是為了搶佔法國的一個點,作為後續部隊的中轉站,從而為攻擊德國本土做好準備。

17.6萬人橫渡英吉利海峽,這在戰爭史上還是沒有的,尤其是海陸兩棲作戰,很多地方都沒有進行演練。

德軍大敗,客觀上為蘇軍反擊鋪平了道路

其實諾曼底登陸作戰開闢第二戰場這個方案,早在1942年斯大林就已經提出來了,只是當時丘吉爾孤立無援,美國並沒有參戰,這個方案後來才沒有進行下去。


搶灘登陸以後,隆美爾率領的5個裝甲師被英美盟軍打了個稀里嘩啦,五個搶灘登陸點讓隆美爾防不勝防,最終無力迴天,大敗而歸。

1944年7月以後,盟軍開始全面登陸,基本上完成了對希特勒的三面合圍,西歐戰場告捷指日可待。

小雪微鑑:諾曼底登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取得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還緩解了蘇聯戰場的兵力懸殊的壓力,這場搶灘登陸作戰,規模之大,耗時之短,各兵種協同作戰能力之強,都是絕無僅有的,最終,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希特勒徹底滅亡。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會使用是“上兵伐謀”的國家,從文仲忽悠吳國爭霸,到隋文帝分化匈奴都是”上兵伐謀“的典型,而現在這種計策不僅僅是中國深得其道,美國使用起來也是頗有心得。

在近現代歷史上,美國對“上兵伐謀”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星球大戰”,拖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蘇爭霸是20世界後半葉的主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與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相互不服氣,暗自較勁。在二戰結束後的三十年時間裡,美蘇各有優劣,兩個超級大國最緊張的時候差點引發了核戰爭。

“冷戰”持續到8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總統里根開啟了“星球大戰計劃”,這個計劃是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之戰略防禦計劃,若是此係統運作完成就可以對蘇聯的導彈進行全面防禦,蘇聯將會在對抗中處於下風。蘇聯為了避免出現這一情況,也開始加大軍費投入。

而實際上1970年,蘇聯軍費的絕對額已經趕上美國,到1977年,蘇聯軍費的絕對額為1300億美元,同年美國是1130億美元。現在繼續增加軍費投入,對蘇聯而言是力不從心。因為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從70年代中期起,蘇聯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和陷於停滯。

相比之下美國有強大的財力支持,所以蘇聯在進行與美國的太空競賽的時候,自己國家的經濟進一步踏足深淵,最終蘇聯在經濟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解體。而當蘇聯解體之後,美國中情局曝光,“星球大戰”計劃其實是一場徹底的騙局,目的就是為了拖垮蘇聯的經濟。

事實證明美國的這一場上戰伐謀的“星球大戰”計劃確實很漂亮,蘇聯也因此解體,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經濟制裁”,使日本陷入失去的20年;

日本在二戰之後,得到美國扶持之後,經濟快速增長,到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蘇聯,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說不》寫出了日本人的心聲,但是也讓美國趕到了威脅,一直奉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準則的美國,開始對日本得打壓。

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報告書正式發表,文中指出:美元對日元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結症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元升值。1985年9月,美國憑藉著霸權地位,協調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打壓日元,成功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美英德法日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

同時,美國也對日本掄起了301調查大棒,先後對日本的半導體、計算機等多種產品進行貿易制裁。對日本的出口進行嚴重打擊。要知道日本經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出口,現在美國對出口進行限制,就是打壓日本。

1987年10月,美國決定向日本發動第二場金融戰役,匯率定價權大戰。要求日本銀行的資金借貸利率降到歷史的低點2.5%。於是乎,日本製造業紛紛向銀行借出低利貸款,然後,炒樓炒股,造成日本資產泡沫迅速膨脹。

1989年前後,美國繼續對日本政府施壓,並達成《日美構造協議》,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最終炸燬了日本資產泡沫,讓日本陷入了20多年的蕭條。

日本經過美國的這一番修整之後,國內經濟長期低迷。非實體經濟出現大量不良資產,而資產又過多集中於非實體經濟,社會資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經濟亂成一片,並最終影響了日本未來幾十年發展。這不得不說又是美國“上兵伐謀”的高超技術體現。

從蘇聯和日本的失敗或者說教訓中,作為崛起的中國,現在對美國已經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對美國也必選加強防範,防止中了美國“上兵伐謀”的計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