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那麼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是什麼呢?1、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季氏不想再任用他,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2、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他想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戰爭。

那個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各國都想能擁有更多的土地,只有進行戰爭才能奪取更多的人口和土地。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3,孔子熱心政治活動,通過取得官位來實現其學說的價值,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孔子做的第一個官是季氏吏,也就是魯國三大家族“三桓”之一季氏家族的小吏,是負責管理倉庫的。說白了,也就是一個倉庫管理員。由於孔子對工作相當認真負責,在短時間內便取得了較高的業績——倉庫出納的錢糧有條有理,很是清晰明瞭(料量平),眾人歎服。 很快,由於孔子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不錯的工作成果,上級便把他由一個小小的倉庫管理員升遷為司職吏。

司職吏是幹什麼的呢,是專管牧場養殖工作的官吏。後來孔子也跑到了齊國。而且也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工作——高昭子家臣。家臣是什麼官呢?我來告訴大家,它是春秋時各國卿大夫的私臣,也就是大臣的臣下。卿大夫家中的總管叫作宰,宰下面又有各種各樣的官職,通稱為家臣,類似於後來高級官吏家中的管家。

孔夫子有由大司空代理丞相(攝行相事)。 這一時期的業績主要是做了兩件大事:1)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挫敗了齊國君臣圖謀要挾魯定公的意圖。維護了魯國的尊嚴和地位,使齊國短期內不敢對魯國有所舉動。

2)魯定公十三年,墮三都。當然,由於成邑宰的極力反抗,最後只墮了兩個——費邑和郈邑。魯定公十四年,孔夫子五十六歲。 這一年,他由大司空轉任為大司寇,併兼任代理相國。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歲的孔子,拋棄魯國三公之一——大司寇的高位,帶領弟子們到魯國之外周遊。司馬遷“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之說,雖然道出了孔子到處碰壁的歷史真相,但是“幹七十餘君”顯然過於誇張。其實在這十四年之中,孔子真正到過並有資料可證的國家,也就是衛、陳、曹、宋、鄭、蔡等六個國家,而且還不是齊、楚、晉、秦等這樣的大國。他經過停留並有記載的地方,也就是衛國的匡、蒲、陬和楚國的葉。這些國家和地區,大多分佈在現在的山東、河南兩省,北沒過黃河,南未達長江,也就是在方圓一二千里的地方轉悠。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而在這十四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又以在衛(近十年)在陳(三年)為主。即使在對孔子最為禮遇的衛國,孔子也沒有受到真正的任用。終其流亡求仕之旅,甚至沒有一個諸侯國能夠像魯國季桓子那樣重用過孔子。《孟子·萬章下》說:“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衛靈公,際可之士也;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見行可之仕”,即有希望實行自己主張的官;“際可之仕”,是受到禮遇的官,得到了尊重,卻不得重用;而“公養之仕”,則更要差一些,僅僅是受到供養,也就是管你吃住罷了。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孔子周遊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遊列國圖”標註的線路圖來看,孔老夫子當時周遊的,有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孔子游歷各國,宣傳儒家的政治主張,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戰爭.但那個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各國多想能擁有更多的土地,只有進行戰爭.所以不可能聽他的 ,孔子的政治主張當時顯得很迂腐。

當時是戰爭頻繁的時期,大國欺負小國,小國要發展自強。孔子卻要先行禮儀,感化他人,是無法行得通的。

當時各國急於要加強軍事和經濟,孔子卻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規蹈矩。

孔子也確實對軍事和經濟不懂。不明白生產關係如何調整、財政稅賦如何整頓、軍隊如何訓練。與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趙二解史第54講——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路線圖及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