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朝僅有35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蔓藤的幻想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大家都說的很清楚了。

國家領土的變化,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尤其是對一個大國來說,領土總體是增加的。

尤其對於明清相差幾百年時間,世界各方面有著很大變化。

最明顯的變化是,明代人口頂峰時期大概是1.6億左右。

而因為農業技術的發展,引進南美的農作物在中國紮根,滿清的人口頂峰高達4.36億,增加了好幾倍。

在古代,人口對於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有著直接的聯繫。

三國時期的蜀國,傾全國之力只能出兵8萬左右,那是因為蜀國總人口只有90多萬。

而魏國可以使用約30萬兵力,因為它的人口為400多萬。

而蜀國因為兵力佔絕對劣勢,所以即便有諸葛亮這種人才,要想北伐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道理也是一樣。

由於滿清人口眾多,軍事上的潛力是巨大的,甚至清末都有鐵路這種東西出現了,滿清也可以製造自己的火輪。

相反,中國的主要敵人北方遊民民族則越來越弱,不構成威脅了。

明代的版圖其實也有1100萬,只是一些地區不是直轄而已,但一樣屬於明朝的地盤。

這同朝鮮、琉球這些國家是不同的。

話說回來,明朝歷史上還曾佔領控制過越南等國家。


滿清的200年時間,主要是將蒙古、新疆和西藏控制住。

但稍微有些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滿清對於新疆、西藏、蒙古的控制也是非常鬆散的,比形式上的控制好不了多少。

在滿清崩潰的時候,西藏幾乎已經獨立;

而新疆之前已經在阿古柏操縱下獨立,依靠左宗棠私人借貸,帶著三湘健兒、抬棺出征,這才僥倖奪回。如果不是左宗棠的堅持,當時朝廷就放棄新疆了。而實際上新疆在1884年才廢除伯克自治制度;

再說蒙古方面,誰都知道外蒙古直接就在沙俄扶持下獨立。內蒙古也一直鬧著獨立,很多王公遊離於國家之外,最終在民國時期真的獨立出去一部分,成立了偽內蒙古政權。如果不是抗戰打贏了,內蒙古也丟了。

實際上,滿清並沒有控制多少蒙古,都是虛的。

這就是滿清控制所謂新疆、蒙古、西藏的實際情況。

如果滿遺認為明朝控制的很多地盤不是直轄,按照這個標準,滿清也沒有直接用自己的行政制度管理 這幾個面積接近40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那麼,滿清實際控制地盤並不比明朝要大。

至於東北,滿清沒有把東北丟掉,完全屬於誤打誤撞。

大家注意,直到乾隆時期,東北還是被封禁的地區,人口稀少。

對比沙俄輕鬆搶佔了外東北,如果東北真的沒有幾個中國人,恐怕又被沙俄一口吞掉了。

然而,19世紀黃河下游出現連續的大水災,導致本來就人口爆炸的幾個省份餓死了無數人。

當時朝廷無力賑災,當地老百姓為了活命,自發的湧起闖關東的浪潮,尤其是丁戊奇荒時期,大批災民湧入東北。

滿清是不允許闖關東的,但又無法救災。強行阻止飢民自救,一定會興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萬般無奈下,滿清朝廷只能默許,由此大量漢人自發湧入東北,東北就此發展起來,人口也多了。

如果沒有饑民自發闖關東,現在東北說不定還說俄語呢。

客觀來說,滿清在大明的基礎上鞏固了一些領土,對於中國領土確實有一定貢獻,這也是滿清唯一對中國做的一點好事。

然而,這值得誇耀嗎?

實際上滿清滅亡的時候,新疆、西藏、蒙古、東北甚至關內很多省份,不是形式上獨立了,就是列強勢力控制了,連北京城都駐紮著洋鬼子很多部隊。

嚴格來說,滿清帶來的那點領土完全都是虛的。

是後來中國強大起來,最終廢除所有滿清簽署的不平等條約,收復了很多失地,才實質性控制了全國這些領土。


薩沙奉勸一句。

按照歷史真相,實事求是讚揚滿清的優點,沒人會說你們。

但打著歌頌滿清的旗號,實則是貶低其他民族,惡意挑起民族矛盾和衝突,就是胡來了。


薩沙


現在的中國國土是毛主席帶領共產黨和英勇的解放軍戰士們打下來的。

清朝滅亡後,民國建立,一直到1949年以前,新疆和西藏幾乎處於半獨立狀態。

國民政府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條約,承認了外蒙古獨立。

毛主席大手一揮,先是百萬大軍過長江,趕跑了國民黨反動派,然後果斷收復新疆和西藏。安頓國內,消滅了數以萬計的土匪和強盜。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我們把美國人趕回了三八線。

立國之戰。

要說天下得國最正,當屬中華人民共和國。

至於很多人說的法理那都是扯淡。

在當時那種大環境下,講法理繼承的民國為什麼會丟了外蒙古?

一個沒有軍事實力的國家,在列強侵略的時代,講法律道德只會成為笑話。

毛主席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如果不是共產黨,現在的中國領土也不會有960萬。

我衷心感謝共產黨的領導,如果沒有他們,講法理的我們早就被分解成N多塊了,到時候別說960萬,亦或是300萬,我看能有100萬就不錯了。

想要擁有廣闊的國土,就必須要擁有強大的實力。


小猴子的趣味雜談


國家的領土是歷史範疇,不同的朝代領土不盡相同。從亞洲來看,歷史上只有朝鮮和日本的領土比較穩定,日本是島國,無地可以拓展;朝鮮能得以長時間統一得益於地緣政治和小中華文化。就中國歷史來看,歷朝歷代領土都不完全相同,有的差別很大:

我看來看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的地圖:

秦朝建立的疆域已基本包括後世所說的本部十八省,遼寧南部也包含進來了。這個疆域面積大約340萬平方公里,為後世的朝代奠定版圖的基礎,這個地盤是中封建王朝的基本盤。

秦朝只存在了15年。


再看看秦朝滅亡之後的西漢的疆域。西漢大體繼承秦朝的而疆域,在西南略有收縮,在東北則有所擴大,漢武帝在北朝鮮設立了四郡,打通了河西走廊,在河西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並佔領西域,極大地拓展了領土面積。

西漢鼎盛時期的面積達到609萬平方公里,新疆地區第一次納入中原政權版圖,比秦朝面擴大了近一倍。


漢朝滅亡後,是三國兩晉南北朝。

西晉鼎盛時期的面積和西漢鼎盛時期差不多,但是幾乎完整失去了黃河河套地區。但是在西南方向則有所拓展。西漢、西晉總體面積變化不大。


東晉就很小了,不但失去了西域,連淮河以北的土地都基本失去了,北方成了少數民族的天下。


隋朝的面積比東晉有所擴大,但是並沒有恢復到西漢、西晉鼎盛時期的水平。西域基本失去,雲南也沒有了。面積只有467萬平方公里。


581短隋,隋朝只存在了37年,618年就被李淵奪取了政權。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不但重新收復了西域,而且繼續向西拓展,並向北控制了蒙古高原,鼎盛時期的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不過,西藏還是沒有納入版圖。


唐朝滅亡後,是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前後53年。之後就是宋朝,宋朝分為南北兩宋,北宋的面積少的可憐,甚至是秦朝的縮小版,面積不到300萬平方公里,但都是膏腴之地,基本沒有老少邊窮地區,所有宋朝很富,人民生活水平很高。但是,宋朝的wul南宋時期只有200萬平方公里。


元朝人建立了地跨歐亞大陸的大王朝,歷史上曾經屬於中國的領土都重新納入版圖,鼎盛時期面積達2000多萬平方公里,西藏第一次被納入中原政權版圖。只不過元朝的統治經驗不足,只維持了98年的統治就被明朝取而代之。


繼之而起的是明朝,明朝鼎盛時期是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時候,面積也近千萬平方公里,但是新疆和蒙古高原並沒有被納入明王朝的版圖,276年的明朝從來沒有染指過哈密以西的地方,雖然封過蒙古人為王,但從沒有對蒙古高原進行過有效統治。

到明朝中後期,領土形狀又恢復到秦朝的水平,和秦朝時期很相似,面積也就是350萬左右,主要是本部十八省。


以上就是清朝建立前,中國封建王朝的疆域情況,總的來說,一代一代的努力都具有促進融合的作用。統一政權的王朝都基本守住了秦朝建立的基本盤。


清朝建立後,努力收復歷史上曾經屬於中國的土地,新疆、蒙古、新疆被牢牢控制在中央政權手裡。可以說,如果清朝按照明朝的版圖統治,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遊離在中央政權之外並延續到近代熱兵器時代,要再重新收拾舊山河就麻煩了,應該說,清朝為中國的近現代版圖起到了奠基作用,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貢獻很大。


坐看東南了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滿清入關雖然是野蠻落後取代文明不為很多人接受,但對統一中國、鞏固蒙疆藏領土確實有其歷史貢獻,但我不同意這個問題的說法,也不同意明朝僅留350萬。

先說說爭議頗大的明朝最大疆域究竟有多大,明朝鼎盛時普遍公認的是大約1000萬的樣子,沒法精確統計,但總有人說,明朝沒有統治過西藏和東北,長城是邊界,明朝一直都只有300多萬領土。是這樣嗎?這些人的理由是,羈靡區不能算領土,尤其明朝的控制力很弱,而清朝控制力更強,所以清朝算領土,明朝不能算。



控制力弱就不能算疆域領土?那為什麼西藏直到1570年才脫離“誰”的控制?女真在1616年才從“誰”手裡獨立?今天國際上還盛行的“高度自治”無駐軍甚至還帶私立武裝的算不算領土?明朝在羈靡區也都設有羈靡衛所(多任命當地部落首領管理),200多年的統治與臣服,你跟我說不算領土??抹黑誰呢!甭管你控制力強還是弱,只要你沒獨立建國並獲得我承認,那就是領土!關於羈靡定位,我們再看看清朝,清朝鼎盛時約1300多萬平方公里,但蒙疆藏地區是歸理藩院管轄的,什麼是理藩院?專門管羈靡地區、藩屬國的行政機構!也就是說:蒙疆藏地區在清朝時也是屬於羈靡管理性質的,控制力更強又如何,拜託不了羈靡性質!(這裡解釋一下,藩屬國其實也是一種羈靡,只是畢竟已經稱國,不便再主張為疆域領土,控制力也有強弱之別,強的就算納入疆域也沒有多大問題,只是差一個程序,元明清時期的朝鮮就是這樣一個隨時可以划進來的藩屬國。外國曆史也有不少類似情況,比如克里米亞汗國作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附庸國有時候也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疆域,金帳汗國統治下的羅斯各藩屬公國也沒有駐軍,而今天俄羅斯境內還有不少的“聯邦共和國”其實前身就是被征服的藩屬、附庸國,只是高度自治化了。)
清朝蒙疆藏地區的羈靡屬性,這一點在歐美日本的很多歷史地圖上也不難發現,清朝直轄的領土與明朝漢地十八省並沒有太大區別,而外圍的蒙疆藏區塊都是羈靡區性質,色彩標準上與直轄領土在明顯不同,行政管理方式也不同,清朝只是控制力比明朝有所強化而已,誰叫明朝得來得太容易呢!這些羈靡區也是今天自治區的由來。再來說說我為什麼不同意明朝僅留下350萬的說法。一來明朝276年的疆域變化確實很大,是不是隻有末年能控制的疆域才算留下的遺產?二是明末西藏和東北才脫離不過幾十年,是不是就能撇清跟明朝的從屬和法理關係?如果能,我是不是也可以說清朝滅亡時,南方十幾個省和蒙古已經宣佈獨立,已與清朝沒有關係?清朝只留下北方几個省? 我也不學明粉那樣說你只留下一個紫禁城了,如何?


所以說,這個說法是很可笑的,遺產一事可不是直轄控制的領土這麼簡單,剛脫離控制自立的羈靡地區沒辦法跟明朝撇清法理關係,否則強大如清朝為什麼卻不去將朝鮮、越南、緬甸納入領土呢?因為他們與明朝不是直轄關係,而是宗藩關係,而西藏、關西七衛、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等都是明朝的遺產。嚴格來說,清朝是少民臣子反叛,奪了主人江山,清朝繼承了明朝疆域衣缽,有法理作依據,重新統一了明朝的舊有疆域。而除此之外,清朝還新增統一了隔代的“中國”故地新疆和蒙古地區,比明朝鼎盛時大了300多萬,這才是正確的描述。


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個大國,今天的960萬領土也是幾千年來各個朝代共同作用下的結果,當然也有滿清的一份,而且滿清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離現在最近,作用更直接,所以我承認清朝確實為中國留下了一個1100萬的法理疆域遺產,而明朝也絕不是隻留下350萬這麼簡單,仍然是留下了大約一千萬但處於多處分裂、邊疆自立的法理遺產,且時隔未久,統一理由充分,而滿清的龍興之地更是貨真價實的明朝遺產,並不是他帶來的嫁妝!遺產在那兒擺著,能不能統一和守住,那是後朝的事,哪有不靠實力就得到前朝的全部遺產的?這從來不是抹黑前朝的理由。

滿清完全繼承明朝遺產並新增統一鞏固了新疆蒙古這兩塊隔代舊有疆域,對現代版圖確實有功應該承認。不過撇開這點,我個人並不喜歡滿清,畢竟滿清入主時犯下了諸多大屠殺、剃髮易服、文化摧殘、奴化壓制,近代又有使中國淪喪,天朝大國尊嚴被粉碎踐踏的百年屈辱史,作為一個漢人,怎麼可能喜歡得起來?別說我有民族歧視,滿清乾的這些事難道不是事實?不過對於疆域貢獻倒是可以客觀看待,沒必要帶有個人情感刻意否認。


龍拳舞秀


準確地說清朝給民國留下了11,077,380平方公里,而清朝全盛時面積是13,100,000 平方公里。然而清朝留下給11,077,380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的土地,卻是——

漢人的功勞,以及美國的作用。

沒有左宗棠的平叛,不僅新疆省不保,就連陝甘也會被綠。如果沒有趙爾豐平叛,那麼則西藏難安。如果沒有袁世凱在清朝退位詔書加上“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麼一句話,那麼民國國土大概只有內地十八省的法理的疆域。如果沒有美國反對列強瓜分中國,那麼清朝將會在列強瓜分中土崩瓦解。當然美國尊重清朝疆域完整,提出門戶開放也都是為了一己之私,但客觀上確保了清朝的領土完整。福垊還想說的是,在清朝中末期,也正是漢人的督撫們為清朝統治者的統治保駕護航。沒有這些漢人,清朝早就沒了,何嘗留下這麼多領土呢?

福垊想說的是清朝的功勞就在於,他將羈縻體制改成改土入流,他通過聯姻、冊封的形式乃至直管的形式,確保了邊疆的穩定和掌控。不可否認的是,到了後期清朝的邊疆受了俄、英、日等列強的蠶食甚至鯨吞。

福垊再來說說明朝。

中原王朝最鼎盛的時候就是漢唐,尤其是唐朝非常強大,但唐朝也沒有將吐蕃納入自己的版圖。而作為元朝的繼承者,至少朱元璋是這麼想的。明朝將藏地納入版圖,但對蒙、疆的蒙古政權卻也是無可奈何。明朝初、中期的版圖達到997萬平方公里。因為我國自古禍患來自北方,中原皇朝真正意義地實現了蒙、疆、藏所囊括在內的國土,尚不存在。民國、共和國這方面很明顯遠的是繼承了元朝的版圖法理,近的是繼承了清朝的版圖法理,這也是福垊一直認定元清是我國皇朝的原因所在。

任何一個皇朝末期,其版圖都會縮水,甚至大大的縮水。明朝是這樣,清朝也是這樣 。明朝由997萬平方公里變成了350萬平方公里,清朝由1310萬平方公里變成了1100萬平方公里。

從某種意義來講,的確是沒有清朝1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沒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也不能說如果中國最後皇朝是一個漢人政權的外,就一定比清朝做得差!說不定還能恢復忽必烈的榮光也不一定啊。領土繼承既要看前後王朝的版圖的延續性,更要看歷史上曾經所達到的最輝煌範圍的法理繼承性。所謂自古以來某某地是我們神聖不可分分割的一部分。領土是打出來的,但你打領土的時候,也是要考慮歷史的繼承性的。

總之一句話,承認清朝的對版圖的貢獻不是打擊明朝的藉口,希望我們的版圖早日恢復清朝全盛時期甚至元朝全盛時期的樣子。


福垊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從關外崛起之後,積極開疆拓土,最終建立起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清朝疆域奠定了我們今天的國家版圖。儘管在清朝晚期被列強轟開國門,割土賠銀喪權辱國,但清朝為中國疆域的形成依然貢獻巨大。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統一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早在清朝入關之前,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就積極對外擴張,統一女真各部後。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於盛京建立清朝。同年在與漠南蒙古大汗林丹汗的反覆交鋒後一舉擊敗林丹汗統一漠南蒙古。順治三年(1646年)清朝統一漠西蒙古。1644年清朝入關,並先後消滅了南明弘光政權、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等明室政權。1683年清朝降服延平王鄭克爽完成全國統一。




在完成全國統一後,清朝並不滿足於此,而是積極開拓疆域。1759年清高宗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清政府在這裡設立伊犁將軍,統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792年清朝打敗了尼泊爾廓爾廓人對西藏的侵犯,在西藏設立駐藏辦事大臣,與班禪及諸活佛等共同管理廣大的藏區。西藏與新疆這兩個長期遊離於中央統治之外的地方,在清朝的努力下實現了中央直屬管轄。而在其他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清朝又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這一政策大得人心,穩定了雲南、貴州、廣西等少數民族聚居省份的統治。




1760年,清朝平定了準噶爾汗國這一大患,其領土疆域達到極盛。此時清朝的疆域是: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是當時亞洲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總面積高達1316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大小,為漢朝的2.16倍,唐朝的1.06倍,宋朝的4.7倍,明朝的1.32倍。




而極盛時期的明朝有多大?據《明史》記載:“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明朝疆域最高峰值在明成祖永樂時期,為997萬平方公里,超過了漢朝和宋朝,但仍不及唐朝和元朝,與清朝也差距頗大。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統一王朝,清朝在很長時間裡積極對外拓展,雖然清朝中後期西方列強紛紛入侵,至光緒年間僅存1150萬平方公里土地,百餘年喪失了20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清朝仍然為我們國家領土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另一方面說,沒有清朝確實就沒有我們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大國布衣



發現現在好多人就喜歡玩雙重標準,合著明朝巔峰時期的1100萬疆域不算數,你們大清巔峰時期的1300萬就必須要算數?

宋安之就想問你憑什麼?

而且清末雖然看似剩下1100萬的疆域,但是已經是群魔亂舞了,不說那些被割走的疆域和有借無還的租界,很多地方已經是西方列強還有日本給實際控制了,諸如東北是日本和沙俄,雙方甚至在東北爆發了第一次日俄戰爭,清庭面對這兩個國家在自己龍興之地爆發的戰爭,是勃然大怒,馬上宣佈中立。

至於南方長江中下游各省及其沿海各省,都是由英、法、日等實際控制。

這些並非宋安之瞎說,這些在教科書上還有國家博物館裡面都有詳細介紹,前年宋安之還在國家博物館拍了一張清朝被實際控制地方的詳細地圖,之前用過,後來因為某些敏感原因,不能再上圖,就不上其他圖了,畢竟這些知識網上也可以查到,並非宋安之信口胡說。

也難怪有人戲稱清末只剩下一個紫禁城了,雖然不符合實際,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家試想,清末這種惡劣的情況,中國可謂是到了很危險的時刻,不是兩次世界大戰,盛行殖民主義的西方列強元氣大傷的話,恐怕中國早四分五裂了。

而且還有關鍵一點,兩次世界大戰只是給了中國復興機會,而抓住這個機會的是共產黨,今天的960萬疆域都是解放軍戰士浴血奮戰之下成果,憑什麼你們這些玩雙重標準的人既不承認明朝的功勞,又不說解放軍戰士的功勞?

真是搞笑。

當然宋安之並非貶低清朝,清朝的功勞還是要肯定的,但是該客觀說其不好的還是要說的。

最後再說說中國疆域形成的功勞。

清朝的功勞肯定是不可忽視的,但之前歷朝歷代的開拓就無視了?

就好像一個人吃了五包子吃飽了,那麼所有功勞都是第五個包子的,大家覺得合理嗎?

清朝亦不是一口氣吃成胖子的,沒有之前朝代開疆拓土,一步步擴大那麼多疆域,等到清朝再打下這麼多疆域,大家覺得可能嗎?

沒有這些朝代陸陸續續對於如此之大疆域統治,這些疆域都自立為國,形成傳統國家,大家覺得清朝還能打得下這麼大的疆域?

像今越南,古稱安南,秦漢時期是中國故土,結果從五代末期一直到明朝都沒有脫離中國統治,結果離心力太強,明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收回,結果統治沒多長時間,因為離心力太強,不得不放棄。

以這個事實來看,如果沒有之前歷朝歷代對於遼闊疆域的統治,清朝時期再一步步開疆拓土,大家覺得現實嗎?

所以歷朝歷代的功勞也是不可小視的,所以希望某些人不要玩雙重標準,所以希望大家要客觀看待這些歷史,不要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誤導。


宋安之


這個問題其實回答過無數次了。不能簡單的看待,需要深入分析才能看清原貌。

元朝的疆域更大,但最後並沒有轉化為國土。一個朝代對國土貢獻有多大需要考量它對於國土轉化有多大貢獻,是主動結果還是被動結果?

元朝疆域那麼大,但是元一滅,這些國土隨即就灰飛煙滅了。包括雲南、貴州,如果明軍不去攻打,尤其雲南是很難永久納入國土的。因為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明軍進入前,雲貴的漢人不多。有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就是漢人移民大量進入才標誌著這片土地可以永久納入國土。我也不想這麼認為,可事實就是這樣,國家認同感非常關鍵,那片土地上的人認同,即便是戰亂也不會分離。由於漢人移民海量進入雲貴,這才使得雲貴永久納入版圖。行政管理並不牢靠,政權一旦式微,立馬就分崩離析了。抗戰時期雲南成了穩定的大後方,這是明朝朱元璋的一大功績。

滿清是北方民族入主,其掌控的疆域確實大於明朝。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代之後少數民族更容易聯合。就像全雲南人都會對昆明人發無名火,因為全省只有一個大城市。這是客觀方面的,主觀上滿清也主動進取,確實為日後的疆域轉化提供了條件。

國土轉化最關鍵的還是上面說的那一點。就是必須海量漢人移民進入,這個地區才會有認同感。我也希望某個地區是少數民族佔絕大多數,然後他們還能認同中華。可是現實不是這樣的。當然這可能是因為無知,中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是華夏一員,漢族只是華夏的一支。包括滿清可以肯定地說,其核心群體皇族就是大鯀後裔,是與夏人同宗的夏后氏。與所有黃種一樣都是顓頊氏後裔。如果有一天人們認識到了這一點會不會改變現狀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其中一定會有很多人認同。蒙古族就更近了,蒙古族的核心群體與漢族一樣都是出自西戎北三苗羌人,就是匈奴的一種。其實包括維吾爾都有淵源,維吾爾的底子就是鬼方後裔,鬼方與羌方是一同由中東返回的。維吾爾是回虎的意思,鬼方里的黃種部分就是哈薩克和融入某個不可描述群體返回了。回和歸的意思都是返回東方,別搞反了。維吾爾的服飾,尤其豎條紋在日本、臺灣原住民那裡都有。其實他們底子是沿海支大鯀族的聯姻對象日耳曼人的遺留。維吾爾裡還有13%的漢人基因呢。所以就看活著的人怎麼看待了。

滿清時代嚴格禁止漢人流入東北,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清末。就是說從主觀上說他們對東北全境納入並沒有貢獻。直到滿清無法控制了,這才爆發了闖關東大潮。闖關東就是讓東北永久納入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除了闖關東,還有走西口和下南洋。走西口明代就已經開始了。主要原因應該是美洲新作物流入,人口膨脹,可種植土地的增多了。今天我們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聯繫很大程度就是下南洋這些人造就的。如果英國等殖民者離開時不刻意排華,那東南亞的華人狀況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情況。所以移民是很關鍵的。西疆、西藏49年後還在做努力,這些也是不容忽視的。

客觀全面地看,滿清對於國土貢獻是有的,但並不是絕對的。保住疆域還有漢人拋灑的鮮血。清末還有漢族重臣和漢族子弟所做的努力。比如左宗堂。對吧,這些都不能忽視。滿清一朝修史、毀文化對中華的破壞也是很大的。清末、民國出現的疑古派就是惡果之一。明代以前我們對民族源流、文化的掌握遠遠超過後來。比如明朝一朝篤信13這個數字是什麼含義,哪位專家學者能解答?我估計除了我,不會有人能解答。可我是破譯的,不是書本上或老師那裡學的。就醬吧,我的核心意思很明瞭,這是一個需要全面、客觀、細節地看待的問題,不能籠統而言。


國病


我覺得這是不準確的,這是一個過度迷戀清朝之人提出的偏見。我準備分兩個部分分析這個問題,其一是清朝留給後世1100萬領土,其二是明朝350萬。

關於第一點,額,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先思考幾個問題:

1、為什麼日本投降,偽滿覆滅以後,中國軍隊可以直接進入東北加以收復,而國際社會頂多是選邊支持,而不能直接派軍隊加以干涉?

2、為什麼中國軍隊在50年代初可以名正言順地向前朝(民國)和自己之前從未有效控制過的新疆和西藏進軍?

3、為什麼一秒鐘都未曾佔據過臺灣,也完全不是靠自己收復臺灣的民國,可以在二戰結束後直接對臺灣擁有主權?

沒錯,當今世界版圖的最終定型是二戰。但是,就算你是戰勝國,也不是想佔哪裡就佔哪裡的。當然像蘇聯那般強大的話,可以憑武力奪取不少土地,但中國有蘇聯那麼強的武力嗎?蘇聯通過二戰增加的領土可都是自己實打實打下來的,但是東北、臺灣和西藏在截止二戰結束這個時間點,都不是靠中國軍隊直接收復的。如果一個政權都從來沒有真正佔據過這塊土地,最後這塊土地也不是靠自己奪下來,這用什麼依據才能說明它是屬於自己的?

答案很簡單:合法性。

滿清覆滅的時間已經是20世紀了,根據這個時代的國際主權原則,一個國家的新政府對前政府的領土具有繼承權,哪怕前朝末年已經喪失了對邊疆的有效控制,但只要法理還在,外國試圖強佔就屬於侵略。清朝自鴉片戰爭以來和列強打了70年交道,其最終的邊界劃分都有和列強的條約作為法理依據,而清帝退位時又與北洋簽訂了和平移交領土的協定。從此清朝-民國-共和國的領土繼承和沿襲就形成了完整的法統,隨後的中國軍隊進佔這些地區才能名正言順。

雖然清朝滅亡時臺灣被日本所佔據,北洋/民國政府也從來沒有有效控制東北,30年代偽滿又在東北成立,但這兩塊地區所謂脫離中國的法理完全依賴於日本,二戰戰敗後,戰勝的同盟國從法理上廢除了日據臺灣和東北的依據,這些地區在法理上重新歸屬於其原來的主人就是理所應當。而新疆、西藏雖然有割據力量存在,也受到外國的扶持,但是從來就沒有形成穩定的政權,也沒有被國際社會所公認,中央政權的軍隊進入該地本質上屬於內政,所以解放軍進疆進藏無需和外國進行任何法理談判。

相反,外蒙古已經正兒八經地分離了出去成為獨立國家,中國軍隊再進去在就等同於侵略,香港和澳門保持脫離狀態的法理依據仍在,所以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沒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能夠完成真正的統一是解放軍打下的,但是解放軍向邊疆進軍的邊界依據是什麼?在什麼地方停下來?當然是既往劃定的國境線了。

事實上,解放軍並沒有強佔外國國土,進軍的邊界是由前朝法理國界所決定的。

如果是朝鮮越南這些從法理上都已不屬於中國的國家,解放軍的實力雖然碾壓他們,難道可以用一個他們以前臣屬於中國的理由就去侵略他們嗎?

還是那句話,清朝-民國-共和國的歷史依據和法理傳承為中國軍隊提供了進駐某個地區的合法性,二戰站隊正確+解放軍的軍事力量使合法性轉化為事實。這兩點缺一不可。

有些頭腦簡單的槓精只懂得非黑即白,他們的邏輯是你講合法性就等於實力無關緊要,

所以是可以說清朝的領土是“留”給後人的。

------------------------------------------

好,法理說完了。現在我們再討論一下: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維持得住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合法性?

任何一個王朝都有興衰,哪怕前期武功再盛,到了後期也難免因為國力衰弱而出現領土的退縮。因此單純靠國力的堆積去維持邊疆穩定對一個農耕時代文明是完全不現實的。中國歷史上幾個延續時間較久的大一統王朝,包括漢、唐、元、明、清,除清以外,在其衰落期,沒有一個可以維持住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勢力範圍全都要收縮到漢族的傳統核心區域。

只有清朝是例外,雖然被迫割讓了很多國土,但是至少在19世紀衰落期,面對西方列強,仍然保持著對邊疆足夠強大的控制力。除俄國外的列強可能對直接佔領中國國土沒有太大興趣,但是列強並不是沒有策劃、扶植過清朝邊疆區域的獨立,而清朝在晚期衰頹之時仍然能打出左宗棠粉碎陝甘回亂並收復新疆、趙爾豐粉碎西藏叛亂並再度進軍西藏、中法戰爭中挫敗法軍並消除了雲南割裂的隱患等值得肯定的戰役,並且在開放柳條邊之後使漢人在東北三省佔據了人口的壓倒性優勢,使外國不再具有策劃東北自治和獨立的可能。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清朝必須找到一套有效而長遠的控制邊疆的方略,這才有可能在衰落期保有對邊域的控制力。清廷的改土歸流、滿蒙聯盟、金瓶掣籤、減丁閹割、盟旗制度等措施使它在相當長時間內有效限制了邊疆區域的離心力,在從嘉慶開始的衰落期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失控,哪怕在被列強打破國門以後,也沒有出現對邊疆的控制全面崩盤的現象。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世界其他地區的幾乎所有帝國,在面對西方殖民者的時候,要麼四分五裂,要麼也是完全淪為了殖民地。清朝在西方列強的打擊下還能保有那麼一片基本盤,這個功勞是不可否認的,而它的邊疆政策有其特殊性,在歷史上也沒有先例,硬要假設換一個漢人王朝也可以在自身衰落期面對殖民者也有這種表現,未免太過草率和無稽。

這個話題問的是明朝,我就多說幾句。明朝始終無法真正控制蒙古,以至於一直要依靠長城進行防禦,自嘉靖年間撤哈密衛以後又喪失了對新疆的控制,其對西藏的統治也遠遠達不到清朝駐藏大臣的控制深度。所以說清朝在為中國開疆拓土這方面勝於明朝,是沒什麼問題的。

------------------------------------------

有人提出:

1.現在的領土是解放軍打下來的,不是滿清的功勞,理由是滿清自己都完蛋了,如果解放軍不夠強大,滿清留下的領土也根本留不到現在,早就被瓜分了。所以新中國的領土和滿清有什麼關係?憑什麼說是滿清留下來的?

隨便作個比方:漢朝滅了幾百年才有唐朝,所以秦始皇、漢武帝的開疆拓土和唐朝領土沒關係了是吧?對後世領土沒貢獻了是吧?大唐亡了幾百年才有明清,所以明清的領土和唐朝的開拓毫無關係了是吧?新中國建立時明清早已亡了,所以中國當前領土和明清無關了是吧?

照這些人的奇葩邏輯,新中國建立的時候既往所有封建王朝全都沒了,所以中國曆代政權的統治者開疆拓土的功勞全都不算數,只和解放軍有關係了是吧?

這些人故意忽視了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領土擴張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世積累而成。華夏領土最早只有黃河流域的一小片地盤,秦統一之後初步形成大一統國家並初征嶺南;漢朝將勢力擴展至西域且進一步南向到達雲南和越南北部;唐朝對江南的開發大大加深,初步將勢力擴展到東北,並進一步開發西北並初步征服蒙古高原;元朝初步控制了吐蕃;明朝基本繼承了元朝的領地,對遼東的控制極大加強;清朝對西藏、新疆、蒙古形成了真正的實控,擺脫了以往羈縻統治的狀態,並率先將臺灣納入中央政權管轄,在東北將實際控制推到吉林和黑龍江;民國和共和國的領土範圍基本沿襲了清朝滅亡時的國界,只有外蒙古在民國統治時期丟失,最終我國領土形成了今天的雄雞形狀。

我國有今天的領土,是既往幾千年不斷開拓治理的結果,清朝作為最後一個王朝,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疆、藏、臺及東北等邊疆地區的深化控制有獨到的貢獻,民國和共和國則在現代浪潮中繼續鞏固住了先人留下的遺產。

領土擴張就像一頓主食,有很多個饅頭,要一口一口吃,誰告訴你只要TG吃了最後一個饅頭就可以了?因為TG吃了最後一個饅頭所以包括清朝在內的歷代先人吃的饅頭都不算數了?大漢都滅了兩千年所以漢武帝對中國領土沒功勞?因為大唐完蛋了一千多年所以天可汗對中國領土沒貢獻?因為滿清已滅亡一個多世紀所以康熙乾隆的東征西討都是無用功?好好回去反思自己的邏輯出了什麼問題。

2、國際社會就是叢林社會,誰的拳頭大就有道理,國際法就是忽悠老百姓的,實力是一切,法理不過是廢紙!清朝哪個列強都打不過,能留著這片領土完全是列強自己狗咬狗相互制約,跟合法性一點關係都沒有。新中國能控制住現有領土完全是二戰結果加自身實力造就,合法性有個屁用?

這種幼稚低級的厚黑學邏輯還挺流行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沒有真正理解國際法的內涵。國際法的初衷根本就不是忽悠民眾,哪怕到今天,“忽悠民眾”也只是國際法相當次要的作用。國際法體系真正的根基是大國平衡和制約,而這一制約體系,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初步萌芽,於19世紀後期“世界已經瓜分完畢”的大背景下開始真正地加強,並在二戰之後,以聯合國的建立為標誌達到完善。

打個比方:世界是一張賭桌,大家都想搶桌子上的財寶,但是誰都沒有能力獨吞全部財寶。無秩序地打來打去,大家都痛苦。怎麼辦?幾個強壯的人就商量著說:我們不要亂鬥了,打下去大家只會傷得越來越重,乾脆定個規矩寫下來,我們根據規矩來打牌賭錢,誰也別亂掀桌子。這個規矩就是國際法。

當然,每個牌手都可能會出老千,會玩陰謀,甚至威脅、私下毆打其他牌手,但是,在明面上,大家誰也不便於亂掀桌子,完全不把其他牌手放在眼裡。你說清朝保留國土是因為列強相互制約,跟合法性沒關係?那就大錯特錯,因為“合法性”這一概念的根源就是大國的制約和博弈。沒有大國博弈哪來的國際法?而任何一個國家在桌子底下使陰招,可能還不困難,但是試圖從檯面上直接破壞國際法,就勢必面臨其他國家的制衡。

你在桌子底下打人,也許可以,但是要讓大家在牌桌明面上承認你搶到的錢,就沒那麼容易了。放到現實就是這樣:你很強,也許派軍隊侵入他國領土並不是太難,但是要從法理上分割領土並讓國際社會承認,付出的成本就要高得多了。清朝晚期的19世紀,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不存在空白地區,在任何區域的動盪都會對國際體系產生影響,涉及大國鬥爭,故以大國博弈為基礎,適用於全球的國際法體系在這一時代的影響力開始真正地加強了。

大家可以玩陰的,但誰也不敢隨隨便便就亂掀桌子,檯面上多少要講點規矩,破壞規矩是要付出額外成本的,雖然強國亂來的時候不少,但也不能事事都胡作非為,正如權貴踐踏法律是常事,但也不能完全當法律不存在,總是有顧忌的。白道和黑道,明面和暗箱,兩者相輔相成,對立統一,共同構成這個世界的法則。

這就是合法性的意義。法理不是萬能的,所以民國還是丟了外蒙古;但法理還是有用的,所以民國從美蘇手裡拿回了自己未能親自佔據的臺灣和東北。我想話說到這個份上,不該有人對法理的意義再有什麼誤解。

說到這裡其實有些囉嗦了,接著談談明朝那350萬。

中國曆朝歷代對於核心區域(除了東北 新疆 西藏 蒙古等)總是建國後迅速佔領。

朱元璋1352年起義 1368即帝位 1382平雲南 1386平遼東 至此統一歷代核心區域。

永樂大帝朱棣1403即位 於1410到身亡(1425)五次北伐 拓展了在蒙古地區的勢力。

同時朱棣招撫東北女真各部與西南、西藏各番族。此時,明朝也就達到了平時所見那副地圖的鼎盛疆域

歷史週期律不可避免。明末自身走向衰亡,跟歷朝歷代一樣,疆域也收縮。

內蒙古地區遊牧侵擾,國力不濟,勢力收縮。東北女真部脫離控制,在西藏的控制力也衰弱。

到了嘉靖年間 版圖只剩核心區域(也就是秦朝的大致疆域) 疆域是這樣了

總結一下就是,強盛時相比今天 少大半新疆與半個內蒙古,衰弱時跟歷朝歷代漢人政權一樣,只剩核心區域。對邊陲的控制,前期較強設有都司,後期衰落,基本脫離控制。

直到亡國,明朝都沒有將與其並立的各邊疆部族或政權納入其實際控制的範圍。由明朝東北女真部落發展而來的清政權最終將圖中邊疆部落政權統一到中國版圖之內,臺灣也是在清朝才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府。除了廣度,在對領土控制的深度上,清朝也超過了明朝,更為徹底的改土歸流和移民,使邊疆和內地的差距逐漸縮小,使統一更加鞏固。

總之,說清朝留給後人1100萬,而明朝只有35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今天的960萬是不準確的。之所以有今天的960多萬國土,是中國曆朝歷代對華夏的不斷治理,使我們現在能夠名正言順的生活在現在這個叫做中國的地方,這不是一個清朝,一個明朝的功勞。因此也不論兩者孰輕孰重了。


阿米婭


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佈退位之時,當時中國的面積為1100萬平方公里,在清朝入關之前1644年,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之後,當時的明朝面積,滿打滿算也只有350萬平方公里。這的確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清朝鼎盛時疆域

因此,有人得出了“清朝留給後世1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明朝只有35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結論。那麼,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當然不正確,因為這是典型的斷章取義。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清亡和明亡之時,為何領土差距這麼大?

其實不僅僅是明朝滅亡之時只有3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在此之前,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時期,明朝的戰略其實是一直是收縮的。明朝先後放棄了東北、西域等大面積領土。甚至在韃靼和瓦剌的步步緊逼之下,邊境線也一退再退,土木堡之變更是明朝最大的恥辱。

明朝鼎盛時疆域

因此,作為得國最正的政權,雖然有諸多貢獻,但是,繼承了元朝疆域的明朝,疆域範圍卻遠不如被他覆滅元朝。明王朝對於周邊大面積領土的放棄,其實是起了個很差的示範,也十分愚蠢。即使最鼎盛時期,明朝的疆域也僅有不到1000萬平方公里,比之清朝還是有一定差距。

因此,雖然清朝剃髮易服、《四庫全書》編纂等諸多惡行打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晚清時期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更使得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但是,清朝對於中國的領土的確是有貢獻的,並不能因為它的惡行,就徹底將其貢獻抹殺。至少在領土方面,清朝對外拓展的意願和功績遠大於明朝。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說明,中國現在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都是清朝的貢獻呢?當然不是。

中國地圖

其實,觀看清朝疆域地圖就可以清晰的知道,無論是東北、西北,還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這些明亡之時不再屬於明朝範圍的領土,並不是清朝第一次拓展而來。在明清之前在數千年時間內,這些領土都曾多次屬於中國,只不過,是由於末期中原王朝無能,暫時丟失罷了。

中華文明是世界所有文明之中,唯一一個未曾間斷的文明。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的所有輝煌,包括領土,我們這些後世是有“繼承權”的。

因此,清朝對於這些地區的統治並不能叫拓展,而是收復。而這些行為,縱觀中國所有的封建王朝,收復領土,建立大一統的王朝,都是統治者的近乎本能行為。無論是為個人功業還是王朝利益,都是王朝興盛時期的必然選擇。

明末

所以,明亡之後,如果不是清軍入關佔領天下,任何一方勢力佔據天下的勢力都會選擇這麼做。而沒有了清朝統治者對漢人的百般提防和打壓,沒有了巨大的內耗,新生的漢人政權也許能夠將疆域拓展得更大,也未為可知。

因此,對於中國的領土,清朝當然是有貢獻的,而且貢獻並不小,但是,這並不代表清朝因此是獨一無二的,更不能代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全部是清朝的貢獻。

而且,新中國成立後的960萬平方公里,距離清朝滅亡已經超過了38年。在民國的這38年間,中國依然能保持大部領土完整,已經與清政府已毫無關係,自然也談不上清朝有什麼同貢獻。

民國地圖

民國期間,無論中國處於軍閥混戰割據的局面,還是短暫的名義統一,抑或是萬眾一心的抗日戰爭,中國各方勢力和仁人志士在領土完整和統一方面作出的貢獻,也絕不容抹殺。

所以,中國當今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是無數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清朝當然是有貢獻的,但並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