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列強夾縫中的晚清給我們的啟示

公元2019年12月17日,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在三亞某軍港入列。

毫無疑問,這將會被載入史冊。而聯繫起歷史,我們會發現總有一些巧合,也就在131年前的1888年12月17日,晚清的北洋海軍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宣告正式成立。那是中國近代海軍的一個起點,只不過,這個起點伴隨著屈辱,又很快轉化成一幕悲劇,從而給後人敲響了警鐘,留下了教訓。

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列強夾縫中的晚清給我們的啟示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被日本軍艦重傷的“致遠”艦上,一位北洋軍官望了望四周騰起的熊熊烈火,然後面對身旁的全體官兵,略帶粵語腔調地喊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說完指揮全艦直撞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不料日軍發射一炮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引發爆炸,“致遠”艦沉海。這位軍官墜海之時,他拒絕了隨從的救援,高呼:“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隨後以身殉國。

他就是鄧世昌,一位海軍先烈,一位民族英雄。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他的事蹟可歌可泣,但又抹不掉屈辱和痛惜。因為他生在了一個叫晚清的時代。

那是一個眼看著無數優秀兒女、優秀軍人白白犧牲而無能為力的時代。

這場持續了近7個月的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大清國慘敗而結束,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日還簽訂了《馬關條約》,戰場上如此慘敗的大清國還得割地、賠款、開商埠、讓權益。晚清讓屈辱再一次上演,也讓屈辱和危機再一次加深。

而日本用大清國的鉅額賠款的擴建海陸兩軍,國力因此更為強大,從而躋身列強。自此,英、法、美、俄、德、日等列強一擁而上,貪婪地趴在軟弱的大清國身上吸血。

而大清國只好使出渾身解數,以便於在諸多列強的夾縫中苟且求生。

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列強夾縫中的晚清給我們的啟示

甲午之後,日本一躍成為了大清國的頭號仇敵,它已不是昔日的蕞爾小邦,而是一個虎視眈眈的強盜鄰居。它剛剛從大清國手中搶來了遼東半島,想以此為跳板,覬覦東北。大清國當然明白它的企圖,只好向俄、德、法三國訴訴苦,指望他們說句公道話,或者給句安慰。

幾天之後,俄、德、法三國還真出面了,“友善勸告”日本不能吞遼東半島,否則俄國將武力干涉。當然,他們不是大公無私,只是不願意日本獨吞這一巨大利益罷了。面對這麼大的國際壓力,日本只好先忍著,把遼東半島還給了大清,不過要大清國家賠了3000萬兩白銀,這就是“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大清拿回了遼東半島,也從中找到了抑制日本這個新生巨敵的辦法。那就是借俄抗日。

1896年,沙俄迅速取得了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的特權。它以“還遼有功”也讓大清國沒有拒絕的理由,而且聲稱為防止日本不甘心,會再次奪取遼東半島,要大清國乾脆把旅順、大連及附近海域都租借給它強大的俄羅斯,這樣日本就不敢了。大清國默認。

沙俄嚴重損害了日本在華利益,成了它的眼中釘和肉中刺,俄日之間的樑子也就此結下了。

1898年10月26日(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十二日),在山東冠縣梨園屯(今河北威縣)的蔣家莊馬場,一名叫趙三多的義和拳(即義和團)首領聚眾起義,他們不滿洋兵肆意槍殺無辜的國民,不滿“我自主之權全予外人”,他們要幫助大清揚眉吐氣。

一概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慶昇平。

趙三多等人的號召迅速點燃了華北平原這塊土地上的民眾的情緒,積壓了半個世紀的怨氣瞬間找到了發洩的口子,人們在一片“義和拳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的歌謠中抱團,喊著“扶清滅洋”的口號,燒洋貨,毀教堂,殺洋人,然後迅速轉入直隸。

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列強夾縫中的晚清給我們的啟示

1900年夏,義和團進入京津後,對於那些傳教士和外國人,不分老幼好壞一律格殺,這還不解恨,與“洋”有關的鐵路、電線、機器、輪船等一概搗毀,用洋物的國人也不能姑息,“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

局面失控了,清廷派董福祥和聶士成率軍鎮壓也毫無效果,只好向英、法、美、俄、德、意、日等十一國宣戰,收編義和團為外戰前鋒。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這樣引爆了,這支聯軍的統帥是英國軍官西摩爾,副統帥是美國軍官麥卡加拉,原本相互仇視的日俄兩國也派出了軍隊,加入了這支強盜軍隊。

然後,奇特的一幕出現了。沙俄趁著機會,利用已佔的遼東半島為支點,接應17萬俄軍侵入東北三省。他們制定了奪取奉天(瀋陽)、長春、吉林、齊齊哈爾、哈爾濱、寧古塔等戰略要地的5路進軍、分進合擊的作戰計劃。此時北京都被聯軍攻破了,大清國無法顧及東北,在5路俄軍的攻擊下,東北清軍潰不成軍,僅僅兩個月,沙俄就吞併了東北三省。

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列強夾縫中的晚清給我們的啟示

1901年,清廷轉過身去,大肆捕殺主戰派和義和團,同時向眾列強乞和,最終委託李鴻章與十一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大清國被列強們死死地按在泥沙裡,來回摩擦,只剩下了最後一點氣息。

滿載利益的聯軍都紛紛撤走了,只有沙俄捨不得吐出已經吃下去的肥肉,賴在東北不撤,正在研究把黃種華人變成俄羅斯人的“黃俄羅斯計劃”。

中日甲午戰爭才過去6年,沙俄就替代日本,成了大清國最狠毒的強盜鄰居。先前的借用沙俄抑制日本的方略,已經是養虎遺患,此時需要更改了。

一群狼狗合作很容易捕捉到一隻獵物,但會因為搶肉而相互撕咬。大清國就是那隻獵物,只不過它借勢而為,開始主動在狗群中游離,只為了求得生存。

於是,垂涎東北的日本對獨吞的沙俄充滿了嫉恨,同時,沙俄挑戰了佔據長江流域的英國這個在華的最大利益體,為防止沙俄勢力南下,1902年1月30日,英日在倫敦簽訂盟約,共同對付沙俄,美國在旁邊給他們瘋狂打call。3月12日,不甘被壓的俄法兩國在彼得堡簽約,結成同盟,和英日抗衡,德國在旁邊點贊。

沙俄低估了日本的決心和行動力。在英美的支持下,日本願意發動一場戰爭,從北極熊的口中奪食,在制定好了詳細的軍事計劃和完成相關準備工作後,於1904年2月6日主動宣佈和沙俄斷交,然後在兩天後的深夜不宣而戰。在這個遠東戰場上,沙俄是被動的,也是孤立的。

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列強夾縫中的晚清給我們的啟示

日俄兩國在大清國的地盤上開戰,而清廷卻積極表示“局外中立”,還劃出遼河以東地區作為日俄兩軍的“交戰區”。

戰爭開啟後,日俄兩軍先後進行了旅順爭奪戰、遼陽會戰、沙河會戰、奉天會戰、對馬海海戰等一系列的戰役。精明的日軍找到了制勝的關鍵所在,那就是制海權。於是,日軍不惜代價投入旅順爭奪戰,一戰下來,俄軍折損4.4萬人,日軍折損6萬餘人,但是日軍得勝了,全殲了旅順口的俄國艦隊。不甘失敗的俄軍從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抽調艦船,組編“太平洋第二分艦隊”,前來遠東支援。經過220天的遠航,他們拖著疲憊的身子行進到了對馬海峽,早已在那裡等候多時的日軍傾巢出擊,“太平洋第二分艦隊”幾乎遭到全殲,58艘艦船隻剩下3艘逃亡海參崴。

至此,這場戰爭以俄軍失敗結束。沙俄被迫與日本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和約中將俄國租借的旅順口等地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還有東北的大部分鐵路、煤礦等權利也轉讓給日本。

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列強夾縫中的晚清給我們的啟示

這場戰爭打碎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遠東擴張夢,也推動了俄國內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當然,對於大清國,這是求之不得的,戰爭中,大清國人沒少給日軍做間諜而打入俄軍,蒐集情報。相比,給俄軍做間諜的人微乎其微。俄國戰敗,這使得東北三省免於被它侵佔,晚清時代,俄國累積強佔了大清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因此,東北三省,這個還被大清譽為“龍興之地”的地方,只有藉助日本才能阻止被俄國納入它的版圖。

綜合來看,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都只是列強夾縫中的軟弱晚清,面對眼前困局時的“病急投醫”之方,缺乏長遠眼光。請一隻狼狗打另一隻狼狗,而場所和戰利品都自己出。這一切皆因古老的東方土地上,趴著的是衰弱的大清國,而不是屹立著一個強大的中國。

三十年後,當初幫大清擊退俄國的日本又效仿俄國,故技重施,以旅順為支點,入侵東北三省,入侵中國。不過,這時候大清國已經滅亡了,中華兒女不會再把希望寄託於某外國列強,而是團結起來,用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不畏強暴,前赴後繼,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

從“借俄抗日”到“借日驅俄”:列強夾縫中的晚清給我們的啟示

再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發展成了繁榮富強的東方大國,縱橫捭闔,都有自身之強大實力為支撐。我們的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它回應了北洋水師的警鐘,展示著中國現代海軍的實力和風采。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