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三歲時,只要稍微有點不如意,就坐在地上發脾氣,還總是說反話,你訓他、不理他,甚至跟他講道理都沒用。

為什麼會這樣?是我們教育方法不對嗎?作為父母,又該如何處理?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孩子發脾氣,說反話的原因是什麼?


01 孩子發脾氣,說反話的原因是什麼?

兩歲的孩子說反話,是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三歲孩子說反話,多數情況下,這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可能是對對方的不信任,或是自己心理還有不好的情緒有待處理等等。

我記得女兒三歲前不高興,大多數情況是因為餓了,不過也有其它的情況:比如,剛剛做了一件特別高興的事情,非常的開心,可一旦事情結束後,情緒就特別有落差,顯得極不高興;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她累了,需要緩解一下,只要讓他休息片刻就好了,但不要不斷催促和要求她。

我個人的感覺是,孩子三歲後,會表現得比較懂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三歲後,孩子聯繫事情因果關係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了,變得更講道理,更樂於合作。

可是,如果你發現孩子三歲後,脾氣更大了,則很有可能是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情感連接不夠順暢所致。

而對於孩子來說,之所以情緒和行為出現問題,其根源可能是因為孩子心裡面,愛的儲備比較匱乏,換句話說,孩子鬧,可能是他由於感受到了愛的匱乏而發出的求救信號。

所以,要解決這種匱乏,我們就要多給孩子儲備些愛。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每個人心裡,都儲存有愛的油罐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兩個“油罐”:一個是用來儲備樂趣和熱情的;一個是用來儲備愛的。就像我們的身體每天都要消耗體力一樣,我們的心理活動也要消耗這兩個油罐裡的庫存。

只有庫存足了,我們的心理和情緒就會動力強勁,遊刃有餘;而庫存短缺,我們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繼而引發行為問題。或者,這兩個油罐其實是一個,因為樂趣和熱情在某種程度上也來自於愛。

這種“愛的油罐”這種說法,源於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他曾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提到:

我們很多時候之所以有情緒問題,不能付出奉獻,不能愉快地交往合作,只是因為我們心裡的那個愛的油罐有些空了,需要進行補充了。只有自己滿足了,我們才有能力和外界愉快合作。

比如,為什麼夫妻間總是有矛盾?

不要看表面現象,想要解決衝突,我們就要想辦法把自己或對方的油罐補充上,衝突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而在我們的親子教育中,也同樣適用。

比如,有時候,孩子無精打采或無理取鬧,我就要和他遊戲嬉鬧下,或上前抱抱他,他馬上就會恢復活力。

仔細想想,這其實就是愛的油罐作用:因為他的油罐被我充滿了,他內心有了能量,就有了勁頭繼續去玩了。

所以,在孩子教養方面,父母最大的一個任務,就是要給孩子心裡的那個油罐不斷加油。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要給孩子加油


02 怎樣給孩子加油?

根據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嬰兒是從和媽媽或其他主要養育者的互動中獲得安全型依戀關係的。

而促進安全型依戀關係的養育方式有:敏感性,積極性,親密性等等。

所以,媽媽與孩子之間,貴在互動,媽媽要對孩子的情緒做出相應的反應,媽媽和孩子的情緒一定要同步。

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必須做好如下3點:


1) 要與孩子共情

我們給孩子很多愛,但這並不意味著要給孩子過多的誇獎或事事包辦,關鍵是要和孩子有互動,有連接。

因此,我們要多抱抱孩子、親親孩子,說一些媽媽愛你之類的話。如果孩子正在哭泣、害怕、興奮或失望的時候,我們都要給予回應,讓孩子知道我們明白他的感受。

共情,就是一種最基本的和孩子建立連接的方式,它相當於給孩子的油罐加了油,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時,先共情,之後就很容易處理了,因為孩子剛加了油,孩子才有能量去應對挑戰。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與孩子游戲,嬉鬧


2)與孩子游戲、嬉鬧

除此之外,和孩子游戲、嬉鬧、分享,陪伴等等,這些也都是在給他加油。有時,一個會心的笑,一個兩人私下分享的玩笑話,一個屬於你倆專有的動作,都足以讓孩子滿足,找到安全感,恢復心理能量。

而對於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孩子,家長和他連接的方式一定是不同的。比如,對於男孩,你不必問他過多的話,而是可以跟他一起做事。共同做事時,你們就是在連接了。

3)給孩子加油方式要不斷升級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給孩子加油的方式也要隨之升級。有時如果與孩子沒溝通成功,說明使用的方式不合適,需要調整,多嘗試。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什麼樣的做法不是給孩子加油?


03 什麼樣的做法不是給孩子加油?

首先,以惡劣的態度對待孩子,都不是在給孩子補充愛。

比如,當孩子在外面遇到問題時,傾聽孩子、理解、同情,關愛他,並且鼓勵他想辦法,給他各種支持等等,這都是在給孩子加油。

如果家長採用批評,訓斥,或不予理睬的方式,遇到問題,完全讓孩子獨立面對,這都不是孩子需要的。

過於嚴厲的批評、指責、訓斥,抱怨,這些不僅不能給孩子加油,相反,是在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你批評訓斥孩子時,他可能會順從不反抗,因為他知道自己理虧。訓完後,本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但我們常常會發現,一轉身,孩子就在別的事情上發作耍賴了。

為什麼呢?

很簡單,因為當他被訓斥時,你在消耗他心裡的愛的庫存。當消耗空了,他沒有心理能力去應對事情了,自然就又開始鬧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放縱孩子,該要求的仍然應該堅持,只是家長的態度需要調整,要用建設性的、積極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幫助他改進。

現在一些家長迫於生活壓力,孩子很小時,沒法待在自己身邊,孩子讀小學時,就讓他們開始寄宿。還有更多的家長,雖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由於忙工作,實際上高質量的接觸時間太少,即使每天見面,也都是淺層溝通,沒有深度連接。或者,家長圖省事,讓各種電子設備去陪伴孩子 ……

以上這些情況,都表明家長錯失了很多給孩子補充愛的能量的機會。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孩子無精打采,缺少興趣


其次,孩子時常無精打采,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愛傳遞不過去

這樣的孩子,主要是因為他心裡的這個油罐可能空太久,孩子已經變得對大人缺乏基本信任,不相信他們會給自己什麼。由於油罐蓋子他太久沒打開,鏽住了,想要打開,是很有難度的。所以,父母對他們好,在給他愛時,時常會覺得自己碰了一鼻子灰,遭到了孩子的牴觸。主要是因為這個愛傳遞不過去。

比如,現在很多爸爸都忙於工作,和孩子接觸少。爸爸每天下班回家,熱情滿滿地過來和孩子親熱,經常會遭到拒絕和冷遇。如果爸爸賭氣就此離開,那麼,其實孩子的心是更傷心的,因為他會覺得,你沒有給他愛,這種信念深深根植於內心,這和孩子天性中渴望爸爸的愛是相互矛盾的。

不過,如果爸爸能堅持,死皮賴臉地和孩子慢慢溝通,你會發現孩子沒準一會就能接納你。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家長油罐空了


再者,還有一種不能給孩子愛的情況是,家長自己的油罐也空了,沒東西可給。

媽媽們都知道不應該和孩子發脾氣,但是很多時候,就是忍不住。

為啥?

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處於充盈的狀態。

我們發作,都是因為當我們有壓力、有疲憊感,面子被挑戰,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時。

這些情況下我們都是在消耗自己愛的庫存,我們的心裡開始變空,所以沒有足夠的心理能力去幫助孩子。正如前面提到的依戀理論,如果媽媽有抑鬱症,孩子就會感到恐懼不安。

由此看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自身的提高和修煉很重要。媽媽們要學會怎樣減壓,怎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及怎樣愛自己。

也就是說,只有將自己的油罐充滿愛,才有能力去愛孩子。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要給孩子當好加油站,必須自己先加滿油


04 要給孩子當好”加油站”,必須自己先”加滿油”

家長想要給孩子當好”加油站”,那麼就要學會讓自己充滿愛,加足油。可是,我們應該怎樣“加油”及怎樣愛護自己呢?

首先,要學會接納自己

凡事都要對自己感覺好。比如,你一天中可能要做很多事情,那麼到底該有多少成績,才能覺得這一天沒有白過?

以自己為例,以前,我對自己要求比較苛刻,像主管評測業績一樣來嚴格要求自己,結果搞得壓力山大。

現在,我不再那麼想了,如果一天中沒做很多事,但是,只要有一點點小進步或小領悟,我也能對自己感到滿意。


3歲孩子隨意發脾氣,鬧情緒,咋了?是內心缺愛所發出的求救信號

想辦法與周圍多建立連接


其次,想辦法與周圍多建立連接

連接就是愛。比如,當你與父母或孩子建立新的連接時,這種感覺是不一樣的,好像自己是被愛著。

比如,工作或學習上的不如意,聽一首動情的歌,似乎感覺減輕了不少疼痛;過年過節回家團聚,不為別的,就為了和家人進行情感連接。

在親子關係中, 當你與孩子的精神上有了充分足夠的連接,兩人的心靈都融合到了一起,便會感到一種極度的幸福。

有心理學家說,多與人交往,多想一些開心的事,更讓人更快樂更健康。

這很好理解,如果這樣做了,說明你連接的機會越來越多,而自己的油罐也會不斷充盈起來。

有人說:


“智者多不懼怕孤獨,可以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為啥呢?因為他們的連接方式很豐富,能從更多的渠道獲得愛的能量。對他們來說,隨處都是加油站,他們隨處都可以補充愛的能量。

因此,愛孩子,就要建立情感連接,而要建立連接,首先得讓自己“加滿油”,內心充滿愛的力量。經常聽到一個詞,叫“天人合一”,其實就是交給我們愛自己的終極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