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愛新覺羅皇室那麼多人,為什麼甘願忍受慈禧這個女人執掌朝政近半個世紀?

風雅齋


這充分的說明慈禧權術手段玩的高明。

清末愛新覺羅家族的領袖一般認為是咸豐皇帝之弟、恭親王奕訢。

在咸豐皇帝病逝後,由咸豐之子同治繼位,一點符合法律程序,作為宗室室其他王爺包括奕訢在內都沒有人有意見,但同治年幼,咸豐託孤未託一名同父兄弟,實際上給了肅順八大臣打壓宗室的機會。

輔政大權落到旁系大臣手中必然引起奕訢等王爺不滿,因此奕訢聯合了同治生母慈禧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扳倒了肅順八大臣,奕訢被推為至高無上的議政王頭銜,清朝開始了“兩宮垂憐,親王輔政”的運轉模式。

皇帝是咸豐親子,輔政是家族領袖,皇室其他成員必然不會有任何意見,因為慈禧權威依然收到愛新覺羅家族的制衡,後來同治早逝,經過兩宮、親王、軍機大臣討論,最終決定讓七王爺奕譞之子載湉過繼給咸豐,繼承咸豐皇位,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這個時候慈禧羽翼已豐,利用中法戰爭罷黜了以奕訢為首的一班軍機大臣,啟用親後黨控制軍機處,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沈葆禎等漢臣,逐漸架空了愛新覺羅家的勢力,甚至連七王爺奕譞也成為了慈禧的勢力。

這種局面下,也是無可奈何,清王朝確實還是愛新覺羅的天下,光緒依然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幾個王爺能力比曾左李張差的遠了,皇室心知肚明這個時期只有慈禧才能穩住愛新覺羅天下局面,幾個王爺都不反對,後面的小輩能怎麼樣,尤其是最後期愛新覺羅家族的領袖慶王爺奕劻都是慈禧的勢力,其他宗室成員能說什麼,慈禧說到底重來也沒打算謀朝篡位。

總結來說,愛新覺羅甘心慈禧掌權,簡單的講也就兩個原因,一是天下仍然是愛新覺羅了,二是愛新覺羅家族沒有能力。


曹老師xixi


慈禧太后能夠掌握清廷最高權力數十年之久,首先是基於清帝皇統繼承乏人這一客觀原因。 這根源就是咸豐帝的臨終決定,他打破清朝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直接將慈禧太后推上了權力的巔峰。

咸豐帝死後,兩宮太后與輔政八大臣爆發了激烈的爭論,甚至將年幼同治帝嚇哭,當場尿了褲子。這時候慈禧太后明白以自己的力量抗不過八大臣,她必須尋找“盟友”,被排除在輔政之列的恭親王,自然就成為最佳的選舉。

經過一番密謀,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利用咸豐帝靈柩返回京城的機會,發動政變,將八大臣一舉擒獲,史稱辛酉政變。最後肅順被處死,載垣、端華自盡,景壽等五人被免職。自此,27歲的慈禧太后開始“垂簾聽政”,成為清朝的實際控制者,統治時間長達47年之久,將中國徹底推入半殖民的深淵!

清王朝自天命汗努爾哈赤至宣統帝溥儀,共計12帝。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寡,與大清王朝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聯。道光及其之前的7位皇帝,子嗣最少的雍正和嘉慶帝也有14個子女;被稱之為“多子翁”的康熙帝甚至有55個子女;而到了咸豐帝,一生僅有二子一女;同治、光緒和宣統帝,竟然一生子女皆無。這就使道光以前各帝在皇位繼承人問題上,選擇餘地較大。而自咸豐開始的三位皇帝,少子或無子,幾乎喪失了選擇餘地或可能,出現了皇位繼承乏人的危機。  


清朝最後幾位皇帝壽命之短促,則進一步加深了這一危機。道光以前各帝,除順治帝情況較為特殊,只活到24歲外,其他均活至五六十歲,甚至八九十歲。而同治帝只活了19歲,咸豐帝、光緒帝雖壽命較長,但也不過才三十幾歲。

  道光以後各帝壽命之短促,子嗣之不旺,預示著大清皇統的危機。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談到光緒帝死後無嗣繼位時說:“國統再絕,而家無令子,識者早知其必有亂矣。”講的正是這個意思。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數十年干政,與清末三位皇帝、特別是其子同治帝繼位時年齡太小,不無直接關係。


歷史不能改寫


一是實力對比,通過辛酉政變,兩宮皇太后掌握掌握了絕對軍政大權,二是清朝宗室王公沒有封地,僅有爵位,皇室對宗室王公防範意識很強,規定“無故出京師百里者,死罪”,又利用嫡庶之間內部矛盾,反覆變更爵位繼承者,宗室內部矛盾較大,三是宗室沒有軍權,康熙後期和雍正初期開始,宗室王公很少領軍作戰了,下五旗旗主,名義上掌管各旗軍政,但也僅僅是名義而已了,加上八旗太平日久,作戰能力遠不如綠營,基本是廢了,就算掌握軍權,作用也不大了;四是道義上不允許,皇帝是既是天子,也是八旗共主,慈禧作為皇太后自然更加尊崇,不管什麼關係,只要君臣名義定下,主奴名義就定下了,君要臣死,臣尚且不得不死,更何況主奴,反對就是大逆不道,況且肅順、端華前車之鑑在前,自然更不會反抗


用戶缺失



第一,清朝後期擁有皇位繼承資格的繼承人稀缺,大家也都知道,清朝後期出現三個沒有子嗣的皇帝。後幾任皇帝也都年幼,資歷尚淺,慈禧手中的權利不會被動搖。第二,慈禧在咸豐駕崩時,慈禧聯合恭親王、醇親王等這些宗族中比較近的人,發動辛酉政變(祺祥政變),從此獲得與慈安太后一起兩宮垂簾聽政的資格。由於慈安太后沒有政治才能與遠見被慈禧太后除掉,清政府的最高權力都落到慈禧手裡。

第三,皇室貴族大多都是站在慈禧這邊的,為什麼?這就跟一件事有關,變法改革!回頭看歷史,商鞅是怎麼死的,就是變法剝奪了貴族的權力。而此時光緒也是和康有為等人一起準備戊戌變法,遭到清朝貴族的反對,像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這些條款完全觸犯了親貴的利益。貴族不會考慮國家未來,尤其滿清入關以後親貴大多都是紈絝子弟,只會在乎眼前的利益。所以這幫貴族聯合慈禧,要廢掉光緒殺了戊戌六君子。從這來看,貴族的利益由慈禧得以保全,他們自然不會反對慈禧!第四,慈禧的權術,最先能夠拉攏當時鬱郁不得志而又想重振大清國的恭親王奕訢對付顧命八大臣,後又讓醇親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做皇帝,以此拉攏醇親王分化恭親王權力。不要以為慈禧的手段只在宮裡施展,慈禧在中國大大小小的運動上也有所施展。洋務運動,慈禧支持過;義和團,慈禧也支持過。把晚清的幾個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可謂玩弄於股掌之間,她很聰明,她看到了那些人的私心,那些或是想垂名青史,或是想過把皇帝癮的私心,她看的十分明白。
總之,慈禧的政治才能不是特別高明,但此人的權術是高明的,能夠平衡各方勢力同時又使各方勢力相互制衡,不至於有勢力來推翻他的地位。貴族守舊派始終站在慈禧這邊,只有他們在一起,他的利益才不會被剝奪。再加上京師附近的兵權也在自己信任的人手裡,即使有勢力反對,也無可奈何!


折梅相問


原因很簡單:一是不敢;二是沒必要


先來看看慈禧的履歷:1852年慈禧入宮,成為咸豐的蘭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下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駕崩後,與慈安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後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1875年同治駕崩,慈禧選擇其侄子載湉繼承大統,年號光緒;1881年慈安去世,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之後雖歸政光緒,但實際上仍然把持著朝政大權,在發現帝黨對自己不利時,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斬殺戊戌六君子。面對洋人支持皇帝的行為,更是直接向八國開戰,目的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

拋開慈禧本人對國家造成的傷害外,她的履歷可是相當驚人。

封建集權制度下,正統即正義。慈禧本人對權力的渴望和政治智慧、手段在當時可是首屈一指,基本上沒誰玩的過她,恭親王也還差點火候。同時,作為同治的生母,慈禧天生享有無比尊貴的政治地位,這是她的資本。

在與慈安、恭親王的聯合中,慈禧不僅殺了顧命大臣,更是順帶滅掉了反抗她的勢力。之後用手段除掉慈安和恭親王,獨掌朝政大權,朝廷內外皆為其黨羽。這時候,愛新覺羅皇室家族的成員跳出來反對那純粹是找死,君不見連皇帝都是慈禧挑選的嗎?這些皇室家族成員可都不傻,知道把雞蛋把鋼刀上撞那就是腦子秀逗了。

此外,慈禧作為清王朝的掌控者,本身代表的就是皇室的利益,他們該吃的吃,該玩的玩,日子跟過去比沒多大區別,何必反抗呢?這一點他們和李唐皇室還不一樣,武則天上位後,可是對李唐皇室趕盡殺絕,連親生兒女都流放了,對比下自己的皇室家族,愛新覺羅的成員們該謝天謝地呀!

綜上,當一件事既沒好處,又存在巨大風險時,遠離它才是最好的選擇。



中堂大人參上


採訪了十幾位皇室宗室和八旗京旅的後代,他們對慈禧沒有一點怨恨(除了鄭親王端華的一支)。首先,慈禧不僅對皇室很好,對八旗兵也是非常照顧。八旗兵有賣了房子換銀子花的,慈禧對於這種事情先是訓斥當官的,接著撥銀子給他們蓋房子。

其次,滿族宗室認為皇帝撐不起天,由能力強的慈禧掌權也可以,滿語的女人在家中地位姑奶奶地位很好高。

最後,清朝康熙和乾隆被稱為佛爺,同時慈禧被稱為老佛爺,這是八旗兵和宗室對她的敬仰。


歷史通


在晚清時期,當時的國家實際統治者並非是皇帝,而是慈禧太后,而且慈禧太后的掌權自同治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就連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登基都是慈禧太后所指定。為什麼作為皇室的愛新覺羅家族會容忍慈禧太后以太后身份掌權這麼長時間呢?


原因一:慈禧太后掌權程序正當

慈禧太后的掌權是以太后“垂簾聽政”的方式,這在當時是符合規矩的,而且慈禧太后雖然掌權多年,但在最開始時,她並非是一家獨大。

慈禧太后是通過“辛酉政變”奪權,在辛酉政變之後,清朝的政治格局是“二宮垂簾,親王議政”,除了慈禧太后,還有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後,慈禧太后打壓了恭親王,方得以大權在握,而從始至終慈禧太后都是按規矩垂簾聽政,間接的去使用權力。



原因二:慈禧太后沒有顛覆清朝

雖然慈禧太后掌權多年,但是清朝還是愛新覺羅這個皇族姓氏的天下,龍椅上坐的皇帝依然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再者慈禧太后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沒什麼大的理由讓人去挑剔。雖然皇族人數眾多,但是慈禧太后的手腕強硬,連恭親王奕訢這位實權親王都被壓制,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而且關鍵就是,在當時皇族人看來,慈禧太后若是去世,那麼清朝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所以犯不上去因為慈禧太后的掌權,去跟一個有手段、有勢力的太后去對著幹。

總結

對於當時清朝的皇族來說,不容忍慈禧太后也沒辦法,畢竟慈禧太后掌權程序正當,而且地位穩固,況且慈禧太后沒有選擇自己做皇帝,皇帝仍然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所以當時的皇族犯不上做炮灰去跟慈禧太后對著幹。


說與山鬼聽


慈禧權勢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年積累、培植的,已是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黃浩儒


在慈溪掌權之前,她的丈夫咸豐帝掌握國家大權,可惜咸豐帝能力一般,面對內困外擾的清王朝,壓力很大,常常近於酒色,甚至偶爾會讓慈溪幫忙批閱奏摺,因此,咸豐帝英年早逝,在駕崩之前,他曾經有兩點考慮,第一,殺了蘭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溪),這個主要是考慮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殺死鉤弋夫人之事,當時漢朝的太子劉弗陵只有八歲,漢武帝擔心劉弗陵即位後會出現漢初是的呂后專政一樣,因此漢武帝殺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然而咸豐畢竟不是漢武帝,他不具有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也就政治家那種權力至上的作風),他不忍心殺蘭貴妃(後來的慈禧),再者,即將繼位的六歲的哉淳還太小,不能沒有母親,還有,就是蘭貴妃(後來的慈禧)聰明過人,知道見風使舵,因此,源於種種原因,咸豐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第二,咸豐在河北承德避暑的時候(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他是駕崩在河北承德),他擬定了詔書,也就是哉淳即位後有八大臣輔政,這點是因為清初順治(福臨)繼位時六歲,有皇叔多爾袞輔政,然而多爾袞大權獨攬,甚至表現出篡權奪位的野心,為了避免這種局面,孝莊太后(順治的母親)在康熙八歲繼位的時候安排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鰲拜,遏必隆),目的是讓他們相互牽制,權力相互制約,不至於造成一人獨斷專政的局面,可是鰲拜善於玩弄權術,排擠打壓其他三人,最終還是獨斷專政,因此,咸豐帝在擬定詔書時特意安排八位大臣來輔政,為了以防萬一,還特意給了慈安,慈禧(慈安是正妃,即東宮,慈禧是後來封的,即西宮)一個很重要的權利,那就是在八大臣代替哉淳(未來的皇帝)下詔的時候,必須有兩宮皇太后的玉璽印章,方可生效,否則,八大臣的詔書視為無效,目的就是為了讓權利即不被太后完全掌握,也不被大臣完全掌握,讓他們相互牽制,可是咸豐死後,還沒回到北京,就在承德,八大臣為了大權獨攬,與慈安和慈禧發生了嚴重的矛盾,她們(尤其是慈禧)為了不至於愛新覺羅家族的權利旁落,暗中聯絡在北京的奕??(恭親王),發動政變,斬殺八大臣,奪回權力,慈安對政治沒多大興趣,也沒那個能力,因此管理後宮事物,然而慈禧則野心勃勃,對政治天生敏感,更是有比一般人多的精力去工作,遍逐漸的走向了前臺,後來沒有得力的繼位人,即政治形勢不允許她下臺,從此,便拉開了慈禧統治中國即將半個世紀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