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亂後為什麼會造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心無止境ghyo


唐天寶年前,“國家承平,神器穩固”,經歷了李淵的“開皇之治”、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李隆基的“開元之治”等等,積蓄了大量的力量和財富,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那為什麼在安史之亂以後毛病百出,國力一落千丈,且不再享有天朝上國的美稱,對外戰爭也屢屢失敗,人們不禁會問,盛唐去哪了?

唐朝的衰落在兩點,一是藩鎮割據、二是宦官專權。而宦官專權是因為皇帝以為太監沒有過於硬氣的領兵能力(其實並不然),沒有藩鎮的危害,所以才給了他們軍隊,最後玩弄權柄。由此可見,唐朝衰落的重點在於藩鎮割據。

那麼為何唐前期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安史之亂就是答案。安祿山是三鎮節度使,掌握著數萬精銳,而這僅是三鎮,有的身兼四鎮五鎮的,手握重兵。而在盛世,哪家哪戶會想著當兵?所以,唐朝“守邊”的將士遠遠大於駐紮在中原的軍隊。而邊疆守軍距離少數民族近,不斷的侵擾使他們不斷成長,不想中原軍隊了無戰事,只知錦衣玉食,這麼對比,差距便體現了。再者,邊境不毛之地,能同甘共苦的並不是皇帝,而是他們的將領,而離他們最近的大將軍便是節度使,於是他們便願意為節度使賣命。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朝的中央軍一觸即潰。
雖然在各地的勤王軍和能臣良將的浴血奮戰中,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前一秒的勤王軍,只要迴歸屬地,就會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權,成為當地的無冕之王,與朝廷分庭抗禮。

既如此,唐朝的賦稅、徵兵的決定權便在於藩鎮、而非中央。如此,唐中央越弱、地方藩鎮更強。在地方,有聯合的藩鎮吃掉成單的藩鎮,無數的大小衝突,百姓能安居樂業麼?
其實早在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將領便大多在邊疆(那麼多的邊塞詩便能作證明),形成外中內輕的畸形。雖然沒有形成藩鎮,但依舊有著雛形,而安史之亂只是這個弊端的導火索。就因為唐朝的這個致命的錯誤,致使唐朝一蹶不振。總而言之,唐玄宗後期好大喜功、驕奢淫逸,只是有這樣的錯誤出現,這也要他好好地反省自己。我們也要以史為鑑,不能因為成功而驕傲、因為失敗而氣餒,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strong>


鄧海春


“安史之亂”全面爆發後,為了平定叛亂,內地也實行了軍鎮制度,以作為中央在主宰地方事務的支撐點,使中央的 權力得以有效地延伸到地方。

在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管轄幾個州的軍國大事﹔其它州則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程控扼守軍事要地。於是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推廣到全國。

安史之亂以後,河北、劍南、河東、嶺南仍然要駐兵戍守,而西北地區(戰鬥最為激烈之地)的軍隊還時有所增;那麼,問題來了,邊疆的重兵無法削減,勢力還有壯大的趨勢;如果撤銷內地諸鎮、裁減兵員的話,勢必又會使內外的軍事力量失去平衡,重蹈安史之亂的覆轍;如果中原地區諸鎮繼續擁有足夠的兵力,就可以維繫內外互相牽制的局面。

所以王夫之說:“夫使祿山之亂,兩河、汝、雛、淮、楚之閒,有大臣屯重旅,拊其入關之背,而迫之以前卻兩難之勢,賊其敢輕窺函谷哉!”。

保持軍鎮有必要,但後來,各藩鎮負責人玩起了“世襲制”,即自己殯天后由兒子接替自己繼續當行政長官,最重要公職人員不再有中央任命,而是自己的家臣、部將、心腹擔任;此時藩鎮與中央政府實際上處於平起平坐的狀態,大唐行政命令相對於各藩鎮類似於一紙空文。

藩鎮割據使得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日漸坐大,中央政府徹底失去了地方的軍事、財政、人事方面的控制權,這對李唐王朝是至命的打擊;意味著各藩鎮跟唐帝國處於長期獨立的對峙階段,這狀態持續了一百多年,終至唐朝走向滅亡!


希望星晨58298869



眾所周知,公元755年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重要一年,這一年是安史之亂的起點,此後八年間,唐朝被安史之亂拖垮,雖然剿滅了叛軍,但放眼一看,全國各地都是藩鎮割據,朝廷都拿這一情況沒辦法。

但這一現象很是奇怪,古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思想是日益加深的,任何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都不可能容忍自己手下有這麼多不聽指令的軍閥存在,而底下的軍閥們在擁有實力的同時,野心也會進一步膨脹,但偏偏這一百五十多年裡,只要一造反,很可能就把皇帝推翻。

但奇怪的是,這一百五十多年,皇權和藩鎮勢力雖然互有爭鬥,卻還能保持平衡,甚至最後導致李唐滅亡,還是因為黃巢農民起義導致各方失衡。這又是為何呢?

和朝廷分庭抗禮的藩鎮是怎麼形成的

藩鎮割據並不是唐朝建立之初就有的,唐初,政府採用了“道州縣”三級制,同時在邊地上設置有守捉、城、鎮、軍,總稱也為道,但從李世民開始到武則天、唐玄宗,唐一直在開疆拓土,疆域遼闊難以有效管轄。

特別是里長安最近的吐蕃,最為強大和危險,於是711年,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專門防範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而安祿山的盧龍鎮,也是為了抵禦北方契丹、奚等少數民族而設立的。

從此以後藩鎮制度便和中樞的南衙(朝堂官僚集團)北司(控制中央禁軍的宦官集團)一起,成為大唐的三大支柱之一,皇權利用其互相平衡制約,有效地維護了帝國統治百年。

而且藩鎮真正遍地開花,還是在安史之亂之後,據統計晚唐時藩鎮達到了89個之多。這是因為當時中央徵兵是從南北朝繼承下來的府兵制,這種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耕種,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而地方節度使為募兵制,軍餉由地方籌措,招募的都是些流氓地痞居多,當兵就是為了吃口飽飯,加上長期和邊地少數民族打仗,戰鬥力比中央的府兵強得多。

因此安史之亂開始後,中央完全抵擋不住,只能讓地方勤王,並且下放權力,讓地方自主募兵,這樣更多的節度使就出現了。

藩鎮割據和以往的地方諸侯為啥不一樣

藩鎮割據有三個特點,第一是父死子承,雖然是中央不承認的,但有時候也沒辦法,不同意隨時會造反的;第二是不向地方交稅;第三是兵權自己把握。雖然藩鎮類似地方小政權,但和唐前後朝代中的侯國並不一樣。

首先,藩鎮的自治權並沒有那麼高。唐朝最刺頭的節度使主要為盧龍鎮(幽州鎮)、魏博鎮、成德鎮的河朔三鎮。但即使是這三鎮,在中央對外征戰中,也仍需派軍出糧;同時,中央推行各種政令時,藩鎮也要推行,比如晚唐的兩稅法;此外,藩鎮裡的官員中央可以任免。

其次,藩鎮割據的體系和諸侯國不同。諸侯國雖然是割據一方,地方政權,但仍是自上而下一個組織體系,諸侯就是地方上的皇帝,這一片區域全部聽命於一人。但藩鎮割據就不同了,它是一箇中國曆史上產生的一個新的組織體系,是一個自下而上形成的組織。

很多人以為藩鎮的不穩定因素是來源於藩鎮的節度使,節度使有了政治野心,就會威脅到中央,其實不然。

當時唐朝很多藩鎮都發生過士兵譁變,殺掉節度使另立他人的事情,根本不經過中央批准。甚至還直接在長安發生譁變,比如唐德宗時期的涇原兵變。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皇帝李適開始削藩,當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維嶽要求繼承(當時的藩鎮大多數都是父子兄弟相繼承,朝廷無可奈何),被唐德宗拒絕。於是李維嶽聯合魏博、淄青、山南東道等鎮起兵謀反。 到了783年,官軍作戰不利,皇帝下令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轉道去征戰。誰知後勤工作太差,涇原軍原以為到了長安後會得到封賞,結果德宗派了京兆尹王翃去慰問軍隊,王翃一個文官,對這件事的認識程度不夠,結果招待工作極差,引起了士兵們的譁變,姚令言苦言相勸,眾將士不聽,姚令言派人火速報告德宗。李適聽到後大驚,馬上命令賞賜布帛二十車前往安撫軍隊 。結果慰問團剛到,叛軍已經斬斷城門,陳兵丹鳳樓下了,皇帝趕緊出逃,躲到了奉天(今陝西乾縣)。 涇原兵進城後,廢掉姚令言,推舉原來的幽州節度使現在的檢校太尉朱泚當了新皇帝,國號大秦。一時間華夏大地上除了有四個王、兩個皇帝。最後德宗還是靠其他節度使起兵勤王和妥協,才穩定了局面。

為什麼各地節度使還會勤王呢?這是因為大家還尊李唐為皇帝,認為其還具有政治合法性。可見,藩鎮問題的核心不在節度使,而在他們麾下的驕兵。這些全無畏上之心、忠誠之念的驕兵,陡然裁撤勢必激起大亂,以中樞財賦供養更是無底洞。但也正是因為他們是從底層上來的,就沒有了政治侵略性,他們唯一的要求是物質上的吃飽穿暖,因此唐政權可以利用藩鎮,對各地方進行制衡。


趣談秘聞野史


安史之亂

(公元755一763年 )

唐玄宗統治前期,在邊境一些重要地區,設置管轄幾個州的軍鎮,又稱藩鎮,主將叫做節度使。節度使不但拿握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非常大。

那時候,有個胡人,叫安祿山。他用獻媚、賄賂等手段,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節度史,管轄今 河北、山西、遼寧一帶。他看到唐朝內地兵力空虛,唐玄宗不 理政事,沉溺聲色,宰相楊國忠結黨營私,賄賂公行,因此就積貯糧食兵器,陰謀奪取唐朝的天下。

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市)起兵,發動叛亂 戰爭。他率領十五萬軍隊,南下攻陷洛陽,接著又派軍攻陷長 安。叛軍一路燒殺槍掠,攻進長安後更大搶三天。叛軍的殘暴行為,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各地人民紛紛起來抗擊叛 軍。安祿山不久因內部分裂被殺死。但他的郃將史思明又繼 之而起,成為叛軍首領。後來史思明也因內部分裂被殺死。當時,唐朝依靠郭予儀、李光弼等將領,並且借來回紇兵,方才 平定叛亂。這場叛亂歷時八年,歷史上稱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黃河中下輝一帶, 人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唐朝經過這次戰亂, 也由強盛轉向衰落。各地的節度使乘機擴大自己的軍隊和地 盤,逐漸發展成為潘鎮割據勢力。


幽奇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藩鎮成因由來已久,唐朝的建立就是源於藩鎮基礎之上。隋朝末年,群雄並起,李淵長安稱帝時,全國的藩鎮割據已經形成,不過當時還沒有藩鎮之個概念,而是以軍事集團相稱。唐朝建立後,李淵集團經七年時間,先後滅掉李軌、薛舉、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竇建德等軍事集團,完成全國統一大業。


唐朝統一以後,歷史直接過渡到貞觀年間,由於李世民的個人能力比較突出,中央集權相對完善。而李唐宗室並沒有實權,所以整日無所事事,熱衷於爭權奪利。李治繼位後,原來效忠於唐朝的勢力集團逐漸瓦解,而李唐宗室在武則天的打壓下已經羸弱不堪。所以到中宗即位後不得不在全國設立節度使,下放權力,以維護唐朝政權的穩定。於是節度使逐漸蛻變成集行政、財政、軍事大權於一身的最高長官。

唐玄宗即位後,李唐宗室依然沒有做為,唐玄宗的三個兒子還被冤殺。相反,節度使越設越多,至天寶年間,全國共設了九道節度使,共領兵40萬,由此埋下了藩鎮坐大的禍根。而李林甫把持朝政後,不但排擠打壓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當李林甫成功的將四方節度使王忠嗣陷害後,又趁勢崛起了三方節度使安祿山。李林甫為了制衡楊國忠,不斷的在玄宗面前美化安祿山,而安祿山又極善鑽營,不費吹灰之力就將玄宗皇帝哄的團團轉。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矛盾白熱化,而此時安祿山的勢力已經水到渠成,所以決定起兵造反。雖然安史之亂最終平定,但是經歷了八年戰亂洗禮,唐朝極盛轉衰,朝廷權威下降,此時重新洗牌的藩鎮勢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歷史彷彿回到了周天子時代。安史之亂之前的藩鎮在名義上還服從朝廷調遣,而之後的藩鎮對朝廷號令已經置若罔聞。代宗、德宗朝都施行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但成效甚微。於是到了唐憲宗時期,朝廷不得不派兵征討與長安一牆之隔的淮西藩鎮,以解除對朝廷的威脅。

縱觀唐朝歷史,藩鎮的形成和唐朝自身的制度有很大關係,因為自家人得不到重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所以只能將精力消耗在權力的爭奪上,從而使李唐宗室力量在內鬥中不斷的消磨瓦解。此消彼長,而外人迎來了難得的坐大機遇。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肇始於安史之亂,但並非成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在公元763年被平定,而唐末的藩鎮割據形成,至少得到100年後,隨著唐朝控制力的越發衰弱,這是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安史之亂只是一個開端而已。

一、安史之亂是藩鎮割據的開端,但並非是源頭

唐朝建立後,經歷太宗、高宗等朝,國土面積不斷擴大,到唐玄宗時期,為了鎮守的邊疆的需要,設立了天寶十節度,這可以說是藩鎮割據的源頭。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十節度兵力強大,自主性強,一旦中央對其失去控制,割據就會形成。

唐玄宗晚年,對邊境擴張越發感興趣,對邊將的控制也越來越虛弱,爆發叛亂和割據這是遲早的事兒,安祿山就冒了出來。事實上,安史之亂前,由安祿山掌控的范陽、平盧二鎮已經有相對獨立的傾向,這二鎮的許多官員都是安祿山推薦任命,大將都是出於安祿山的提拔,其所控制的軍隊也越來越只聽安祿山的號令。

不光是安祿山如此,當時的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也有類似的權力,個別藩鎮具備割據的條件已經形成了。

二、由安史之亂而衍生出來的河北三鎮,是藩鎮割據的始作俑者。

公元763年,隨著史朝義自殺,頭顱被李懷仙割下送往朝廷,安史之亂結束了。史書上描述,負責平定叛亂的僕固懷恩因為懷疑不可告人的私心,請求唐朝政府寬恕安史之亂投降的叛將,將他們任命為實際控制區域的節度使,於是幾乎獨立的河北三鎮產生了。最初的河北三鎮是田承嗣控制的魏博鎮、張忠志(又名李寶臣)控制的成德鎮以及上面提到的李懷仙控制的盧龍鎮(又名范陽,盧龍是軍名)。其實不止這三鎮,當時還有薛嵩的昭義鎮(此時在相衛,後來昭義軍駐地遷徙到澤潞),以及平盧鎮。

這幾家諸侯,尤其是魏博、成德、盧龍、平盧四家,是藩鎮割據的始作俑者。當時這四鎮極為強大,黃河以北以及如今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幾乎都不受唐朝廷所控制。

三、以河北三鎮為模板,越來越多的野心家想要割據

唐德宗時期,因為強行壓制河北三鎮(另加平盧鎮),德宗招到了慘痛的失敗,更因為諸多原因激起了朱泚等人造反,唐德宗被迫出奔。德宗後期逐漸對藩鎮縱容起來。在那些年中,為了對抗河北三鎮以及為了保護唐朝關中漕運生命線等原因,一些新的藩鎮被設立,這些藩鎮原本都是服從唐朝統治的,並非是割據勢力。但是因為唐朝的縱容與無力,這些藩鎮也逐漸萌生出野心來,有些人也冒出和河北三鎮一樣的想法來。

這裡面既有明著乾的,譬如淮西鎮的屢次叛亂,也有暗著乾的,譬如韋皋在西川,直到他死都牢牢掌控藩鎮權力,相當於小王國。

對這些藩鎮下面的官兵來說,擁護一個新的鎮將,也就能得到更大更多的好處,於是很多地方爆發了藩鎮官兵自立節度使或者驅逐節度使的事情,對於這些情況,唐朝不得不表示同意,更加深了藩鎮的獨立性。也就是說,藩鎮的節度使是藩鎮下面官兵所立的,唐廷不過順勢任命而已。

四、唐憲宗平定淮西,短暫實現表面統一,隨即迅速回到原狀

唐憲宗的中興極為短暫,可以看出藩鎮半獨立、甚至獨立,即便在明君憲宗時期也成為了一種習慣。憲宗一死,各藩鎮就又回覆了原狀。

五、唐宣宗死後,天下亂局已成,黃巢一起,各藩鎮紛紛獨立

唐宣宗的統治是唐朝最後的穩定期,他剛剛一死,就爆發了浙江和徐州的叛亂,天下鬧哄哄的。到唐僖宗繼位初年,終於爆發了黃巢起義。黃巢徹底攪亂唐朝最後的控制力,讓本就享有半獨立性質的藩鎮完全獨立,而後天下大亂,諸侯交兵,類同戰國,最後屬於唐朝控制的那些藩鎮也不聽朝廷的了,於是藩鎮割據便完全形成了。


星火辰


原因有四個。

一是時間久。

安史之亂前前後後,用了八年時間,且這八年之間,唐朝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代人的努力。對於古代來講,八年時間三代人,相當於政治體系發生了崩盤,而後來的唐朝皇帝,又沒有出現一個像漢武帝那樣雄才大略的人物,局勢只會越來越差。

二是地域。

安史之亂的爆發點以及戰鬥地點,都是北方的雄關重鎮,這些地方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收復之後,國家為了穩定,得耗費大量錢財,財政吃緊。

同時暴亂髮生後,有錢有勢的人,會舉家遷徙,唐朝的經濟中心,從北往南,發生了偏移。

三是不信任。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雖然派了兵馬去鎮壓,但是大將身邊,都有個太監作為監軍,這讓將領們怎麼想?信任是相互的,皇帝不信任將領,將領絕對會留一手,一旦留了一手,雙方就會有隔閡,對於將領來說,反正是打工,為什麼不給自己打工呢?

四是皇帝本身。

洛陽潼關等重鎮被攻破後,唐玄宗想都沒有想,直接跑了。皇帝帶頭跑,這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安祿山史思明等人,絕對會製造不利於皇帝的言論。

而且,平定安史之亂,皇帝都沒怎麼出馬,用的是藩鎮去打藩鎮,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大家都懂,真正替皇室賣命的,會有多少呢?


西遊言己


形成

(1)藩鎮的設立。

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討平了東、西突厥、吐谷渾等,使盛唐建立了一個極為遼闊的邊境。唐睿宗時期,朝廷為了加強對邊地的統治,防範吐蕃、回紇的進擾,開始派節度使領兵屯邊。這些節度使及其軍隊,稱為“藩鎮”或“方鎮”。藩是保衛,鎮指軍鎮。

(2)兩次割據

兩次割據戰爭影響極大,黃河流域遭受嚴重破壞,第二次尤為慘烈。南方在第二次割據戰爭中,也遭受破壞,只是比北方少的多。

1. 第一次自安史之亂時開始。形成的原因是內附諸部落結成反唐聯盟。安史之亂(755-762)後,節度使為了維持割據,大肆擴軍,並選精勇組成“牙兵”。德宗與憲宗時發生了四鎮之亂、淮西之亂,並被相繼平息。從此陷於藩鎮六十餘年的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又歸唐朝廷所轄。唐王朝得到暫時的統一,但藩鎮的實權並沒有多少根本的改變。割據的源頭並沒有消除,元和15年(公元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河朔三鎮再叛,藩鎮林立的局面此後一直延續到唐亡為止。

2. 第二次自僖宗朝黃巢起義(875-)失敗時開始,形成的原因是起義軍被反動武力壓倒,不能成為統一全國的力量,各個割據者得以毫無制約的進行混戰。一些靠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的軍閥乘機擴充勢力,割地稱雄。唐末的皇帝成為各派政治勢力爭權的工具。軍閥經過互相廝殺,也只剩十幾個了,其中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勢力最大。他們在軍事上互相排擠,政治上又力圖操縱中央政權,號令全國。而在中央政府內部,宦官和

第 1 頁共5 頁

朝臣又分別勾結藩鎮為外援,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十分激烈。公元907年,朱全忠終於篡唐自立,建立後梁,唐以290年而亡。

原因

一、藩鎮割據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經濟條件、經濟基礎、軍事力量和外界條件。

(1)經濟條件:均田制破壞,庶族地主興起,成為封建社會後期的主要力量。

開元、天寶以來,打破了封建以前的封建等級限制,皇室、貴族、官僚、僧侶和富豪無視政府的均田法令,“比置莊田,恣行兼併”,地主土地私有制有了很大的發展。皇室、貴族官吏憑藉政治特權,以借荒、置牧、包佃的名義佔奪民田。思想上,隋唐時代,佛教與道教都有所發展,特別是佛教更為興盛。僧侶們佔據了大量的土地,成為特權階級。封建商人和一般地主則更多地用買賣方式無限制的兼併土地。這樣,土地迅速地向不同身份的地主手裡集中,使得官僚貴族佔有大部分土地的同時,庶族地主也在急劇地擴展土地。

唐朝的藩鎮鎮帥中,有蕃將,也有漢將。這裡的“蕃將”與唐初不同,唐初的蕃將如何史那大奈、契芘何力等人都是歸附的少數民族貴族。而安史之亂前後的蕃將則是少數民族中的寒微部民或賤民,如哥舒翰、安祿山、史思明、田承嗣、李寶臣等。“漢將”也是出生寒微的軍人如郭子儀、李晟等。鎮帥如此,其部將也是基本如此。至於藩鎮幕僚,則多屬庶族士人,如安祿山的謀士嚴莊、高尚等。同時,各地藩鎮與富商大賈結下千絲萬縷的關係。

藩鎮是庶族地主勢力發展的表現,各藩鎮節度使為了保持和鞏固本鎮大土地所有者或大莊主的利益是藩鎮出現的主要經濟原因。可見,均田制的破壞使得長期以來把持政局的門閥大族階層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會後期的主要力量。這為藩鎮割據創造了有利的經濟條件。

(2)經濟基礎:均田制破壞,租佃制發展,使庶族地主的經濟實力增強,直接影響了唐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統治力量。

隨著土地兼併的嚴重化,人民流離現象頻繁,最終導致了府兵制的崩潰。大批的均田農民成為流民,他們被迫成為莊田主的租佃農。不僅要向莊主繳納租賦,還得為莊田主服各種雜役,進行無償的勞動。莊田經濟的發展,使庶族地主的經濟實力增強。大莊主擁有大量財富,並招收流亡的農民到其莊田內勞作,直接影響了唐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使其不得不依靠地方。於是造成了地方勢力的強大,各藩鎮節度使獨佔本鎮財賦不入於朝廷。結果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統治力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3)軍事力量:府兵制崩潰,募兵制發展,節度使集財政、軍事、行政於一身,成為獨霸一方的封建軍閥,擁有與中央抗衡的軍事實力。

唐玄宗時期,由於土地兼併和人口的增長,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均田制的破壞使失去土地的農民無力再充當需要自備糧草裝備的府兵,於是募兵制發展起來。招募職業兵戍邊,以節度使統領。長期戍邊,不再更代。當時應募的士兵多是小販、無賴等亡命之徒,根本不接受軍事訓練,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歸附唐政權的各少數民族的人民,唐政府開始大量任用少數民族人為邊帥,率精兵守邊防。少數民族與漢人相互歧視,節度使利用民族矛盾,減弱與中央的直屬關係。加之蕃將集權於一身,遂擁兵自重,欲脫離中央自立。

(4)外界條件:玄宗時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問題。東北的奚族和契丹漸漸強大,經常對唐進行騷擾;西域的大食有東侵動向;南面的南詔數敗唐軍;西面崛起一個強大的吐蕃,直接威脅長安的安全。所以,需要在邊疆地區佈置重兵。可是府兵制的破壞使各軍府無兵可派,無奈之下,只好變府兵制為募兵制。

二、唐中央政府的腐化助長了藩鎮割據的形成。

(1)政治腐化:自玄宗後期開始每況愈下。

1.聲色犬馬。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集團認為“承平日久”,不再重視立綱陳紀。天寶年間,唐玄宗從此不再過問政事,只想安享逸樂,尤其是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是專以聲色自娛。為了滿足楊貴妃的奢欲,營建宮室,賞賜無度,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各地藩鎮節度使投其所好,密謀發展。如胡人安祿山,得玄宗賞識,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有實力反叛。

2.奸臣當道。玄宗後期,相繼掌握宰相實權的李林甫和楊國忠都是奸邪小人。李林甫忌賢妒能,“口蜜腹劍”,閉塞言路,專權達十九年之久。楊國忠除做宰相外,還兼領四十餘職,整天發號施令,胡亂處理政事,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唐初本以文臣主邊事,但李林甫、楊國忠執政後,改用蕃族寒人,提拔蕃將為節度使,邊鎮的軍事不斷增強。胡人安祿山兼河東、范陽、平盧節度使,兵力達18萬之多。

3.宦官專權。玄宗以來,宦官內掌禁軍,外為監軍,破壞法紀。加之藩鎮與宦官勾結,使藩鎮有時間和空間發展勢力,逐漸與中央相抗衡。

4. 朋黨之爭。朝臣爭權奪利,不惜與藩鎮相勾結,打壓異己勢力。

5. 吏治腐化。玄宗後期開始,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唐中央政府權力下跌,政治更加殘暴,統治者生活糜爛,官吏貪汙成風,人民負擔著繁重的徭役賦稅,人民起義不斷髮生,中央政府難以維持對地方的有力統治,上層建築搖搖欲墜,逐漸失去了遏制藩鎮的能力。

(2)決策失誤:募兵制實施的不得已和節度使任命的不合理。

玄宗(712~756)時期﹐均田制瓦解,建立於其基礎上的府兵制亦隨之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這樣一來,原來只管軍事的節度使,逐漸把轄區內的軍事、財政、民政大權集於一身,成為獨霸一方的封建軍閥。

(3)外重內輕。當時承平日久,很多人以為內地可以取消兵備;朝廷還禁止民間收藏武器。京師等於無兵,猛將精兵都聚集在邊鎮上,內外失去平衡。當時全國有57萬軍隊,其中有49萬部署在邊疆地區,為節度使所控制,中央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8萬人左右,局勢由原來的內重外輕變為外重內輕。而且,中央禁軍多是僱來湊數的商販、遊民、富家子弟,不禁訓練,根本不能打仗。在這種內輕外重的畸形局面下,藩鎮割據已是不可避免了。

三、安史之亂是唐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藩鎮割據形成的導火索。

安史之亂平息後,藩鎮數量激增。當時眾多在平叛過程中立有戰功的將領需要封賞,於是朝廷任命了一批節度使。這樣委任的節度使很多,以致“方鎮相望於內地”。同時一些已經歸順的安史舊將需要安置。朝廷擔心他們降而復叛、戰端重開,因而對他們採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鎮(即黃河以北三鎮,包括魏博、成德、幽州)安置他們,任其為節度使。以後,在山東、河南、江淮、關中等地都設有節度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河朔(北)三鎮”節度使分別是盧龍李懷仙、魏博田承嗣、承德李寶臣。

唐朝無力徹底消滅“安史”餘部,將這些反覆亂臣、悍將安插在朝廷鞭長莫及的河朔三鎮,並委以節度使重任,後患無窮。他們在境內任意擴充軍隊,任命官吏,徵收賦稅。不向朝廷報戶口,不讓朝廷在其轄區委派官吏,徵收賦稅。河朔三鎮迅速坐大,擁有跟朝廷抗衡的實力。德宗、憲宗時期,藩鎮叛亂嚴重,中央傾全力平反,憲宗以後,藩鎮重新崛起反叛,中央無力平反,只得承認既成事實。

於是,安史之亂後出現了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藩鎮割據局面。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翠盧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

當史朝義敗退時,僕固懷恩追擊。

僕固懷恩為了私結黨羽,有意保存舊部實力,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

田承嗣據魏博、張忠志據成德、李懷仙據幽州,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大權集於一身。

其他地區,如淄青李正已,宣武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各自割據,大唐走向衰亡。


凌塔太守


首先,咱們先縷一縷為什莫唐朝要設立那個藩鎮的制度。唐朝中期,府兵制已經遭到了徹底地破壞,無奈的唐王朝只能另外找到一種制度,這就是當時唐朝當時的情況。所以當時的

募兵制就在唐朝出現。

為什莫反正出現呢?這既涉及到當時唐朝的情況。當唐朝攻滅眾多隋末割據勢力,統一之後,又逐步攻滅突厥國、吐谷渾國、西域諸國、薛延陀國、百濟、高句麗等國家,擴張佔據廣大疆域,還打敗吐蕃、松外諸蠻、契丹、奚等等,吐蕃稱臣於唐朝,松外諸蠻、契丹、奚等勢力歸降於唐朝。但是在唐高宗時期,吐蕃崛起,就和唐朝當時發動了許多戰爭。
從唐高宗中期開始,雙方頻繁發生交戰。到了武則天時期,後突厥復辟。唐玄宗好大喜功,邊將無不以拓疆開土來封官發財。由此,唐朝與吐蕃頻繁發生交戰,另外,當時唐朝又要擴張領土,旁邊又有一些比較強大的鄰居,所以當時的

唐睿宗就在當時的全國設立了大節度使,來常年在領地鎮守,來抵禦敵人。



當是其實在整個唐朝中後期當時的唐朝的藩鎮並不是許多許多都割據朝廷的,(只有當時的淮河上面的三個藩鎮。)而且當時的唐王朝就是靠當時的藩鎮節度使來拯救的,所以當時就只能繼續封藩鎮節度使(

因為當時的他們手裡有兵,而且極有可能不停朝廷指揮,為避免當時造成比較大的叛亂,唐王朝只能選擇封賞。)當時的節度使就是一個土皇帝,因為皇帝把當時他們藩鎮的經濟大權都交給他們了,所以藩鎮割據是個必然情況,也是當時唐朝軍事變革的必要結果。

歡迎評論,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