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凶嗎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公元前180年九月,剛剛血洗了外戚呂氏的異姓功臣周勃等人向遠在代國的代王劉恆發去邀請,邀請他進京繼承大統,當國主政,是為孝文帝。劉恆入京的三個月後,公元前179年正月,在周勃等人的建議下頒佈了冊立太子的詔書,庶長子劉啟被宣佈為嗣君人選。

這一段短暫而迅速的建儲歷史為後人留下了諸多疑點:

其一,孝文帝本來有四位嫡子,論成為嗣君的資格都在劉啟之前。可這四位嫡子在孝文帝登基的頭三個月裡相繼病故,這麼罕見的突發狀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很難用大規模傳染病的流行來解釋,因為孝文帝的四位庶子在這期間都毫髮無傷。病死之說究竟是否可信呢?

其二,孝文帝即位前,同原配妻子感情冷淡,可在這樣的狀況下文帝卻不斷與她行房生子,終於生下了四位嫡子,文帝的感情生活為何扭曲至此?

其三,即位三月,四子病故。接連遭遇沉重的打擊,孝文帝為何還要急急忙忙宣佈立儲,難道他不怕劉啟成為下一個被病魔找上的不幸者嗎?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孝文帝故去的那位原配夫人(因為她生前的名分是代王劉恆的王后,我們在此不妨稱她為“代後”)姓甚名誰?有著怎樣的家世背景?傳世文獻中沒有一字記載。而她那四個不幸夭折的兒子,也沒有哪位史家說明他們死亡的具體原因。

所以,當我們今天試圖去回答那些疑問——四位皇子為何在短短三個月內相繼殞命?孝文帝與代後的夫妻關係為何冷淡?周勃等政變功臣為何急急建議孝文帝儘早立儲?

我們手裡沒有任何直接的史料記載可資依靠。我們只能在若干旁證的指引下做出帶有假設性的推斷,同時耐心等待後續可能發現的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資料來證明或者證偽這個假設。

我個人想在此提出的這個大膽的假設是,孝文帝的那位原配代後可能出自呂氏,換句話說,就是高後呂雉的孃家人。根據《史記》所載,高皇帝劉邦一共有8個兒子:

高帝八男:長庶齊悼惠王肥;次孝惠,呂后子;次戚夫人子趙隱王如意;次代王恆,已立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呂太后時徙為趙共王;次淮陽王友,呂太后時徙為趙幽王;次淮南厲王長;次燕王建。

——《史記·高祖本紀》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這8個兒子當中,只有次子劉盈也就是孝惠帝是呂后的嫡出,其餘諸位皇子都是劉邦那些有名分或沒名分的小老婆生的。劉邦在世的時候,將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部分歸結於不封宗親子弟、無以鎮撫天下。

懲於前鑑,自公元前201年起,除孝惠帝之外的七個庶子先後被劉邦封到各地為王。

漢朝幅員遼闊,而劉邦子嗣又少,所以諸位藩王的封地都大得驚人。劉邦去世後,臨朝稱制的呂后生怕這些同姓藩王們覬覦王座,威脅新君,於是絞盡腦汁地想出各種手段來控扼藩國勢力。

這其中首當其衝的是孝惠帝的庶長兄齊王劉肥。劉肥的封國下轄七十餘城,號稱“東秦”,隱然與坐鎮關中的大漢天子分庭抗禮。

為了削弱齊王的力量,公元前193年,呂后藉齊王劉肥朝覲之機,迫使他主動獻出城陽郡作為親生女兒魯元公主的湯沐邑;6年後,到公元前187年,呂后封自己的孃家侄子呂臺為呂王,又從齊國劃出了濟南郡成立呂國;又過了沒多久,呂后的侄女婿營陵侯劉澤也獲王爵,而這一次,劉澤這個琅琊王裂地而封,割走的還是齊國的地盤——琅琊郡。

把齊國肢解為四,呂后仍不放心。齊王劉肥去世後,雖然嫡子劉襄繼承了王位,可是兩個庶子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卻被呂后以“入侍”的名義召到身邊管束了起來,劉章還被迫娶了呂祿的女兒(也就是呂后的侄孫女)為妻。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長兄劉肥以下,趙隱王如意因為仗恃母戚夫人受到劉邦的寵幸,高帝一朝曾屢次威脅孝惠帝劉盈的太子地位。高帝駕崩,呂后當國,戚夫人和如意都遭到了呂后的瘋狂報復,先後慘死。如意死後,呂后又相繼將淮陽王劉友、梁王劉恢徙為趙王,並強迫他們聘娶呂姓王后。二王對此心懷牴觸,結果是劉友幽死,劉恢自殺。

至於劉邦的幼子燕靈王劉建,公元前181年薨逝的時候,呂后命人鴆殺了他的庶子,絕了劉建的血脈。絕嗣之後,劉建曾經的封國燕國便被呂后轉給了侄孫呂通。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這樣一算下來,高皇帝的7位庶子中,倖免於呂后荼毒的就剩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了。呂后對劉長的寬容不難理解,因為劉長雖然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卻是她一手養大的。《史記》說:

厲王(劉長)蚤失母,常附呂后,孝惠、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害。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可史籍中沒有任何呂后對代王劉恆採取措施的記載,這是令人生疑的。或許有人會舉出《史記·外戚世家》中的這段故事來進行反駁: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

——《史記·外戚世家》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劉恆的母親薄姬本是蠶室女工,身份微賤。當年,高皇帝劉邦只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臨幸過薄姬一次,遂生下了劉恆。薄姬既不受高帝寵幸,代國又僻處北疆,呂后或者因此便不把代王母子放在眼裡。

劉邦駕崩,別的嬪妃都被幽禁了起來。呂后唯獨對薄姬網開一面,讓她跟隨劉恆前往封國,母子團聚,這不正說明呂后對代王的警惕性不高嗎?

事實上,這是枉顧歷史事實的臆測。《史記》明確記載,呂后至少兩度試圖插手代國事務。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82年呂產封王之前:

太后春秋長,諸呂弱。太后欲立呂產為呂王,王代

——《史記·荊燕世家》

第二次則是在公元前181年第三任趙王劉恢自殺之後:

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代王謝,願守代邊。

——《史記·呂后本紀》

顯然,呂后並沒有因為代國偏遠,其母微賤便“遺忘”了劉恆。既然對其餘諸王遍施雷霆手段,呂后沒道理不在劉恆身邊插針。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呂后第二次動劉恆的心思是要徙他為趙王。

要知道劉恆之前的兩任趙王劉友和劉恢都被迫娶了呂姓王后,照此推論,代王劉恆身邊那位不知名的代後恐怕也會是呂姓。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但呂后將身邊的宮女賜予劉恆,這卻是《史記》中明文記載的事實:

竇太后,趙之清河觀津人也。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

——《史記·外戚世家》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孝景帝劉啟的母親竇姬原本就是呂太后身邊的宮女,被呂后所賜,前往代國。不但代國,其餘各國諸侯也都得到了呂后類似的賞賜。對劉友、劉恢兩位娶了呂姓王后的趙王,《史記》並沒有記載他們聘娶王后的具體時間。

我個人的推測很可能就是在這次分賜宮人之時——讓這些宮女作為陪嫁隨同王后前往藩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代王劉恆會不會也“享受”了與劉友、劉恢相同的待遇,娶了代後呂氏呢?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如果代後出自呂氏的假設成立,我們就不難理解她和劉恆間扭曲的夫妻關係了代後既是呂太后遙控藩王的馬前卒,劉恆當然會對她心生反感,就像劉友、劉恢兩位諸侯王一樣

可劉友、劉恢兄弟不得善終,死也就死在“心生反感”四個字上:

七年正月,太后召趙王友。友以諸呂女為受後,弗愛,愛他姬,諸呂女妒,怒去,讒之於太后,誣以罪過,(中略)丁丑,趙王幽死,以民禮葬之長安民冢次。

二月,徙梁王恢為趙王。梁王恢之徙王趙,心懷不樂。太后以呂產女為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呂,擅權,微伺趙王,趙王不得自恣。王有所愛姬,王后使人酖殺之。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王悲,六月即自殺。太后聞之,以為王用婦人棄宗廟禮,廢其嗣。

——《史記·呂后本紀》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這些呂姓王后就是高後呂雉埋在藩王們枕頭邊兒上的眼線,得罪她們等於直接挑戰高後呂雉的權威。想當年從龍踐祚的異姓諸侯如韓信、彭越是何等英雄,尚且逃不過呂后的屠刀,這些乳臭未乾的劉姓藩王在呂后跟前兒又哪兒有還手之力?

劉友、劉恢就因為不能忍,才在呂姓王后的諂妒中傷下死於非命,那代王劉恆呢?或許正是鑑於前轍,他才強壓住內心的厭惡,與代後維持了表面的和氣。於是乎我們就看到了司馬遷描述的這種怪象:劉恆鍾情的是竇姬,卻與代後生下了4位王子。

這種尷尬的局面到公元前180年,因為高後呂雉的駕崩而被徹底打破了。《呂后本紀》載:

朱虛侯已殺產,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朱虛侯欲奪節信,謁者不肯,朱虛侯則從與載,因節信馳走,斬長樂衛尉呂更始。還,馳入北軍,報太尉。太尉起,拜賀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嬃。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偃。

——《史記·呂后本紀》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周勃、陳平聯合朱虛侯劉章發動政變,誅滅諸呂。凡與呂氏有血緣關係的人在這次大屠殺中無一倖免,包括高後呂雉的外孫魯王張偃,儘管他並不姓呂。

呂氏族滅之後,政變功臣們開始商議推選新君,而推選新君的首要標準就是他不能有一個像呂家那麼厲害的外戚。也正是這個標準否決了提名齊王劉襄和淮南王劉長繼位的建議:

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史記·呂后本紀》

我們可以推想,假設代王劉恆的原配王后姓呂,披著這層關係,政變功臣們斷不可能邀請他進京繼位。而事情的發展就是這麼巧合,司馬遷在《外戚世家》中說:

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

——《史記·外戚世家》

就在代王劉恆受邀進京之前,代後去世了。這不免讓人猜疑,她的死究竟是自然死亡呢,還是劉恆為了爭取繼位的機會,自行動手解決了這個障礙。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代後如果出自呂家,劉恆要掃除她並不難。可是代後生下的四個兒子該怎麼處置,這個問題卻非常棘手。

這四個孩子的死亡時間都在公元前180年九月到公元前179年正月之間,也就是劉恆抵達京師長安的頭三個月裡。巧的是,這與政變功臣們殺死孝惠帝的諸位庶子的時間是重合的:

代王即夕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夜,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代王立為天子。

——《史記·呂后本紀》

對那些同呂家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政變功臣們的態度堅決而冷酷:斬草除根,永絕後患。就算以皇帝的名義也無法為他們提供有力的庇護。

要是照此推論下去,公元前179年周勃等人建議孝文帝立儲的舉動恐怕就不是為了預防“繼嗣不明之禍”,而是間接逼宮,催促孝文帝處決代後的四個兒子。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我之所以做出這樣大膽的推斷,是因為此後孝文帝與政變首席功臣周勃的關係變得異常緊張。周勃本是親手將孝文帝劉恆扶上龍座的人,文帝登基後也順理成章地坐上了首相之位。

可文帝元年和二年,周勃兩度拜相又兩度罷免,在任時間最長不過一年,而每次罷相都與孝文帝有直接關係。尤其是第二次罷相,孝文帝刻意打壓周勃的意圖表現得相當露骨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復以絳侯勃為丞相。上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驩欣,靡有遺德。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馴其民。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上曰:“前日詔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絳侯勃免丞相就國。

——《史記·孝文本紀》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月頒佈的那份詔旨中明明說道只有那些並未在京任職的閒散列侯才應遣返封國,不得留居長安。絳侯周勃是現任宰相,履職才不過10個月,根本不在詔旨劃定的之國範圍當中,文帝為什麼偏偏拿他扎筏子,點名讓他罷相之國呢?更不可思議的是周勃罷相之後的所作所為

歲餘,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

——《史記·絳侯世家》

周勃兩次任相期間,《史記》並未記載他有重大的工作過失。如果說這段時間裡周勃和孝文帝發生過什麼正面衝突的話,那只有一件,就是周勃聯合列侯功臣向孝文帝施壓,迫使他貶黜了制定“列侯之國”政策的賈誼:

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髮之。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

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賈誼遠謫,周勃罷相,雙方鬧了個兩敗俱傷。我們可以將罷相視為孝文帝對周勃的報復,報復他施壓皇帝、貶謫賈誼。

但周勃罷相之後還像驚弓之鳥一樣,每天擔驚受怕,被甲執兵,以為孝文帝隨時會要他的命,這就不好用貶謫賈誼的事兒來解釋了:回到封國的周勃已經失去了影響朝政、掣肘皇權的能力,孝文帝還有什麼理由非殺他不可呢?

因此我很懷疑,周勃和孝文帝之間最深的那道樑子就是公元前179年正月政變功臣們向文帝提出的立儲建議。功臣們建議文帝儘早立儲,提出的太子人選卻是庶長子劉啟,這等於暗示孝文帝:代後所生的四位嫡子不能再保。而文帝最終選擇了妥協,四位皇子先後隕命。

《史記·外戚世家》說:“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這“病死”二字怕是春秋筆法,為尊者諱,所要掩蓋的正是文帝與四子間父子相殘的血淋淋的事實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漢文帝的後宮疑案:被人稱頌的西漢明君,會是拋妻殺子的元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