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討伐東吳的是諸葛亮,劉備留守後方,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姒莞萱


《三國演義》中,劉備稱漢中王后,降下天子第一詔,起傾國之力伐吳,但遇到了運籌帷幄的陸遜,劉備的七十五萬兵(正史上約五萬兵力)只剩下百餘人逃回白帝城,成為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又一“以多敗少”戰爭。但如果換作諸葛亮,小廊認為這場戰爭陸遜贏的可能性不大,但反過來講諸葛亮不會選擇獲勝,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劉備優勢何在,又為何而敗

談陸遜有沒有機會戰勝諸葛亮,不妨先看看劉備指揮的戰爭的前因後果。即為何而輸,諸葛亮會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這次劉備的兵力充足,劉備為報兄弟之仇,幾乎聚集了全國的精悍兵力,這些兵力佔全國人口比例也比較多,所以此時兵力強大,兵鋒正盛。而與此同時吳國方面並不想打,一開始還派代表前往蜀國求和,求和無解才被迫進行戰略防禦。這原本是一個好的兆頭。

但為何失敗呢?


其一,內部不團結。首先我們能看到當時劉備下令攻打吳國,諸葛亮反對,趙雲反對,文武百官也多有反對。他們都是蜀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是否伐吳出現了分歧,這不免使蜀國上下不一心,必將削弱蜀國的凝聚力。同時內部不和諧很容易造成產生矛盾,矛盾一旦激化,可能會出現不可設想的後果。

此為趙雲諫言: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囊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

其二,出師無名。劉備早在開始時,就喊出了興復漢室的口號,前期也一直積極討伐曹操,來踐行他的口號。但此時,曹丕逼獻帝交出政權,皇帝位置交由曹丕來做。按理說劉備應該氣憤不已,揮師北上,推翻曹魏政權。但此時劉備只停留在兄弟情誼上,只是劍指吳國,一門心思的找孫權報仇。天下人向漢才跟隨劉備,但劉備所作所為又不把扶漢放在第一位。在道義上、名聲上很容易喪失主動性。


其三,驕傲,不懂兵法。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劉備輸的根本原因大抵在此。話說劉備一路過關斬將,早早就收回一部分領土。陸遜見對方兵鋒正盛,直接採取了戰略防禦而非正面攻擊。後採取驕兵策略,讓劉備很容易就獲得勝利,讓劉備軍驕傲自滿。而後又進行防禦,避而不出,任劉備軍叫罵都不出戰,這樣方法故意拖延劉備軍力。征戰無果後,劉備採取了縱兵八百餘里的方略。時逢天氣炎熱一把大火燒的兵馬盡失。

此為劉備對屬下言:朕用兵老矣,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

諸葛亮難犯劉備所犯下錯誤

假如劉備坐鎮後方派諸葛亮前去出戰,又會出現什麼呢?

可以知道諸葛亮作為“後勤一把手”,肯定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陸遜可以使報仇心切的劉備喪失理性,但諸葛亮不會被陸遜驕兵政策迷惑,更會分析天氣炎熱,不宜在樹林駐軍,就不會出現“縱橫八百餘里軍隊”被火燒的局面。劉備大軍被火燒是關鍵的制敗點,而陸遜所贏也在於此。但這一招對諸葛亮沒有用,而沒有“火燒連營”這一戰,陸遜獲勝的可能就變得異常艱難,面對諸葛亮獲勝可能就變得微乎其微。



諸葛亮又會有何作為

但我想諸葛亮並不會為獲勝甘願犧牲大部分兵力。原因在於諸葛亮出山之時有《隆中對》一篇,其中便說到結好孫權,征討漢賊。也就是說諸葛亮不會將滅吳放在第一位。所以諸葛亮不會像劉備一樣瘋狂出軍。

而陸遜呢?

我認為陸遜這場戰役特別想打,我們能知道陸遜就是通過這場戰役奠定自己的實力,反過來說,陸遜沒有這場戰爭仍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卒子,所以說陸遜肯定想打,以此表現自己。

一個想打,一個不想打。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一個字“拖”。派諸葛亮前去出戰,這場戰爭可能就會打得很久,可能會經歷一些小小的戰爭,但並不會動搖對方的真正實力。陸遜得不到半點好處,諸葛亮也不會吃虧。

可能諸葛亮領導的戰爭就會議和,最終不了了之。

總結

假如換作諸葛亮領導這次戰役,諸葛亮不會犯劉備所犯的錯誤。而諸葛亮、陸遜都不是省油的燈,所以這場戰役會持續很久。最終誰也撈不到半點好處。ps:(以上均為作者根據三國演義合理想象,會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史話長廊


十幾歲時,我喜歡關張趙馬黃,不服就幹!

二十幾歲時,我喜歡諸葛亮,我如此如此這般。

三十幾歲時,我不再喜歡諸葛亮,因為發現做事總是事後諸葛亮!

後來我更喜歡呂蒙鄧艾,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倆,但人的成長總是有過程的!



蕎麥花991


我們知道,在夷陵之戰裡,劉備七百里連營,被陸遜大敗,蜀國不僅丟了荊州,而且劉備、關羽、張飛連續死亡,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受命於危難之間。

那有些人不禁想問,如果去打東吳的是諸葛亮,而讓劉備坐鎮後方,那麼情況會不會不一樣?諸葛亮是不是能打敗陸遜?

那我們首先來看看,為什麼劉備會被陸遜打敗?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劉備過於衝動,也過於求勝,黃權曾經勸過劉備:我們打東吳,因為是沿長江順流而下,那麼容易進,但是回來卻不容易了,應該由黃權來擔任先鋒,以探東吳的虛實,但是劉備拒絕,他覺得這樣子太慢了。

為什麼夷陵為敗得那麼快,就是因為是主將敗了,所以兵敗如山倒,如果劉備採用了黃權的說法,那麼敗的只是先鋒,劉備還有一戰之力,而且還能弄清東吳的情況。

第二,劉備還得防曹魏,其實荊州之戰,就是前車之鑑,關羽就是受到了曹魏與東吳的夾擊,才會如此大敗的,那麼劉備也考慮到一點,也得派兵防曹魏,所以劉備讓黃權鎮江北,防曹魏。

第三,東吳的主將陸遜很年輕,沒有什麼名氣,關羽輕視陸遜,所以吃了大虧,劉備在陸遜面前再次吃大虧。

第四,就是劉備的佈陣問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七百里聯營,這個其實連曹丕都看出來了。

那我們來看看諸葛亮來的時候,會不一樣嗎?

是的,確實會不一樣,因為劉備出現的那幾個問題,諸葛亮比較理智,是不會發生的,但是諸葛亮會打敗陸遜嗎?

其實不會,因為諸葛亮根本沒打算跟陸遜打,他會採取跟東吳對峙的方法,看看東吳是否會讓一些東西,或者時間一久,不正面對決,劉備想清楚了,就招諸葛亮回去,本來蜀國打東吳是極不划算的行為,諸葛亮就是用拖字決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武廟十哲不是蓋的,完全不成問題。


歷史簡單說


如果是諸葛亮帶隊伐吳,肯定會被陸遜全殲,三國就提前結束了,劉備就是再愚蠢也不會把關係到蜀漢政權生死存亡的戰役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交給諸葛亮這樣的軍事菜鳥。

一,諸葛亮在此之前沒有經歷過任何軍事實踐,他加入劉備集團14年的時間,一直都是從事後勤保障,內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劉備不論是入川還是奪取漢中的重大戰役,軍事方面的參謀是龐統和法正,諸葛亮一直都是從事“調取賦稅以充軍實”的角色,

二,諸葛亮一直奉行討好孫權的思想,他哥哥諸葛瑾是協助呂蒙奪取荊州,殺害關羽的幫兇,並且在呂蒙死後,以綏南將軍,南郡太守的身份接替他駐節公安,鎮守荊州,作為陸遜的預備隊,併為陸遜的主力部隊提供後勤保障,劉備如果派諸葛亮帶隊伐吳,豈不是讓他們兄弟合謀,諸葛亮當時連兒子都沒有,也就是說一個人吃飽全家不俄,他在蜀漢可以說是無牽無掛,在這種情況下,別說諸葛亮沒有那個本事,即使是他真的像那些腦殘吹捧的那樣有通天徹地之能,神鬼莫測之機,他也必須要避嫌,而劉備更不會讓他來執掌兵權,如果他在前線帶兵投降孫權或者是被陸遜全殲,那麼蜀漢政權就徹底完了。

三,更重要的一點,荊州對於蜀吳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地方,蜀漢佔據荊州就處於東吳的上游,在地理上跟東吳共有長江天險,而在陸路又有伐吳的通道,東吳北有曹魏,西有劉備,東邊是大海,南面是不毛之地嶺南,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況且荊州是魚米之鄉,又有幾十萬人口,東吳如果不奪取荊州,遲早會被蜀漢壓制,而劉備也需要荊州這個地方,除了上述理由之外,劉備要伐魏就必須有荊州這個通道,有了荊州,除了可以就地獲得糧草物資,和可以從益州沿長江順流而下運兵運糧,比退著小車,挑著擔子翻越秦嶺容易的多。最重要的一點,蜀漢政權的骨幹力量都是荊州士族,比如,諸葛亮家族,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鄧芝,魏延,殷觀,伊籍等等都是荊州人,奪回荊州是他們共同的願望,那些叫囂劉備破壞諸葛亮的“孫劉聯盟”的沙比們,和認為劉備不應該伐吳的沙比們都醒醒吧。

我無意否認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重要性,《三國志》也評價諸葛亮為“肱骨之臣”,跟關羽,張飛,法正一樣都是蜀漢政權的核心骨幹,但是大家要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諸葛亮一直都不以軍事才能見長,他指揮的幾次軍事行動並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地方,打南蠻不過是以強大的國家正規軍打幾個尚處於原始社會的彝族土寨子,傾全國之力的五次北伐寸功未立,寸土未得,前秦的王猛,輔佐符堅,出將入相,從一個小國統一了整個北方,甚至重新佔領了西域,人家東晉的桓溫三次北伐都是隻有幾萬人,一次打到長安,一次攻下洛陽,一次進逼鄴城,南梁的陳慶之也是一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的書生,但是人家帶七千人北伐,破32城,勝47仗,邱大千七萬人拒守滎陽,被陳慶之一天不到就攻下來了,元暉業二萬人拒守考城,被陳慶之一戰就生擒了,爾朱榮以30萬大軍在在中郎城跟陳慶之苦戰三天,連敗十一陣,北魏的爾朱榮以七千人大破葛榮30萬大軍,生擒葛榮,賀拔嶽以二千人馬橫掃關中,奠定西魏,這些人有哪一個不比諸葛亮強百倍千倍,而諸葛亮以數萬大軍圍攻一個千人拒守的陳倉都打不下來,這樣一個人非要把他吹噓成為軍事家還有天理嗎?所以,那些喋喋不休的鼓吹要是諸葛亮指揮又會如何如何的人實在是該醒醒了。


狼的影子716


先亮答案:我認為即便是諸葛亮來了,也難以戰勝陸遜,但是應該不會像劉備一樣孤注一擲,元氣大傷,很可能是兵敗回去被劉備軍法處置。

其實較真一點,諸葛亮行兵打仗的能力並不如關羽和劉備,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幾乎不讓諸葛亮動兵的原因。劉備入川爭奪益州,北上漢中血拼曹操,都沒讓諸葛亮插手。後來諸葛亮和魏延不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個人之間對於軍事部署的意見分歧很大。

古代打仗一般進入對峙消耗戰的時候,沒有天時地利的支持很難打破僵局。就看誰先耗不住不攻自破,劉備和孫權打的夷陵之戰在陸遜火攻之前,雙方就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首先,蜀軍如果想要攻打東吳搶奪地盤,就必須把軍隊延伸進去才能做到,不可能隔著十萬八千里就把地盤拿下來。但是陸遜在夷陵這個地方駐紮,非常聰明,因為蜀軍想要進一步取得戰果就必須保持軍隊的推進。而連綿不絕的山地限制了蜀軍縱向部署,只能一字長蛇陣,地理優勢沒了,陸遜佔據了地利。

假如諸葛亮來到前線,我認為依舊無法改變軍隊的部署,因為蜀軍一開始順流而下勢如破竹連續拿下了多個吳軍的據點,吳軍是一邊打一邊退到夷陵這裡。陸遜接手指揮以後也是看中了夷陵易守難攻的特點,才決定安營紮寨形成對峙局面的。就是諸葛亮神通再大,也不能逆地勢而上讓士兵一個一個上去送死。陸遜也是油鹽不進,無論你怎麼挑釁,把他祖宗十八代罵一個遍,就是不出來,就守著不和你決戰。就算諸葛亮給陸遜送女人衣服,陸遜仍然不為所動,因為當時蜀軍勢頭太猛,陸遜稍有不慎,蜀軍就會順著江水到後方,就可能把自己夾在中間圍剿。

蜀軍這就陷入兩難了,一個是兵力鋪展不開,無法包圍吳軍營地,掐斷糧食供給。第二個是軍隊又不能退,退了不但士氣受影響,前面的地盤也白搶了,勝仗就白打了,啥也撈不著。說現實一點劉備打夷陵之戰就是想要荊州的地盤,汗流了血流了無功而返這是蜀國絕對不能接受的,況且名義上還是為關羽報仇。換誰來了也得頂著和吳軍對耗,撤回去和劉備說咱們佔不到便宜得從長計議,還不把劉備氣死,進又進不動,退又不能退,蜀軍只能乾著急。

其次,諸葛亮用兵非常謹慎,追求穩中求生,不願意冒險,這樣性格的人,往往在對峙戰中容易吃虧。就像諸葛亮北伐一樣,多數無功而返,因為他不敢出險招,再加上陸遜領兵作戰的經驗比諸葛亮豐富,諸葛亮就更難討到便宜了。不過諸葛亮應該看出營地有被火攻的隱患,可能會做應對火攻的準備,不至於像劉備一樣,被大火把全軍燒垮了。

再說諸葛亮壓根就不想伐吳,諸葛亮一直主張聯吳抗曹,劉備如果讓諸葛亮掛帥,我認為很有可能諸葛亮會和孫權進行協商解決。再加上開戰前孫權確實來求和了,這說明諸葛亮不想打,孫權也不想打,但是被孫權派出去的陸遜想不想打就不知道了。諸葛亮是政治家,眼光長遠,看的是利弊趨勢,而陸遜的將帥都督,眼前就是如何擊潰蜀軍獲取功名,所以陸遜是以戰爭為重心,諸葛亮以政治為重心。這心氣反應到兩軍陣前陸遜就勝諸葛亮一籌,牽強一點說,人和也不站在諸葛亮這邊,因為他打了一場違背自己意願的戰爭。

最後,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天時也沒在蜀軍這邊,連日烈日炎炎、天乾物燥,還颳起了能配合火攻的大風。陸遜趁東南風放火,大火沿著蜀軍的營地燒,諸葛亮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要不在陸遜火攻之前全軍衝上去撕開吳軍的防守陣地,要不撤軍退出前線放棄這次的進攻,把吃到嘴裡的再吐回去。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太差無法集中兵力,排成排上去就是送死,不可行,而且劉備如此大動干戈勞民傷財進行伐吳,最少也得拿回荊州的幾個城池才行,諸葛亮無功而返是無法向劉備交代的。

這也就是劉備親自去打了這場仗,換別人去,打完了就是掉腦袋的大罪。不過經此一役劉備也是自己把自己氣得不輕,又悔又惱又氣又不甘心的劉備遺憾而終,死在了白帝城。

所以我個人認為,即便是諸葛亮去指揮蜀軍,應該也是擺脫不了兵敗的命運,只不過是賠得多還是賠的少的問題,畢竟這場戰爭壓根就不該打!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不奪回荊州,那麼就等於失去了天下,回去也是慢慢等死。而不惜一切打丫的一仗,或許還有奪回荊州、統一天下的一線希望。

其實,從關羽失去荊州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宣佈了蜀國的滅亡,誰也阻止不了……


楊角風發作


如果討伐東吳是諸葛亮領兵,劉備留守,陸遜有獲勝機會嗎?



陸遜沒有獲勝機會,不過,諸葛亮也很難打贏。所以,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戰爭。因為 : 第一,趙雲、諸葛亮是伐吳之戰的最大反對派。陸遜是伐吳之戰後期,孫權敗得提不起褲子,才不得已選派的,如果諸葛亮領兵,前面敗孫桓,勝韓當等小打小鬧的勝利,自然沒有問題,但主將換成陸遜之後,因為知道荊州之失,出於陸遜之謀,諸葛亮會非常謹慎,絕不會因為天氣炎熱,駐軍“高、原、隰、險、阻”的兵家大忌之地,這樣,陸遜就沒有火🔥燒連營的可能。如果一位統帥,在思想深處,強烈牴觸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執行好一項極力反對的任務呢?



第二,蜀國失去荊州之後,人口、軍力、經濟各方面實力,大大削弱,不具備打贏的基本條件。三國時期,蜀國轄區,人口,軍力,經濟等,都是三國中最弱的,蜀國滅亡時,總人口僅九十多萬,士兵十萬兩千,各級官吏四萬餘人。劉備伐吳時距蜀亡國,雖還有四十年,但就益州而言,這四十年中人口、軍力不會有大的變化,就是總兵力佔到全部人口的10.0%以上,兵民比已經達到極限。而東吳亡國時的總人口,有二百三十多萬,總兵力二十三萬多,這些戰爭的基本支撐點,東吳都在蜀國兩倍水平有餘,怎麼可能打贏呢?



第三,劉備被陸遜火攻打殘,諸葛亮已經提前預知。三國演義中,劉備讓馬良把駐軍營地,畫成圖形,送給諸葛亮審閱,徵求意見,剛展開一看,諸葛亮就大叫失策,並說,誰出的這餿主意,讓主上這麼紮營的可斬之。馬良回覆說,這是主上自己決定的。諸葛亮無言,只能叫馬良趕緊回去,安排移營,但已經來不及了。



第四,陸遜窮追劉備,諸葛亮早有預防。夷陵之戰後,劉備帶殘兵沒命逃回,陸遜率大軍日夜追擊,追到魚腹浦一帶,陸遜發現前方一片殺氣升騰,不敢再追,下令向前搜索偵查,彙報說,沒有任何異常情況,陸遜不信,親自上前查看,發現一片亂石,堆積壘成各種石陣,心中疑惑,嘴上輕蔑說,這是唬人的假相,策馬進入石陣,結果,突然風雲雷電、狂風大作、昏天黑地,陸遜大驚失色,找不到出去路徑,正在驚慌,黃承彥老先生及時出現,才救了陸遜。這雖然有點神話,但如果諸葛亮自己帶兵,這地方一定會留駐真正的軍隊,以備不虞。



第五,深溝高壘、堅壁清野、死不出戰,對這些戰術,諸葛亮缺乏應對高招。後來的北伐中,諸葛亮雖費盡心思、巧妙設局,打了一些局部勝仗,但都沒動搖魏國根本,特別是後期司馬懿,採用堅決不出戰,死熬硬拖,拼壽命,耗時間,在運糧艱難、進兵不易的情況下,這仗根本沒法打。而吳蜀交戰的夷陵一帶,山高林密,溝深水急,路途艱險,崎嶇難行,陸遜對劉備的避而不戰,諸葛亮同樣沒啥辦法。只不過紮營會謹慎一些,能避免大損失。但要說攻城略地、克敵制勝,也不會有啥奇蹟。



綜上所述,讓諸葛亮帶兵伐吳,這就是開個玩笑而已,認不得真。因為歷史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如果拋開基本條件,任何神話的歷史人物,都會大打折扣、相形見絀,失去光彩,露出真相。(936)


流譽後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而歸。那麼,如果指揮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結果會更好嗎?我認為,諸葛亮也不打不過陸遜,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的損失。

第一,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都說諸葛亮厲害,那麼劉備伐吳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帶上他呢?其中的原因,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當然,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明確反對伐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諸葛亮比較尷尬,因為他的哥哥在孫吳陣營,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如果強出頭,難免被認為有私心。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是勸諫劉備的最佳人選,後來他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這就明確表明諸葛亮的立場,他是反對伐吳的。

第二,此時的諸葛亮,軍事指揮經驗不足

我們不要神話諸葛亮,一個人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在此之前,諸葛亮曾經指揮軍隊入蜀,打過一些小戰,但是總體上說,經驗還是很欠缺,而且敵人也是比較弱的。要是這個時候讓他來與作戰經驗豐富的陸遜對抗,顯然是吃虧的。

即便在日後諸葛亮成為蜀軍統帥,多次指揮北伐,戰績仍然差強人意。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爭議頗大,我個人的看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較一般的。

第三,與諸葛亮相比,陸遜作戰經驗豐富

反觀吳軍統帥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生涯,是從剿匪開始的。起初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鬥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任命他為帳下右都督,清剿山寇。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接受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陸遜最出色的一次表現,就是奪取荊州。他故意示弱於敵,麻痺關羽,在關羽大舉北伐後,吳軍突然襲擊其後方,斷其後路。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陸遜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戰果驚人。

第四,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蜀軍也不致遭大損失

從日後諸葛亮用兵來看,是比較謹慎的,這與他的性格有關,缺乏冒險的精神,講究穩紮穩打,攻擊力不足,但防禦力不錯。諸葛亮的打法有點類似足球裡的防守反擊,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很謹懼,“先為不可勝”,首先保證自己不被殲滅,再來尋找機會。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比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擊,在撤退時設個伏,撈個小便宜。但是正面攻擊能力,是比較弱,因為他腦子不夠靈活,用兵偏正,對手司馬懿的評價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用兵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

因此,諸葛亮去打陸遜,打是肯定打不過,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損失。


君山話史


按照夷陵之戰的情況看,不管是誰指揮都沒法擊敗陸遜,哪怕換成白起、韓信等人也一樣沒轍,不過換成諸葛亮的話,蜀軍可能輸的好看點。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此戰陸遜先主動後撤,在夷陵建立防線。從永安到夷陵都是崇山峻嶺,蜀軍由於無法突破吳軍防線,部隊無法展開,不得不在數百里的山路上安營。最終被陸遜抓住戰機反擊,蜀軍大敗,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此成形。

網上有些人總覺得此戰蜀軍失利是劉備指揮不利造成的,但是實際上除了最後階段沒有及時撤軍外,劉備的指揮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換成其他人一樣難以突破陸遜的防禦。

西方有句俗語:坎尼戰役不僅要有一個漢尼拔,更需要一個保盧斯。確實,絕大部分名將,其戰績都是建立在對方是庸才的基礎上才能打出輝煌的勝仗,像韓信能以數萬大軍一舉擊敗二十萬趙軍,就是因為趙軍指揮陳餘的軍事能力太差,如果換成李左車,那麼敗的很可能就是韓信。

陸遜一生征戰未有敗績,在中國古代史上也是有名的軍事家。面對這樣的對手,只能靠實力壓倒對方,但是悲劇的是在夷陵之戰中蜀軍並不具備實力上的優勢。

在荊州被東吳奪取以後,蜀漢實力大損,加上漢中方向還需要防禦曹魏,此時劉備能調動的兵力並不多,不過五六萬人的樣子。而陸遜手下部隊也有五萬,並不比蜀軍少,而且這也不是東吳可動員兵力的底線,必要時還可以調來援兵,所以雙方在一線的實力相當。

以三國時期的技術條件,防禦方優勢很大,更何況夷陵還有地利,在雙方兵力相當、吳軍指揮官不犯錯的的情況下,蜀軍沒有任何可能突破吳軍的防禦。

除了正面突破,蜀軍的另一個選擇則是直接順流而下,攻擊荊州。不過蜀軍的水軍主力在荊州,已經在荊州戰役中損失殆盡,靠益州的水軍是難以完成這一任務的,所以也不具備可行性。

無法正面突破,也無法迂迴,部隊又不能展開,對面指揮官又非常出色,這種情況下換成任何一個人來指揮都是難以獲得勝利的,幾乎是必敗之局,諸葛亮也不是神仙,他一樣沒法做到。不過按照諸葛亮的脾氣,他一向小心謹慎,又比較求穩,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會主動撤退,從而避免全面的失敗。


不沉的經遠


這個其實就是個假設性的話題了,既然是假設,就得有一些真實的依據作為基礎,這樣才能說服別人。

咱們先看諸葛亮的戰爭實績,從歷史記錄看,到夷陵之戰前夕,諸葛亮沒有任何指揮戰爭的記錄,可以說是零敗零勝,完全是一個素人。

而東吳這邊主將陸遜的戰爭實績,其實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後方。

所以,如果諸葛出手,這一戰便堪稱素人對決。好比是兩個從來沒上過拳擊臺的拳手要比賽,估計觀眾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諸葛的謹慎,加上荊州西部地形的複雜,他的行軍速度一定極其緩慢。而陸遜又考慮到自己是個新人,最初的行動同樣會以堅守為主。所以,這一仗,一定會曠日持久。

若是曠日持久,又會對哪一方有利呢?顯然是守禦陣營,你看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罷,諸葛亮攻城從來是個弱項,後來的陳倉只是一個郝昭去防守,諸葛晝夜相攻二十餘日,毫無進展,最後被迫退軍。

所以最合理的結果,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勁,最後是攻不下城池,更別提打敗陸遜。當然,東吳那邊因為是諸葛出來打,注意力也不會那麼高,估計陸遜就算是打得諸葛亮落花流水,也沒啥大成績。而且,因為是諸葛亮來,說不定孫權還會讓他哥諸葛瑾來做前鋒,孔明你敢打你親哥?

所以,如果諸葛出兵,六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場景,便會在此時提前上演。


向日葵的微笑187


就算是諸葛亮帶隊,陸遜應該也能打贏。

看《三國演義》的描寫,可能會覺得劉備不太會打仗。事實上,劉備絕對是個用兵高手,從184年的征討黃巾起義開始,劉備縱橫沙場30多年,曹操面對劉備都是相當的謹慎,關鍵時刻曹操都是親自出馬對付劉備,而曹操部下的夏侯惇、蔡陽、張郃等名將,根本就不是劉備的對手。

劉備集團的模式,就是劉備在前線打仗,諸葛亮在後方足兵足食,他們兩個一直配合的很完美。劉備在荊州時,諸葛亮徵調荊南諸郡的稅賦;劉備入益州,諸葛亮鎮守荊州;劉備打漢中,諸葛亮守成都……

所以說,前線拼殺主要還是靠劉備。丟了荊州以後,季漢的實力已經弱於東吳,夷陵之戰雙方的兵力是差不多對等,但劉備為何執意出兵?原因是他相信自己的本事,事實上東吳當時有名的大將應該都打不過劉備,孫十萬要是親自上陣那更是笑話,但誰能想到,出來個年紀輕輕的陸遜,一把火燒了劉備的一世英名。

在笑談君看來,諸葛亮是到了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時,才成長為了不起的軍事家,之前的諸葛亮還是差點意思,如果讓諸葛亮帶隊伐吳,且不說諸葛亮同不同意出兵,就算他真的擔任主將,此時的諸葛亮,應該也不會比劉備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