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十哲都有誰?你覺得誰最名不副實?

歷史知事


武廟十哲是在唐太宗時期設立的,先前唐太宗為了表彰大唐王朝的那些開國功臣們設立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位,而在唐太宗在位中期,為了表彰唐朝之前我國曆史上歷朝歷代的名將,便設立了武廟十哲之位,其實,當年唐太宗設立武廟十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祭祀,畢竟這些人都為我國曆史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進入武廟之內,最先看到的便是主祭太公望,也便是周朝的開國丞相姜子牙,在武廟的兩旁便是武廟十哲了,左右各五位。他們十個人分別是張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從這十個人的身份,以及個人才能,乃至當年他們為歷史做出的貢獻來看,他們十個人確實配的上武廟十哲的稱號。

仔細觀察,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的特點是大多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和楚漢時期,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當時正是天下戰亂四起的年代,時勢造英雄,這句話一點沒有錯,因為戰亂,他們有機會展現出自己出色的軍事潛力。

不過今天的這個題目問的是武廟十哲中那些人最配不上這樣的身份,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刁鑽,頗有雞蛋裡挑骨頭的味道,這裡我僅僅說說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把。


在這十個人當中,相比之下,我認為最配不上武廟十哲身份的人就是張良和樂毅了。

樂毅

我們先來說說樂毅,樂毅生活在戰國時代後期,當年的戰國時期四大名將僅僅白起上榜,而樂毅無緣四大名將之位,根本原因在於相比四大名將,樂毅在軍事成就上遠遠不及四人,更沒有資格入選四大名將之列。

就連四大名將中的其他三位都無法入選武廟十哲,顯然把樂毅放進來,遠遠沒有把四大名將中的其他三位放進來有說服力。



當年樂毅的確率領五國聯軍攻下了齊國七十座城池,但那是合諸侯聯軍之力,特別是秦在其中發揮了牽制齊主力的作用,所以實際上樂毅僅僅靠這一次看起來顯赫的戰績與四大名將比起來有點不夠格。

無論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還是趙國的廉頗、李牧,一生中勝仗無數,經歷的重大戰役遠遠超過樂毅,他們四人任何一個拿出來,都應該要比樂毅在我國曆史上更具有影響力。

其實樂毅最擅長的則不也並非軍事,而是政治,所以,武廟十哲樂毅應該被其他三位名將中的一位替換。


張良

我們再來看看張良,張良其實就是劉邦的智囊,在幫助劉邦出謀劃策方面,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是張良根本無法改變劉邦當年的頹廢之勢。

真正讓劉邦完完全全活過來的個人認為是韓信和蕭何,特別是韓信,僅僅拿張良與韓信做一下對比的話,不難發現,張良遠遠不及韓信,正是因為韓信的加盟,才讓劉邦徹底擺脫了項羽的圍剿,甚至是走上了和項羽爭霸的階段,最後將項羽消滅,最大的功勞還是韓信而不是張良。

相比其他的八個人,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這一點上,樂毅和張良不行,而其他的八個人配的上這一點。我個人覺得他們二人的特長在於出謀劃策方面,是一代文人,而在帶兵打仗方面,他們兩個人就顯得偏弱了。


夏目歷史君


武廟十哲,有好幾個版本。  

最初設置“武廟十哲”的,是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置武廟,當時稱“太公尚父廟”,供奉了十一位歷代良將:  

主祀:姜太公呂尚,也就是姜子牙。  

其餘十人,被稱為“十哲”,張良居這十人之首,是副祀。每年中春和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規格很高。  

到了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公望被尊為“武成王”,太公尚父廟因此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這十人有: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嚴格來說,這十個人裡,最不配武廟的,應該是張良,後世許多學者對張良起到的作用提出過許多質疑,張良的計謀和政治能力,毫無疑問是滿分,但他帶兵生涯就乏善可陳了。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張良也積極響應,他糾集了鄉間年輕人一百多人,鬥志昂揚,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零槓五。  

處處碰壁,毫無勝績,從此他徹底轉型,棄武從文。

後來張良又一次帶兵,是奉劉邦之令,帶兵去收復舊韓國的地盤,同時期的韓信叱吒風雲,反觀張良,沒留下可說的戰績。  

到了北宋,“武廟十哲”發生了新的變化。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巡遊武廟時,指著秦武安君白起的畫像,發火了:“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  

就這樣,白起被逐出了“武廟十哲”。  

白起殺降是不假,可你武廟評定的又不是道德模範,就拿趙匡胤來說吧,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篡權當了皇帝,一屁股的不乾淨,雖然趙匡胤口口聲聲說優待柴宗訓母子,還賜“丹書鐵券”,說什麼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可是,在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的時候,柴宗訓暴斃,年僅21歲,有一種傳聞說時任房州太守'辛文悅為了討好趙匡胤,故意把柴宗訓殺死,免除後患。 

既然宋太祖趙匡胤開了這個頭,縱觀宋朝,秦武安君白起再也沒有進入過十哲的地位。  

但白起真的不配嗎?各位看官朋友心裡自有主意。  

同樣被排除在十哲地位之外的,還有吳起。  

吳起的私人生活確實值得詬病,殺妻求將的傳說流傳至今,他也不是什麼道德君子,但論軍事能力,進入十哲根本不是問題。  

可惜,吳起被排除了,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十哲”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張良,陪伴在姜太公旁邊。  
配享於殿上:共十人。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看這份名單,我只想說:范蠡和郭子儀是不是太勉強了一點。  

兩人的政治能力是沒得說,但是帶兵打仗……未免牽強。

范蠡要是能夠入選,那麼伍子胥呢?王翦呢?甚至李牧和廉頗也能入選吧。  

郭子儀要是能入選,那麼李光弼呢?顏真卿呢?高仙芝,蘇定方是不是也可以入選?  

到了清朝時期,武廟主神再度發生變化,變成了關羽,武廟也因此變成了關帝廟……  

縱觀“武廟十哲”,其實還是服務於當時帝王的政治需求的,再說,類似排名排行榜,本來就是一千個人一千個看法,反正“武廟十哲”裡沒有白起,我是不服氣的。 


我見青史多嫵媚


果然又有人懷疑諸葛亮的含金量……

武廟十哲裡,姜太公沒什麼明確指揮打仗的記錄,張良就不幹上陣打仗的活,司馬穰苴雖有戰功但也不顯赫。可見入選武廟的原則,並非一定是“能打”。

但姜子牙有《六韜》,司馬穰苴有《司馬法》,張良曾經和韓信“序次兵法”。可見留有著述也是一條重要的入選加分項。道理很簡單,你個人再能打,不過是一時的名將,但兵法流傳後世,可以影響千千萬萬人。這兩者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好了,既然如此,那諸葛亮有什麼著述,值得入選武廟十哲呢?

既然武廟是唐朝人選的,來看唐朝人的說法。《李衛公問對》:

太宗曰:“陣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準焉。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衝其中,兩頭皆救;數起於五,而終於八,此何謂也?”
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陣之法即此圖也。臣嘗教閱,必先此陣。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李衛公問對》是記載唐太宗和李靖(封衛國公)討論兵法的一部書。這裡李靖表示,現在的方陣之法是諸葛亮傳下來的,我在軍中教陣法,這個是第一課必教的。


太宗曰:朕與李績論兵,多同卿說,但績不究出處爾,卿所制六花陣法,出自何術?
靖曰: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耳。

李靖表示,我的得意之作六花陣法,是在諸葛亮陣法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注意這是同在武廟十哲中的李靖,有這位權威蓋章擔保,可見:一、諸葛亮陣法水平很高;二、諸葛亮陣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所以以我們之前的標準——軍事著述對後代的影響力——來評判,諸葛亮入選十哲並沒有問題。只不過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了,導致很多人以為那些陣法都是小說虛構出來的,其實並不是。小說中的八卦陣神乎其神,當然不可能存在。但在現實中諸葛亮也是一個陣法專家。

順便說一句,宋代因為道德問題,先後把白起和吳起從十哲裡降了等。那麼反過來說,唐朝選武廟十哲時,肯定是沒有考慮道德問題的。

何況李績壓根也不是什麼忠臣典範,他在太宗死後投了武則天,人生履歷上是有汙點的……


北門猿


公元731年,唐開元十九年,傳說中的開元盛世終於走到巔峰時期,四方諸國均臣服於大唐腳下,唐玄宗看著自己的顯赫武功,不免意氣風發,於是他下令在長安和洛陽設置祭祀姜子牙的太公廟,尊封姜子牙為“武聖”,與孔子的“文聖”並列,並按照孔子禮每年祭祀。

與此同時,唐玄宗還特意挑選出古代十位最厲害的名將,分別列於姜子牙坐像的左右兩側,一同享受祭祀。其中,左邊五位名將從前到後分別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邊五位名將從前到後分別是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後來,等到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他又下令尊封姜子牙為武成王,由此太公廟也被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至於武廟中的十位名將,也就被尊稱為“武廟十哲”。

所謂“十哲”,即十位最優秀的弟子,最初是用來形容孔子門下的十位優秀弟子。

當時,之所以把姜子牙放在主祭位的位置,不僅因為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和最高統帥,更主要的是,姜子牙被尊稱為“百家宗師”,他的傳世作品《六韜》被後來的鬼谷子,孫武,諸葛亮等人都加以借鑑學習,因此他被稱為中國武祖,享受主祭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



至於“武廟十哲”,按照歷史評價和戰功來看,大都是經得起檢驗的,屬於實至名歸。不過,按照我們現在不少人的觀點來看,肯定會覺得某些名將名不副實。那麼,這十個人當中究竟誰最名不副實呢?

首先,白起、韓信、李靖、孫武和吳起這五個人,肯定沒有人會去質疑。因為他們的顯赫武功,那是得到過大家的一致推崇,基本代表著中國古代名將的最高水平。

即便是現在,人們形容一個人的軍事能力特別強,也都會情不自禁用這五個人來做比喻,所以即便有人不喜歡他們,但他們的歷史地位,是誰也無法否定的。

其次,李勣、田穰苴和樂毅這三個人,可能會有部分人質疑,尤其是田穰苴,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他這號人,而且他也確實在名將之中的知名度比較低。

但其實呢,田穰苴是繼姜子牙之後的第二位公認最厲害的軍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田穰苴,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知道夏商周和春秋初期的戰爭,與戰國時期及以後的戰爭,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換句話說,之前的戰爭就是多個部落之間的打架,各種戰術上的應用非常少;但從春秋中後期開始,戰爭才真正變成國與國之間的大規模流血戰爭,各種計謀和戰術都被運用到極致。

在這個過程中,田穰苴就是那位承上啟下的的人物,一方面他完美繼承了春秋之前的軍事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面,他又開啟了新的戰爭思路,後來的孫武和吳起,就是在他的基礎上正式拉開了新式戰爭的序幕。

不僅如此,田穰苴也還有非常出色的戰功,他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其作品《司馬法》也入選武經七書,在軍事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從這層意義上說,田穰苴雖然名氣低,但他覺得擔得起得上“武廟十哲”的稱號。

至於對李勣的質疑,主要是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李勣就是個牛鼻子老道似人物,主要是用來出謀劃策的,有點類似公孫勝和吳用這種角色,所以很多人覺得他算不上名將。

但其實,歷史上的李勣是足以和李靖分庭抗禮的人物,在唐朝他們兩個一直都是齊名的,被稱為帝國雙壁。至於樂毅,他的戰功其實也稱得上是出類拔萃,勉強也是能入圍的。



最後說一說諸葛亮和張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兩個人的爭議是最大的,尤其是張良。

因為,諸葛亮主要是主攻政治和後勤;張良則是一個謀士,幾乎就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人家諸葛亮好歹還有指揮大兵團作戰過,雖然戰績不咋地,但張良卻從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

根據史書上記載,張良只單獨帶過一次兵,就是在他曾和韓王成率領1000多人向西收復韓國故地,但不久就被秦軍擊敗。後來,張良就轉身投靠了劉邦。此後,張良就主要以謀士身份替劉邦出謀劃策。

從這層意義上說,如果真要從武廟中剔除一個人,在我們現在很多人眼裡,張良肯定是首先出局的一個人,其次可能是諸葛亮。因為,張良和諸葛亮本質都是文臣,不是武將,而且他們所取得的戰功,也確實這十人當中墊底的。


我是趙帥鍋


下面的回答先不用看,評論區肯定會有很多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窮兵黷武,郭嘉不死,子午谷奇謀,塌下策……

易中天成功拔高大半中國地攤文學讀者的歷史知識,格局觀念,文化水平,治國韜略,治軍之法,用人之道,畢竟光一個頭條評論區就有這麼多能腳趾縫夾死諸葛亮的人了。

至於被按著摩擦的司馬懿,跪舔諸葛的李靖更加是一無是處,唐宋元明這些朝代,還弄個文廟武廟供著這樣一個千古廢柴,千多年來,封建主義的教育之下,竟然一個智者都沒有!多麼垃圾的中華歷史。

但是…一個種地的,連報紙都沒有,在山窩裡規劃出蜀漢數十年河山,20年前有個叫阿里巴巴的小公司,怎麼各位就沒想過去當個顧問呢?


三更聽雪


所謂武廟十哲,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為表彰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原本叫“太公尚父廟”,後改名“武成王廟”,所以簡稱武廟,

裡面分左右兩列,分別五人

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徐世勣;

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在這十個人中,諸葛亮毫無疑問實力最強,名氣最大,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實力甚至超過廟主姜子牙。

姜子牙只是封神演義神話的人物,一個七十多歲才出山的人物能有多大的軍事才能,就是沒有姜子牙,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奪取天下也是十拿九穩。

而沒有諸葛亮,劉備就不可能建立三國鼎立的蜀漢政權。諸葛亮無論政治才能還是軍事才能還是科學發明才能都出類拔萃。

最名不副實的當然是張良,張良根本與名將八竿子打不著,只是幫助劉邦出謀劃策的謀士,從來沒有親自帶兵打仗,哪怕一次小戰役都沒有。張良最大的功勞就是鴻門宴救了劉邦,其他劉邦奪取天下的戰役,即使沒有張良,劉邦韓信等仍然可以輕鬆打敗項羽一統天下。

田穰苴只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將領,在這十個人中名氣最小,根本不應該入選,戰國時期的名將廉頗、李牧等都比田穰苴有資格入選。


厚德載物49847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些居心不良,武廟十哲並不是非得軍事有多厲害,而是有歷史影響力。姜尚事蹟少之又少,可是卻成了各家都爭著要的人,儒家崇拜他,兵家崇拜他,這是因為他是武王伐紂的大功臣。

田穰苴的《司馬法》是第一部兵書,是有重要意義的。而且他也指揮齊軍擊敗晉國,後代也開始顯名。他進入武廟十哲沒有問題,就好比推理小說界縱有福爾摩斯,阿婆等人,但也不能磨滅愛綸坡的開創這類小說的意義。

孫子自不必說,一本《孫子兵法》和伐楚戰爭,兵家代表的地位已無可替代。

吳起與孫子並稱,而且實戰和政治都是當世一流,也是我非常服氣的人物。

樂毅輔佐燕國十幾年,使得燕國逐漸強盛,又縱橫捭闔,聯合五國伐齊,幾乎滅亡齊國。在戰國可以說是僅次於吳起的人物了。

白起,一代戰神,一生從無敗績,消滅六國一百萬兵力。最後因為君臣失和而血撒郊野,六國無不歡愉。白起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噩夢,他對六國的有力打擊,加快了統一的步伐。雖然曾經被趙匡胤踢出了武廟,但也很快又進去了。(趙匡胤:如此殘暴之人,踢出去 白起:🤔你一個只會欺負孤兒寡母的人,也配說我?)

張良,謀聖,帝王之師。張良雖然打仗不行,但是眼光很準,戰略很強。他效力劉邦,智計百出,無論是鴻門宴,還是下邑之謀,他的謀略總是能讓劉邦轉危為安。在定都哪裡,也是張良一語才讓劉邦轉變想法。最後功成身退,更是讓人讚歎。張良不搞政治,也不帶軍打仗,但他的戰略思想,足以讓他進入武廟十哲。

韓信,一個傳奇人物,既能受胯下之辱,又能領大軍開拓第二戰場,甚至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重要一環。而且他打仗因勢而變,被譽為兵仙。同時,他的戰略也很強,可謂國士無雙。

諸葛亮,一代名相。各種標籤,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人了。無論是政治家,亦或軍事家,發明家,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是影響三國鼎立的重要人物。

李靖和李績是唐初大將,二人出將入相,都得善終。且都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巨大成就,也很牛。

這十個人都是在當時濃墨重彩的人物,都有資格當選。當然,其它人也並不差太多,只是在當時的名氣和後世流傳中並不如這幾個,所以才遺憾的沒有入選。


歲月石痕


我覺得以我現在的成就和思想是趕不上十哲的,更遑論來評說了;一個人的歷史地位和功過、時間是最能證明的了,他們以被歷史和民族記載了上千年;憑我或者我們就能去抹殺的嗎?人無完人、總有功過,留給我們民族和世界的是他們的功,我們現在卻議論他們的過;更以此為消遣談資,非後人所為!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或喜歡某個人的智謀、或欣賞某個人的武功,或是討厭他的品行,或是鄙視他的性情,但請試問自己,如果我在他那個位置又會是怎樣?能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他人必是瞭解情況的人、或是有著洞察世事、或者有著相近能力的人;就如同動物世界裡,老虎和熊可以相互搏殺,它們之間才最瞭解彼此,而兔子、綿羊等只能被搏殺,它們又如何瞭解、更談不上評論老虎的實力了;只有自己達到了某種級別才最能知道怎麼評論,不然、即豪無意義,又有失水準;歷史評論的很多,但能留下的必是客觀的、合理的、公正的;歷史上評論他人的人也很多,但也必是有成就的、有文學思想的人,或者是你的敵人;不曾記得有那個庸碌之人留下片言隻語,這,便是人微言輕!我們如果抱著自我情感、自認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來討論,那什麼也討論不出、反留下笑談;有敬畏之心、學習之意才能有所收穫。當自己經歷過、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才能真正瞭解某個人或事;所以、有評論他人的時間不好好評論一下自己更有意義。千年來、時間和歷史已經證明了的人物,又豈是你我能饒舌的!敬畏他們才能讓後人敬畏我輩!即使他們有所不足、有你不喜,也不能恣意妄言、隨意詆譭;不然、後來者只會在這裡看到一群庸碌之人、一番呱噪之言!


易辛辰


武廟十哲一般指的是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北宋建立後,部分人有變化,在這裡就不討論了。 在這十個人裡,我覺得諸葛亮和張良最不名副其實。其他人都稱得上名將,就不多說了。




所謂名將,在我看來就是著名的軍事將領,指的是在軍事上有重大突出成就的人,至少指揮過一次著名的軍事行動,並獲得較大戰功戰果的人。




先說諸葛亮,眾所周知,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諸葛亮被神化了,軍事上幾乎無所不能,但是在這裡,我們只談歷史,不談演義。




諸葛亮是我很佩服的一個人,歷史上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和兵器發明家,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還談不上名將級別,他自比管仲樂毅,意思就是他想做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我看來他的才能相當於蕭何➕半個戚繼光。




很多網友可能不太滿意,這個評價其實已經很高了,你要知道,華夏五千年曆史,和蕭何一樣,政治建設、後勤管理及團隊團結工作,都做的非常出色的人,在我看來也就諸葛亮和李善長了。戚繼光也是傑出的軍事家、兵器發明家。




諸葛亮政治才能無需多說,軍事才能也有,不過主要體現在兵器發明和部隊訓練上。



諸葛亮軍事戰績主要體現在北伐魏國,共為五次,三國演義說六出岐山,其實真正出兵祁山的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是被動防守。後人概而言之,說是“六出祁山”,其實不對。


名將除了要出名,更要看戰功戰果,不然趙括之流也是名將了。從戰爭結果看,諸葛亮北伐也是敗多勝少,空耗國力,幾乎寸土未得。唯一值得誇詡的是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後世子孫銘記。



諸葛亮軍事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用人不當,缺乏識人之明。比如馬謖失街亭,李嚴誤軍糧,都是關鍵時刻用人失誤,失去大好戰機,失之難以挽回,導致像街亭這樣的重要關口,失陷敵軍之手,諸葛亮不得不敗退漢中,最後只能上演“揮淚斬馬謖”的悲劇一幕。



二是缺乏將略,沒有穩紮穩打。攻佔隴右後,諸葛亮沒有步步為營,在佔領區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幾乎都是糧盡兵退,收地得而復失,並且隴右諸多有利因素,也未能充分利用,這樣的軍事行動沒有多大意義,空耗國力,魏國比蜀國國力大很多,和它硬拼耗實力,那就是自取滅亡,自己最後也是被司馬懿活活耗死,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劇下場。




三是屯兵不力,導致功敗垂成。諸葛亮引以為榮的屯兵戍邊措施亦不給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導致都是糧盡而退。



綜上不難看出,諸葛亮軍事才能確實比較一般,至少談不上出類拔萃,不要說讓他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爭取軍事勝利,就是現有的優勢條件,諸葛亮很多都不能充分加以利用。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三國志諸葛亮傳,在這裡就不過多展開了。



關於諸葛亮的才能,《三國志》作者陳壽早就有過客觀評價。




陳壽:“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計,優於將略。”並在諸葛亮傳結尾,對其軍事才能加以評價,說諸葛亮是“管(仲)蕭(何)之近匹也,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把諸葛亮比做著名的管仲和蕭何,遍找歷史上的賢相名臣,極少有人能獲此殊榮。當然,這裡其實也指出了諸葛亮長於治國理政,短於帶兵打仗。




諸葛亮的最大對手,司馬懿也有過評價。司馬懿: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②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此外,當世人感嘆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並且紛紛為他的失敗尋找藉口的時候,大軍事家、大戰略家毛主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諸葛亮之敗怨不得天時,怨只怨諸葛亮自己還不夠聰明。




在分析諸葛亮失敗原因時,毛主席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在評價諸葛迷引以為榮的赤壁之戰時,偉大領袖毛主席把赤壁之戰更是定義為“吳魏赤壁之戰”,說明他並不認為劉備、諸葛亮對赤壁之戰有多大貢獻。




張良嚴格意義上說,根本就不是將領,他只是劉邦的一個謀士。所以,定位就錯了,其他也就無從談起。


可汗說事


有人認為張良、諸葛亮不佩武廟,我不認可。他二人是歷史上有名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武功再好的將軍沒有謀略那也只是匹夫之勇。打一場戰役,有再多的兵再勇的將,沒有張良、韓信、諸葛亮這類的能人,戰爭不可能取得勝利。霸王項羽稱得上戰神,下場如何?古帝王把張良、諸葛亮列入武廟是有一定的道理,難道我們後世這些凡夫俗子比古帝王更瞭解他們嗎?希望大家不要再對前賢質疑了說三道四了,五千年文明史,又有誰能跟他們的才能比,希望不能雞蛋挑骨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