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

小瘋子的小瘋子


就像3個兄弟爭家產,就因為你是老大你就能搶我的女人?就因為你是老大你就可以得9成遺產?俗話說得好,搶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你又想搶我女人又想要我地盤,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要以為你是老大你就了不起,打贏了我再說,然後就有了赤壁之戰,那些說投降的人有沒有想過漢朝是怎麼沒落的?蓬界人又是怎麼打進來?國家一統就一定天下太平?忘了秦始皇了?換做是你你願意只繼承你家族半成的財產嗎?小學生都懂將心比心的道理,長大了反到是不懂了,知道華佗是誰嗎,當時醫術最高的人,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他和曹操說,曹操必定活不到壽終正寢,如果他成了皇帝你知道他要幹什麼嗎,他快要死了,就算有天下又有什麼用?可他還有天下,那麼這時候他有沒有想過長生不老呢,而且還是一個快死之人,你覺得他還會有什麼顧及的?曹操當個魏王說句不好聽的,頂天了,沒看到他兒子年級輕輕的就撲家了,他要是當皇帝指不定多少人被嚇出心臟病來,指不定有多少人為了他長生不老的美夢而慘遭壓迫,劉備眼光不行,諸葛亮撲街之後蜀漢就涼涼了,東吳孫權也不咋地,據說著,據說啊,東吳有4個大都督,除了周瑜的死和他沒關係外,其他3個的死都有他的影子,為什麼呢,孫權他心眼小,裝不下天下,所以當時三國鼎立是最好的了。歡迎來噴😜→_→


流年似水81197706


歷史的假設

赤壁之戰後,曹操勝了,他面無表情的坐在中軍大賬中,品著杯中的濁酒,好似品著這混亂的天下……

正在這時,夏侯惇和眾將士押解著孫權,劉備,諸葛亮,周瑜,張飛向孟德走來。曹操忘了一眼下方,久久不言。之後曹操淡淡說了一句:“雲長何在?”

夏侯道:“已被妙才斬於馬下。”

又是一頓沉默。


下方的程昱鼓起勇氣,對曹操說:“主公,這幾個人如何辦理?”

孟德復問:“卿以為何如?”

程昱說:“殺!”

孟德大手一揮:“殺了吧!”

夏侯惇領命而去。

……

不久,五顆人頭被夏侯惇扔在曹操面前。

一切都結束了……

十年後,曹操掃清六合,席捲天下,消滅東吳殘餘勢力,滅張魯,劉章……一統天下。

是時候了,讓荀彧,程昱奏請天子,禪位吧!

聽到消息的荀彧,生無可戀的仰望天空,他知道,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可挽回,無人可救大漢了!絕望的他選擇自殺,這是他的宿命,無論那場赤壁有沒有燒起來……

一個荀彧還無法阻止曹操的野心 。

曹操稱帝了,國號大魏,都許昌(無所謂),建元,追封先祖,冊立曹丕為皇太子……



……

幾十年間,大魏在武帝,文帝,明帝的治理下,已經初具盛世的規模,一個偉大的時代即將到來……

但來自那隻冢虎的野心和北部匈奴對中原王朝先進生活的嚮往,赤壁那場大火沒有在戰場燃起,但在他們心中依舊燃起。

大魏是曇花一現的大秦還是國運亨達的大漢殊未可知。我們應該看到赤壁的勝利對曹操會迎來盛世的來臨,但之後也有可能重蹈覆轍,滾入歷史的年輪,無法逃脫無盡的輪迴……


感言

姑且如上一位答者所說,當一回事後諸葛亮吧!

赤壁的勝利的確會讓曹操最終一統天下,即使不會,也就那西蜀,嶺南那些沒有威脅的人掙扎一些時日。

盛世會來的,屬於大魏的盛世,屬於曹孟德的盛世,或長或短。未來幾十年可期,他會進入繁榮的時代,留下一筆濃墨重彩。

但曹睿死後如何,恐怕誰都不能預料。


小白歷史工作室


因為赤壁之戰,曹操輸了不該輸的,孫劉贏了不該贏的,當然,這是對整個歷史而言。

曹操若贏下這場戰爭,長江以南皆會拜服,荊州可得,氣勢人望都會達到頂峰,天下餘者蜀地漢中地西涼地被統一也只是時間問題。

大魏可能會更早成立,那將是一個新的大一統的王朝,能夠迅速集合力量,走向繁榮,也就會沒有之後的五胡亂華。

總有人說五胡亂華是晉朝的鍋,南北朝之禍源於司馬家,這個說法半對半不對吧,的確晉朝八王之亂給了北方民族可乘之機,但是我們要知道,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和軍閥混戰導致漢人口已經不足千萬,而正是因為赤壁大戰孫劉的勝利,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個局面是諸葛亮想要的卻不是那個時代大漢需要的,那個時代需要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面對即將到來的西方北方的外族人口流入,而三國鼎立後互相攻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幾乎耗盡了蜀地和漢中的民力,人口久久不見增長,魏國一方也要派兵防守無力全力發展自身,長江一線遼東一線也總有戰事,等到鄧艾滅蜀,晉軍滅吳這幾十年的內耗才終於完畢,此時中原人口銳減,上層再一鬧騰,萬事休矣。

總之,最有能力一統天下的曹操被阻擋在赤壁的大火中,而孫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又低,赤壁之戰讓中國漢末亂世的同一時間延長了好幾十年,所以才有題主所說的結論。

但是在那個歷史條件下,在赤壁的烽火中誰會放棄呢?

沒有人,因為人,都是活在當下!


歷史區的旅法師


曹操不可能開創盛世,以權謀治世,世愈亂。看看曹操的兒子,孫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何來盛世?

我一貫主張,歷史不可假設,歷史是人的活動,有許多突然性,但從長遠來看,歷史還是規律的。正統的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我今天引入一個新的理論,即《紅樓夢》裡的正邪兩賦學,曹雪芹認為: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餘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皆應運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者。【甲戌側批:此亦略舉大概幾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撓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

正氣修治天下,邪氣應劫而生,擾亂天下。而戰爭,即是正氣的升漲,也是邪氣的發洩。曹操不是正氣的化身,司馬家族也不是,邪氣形成的權力是短暫的,這就是邪氣勝利必須付出的代價。


朵朵佬爺


赤壁之戰,是三國史事的關鍵一章。假如當時沒有這場戰役,抑或是雖有這一戰而獲勝一方是曹操,那麼天下就會提前統一,而不會形成之後三國對峙、兵燹不斷、生靈塗炭的局面了。所以赤壁之戰,稱得上是彼時分裂或統一的關鍵一役了。這場著名戰役也稱得上是三國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有人說赤壁之戰以孫、劉獲勝而告終,其所起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大一統盛世的提前到來。個人認為此說有幾分道理。

當時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統一了戰亂不休的北方之後,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與厲兵秣馬,開始繼續南伐,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而當時能與強大曹魏相抗衡的勢力,就只剩三代割據、經營江東(長江下游地區)的孫權和盤踞在長江中游荊襄一帶的劉備集團了。

劉備雖然實力不濟,但他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領袖慾望也很強烈,是個不甘久居人下之人。所以當初他與曹操聯手攻滅呂布後,他本可以依附於兵雄勢大的曹操,在其麾下做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員了。可他卻不甘心,又和外戚董承勾結,舉兵反叛曹操。圖謀不軌的他很快就被曹操察覺並擊潰,又被迫轉投袁紹,繼而又南逃投奔荊州牧劉表。此時的他,已經不可能與曹操複合了。他不僅背叛了真心接納他的曹操,還與漢獻帝的岳父董承密謀偷襲曹操,曹度量再大,必也不能容忍一個生性反覆之人,而他也不可能真心歸附一個被其視為“國賊”的人。所以他對於曹操,無論實力差距如何之大,總是要拼命抵抗到底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南伐荊州。八月,身為一介文人的劉表在惶急中病死了。劉表死後,小兒子劉琮繼為荊州刺史。

面對曹軍大兵壓境,荊州一日數驚,年少闇弱的劉琮哪有能力與威望率軍抵禦。九月,曹軍攻佔新野,劉琮就舉州投降曹操了。

此時,劉備駐紮在與襄陽隔江相望的樊城,對於曹操,他既不能降又無從抵抗,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逃跑。他率部渡過漢水,往西南方向絕塵而去。

《三國志》記載:他南逃經過襄陽時,諸葛亮給他獻策,勸他攻擊劉琮,奪取荊州。他說:“ 吾不忍也”。他真的不忍心取荊州嗎?從他日後的表現看,這話有些假仁假義。彼時的襄陽,劉琮剛剛上位,人心狐疑不定,一舉攻破自然不是難事,可轉瞬間曹操大兵襲來,憑自己那點單薄的兵力,哪裡又能守得住呢?即便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真的出過這種餿主意的話,戎馬半生的劉備豈會看不出箇中的厲害?他不是不想取,而是不能取。

劉備繼續南逃。荊州軍民不願降曹而歸附他的很多,到當陽一帶時,追隨他的人眾已經多達十幾萬了,這麼多人加上老弱婦孺、罈罈罐罐,自然走不快了。

曹操此番南征,目的就是為肅清荊州,然後再順流東下,一舉平定江東,於是他發虎豹騎,一晝夜疾馳三百里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追上了只能日行十幾裡的劉備。劉備自然無力抵抗,他拋下妻小、部眾,縱馬逃往夏口(今天的漢口)投奔劉琦去也。

此時的劉備,勢單力孤,屢戰屢敗,沒有立足之地,已是日暮窮途之象。眼看曹操大軍卷席而來,劉備的末日即將到來,然而事出意外,他命不該絕,他的救星是父子三代雄踞江東的孫權。

劉備雖然屢屢受挫,狼奔豕突,始終沒有得到一塊根據地,這隻能說他時運不濟,並非能力不行。

劉備從漢靈帝末年就起兵討伐黃巾,在中原鏖戰十餘年,資格與曹操、袁紹、袁術、呂布等人一樣老;而且他以皇叔自詡,素有英雄之名;在當時確有一定威望,也有部分人歸附他;即便是實力雄厚的曹操見了他,也有幾分敬畏感。

而割據江東的孫權,情況就大為不同了。若論江東孫權和曹操的關係,和劉備是大不一樣。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起點比劉備高,實力也比劉雄厚得多。孫策死後,孫權繼任,他一面治理今天的江、浙、皖、贛等地,又連連用兵,攻擊江夏(今湖北黃岡)太守黃祖。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攻滅了黃祖。於是他的勢力拓展到了今天的湖北東南部,再往西就是劉琦佔據的夏口(漢口),假如襲奪之,就可以很便利的窺視江陵和襄陽了。而曹操也在這一年出兵大舉南伐。

史載,孫策遇刺後,曹操要乘機伐吳,被張紘勸止。曹操表奏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紹興)太守,而任張紘為會稽東部都尉。

曹操之所以把張紘安插到孫權身邊,是希望張紘能“輔權內歸”,就是策動甚至脅迫孫權投降曹魏。孫權名義上臣服曹操,實則自成一統,另有圖謀。曹操佔據荊州後,就想順流東下攻伐江東,其實是犯了兵家大忌的。賈詡曾經勸阻他,而他拒聽,一意孤行,大概他新近得勝,不免志驕意滿,一時低估了雄踞江東的孫仲謀。

劉備退守夏口(漢口),麾下只有二萬多人馬。在曹操的眼裡,劉備已是窮寇,根本不堪一擊。在軍師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決心與江東孫權結盟,共同抗拒咄咄逼人的曹操。而孫權也意識到江東無力單獨抵禦兵多將廣、氣勢逼人的曹魏,他採納魯肅的建議,派大將周瑜率領三萬水陸聯合劉備共同抗曹。

面對兵兇戰危的局勢,孫權審時度勢,力排眾議,決意聯劉抗曹。他派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參軍校尉,去和劉備協力擊曹。


曹操率水陸大軍屯紮在赤壁(今湖北嘉魚縣東北江岸),隔江與孫、劉聯軍對峙。曹軍士兵大多是北方人,到南方後水土不服,很多人都害起病來。而且北方人不習慣水上的風浪顛簸,一上船就暈眩嘔吐,哪裡還有戰鬥力?曹操針對這種情況,就下令把戰船用鐵鎖鏈在一起,船上鋪上木板,組成“連環船陣”,果然,將士們在船上就如在陸地上一樣平穩。

周瑜分析,曹軍詐稱八十萬,實則不過二十餘萬,其中還有七、 八萬是新近歸降的荊州水軍,這些人是懾於形勢,心懷疑懼,並非真心。曹軍長於陸戰,而我軍精於水戰,如今他捨棄鞍馬, 玩起了其並不擅長的舟楫,以其之短,攻我之長,焉有不敗之理。他加緊排兵佈陣,準備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周瑜部將黃蓋,見曹軍將戰船鎖在一起組成“連環船”,就建議採用火攻的辦法破敵。

周瑜採納其計。黃蓋詐降曹操,在約好的日子裡帶十艘戰船,船上滿載浸了油脂的乾柴草,上面蓋著氈布,趁東風大作之時突然縱火焚船,向曹軍發起火攻。曹軍戰船被鏈在一起,情急間又一時無法解開,火借風勢,烈焰騰空,吞噬一切,曹操水軍很快就灰飛煙滅了。大火殃及岸邊的軍營,水上陸上陷入一片火海,江對岸的石壁都被熊熊烈火映紅了。此時的曹操陸軍正鬧瘟疫,戰力下降嚴重,曹軍將士紛紛抱頭逃命,孫劉聯軍則乘勢掩殺,曹軍溺死、燒死者難計其數。曹操帶著些殘兵敗將,取小路逃竄,這才僥倖逃出生天。之後,曹操收拾潰卒,無奈退兵,從此再也無力南下。

這場戰爭,史稱“赤壁鏖兵”。它在三國史上具有決定時局的重要意義,也可以看作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試想,假如此戰曹操大獲全勝,孫、劉大敗虧輸,那遍地兵燹的中國很快就會被曹操統一,一個萬民翹首期待的大一統“盛世”或許也會隨之來臨。然而歷史發展是曲折的,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赤壁大戰後,曹操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南伐;劉備則乘勢奪取了荊、益二州,基本站穩了腳跟;孫權保住了江東,並積極向南擴展。這樣就奠定了曹操、孫權、劉備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各佔其一的政治局面。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曹操如果在赤壁之戰中勝利,也只是短暫的統一,而不會迎接一個長久的到來。

分久必合,合久必合,是歷史的必然

西周末年,周厲王統治殘暴,導致國人“道路以目”。 終於在公元前848年爆發了“國人暴動”。而後來的周幽王,又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終於導致了西周的滅亡。雖然在公元前770年後,歷史上叫做東周。但是,東周時期,周王室已經逐漸名存實亡。所以東周是分裂的。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才終止了500多年的分裂。分裂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階段。而分裂過後,剛剛建立的秦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它只存在了15年的時間。後來漢朝的建立,才真正進入大一統時期。而西漢和東漢,也已經經歷了很長的統一時期。當開始進入,亂世的時候,不可能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事實上,西晉的統一,也只有短短的36年的時間,(從280年滅吳到316年西晉滅亡)又進入的了分裂的階段!

偏安江南不算大一統

東漢,黃巾起義以後,就進入的了分裂時期。西晉短暫的統一,東晉偏安江南,進入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也是江南一隅。一直到589年,隋朝統一,才又進入到了大一統時間!在此期間又經歷了400多年的分裂時期。在北朝,經歷的朝代大致有,前秦,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週期,和分裂割據的週期,大致上是相同的。而且如果細算下來,分裂時間,要比統一的時間還要長。因為大多數時期,同時存在著好幾個政權。

即使曹操勝利了,很難出現大一統的盛世王朝

曹操作為曹魏政權的開創者,確實具有卓識遠見,但是後人卻沒有一個比得上曹操。如果曹操統一了全國,但卻沒有除去司馬一家,兩三代之後,仍然會被司馬家篡權的,因為司馬懿,對曹魏政權所以垂涎三尺,蓄謀已久。他不斷積蓄力量,而且隱藏的太深了。到曹操曹丕死後,便這也沒有人能夠控制他們。因為歷史的分裂才剛剛開始。


大自在


這個問題也說不好,假定的歷史誰也不能預測後面會發生什麼。

赤壁之戰的確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推遲了曹操一統天下的腳步。可是曹操即使在他活著的時候一統天下,魏朝能不能迎來太平盛世,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評判的出來的。可以確定的是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確讓老百姓多受了幾年的戰亂之苦,尤其是蜀地百姓更是倒了大黴。

不過作為一名北方人,我個人還是比較看好曹操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皇帝的。但是要說魏能不能和唐一樣營造大朝盛世的局面,這個不好說,下面我就陳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僅供娛樂參考:

首先,曹操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皇帝,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比較贊同的。曹操在那個亂世,戰略眼光長遠、任用人才恰當好處、身份架子拿得起放得下、擴張效率高、野心大而且能忍。這些特點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以及眾多的軍閥諸侯沒有一個人能趕得上他,東漢末年最可能統一天下的就是曹操。

其次,我認為曹操可以成為一個好皇帝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曹操能按得住手下的人。劉備的蜀漢內部矛盾重重,黨派林立,孫權的東吳山越作亂不止、江東大族爭權奪勢。劉備和孫權在國內的政治生態上就來回斡旋,小心翼翼,牽一髮而動全身,任命用人都要考慮再三。而曹操處於漢朝政治漩渦的中心,按理說曹操所面對的政治阻力要比其他人大得多,但是敢和曹操作對的人卻很少,甚至更多的名望大族推崇曹操往上再爬一步。

這就是為什麼我如此看好曹操,荀彧如此大才,曹操該斷還是斷,因為成就大業的路上勢必就會有犧牲。無論他對你多麼重要,這種“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狠勁就是曹操優於其他人的地方,像呂布這樣的無雙戰將,曹操寧可殺也不留著當禍害。

可能這個時候有人會提出司馬懿,關於這件事,涉及到曹丕和曹植爭奪世子的事。曹操也是有他的考慮和用意的,展開說就跑題了,下次有機會咱們再講。

所以即便是身為曹操繼承人的曹丕,他在篡漢建立魏政府的行動上,多少有點順水推舟的意思。有阻力,但是不大,因為曹操把路都給鋪平了,本來曹操是給自己走的,也是因為赤壁之戰,曹操沒等到那一天。

如此長遠的戰略部署,我相信如果真有曹操登基的那一天,像司馬氏這種竊國賊是不可能成功的,曹操就是這麼過來的,還能讓你得逞不成。

而且司馬懿的上臺跟諸葛亮的持續北伐有很大關係,不然的話司馬懿根本掌不了兵,也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的司馬懿。

最後我說不能確定魏王朝是不是真的可以營造盛時,原因如下:

一個朝代的興盛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要看這個王朝幾代人的共同作為。倘若曹操打下了天下,曹操就相當於劉邦,是一個朝代的鼻祖,擁有無上榮光。但是經營天下的任務再給曹操就有點不講理了,漢朝文景之治也不是劉邦乾的啊。包括後來的清朝,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是努爾哈赤創造出來的。

所以魏朝如果一連幾任賢君,大魏盛時就來了,但如果一連幾任庸君,很快就被別人取代了。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你不可能保證魏朝的每一代君主,都能選出最優秀的繼承人。當人帶著感情去做抉擇的時候很容易被左右,即便是用人如神的曹操,在曹植和曹丕的選擇中不也是搖擺難定嗎。

最後咱們回到問題,赤壁之戰阻止了曹操一統天下的腳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這點沒錯。但是硬要說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稍微有點牽強。就現有歷史的記載,我只能確定曹操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皇帝,其他再深入一點的推測那也就只能是推測了。


楊角風發作


的確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赤壁之戰的確是扼殺了曹魏一統天下的希望,導致最後三分天下,中原大地的實力在不斷的戰損下消耗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以至於最後兩晉,南北朝持續不斷地動亂,為外族欺辱了百年之久,差點就亡族滅種了,但這種看法不過是站在了上帝視角來看待問題,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卻也不全面。


首先,說他具有一定的道理是因為,如果沒有赤壁之戰的曹魏大敗,或許天下能夠提前歸於統一,憑藉曹操的手段,還是能夠把天下之理的井井有條的,也免除了往後多年的內耗,無形中為中原積攢更多的實力,使得中國得到更大的發展進步,甚至於後續的兩晉,南北朝,五胡之亂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都可以避免,全力而高速發展的曹魏或許真的就可以開創出一輪新的盛世。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在赤壁之戰前,雖說明面上的曹魏佔據巨大的優勢,但是他卻並沒有能夠鎖定最後勝利果實的絕對實力,而蜀漢和東吳實力雖然弱小,但卻也有爭奪天下的機會,三國君主皆為梟雄之姿,誰又會輕易的屈服於誰呢?畢竟即便曹魏強大,但是一統天下,鹿死誰手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那就意味著誰都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畢竟從強者之中誕生出的最強者才有資格帶領中國走向更為輝煌的前方。

雖然說最後的結果並不如人意,但誰又會想到最後的司馬篡權,輝煌而又人才輩出的三國之後,卻再無能夠力挽狂瀾的人雄霸主的出現,只得跌跌撞撞忍著傷痛的走完一段黑暗之路,也算是歷史的必然吧,畢竟若是真的要統一,一個赤壁又如何能夠阻擋天下大勢呢。


歷史微探索


赤壁之戰如果成功,最大的可能是曹魏集團成功地統一了中國,但中國能否避免以後晉朝“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局面,創造新的王朝盛世呢?絕無可能。甚至不會有比兩晉南北朝更好的結果。

喜歡歷史的人如果看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典籍,肯定會氣的牙癢癢的。我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荒唐、最反動、最無恥的朝代,雖然這是歷史發展不可繞過的階段,雖然也曾經出過王曦之、陶淵明這樣的大書法家和文學家,也出過祖沖之這樣的大數學家。但總之而言,這是一個沐猴而冠,令人窒息的時代,所以才會產生玄學這樣的流派,也會出現對時代深感絕望的“竹林七賢”等人,“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東漢末年到隋唐統一前,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延綿近四百年的門閥政治。從三國的歷史來看,曹操無疑是同時代最優秀的梟雄,他的集團也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勢力,但他依然無法超越時代而成功解決門閥政治問題。

門閥問題從西漢中期開始醞釀,到東漢基本成形,在晉朝發展到巔峰,最終發展成為大禍,並導致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中原文明遭到極度破壞。

中國的官吏選撥制度從先秦時期的貴族世襲到漢朝的察舉制,到三國後期的九品中正制,表面上它解決了春秋戰國以來官員世襲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人才的選拔。但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那種靠所謂的上級考察並推薦官員的做法,最終的結果都是政治大家族壟斷了全國主要的政治資源,進入仕途的門檻基本被幾大家族控制。

門閥政治在東晉時發展到驚人的階段,東晉建國初期,“王與馬共天下”就是最生動的寫照,王家、謝家和當時的皇室司馬家族幾乎平分了國家權力。這種精英主導的變異產物,形成了階層嚴重固化,所以令天下有才之人幾乎絕望。

曹操本身也是世家出身,他的起家和壯大也是依靠幾大家族支持。這在三國時代並不意外,東吳的孫權也是依靠江東大家族的支持維護統治。甚至連千年名相諸葛亮,也與荊州的地方實力派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劉備之所以重用諸葛亮,很難說他沒有利用諸葛亮的政治資源的想法。這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勢力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必然性,任何政治上有所建樹的勢力,必須與大家族連結在一起。

科舉制的發明,成為了終結門閥政治的利器,也最終迎來了真正的盛世。

隋朝歷史很短,但它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開創卻有很多貢獻,特別是科舉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埋葬了腐朽的門閥政治,大批寒門士子才得以進入上層,階層流動機制得以建立起來。政治的清明,才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


華哥雜談


赤壁之戰可能延遲了統一的時間,但一定不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因為盛世必然伴隨著天才的制度創新。而曹魏沒有、蜀漢東吳沒有,甚至兩晉南北朝也沒有。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盛世,個人覺得都是伴隨著戰亂,而戰亂往往把舊有的不合時宜的制度丟進了垃圾堆,而新的有利於盛世產生的制度應運而生。

  1.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紛爭,百家爭鳴,誰能收場,誰是英雄。
春秋時期,五霸輪番上場,結局只是大吃小,戰國七雄你方唱罷我登場,誰也沒有能力一統天下。

而學術界的風氣倒是非常開放和寬鬆,齊國還專門設立稷下學宮讓百家暢所欲言,尋求治國理政安邦的良策。

兵家、縱橫家、儒家、法家等各展其能,孫臏、吳起、蘇秦、張儀等,你方唱罷我登場,連孔老夫子都不辭辛勞,周遊列國,去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但諸侯仍然是諸侯,列國仍然是列國,戰亂依然是戰亂,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歷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法家的商鞅遇到了秦孝公,秦國因此而開始走上強盛之路,直到法家李斯和嬴政時期,秦國開始展開統一之旅,統一天下後,郡縣制、車同軌、字同文、統一度量衡等一股腦的天才制度創新開始實踐,雖然沒在秦王朝達到盛世,但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穩定的盛世封建王朝漢朝。

2. 隋統一天下,結束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的戰亂和分裂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百年戰亂,徹底打碎了自東漢以來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門閥制度,世族豪強風光不在,而這也給隋文帝的人才選拔制度留下了想象空間,科舉制度應運而生,從此,中國各封建王朝能通過考試製度選拔人才,而讀書人能通過科舉選拔改變自己的人生。另外,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也聯通了南北經濟,加強了南北中國的大融合。

同樣,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度,貫通了大運河,而唐朝是此制度的受益王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受益於此。

3. 唐朝的藩鎮造成了軍閥割據,形成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和戰亂,直至宋的統一。

宋以前,中國的武人、武將意氣風發,宋之後,為了避免軍閥割據,形成戰亂,宋創制了文官掌管軍隊的制度,從此至清朝,中國再無盛世。

曹操時期,表面看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門閥世族豪強裹挾曹操鞏固自身利益。

赤壁之戰敗,曹操集團雖未統一,也沒能出現新的制度設計,雖有曹操的“唯才是用”,選拔了一批中下層人士進入管理隊伍,但高層仍然被世族豪強所把持;雖然“九品中正制”已經有了人才選拔制度化的進步,但選拔的權利仍然在世族手中;雖然曹操也壓制了當時世族豪強的膨脹,但那個時代,不依靠世族豪強,政府確實沒法運作。而曹操和後續的司馬都又形成了新的世族豪強,本質沒變,不可能出現盛世。

赤壁之戰勝,會更加有利於世族豪強的團結和發展,荀彧為首的舊的世族豪強,會和逐步形成的新的門閥豪強,如曹操家族、司馬家族,甚至蜀漢和東吳的門閥都會參與到競爭中,這樣的話,還是一個亂世的局面,盛世的出現根本沒有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