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黃帥


可能很多人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是為了能讓接班人順利接班,顯然,這是一個謬論。

李善長被朱元璋所殺之時,是1390年5月(農曆,以下時間以農曆為準),那個時候,太子朱標身體還好的很,且朱標的威信極高,顯然此時已經七十多歲的李善長,根本不可能對朱標有產生威脅。


朱元璋“濫殺”功臣,要從太子朱標去世後(1392年)開始說起。雖說朱標去世之前,朱元璋也殺了不少文官、武將。但其實這些人大多是胡惟庸案的被牽連者牽連者,屬於謀逆大罪。那麼這裡問題又來了,李善長搞後勤可能是一把好手,但其治國、帶兵都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要說這樣的人敢挑頭造反,估計沒什麼信。再者,彼時的李善長已經是77歲高壽的人了,李就是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力。



那麼朱元璋又為何一定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呢?

再說這個事之前,我們把時間拉回到李善長被殺的前一個月,即1390年4月,朱元璋的八子長沙王朱梓自焚而死,原因是朱梓被打成胡惟庸一黨。那麼,李善長的死很大方面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朱元璋自己的兒子都因陷入胡惟庸一黨而自焚了,更何況你李善長還是是胡惟庸的親戚呢。

雖說朱元璋有借胡惟庸案取消丞相制的目的,但總得來說胡惟庸謀反不算冤案,那麼受胡惟庸牽的李善長自然也算不得冤枉。


李善長在得知胡惟庸要造反後,可以說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默認了胡惟庸的謀逆行為,且不上奏朱元璋,其這種態度,足以讓朱元璋殺幾十次了。生死與共、全心全意相信的李善長終究不是自己的“蕭何”。

或許有人會說,李善長也只是默許胡惟庸,並沒有參與謀逆行為。難道這就沒罪了麼?非也,默許胡惟庸不告知朱元璋,這樣子如果胡惟庸成功了自己李家還可以繼續洪武朝的榮耀、至於失敗了,也和自己沒關係,這樣子穩賺不賠啊,兩邊都討好!顯然想的太美好了,就朱元璋而言,你李善長只能選擇一邊站,既然你默許了胡惟庸,那麼他失敗了,你也就跟著去吧。


此外,李善長雖已暮年,但影響力仍然很大,宰相門下更是遍佈天下,雖說洪武四年,李善長致仕(退休),但其遠離朝堂仍迷戀於權勢,以至於在朝堂具備強大的影響力,長此以往,必將威脅朝廷的統治。而且今天你可以默許胡惟庸,明天是不是還有李惟庸、趙惟庸……?

此外,李善長以謀略起家,老謀深算的李善長,表現的越是謙退,只會讓人越覺得這是韜光養晦,讓人越不放心。

所以,這便是為何李善長已是暮年,卻依舊會被朱元璋所殺害。


像素說


朱元璋殺了76歲的李善長,另外還株連李善長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長的兒子駙馬李祺和兒媳臨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殺,可憐!可嘆!可悲!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對親家下如此狠手呢?


從頭說起

李善長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誇李善長是自己的“在世蕭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拜迎二人相見。朱元璋對他以禮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書籍。李善長成為老朱的大智囊,隨軍作戰出生入死,還親自帶領士兵打敗來偷襲的元軍,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勳。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稱帝,當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慶!李善長位列眾人之首,李善長“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詞條,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老朱還賜給李善長“免死鐵書丹券”“爾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對自己的“蕭何”大讚一番,可是今日的“蕭何”的結局可不比往日的蕭何。李善長可沒有漢朝的蕭何圓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劉邦對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長的權利和影響力越來越大,讓朱元璋忌憚夜不能寐。


李善長也對朱元璋不像以前那麼謙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對彼此的信任幾乎消失了。

為了拉攏李善長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寶貝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封李祺為駙馬都尉。

李善長的府內又一次蓬蓽生輝,榮譽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燒。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嚴重,十幾天都不能上朝。作為親家的李善長竟然沒有去看望過一次,也沒有讓駙馬兒子來問候,朱元璋心裡的箇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機彈劾李善長,說公主進了李善長家的門,李善長就變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裡連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覺得李善長過分了,開始厭煩他,“帝始微厭之”,一怒扣了李善長一年的奉祿。


另外李善長對部下監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士三百人,湯和告訴老朱李善長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謀反,還想拉李善長入夥,李善長不從。謀反是大罪,但他沒有向朱元璋檢舉揭發胡惟庸。胡惟庸也許感到李善長有動搖,繼續拉攏,李善長最終留下口實。李善長向朱元璋屢次請求赦免其發配邊疆的親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將丁斌治罪,沒想到丁斌出賣了李善長的弟弟,一系列的導火索迸發。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和胡惟庸密謀造反,李存義父子被逮捕審訊,供詞牽出李善長。還供出胡惟庸派李存義勸說李善長時,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李善長的奴僕盧仲謙也作證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

朱元璋說他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不忠!最後有人說觀天象有星變,災禍會降臨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長的人生成為定居局。

於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斬殺。



實際上,李善長的這些大罪都是憑口說,證據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朱家江山會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堅決要殺的人,誰能跑掉?


小姐姐講史


關於年邁的李善長被朱元璋除掉的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會李善長抱不平,畢竟李善長為大明江山貢獻了一生,居然到了暮年時被朱元璋殺掉了,朱元璋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卸磨殺驢。但是如果對於整件事情有所瞭解後,也會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有一些理解,那麼究竟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有哪些恩怨過節呢?

其實李善長曾經牽扯到胡惟庸一案中,胡惟庸案在明朝時期非常有名,也是典型的誅殺叛黨的例子,當時只要和此案有所牽扯的官員基本上都被除掉了,可是當時明明有人檢舉李善長和此案也有關,可是朱元璋卻隱忍不發。這不是朱元璋不想懲治他,而是念及李善長的功勞,在洪武三年時,李善長就被朱元璋被封為開國功臣,當時李善長所獲得的封賞在朝中要遠遠高於其他功臣,不僅如此為了表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器重,還賜李善長丹書鐵券,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可以說朱元璋給李善長的每一樣恩典都是殊榮,可見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但是一旦臣子做到了這種程度,其實也是危機四伏的,只不過李善長一直在沾沾自喜,他也始終堅信朱元璋對自己的信任和仰仗,所以李善長越發驕縱跋扈,因為李善長目中無人,所以得罪了很多大臣,他後來被彈劾,李善長因為氣憤居然好幾日不上朝,就連朱元璋病了都不來探望,可見當時李善長的脾氣已經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在當時朱元璋就有要動他心思了。隨後胡惟庸案爆發,雖然李善長被傳和此案有關,但是朱元璋沒有發落他,五年之後,又有人檢舉稱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人,雖然當時有真憑實據,但是因為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朱元璋再次隱忍了。

在胡惟庸案十年後,李善長為了擴建自己的府邸,居然向湯和借兵,而且沒有和朝廷打招呼,這種做法就有謀反的嫌疑,畢竟在古代,隨意調兵可是大事,一旦要動用兵力反對朝廷將會引發嚴重的後果,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非常氣憤了,可是李善長卻認為朱元璋怎麼也不敢動他,後來居然還給已經犯罪的親人求情,已經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朱元璋才開始查辦李善長,當時司天監官員還結合星象稱將有大臣要造反,平時李善長得罪過的大臣們都紛紛出來檢舉揭發李善長的罪狀,後來朱元璋新賬老賬一起算,於是下令將李善長以及家中七十多口全部殺掉。


歷史課課代表


第一為了朱允炆,皇帝的位子,朱允炆個性比較柔弱,仁厚,為朱允炆上位鋪平道路,殺掉功臣老臣。

第二,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李善長跟朱元璋,湯和他們都是淮西人,淮西勳貴就是那麼來的,加上李善長這人這關係跟其他武將幹在一起,李善長的威望很高,可以說相當於劉邦之蕭何了。這堆人萬一抱團了,朱元璋能爽嗎?早點幹掉對大明有好處。

第三,朱元璋開國時就封了五個公爵,李善長排第一,可見李善長多麼重要,但是李善長這人呢?他自己也比較膨脹,朱元璋自認就看不慣了。李善長一生都是在權謀中,就算是退休,勢力依然在,和他共事的官員,關係盤根錯節,李善長雖然退休,影響力還在,無論是威望還是李善長的能力都讓人害怕,他一生官職宰相,權力大了肯定有自己的私心。

第四,朱元璋自卑,沒有安全感,朱元璋從小顛沛流離,吃盡苦頭,他來自最底層,他怕的大明被顛覆,他殺了那麼多功臣上萬人就是依據,他雖然強勢內心卻很脆弱。

第五,朱元璋太瞭解李善長了。過於瞭解,就會防著。從他心目中第一位的就是李善長,能力越高,危險就越多。不除掉李善長不放心。


盟主CASE實錄


明朝開國之初,有六個人被冊封為公爵: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這六個人當中,只有李善長沒有戰功,排名卻是第一。可見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長是大明開國的頭號功臣。

在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這次冊封中,李善長不僅被封為韓國公、年俸四千石,還得到了朱元璋賞賜的“丹書鐵券”一枚,民間俗稱“免死金牌”。

在這枚“丹書鐵券”中,朱元璋稱讚李善長,說他的功績甚至超過了漢朝的蕭何。這枚“丹書鐵券”裡還明確承諾“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勳”,也就是說李善長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兒子可以免死一次,以此作為對李善長功勳的回報。

可是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傻子,李善長的“丹書鐵券”的“免死三次”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便是:如果謀反,則不得免死,這是它的大前提。

洪武四年,李善長識相地辭去左丞相的高位,退休回鄉。儘管退休在家,李善長還是念念不忘朝中之事。比如洪武七年,其弟李存義被提升為太僕寺丞;洪武九年,其子李祺與臨安公主完婚,成為駙馬都尉。而這一切,都成為政敵日後攻擊他的口實。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權植黨”的罪名被處死。不少大臣乘機舉報,將李善長列入“胡黨”分子之列。朱元璋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網開一面,只是罰俸一千四百石,以示懲戒。

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有了戲劇性的轉折。這一年,胡惟庸已經死去十年,但他的罪名卻突然由“擅權植黨”升級為“通倭通虜”。“通倭通虜”即勾結日本和蒙古。於是,李善長也從一名“胡黨”分子,升級為胡惟庸“謀反”的幕後主使。前面說過,“丹書鐵券”中明確規定,謀反不在免死之列。而李善長被認定為胡惟庸“謀反”一案的幕後黑手,焉有免死之理?

果然,李善長一家很快便遭遇滅門之禍。77歲的李善長,連同李氏一族70多人,被統統處死。李祺一脈,因為其駙馬身份才得以保全下來。


麻辣一加一



有李善長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換做趙匡胤,李善長一定不會死。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殺李善長一家的時候,已經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時已經過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朱元璋殺了十萬左右官員和家屬,目的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朝廷綱紀。據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殺李善長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李善長向湯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長有個親戚牽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長一直找朱元璋說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長當年知道胡惟庸要謀反,李善長不向朱元璋報告此事,不報告那就是同謀。



胡惟庸會謀反嗎?胡惟庸是個文官,一開始是個老實人,雖然當了宰相,但是並無軍權,怎麼謀反?拿什麼謀反?再說了,朱元璋是什麼人?晚上睡覺都睜開一隻眼睛的人,大臣們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逃不過錦衣衛的偵察,逃不過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麼謀反,怎麼可能謀反?胡惟庸要說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點。

殺掉李善長就是因為前兩個原因,借兵修房子和為親戚求情。在朱元璋看來,有這兩件事就可以殺李善長了,但在外人看來,因為這兩件事就殺李善長,說不過去啊,為此只好刑訊逼供,把李善長牽連進謀反案,這樣殺他一家,就沒有人說三道四了。



說李善長涉及謀反,當時就有人懷疑,上書質問朱元璋,說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怎麼會冒誅九族的風險參與謀反?結果這人被朱元璋關起來了。

胡惟庸案是徹頭徹尾的冤案,李善長案也是冤案!老朱在辦這事上,不地道!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如果要準確地回答題主的這道題,我們就不能獨立地站在明朝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而是要用歷史的辯證的哲學觀點,從中國的五千年發展史中去尋找答案。

1》在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我國的統治者是通過推選制度選出來的。他們從社會的實踐中去發現和考察有所作為而能為人類造福的優秀者。當新的優秀者出現時,更是通過禪讓的方式,把治權交給下一代。在這個歷史階做,整個社會沒有所謂的家天下漢王權制度,而也便沒有存在統治階層的權力和階級利益衝突,因此也就沒有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濫殺下面官僚的現象。

2》

然而自從舜把治權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以後,禹並沒有實行禪讓制,而是把統治權直接交給自己的兒子,從而建立了以禹家為主的統治集團,統治了大約五佰多年的夏朝,從而在中國的歷史中開始了以氏族為主的統治制度,這一制度一直貫穿著整個中國奴隸制的二千多年,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才宣告結束。

3》

但歷史的步伐總是向前垮越的。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氏族的利益,他便將自己定位為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家族統治權力能代代傳承下去。為了這一目標,凡已自己三觀不同的而衝撞自己統治利益低線的官僚大開殺戒,也就人們傳說的‘’焚書坑儒‘’的歷史(當然也是有利於剛剛統一的中國)。當然也就從那時候起,中國便走進了以氏族為統治集團的封建王朝時代。而皇帝的權力,通過儒家三綱五常的理論認證,皇帝就是天上之嬌子,天下的土地是皇家的皇土,天下的人都是皇家的皇民,皇帝擁有無限大的生殺以奪的權力,任何人或事,只要衝撞了他的底線,不管你威望多高,功勞多大,甚至皇親國戚也同樣殺無赫,尤其是到了劉幫建立的大漢皇朝,更成為了延續中國二千年封建統治者的鐵律。

4》

如果說秦朝前的統治階層的矛盾是皇上與各下面各封侯王的矛盾,而秦以後則是皇上與統治集團之間赤裸裸的權力與權利的矛盾,因此因利益不合的產生皇上誅殺手下大臣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中便層出無窮。從東漢劉秀封二十八位功臣於靈臺外,從秦的焚書坑儒到劉幫誅殺韓信,到司馬誅殺曹家,即使是同胞兄弟,李世民也照殺無誤。而明朝除了處事低調的鄧愈外,即使是曾經無數次救朱元璋之命的徐達也死於非命,甚至當朝宰相劉基也不得善終,而誅殺常遇春、李善長也不足為怪了。而朱棣誅殺建文帝也同樣不足為奇。而後來的清統治者對八旗子弟的誅殺也同樣建立在皇權理論基礎上。

5》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在以儒家思想理論的皇權治理下,君就是綱,臣就是目,臣是絕對處於皇權的統治下,肖一不善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自古以來便傳下‘’伴君如伴虎‘’之傳說。

6》

才疏學淺,泛論幾句不值一讀。如有能者賜教,則無限歡迎。祝大家子年快樂吉祥!











鄧工280


朱元璋殺李善長跟他是不是已經年暮沒有任何關係,重點在於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李善長死了,這大明的天下才能穩如磐石,萬世一系~

一:李善長——朱元璋的蕭何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定遠縣人,愛讀書而有智謀,自朱元璋創業伊始就攜家追隨,因為善於調護諸將之間的關係,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隨著朱元璋建號開國,水漲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還是大明朝的開國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時擁有可以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券,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險,卻依舊沒能保下李善長的項上人頭,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涉嫌胡惟庸黨案,滿門七十餘口悉數被殺~

二:禍從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為“溝通宿將,意圖謀反”而被株連九族,當時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但案件遠未就此結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舉報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兒與胡惟庸“通謀”,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的勞苦功高,並未深究,只是將其軟禁在崇明島。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被抓,嚴刑拷掠之下,丁斌供稱:“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勸李善長入夥,第一次被李善長嚴詞拒絕,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事成之後,淮西之地盡數相贈,封李善長為諸侯王,李善長心動;第三次,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長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讓他們自行安排。”謀劃既定之後,李善長和胡惟庸為了避人耳目,從此早朝相見,只是點頭示意,並無言語交流。同年,李善長又向湯和借調官兵,大興土木,如此一來,更是嚴重觸犯了皇帝的忌諱,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將李善長全家以及“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宋濂”等人全數羈押,或處以極刑,或流放荒蠻,自此,淮西勳貴集團幾乎被一網打盡。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株連黨案

在李善長被誅殺的當年,以解縉等人為首的文官就開始為其鳴冤,猜忌驍悍的朱元璋卻出奇的沉默,置若罔聞~

中國古人向來強調“見機而作,功成身退”,可李善長不但不能行此良策,而且年紀越大越貪戀權勢,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倚靠淮西鄉黨,而李善長又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領袖。所謂翻身農奴做主人,原本就拙劣寡識的淮西勳貴集團,一心想著榮華富貴,蔭庇子孫的他們迅速腐化,蛻變成了當年他們誓死反抗的人,為了鞏固九死一生才打下來的革命果實,他們呼朋引伴、結親媾婚聯成一體,圍繞在李善長的周圍,牢牢把控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極力打壓非淮西勳貴集團的所有人士。

深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朱元璋,在建國之後面對勢力龐大,驕悍霸道的淮西勳貴集團卻顯得無能為力,當年出生入死的兄弟現在成了他最大的肘患。為了穩住淮西勳貴集團,他刻意打壓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士人集團,甚至還開設“南北兩榜”的進士擇取制度。但,養虎終遺患,生性殘刻且雄猜霸道的朱元璋為了穩固朱家的天下,在忍耐和縱容之中舉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果斷和決絕的劈向當年這幫兄弟~

四:李善長也算死有餘辜

自古功高震主者身危,李善長身負不世之功,卻不知進退之道。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小吏出身的李善長終究沒有規模宏大的大局觀,也沒有把握時局的敏銳度,對帝王心術更是無從感知,以至於當止而不能止,當退而猛進。天下動亂之際尚且能夠存身保富貴,可一旦寰宇澄清,當年的多謀善辯反而成了懷璧其罪,數千年的歷史中無時無刻不在重複著這樣的歷史悲劇。

同是小吏出身的北宋趙普也是不學無術,所幸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要比朱元璋仁厚寬愛的多。所以“外飾其公,內謀其私”的趙普雖然屢遭貶謫,卻終究得以善終,並且還落下“兩朝宰輔”的美名。

李善長的死,固然是朱元璋殘苛寡恩,豺狼心性容不得功臣名將,但細思之下,他的言行舉止,放浪恣肆,無所避忌,又何嘗不是遭忌人主,自尋死路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李善長是唯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對李善長也算是不錯了,不僅封為左相國,韓國公,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兒孫世襲封爵,而且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可是最終李善長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即便已經是77歲的古稀之年。

李善長作為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創業的智囊,對朱元璋很忠誠,當初郭子興削弱朱元璋兵權想挖李善長過去,被李善長嚴詞拒絕,就認準了這個草根主子,為他出謀劃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視他為自己的蕭何,給他足夠的地位和榮譽。但是人都會變得,尤其是染指權力巔峰之後,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開始在打壓殘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長表面溫和內心苛責的排擠劉基等浙東黨。



對於聰明的李善長來說,早就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洪武四年他就辭職告老還鄉了。朱元璋也很忌憚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勢力,但是還是選擇穩住而非打壓,讓李善長做了太子老師,還把自己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長子李祺,和他結為親家。但是後來李善長卻觸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線——謀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罪被誅九族,涉案三萬餘人,但是這件事卻遠遠沒有結束。五年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胡惟庸的親家)被查出和胡惟庸通謀,朱元璋看在他是李善長的弟弟的份上,沒有殺他,只把他軟禁在崇明島。但是李善長對此卻當做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連句謝謝也沒有,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朱元璋期待的謝恩落空了,心裡很不爽。



又過了五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嚴刑拷打下供出李善長在胡惟庸案中的隱晦態度:第一次嚴詞拒絕同謀,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以淮西相贈,封諸侯王,李善長動心,第三次密室談話,第四次李善長拋出一句著名的話“我死,汝等自為之”。朱元璋聽聞後大怒,想到五年前李存義案以及李善長向湯河借兵300大興土木的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治罪,將除女兒女婿兩個外孫以外的李善長妻女70多人全部誅殺,淮西勳貴徹底擊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李善長可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縱然沒有免死金牌也會得以善終,懂了卻做不到,總是有十塊免死金牌也擋不住被殺的命運。開國元勳40多個,被殺的近30人,不得不說剩著為王!


墨梅逸清寒


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他出身於一個貧苦人家,但膽識不凡,又很有眼光。後來參加了反抗元朝暴政的軍隊,在此過程中有所建樹,並獲得了威望。

在此之後有了自己的軍隊和力量,並在之後消滅了張士誠和陳友諒兩大勁敵,為登上帝位掃平了道路。

不談別的方面,單說稱帝后的朱元璋對老百姓很盡心,這一方面做的就很不錯。因為他也是窮苦人家出身,瞭解百姓的辛苦。所以稱帝之後大力救濟百姓,降低稅收,生活困難的百姓還能得到補貼。這些舉措使他很得民心,也鞏固了明朝執政的基礎。

不過凡事必有得失,他的各種親民政策使他很得人心,而他對有功臣子所做的行為則讓人寒心。

根據有關史料的記錄,明王朝建國功臣很多,被封高位的40多位。其中有公爵25位,伯爵12位,這其中明確記載被殺的有近30位。數字讓人有些震驚。

而這次要說的這位有功臣子,本不必落得一個悽慘下場,但自作自受,最終自食惡果。

這個人是誰?他為建立大明做出了什麼貢獻?

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善長,熟悉明史的朋友們對這個人肯定不陌生。他是明太祖的左右手之一,也可以說是他的參謀,為他打下江山指點方向,提供計謀。


而且他為人可靠,有能力、有品格。在朱元璋還沒有成為皇帝之前,他在軍隊中的上級郭子信聽到一些消息,對朱元璋有了戒心。

之後就開始瓦解他手中的兵權,知道李善長有才能,想要讓他為自己所用,結果被他嚴厲拒絕。

在朱元璋攻克彩石後帶著大軍繼續前進,他則提前寫好榜文要求士兵守軍紀。在太平被攻克後貼在城中各處,兵士看到都很遵守,百姓見此就很擁護這支軍隊。

在朱元璋稱吳王時,他認為元制有弊端,就進行了改革:恢復制錢法,建立茶法,控制官鹽來路,並開礦鍊鐵。百姓慢慢富裕起來,更加擁護朱元璋。

在政權建立之後,他因為功勳顯著,被封為宣國公。後來官制改革,他又成為左相國。

他十分忠心,又不好在君主面前露臉,為何最終會被殺掉?難道是他自己行為不端嗎?

他之所以最終被殺掉,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他自己的過錯,另外一個,就是被人出賣。

在大明建立之後,朱元璋在政治上主要從兩方面下手。一方面出臺各種惠民政策,得民心才能穩固住自己手中的江山,從底層一步一步走上來的他太明白這一點了。

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手下這批有功臣子,防置他們謀反。而李善長身為文官,手中無兵,所以太祖也沒有很留心他。但是他最後會死,還是和反沒能脫離關係。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為謀反被誅殺全家,與此牽連者也都被處以極刑。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父子被告發也參與了謀反,和胡是一派的。


但是因為證據不足,所以太祖就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將他們父子二人赦免了。但皇上給了他這麼大面子,李善長卻一生不吭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這也就埋下了隱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被羈押。他上書請求赦免,太祖想起之前李存義父子之事,大怒,反而加重了對丁斌的刑罰。

結果丁斌告發胡惟庸謀反一事李善長也有份,說他雖然並未直接參與,但是對此事曾動過心。太祖更怒,最終將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全部處死。


有人說,李善長之死是太祖故意為之,但我認為,李善長最終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他儘管忠心,儘管本分,但是他還是不夠了解朱元璋,瞭解皇上的想法。最終一步錯,步步錯,導致最終的悽慘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