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了之後,為什麼又被放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的異母哥哥,明憲宗朱見深的父親。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瓦剌大軍所俘虜,一年後得以回國,但是被弟弟朱祁鈺囚禁於南宮整整7年。

景泰八年(1457年),趁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朱祁鎮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這樣本來是太上皇的朱祁鎮又重新做了皇上,又一次創造了歷史。

朱祁鎮曾兩次坐上皇帝的寶座,第一次是九歲登基,從1435年到1449年共14年的時間,第二次是1457年到1464年共7年的時間,總計21年的時間。

(朱祁鎮)


朱祁鎮前後在位20多年,在位初期,他穩定西南疆域,勵精圖治。但是由於寵信王振,導致宦官當權,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等人。但是,晚年的朱祁鎮卻頗英明,他任用明朝著名賢臣李賢,善於納諫,並且仁儉愛民,同時還廢除了殉葬制度,大家對他的讚譽聲一片。

王振其人

王振是山西人,入宮前做過當地的教官,自願淨身入宮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擔任了太子朱祁鎮的老師。王振對朱祁鎮要求很嚴,盡心盡力地做一名好老師,朱祁鎮對他畢恭畢敬,總是喊他“先生”。

宣德十年,即1435年,朱瞻基病逝,九歲的朱祁鎮繼位。當時有五位顧命大臣,其中有三楊:楊士奇、楊榮和楊輔,還有張輔和胡濙。特別是朱祁鎮的祖母張太皇太后一直提防著王振, 朱祁鎮剛一繼位,張太皇太后就讓人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讓他老老實實的,不要干政。並且,張太皇太后還不時會把王振叫過去敲打一陣。所以,在之後的七年後,張太皇太后在世的期間裡,王振活得是非常膽戰心驚。但是他也不忘記拉攏人,擴大自己的實力,比如讓自己的侄子王山去當了錦衣衛。

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王振首先利用四朝元老楊士奇兒子殺人事件,擊垮了他。之後誣陷戶部尚書劉中等其他大臣。由此,王振開始獨掌大權,魚肉百姓。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太師也先率領的瓦剌軍來犯大明。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在自己稱為“先生”的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的反對與忠告,御駕親征。同時,立庶長子,周貴妃所生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令他的弟弟朱祁鈺代為監國。

(也先)


由於所有的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獨行,行軍路線也多次改變,後勤供應也跟不上,士兵疲憊不堪,飢渴難忍,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撤退,五十多萬大軍,只剩不到十萬,在土木堡一帶大敗,部尚書鄺野、王佐等幾十名大臣戰死,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也先其人

也先是明代蒙古瓦剌首領,明成祖時期,曾數次北伐,分別打擊了瓦剌和韃靼部落。1414年,成祖北伐擊敗瓦剌軍,對其造成重大打擊。瓦剌的實力在脫歡,也就是也先父親的手中走向了鼎盛,他再一次統一了蒙古。

1439年,脫歡去世,其子也先繼承他太師之位。

也先年輕時候就在與東察合臺汗國的戰爭中初露鋒芒,據記載他“總共打了六十一次仗”,除了一次以外,其他戰鬥都獲得了勝利,也先憑其軍功,在接任其父脫歡太師一職之時,內部沒有發生任何動盪。

1453年,也先自立為汗,成為蒙古歷史上第一位非“黃金家族”的可汗。也先死後,西蒙古衛拉特部(瓦剌部)從此一蹶不振,又被東蒙古韃靼部反殺,不得不往西遷移。到其子孫葛爾丹時,被康熙征討打敗。

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為何又放了他呢?

1、也先想把朱祁鎮當籌碼,但明朝已立朱祁鈺為新帝,朱祁鎮被明朝放棄,沒有了作為籌碼的意義。

也先開始打的如意算盤是,自己既然俘虜了明朝的皇帝,那不但會引起明朝朝局的動盪,而且明朝會非得把皇帝給討要回去。那麼自己就有了籌碼,可以制約明朝。

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明朝立即立了朱祁鈺當皇上。這就是向也先釋放一個政治信號,明朝已經放棄朱祁鎮了,所以,也先手中有了朱祁鎮,也就沒了作為籌碼的意義。

2、也先被明軍打敗,他們想借英宗尋求戰機,但是被明朝識破。

明朝立了朱祁鈺為新君之後,立即組織了有效的進攻。也先一看沒轍了,就一面打著把朱祁鎮送回明朝的旗號,帶著朱祁鎮來到了明朝的城樓下,而後面是也先的大軍。

然後對守城的士兵和將軍大喊,把皇上給他們送回來了。大家一看有詐,怎會打開城門?有的說天太黑,看不清。還有的說不認識。

也先一看也沒轍了。

(朱祁鎮與錢皇后)


3、也先被打敗後,為了給自己個臺階,嚮明朝求和。

朱祁鈺組織軍隊把也先給打敗了,朱祁鎮在也先自己手裡也沒有了意義。但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也先所以真心想求和的前提下,首先要放了朱祁鎮。

4、瓦剌與韃靼內部矛盾所致,也先不得不放了朱祁鎮。

韃靼部落的首領脫脫不花,名義上臣服也先,但也總想著有機會擺脫也先的控制,從而最終達到恢復韃靼部的勢力的目的。

脫脫不花此時看到了時機,偷偷派人去和明朝講和,說是送朱祁鎮回去。也先於是坐不住了,他非常明白,如果脫脫不花與明朝講和成功,則有可能與明朝聯手對付自己,那將是自己非常不願看到的局面。

也先於是就想送回英宗,同時還使得明朝內部出現兩個皇上,那樣必將引明朝內部起爭鬥。同時,也先還可以打擊脫脫不花的勢力,自己還可以趁機提要求,一舉三得。

5、人心所向,被朱祁鎮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朱祁鎮雖然處於囹圄之中,他被俘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庇護。比如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在與朱祁鎮多次交流之後,非常佩服朱祁鎮,暗中保護著朱祁鎮。他臨終前多次上書懇求也先放歸朱祁鎮。

6、朱祁鈺在和談中,也提出了贖回朱祁鎮一事。

朱祁鎮的錢皇后,一個對他始終不離不棄的女人,為他哭瞎了眼睛,同時還因天天燒香祈禱而跪瘸了一條腿。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私房錢充公,希望能救自己的丈夫回來。

《明史·卷一百十三 ·后妃列傳第一》有記載:英宗北狩,錢氏夜哀泣籲天,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英宗在南宮,不自得,後曲為慰解。

後來,朱祁鈺只好派了一個叫楊善的官員去和也先談判朱祁鎮迴歸的事情。而且,事情出奇的順利,成功了。

(錢皇后)


明英宗復位

回到大明的朱祁鎮被關在南宮7年,天天處於被囚禁狀態,大門緊閉,只留一個小口可以送點東西。朱祁鈺甚至把南宮周邊的大樹全都伐倒了,防止有人暗中聯繫朱祁鎮。

而後來被立為皇后的錢皇后則與朱祁鎮共患難,靠著做點針線活勉強度日。朱祁鎮知道錢皇后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後,非常感動。

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後,英宗復位成功。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立無子的錢氏為皇后,而太子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則被放在一邊。

《明史·卷一百十三 ·后妃列傳第一》記載:後無子,周貴妃有子,立為皇太子。英宗大漸,遺命曰:“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


朱祁鈺當皇上時,他的皇后汪皇后反對朱祁鈺廢了朱祁鎮的太子朱見深,而立朱祁鈺自己的兒子,杭氏所生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汪皇后說,朱祁鈺能當皇上已經是非常僥倖了,萬不可再做違背祖宗的事情。朱祁鈺惱怒,於是汪皇后被廢黜。而朱祁鎮復位後,感念汪皇后對太子的一片情深, 又給她恢復了後位,併為其養老。


同時,復位後,朱祁鎮善於納諫,體察民情,任用賢臣,讚譽一片。因為不願意讓錢皇后因為無子而給自己殉葬,朱祁鎮還特意廢除了人殉制度。


綜上,明英宗朱祁鎮經歷了當皇上、被俘、被釋放、被囚禁、復位再當皇上的命運多舛的一生,真正體驗到了人生的諸多滋味。


歷史漫談君


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

雖然英宗年幼,但在張太后、三位賢臣(楊榮、楊士奇、楊溥的輔助下,明朝朝政管理得井井有條,並沒有比仁、宣二宗時失分多少。

到了英宗十一年,張太后、三楊都相繼去世,此時明英宗已經二十歲,正是熱血青年一枚,就如衝出籠牢的鳥兒,心想終於可以大幹一番治國安邦的大事業了!

(朱祁鎮劇照)

機會很快便來臨了。

1449年六月,東蒙古瓦剌部在太師也先的率領下,以明朝拒絕貿易為由,兵分四路進攻明朝。

就在這危急之際,明英宗急於證明自己,在啟蒙老師、司禮監主管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極力反對,讓皇弟朱祁鈺留守監國,親率京師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合計共20萬大軍出征討伐瓦剌。

本來御駕親征也沒有什麼事,打不過就逃就是了。

但好死不死的是,英宗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毫無作戰經驗的王振,行軍途中很多隨徵的朝中大臣都不能參與軍事議事,全是王振一人說了算。


王振的瞎指揮,導致明軍中了也先誘敵深入之計,待到前線失敗,想要班師回朝時,英宗又聽信王振讒言,屢次改變撤退路線,導致最後被瓦剌軍追上,被也先大敗於土木堡。

據兵部右侍郎李賢《天順日錄》載(有刪減):“明軍於土木駐營,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合圍大營,不敢行。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土木堡一役,明朝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而明英宗也成了明史上首次御駕出征便被俘虜的皇帝,時間是1449年。

瓦剌軍在土木堡一役中大獲全勝,還俘虜了堂堂大明朝一國之君朱祁鎮。但讓人感到疑惑的是,也先沒有殺朱祁鎮,並於次年8月將他遣返回明朝,這是為什麼呢?

此時明朝是一頭步入中晚年的老虎,但餘威猶在

也先對於殺不殺朱祁鎮一直在猶豫不決,這時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提出了留朱祁鎮一命,以增加和明朝談判和索要財物的籌碼,也先採納了該建議,朱祁鎮得以逃過一劫。


(也先劇照)

而造成也先一開始猶豫不決的原因,無非就是因為明朝國力還處於強盛,讓也先不敢第一時間痛下殺手。

早在明朝早期,明成祖曾五次北征蒙古,大大削弱了蒙古韃靼、瓦剌等各部勢力,最後瓦剌部不得不向明朝俯首稱臣,變成了明朝的附屬國。

此後每年瓦剌都會嚮明朝進貢財物,而明朝也會適當賜一些財物給瓦剌這個小老弟。

而瓦剌部落到了也先掌權之後,逐漸吞併了蒙古周邊小部落,勢力逐漸坐大,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開始打起了明朝這個老大哥的主意。

而明朝在朱棣的“永樂盛世”之後,又有了朱高熾、朱瞻基兩帝的“仁宣之治”,社會比較安定,軍隊的戰鬥力雖比不上朱棣時期,但就如發過威的老虎,雖年事已高,但餘威猶在。

(朱祁鎮被俘)

由此可見,也先掌權的瓦剌,雖然實力不斷壯大,但受限於地理位置,是不能和明朝同日而語的。

所以,也先才不敢第一時間對朱祁鎮痛下殺手,而留下朱祁鎮一命,增加和明朝叫板的籌碼。

另外,明朝兵部尚書于謙是朱祁鎮的救命恩人

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兵部尚書于謙力排眾議,堅決立郕王朱祁鈺為新的皇帝(朱祁鈺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調遣河南、山東和南京的儲軍回京師勤王。

這個舉動宣告了也先挾持天子以令諸侯的計劃破產,而這時侯不殺朱祁鎮的意義好像大一點了。

(朱祁鈺)

也先惱羞成怒之下,揮師攻打明朝京師。而明朝這邊兵馬糧草早己準備充足,明軍成功擊退了瓦剌軍。

也先無奈之下,只好撤軍退回蒙古。為了防止明朝日後的報復,也先又派使南下求和,說願意放朱祁鎮回去。

朱祁鎮知道終於可以回家了,可是有人不高興,這人就是景泰帝朱祁鈺。

《明實錄》載:“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這是景泰帝迎回太上皇朱祁鎮的記載。

這朱祁鈺當初死活不肯當皇帝,是兵部尚書于謙等大臣再三要求之下才願意的,這時候皇上的凳子還沒坐熱,又要迎回太上皇,心裡面當然是不情願了。

《明史列傳58》記載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

所以,朱祁鈺為了自身利益,將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鎮囚禁於南宮中,並派錦衣衛嚴加看守,整整囚禁了七年。七年後,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朱祁鎮才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擁護下,復僻從新成了明朝皇帝。這就是朱祁鎮被俘後最終得以回到明朝的經過。


小刀刀說史



漁樵之人W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

首次稱帝時,明英宗僅九歲,太皇太后張氏執政。張氏駕崩後,他寵信太監王振。1449年6月,他在王振慫恿下,拼湊20萬(號稱50萬)明軍御駕親征瓦剌,在土木堡兵敗被俘。

于謙為首的群臣為防止瓦剌太師也先將明英宗當人質,迅速擁立明英宗異母弟郕王朱祁鈺(明代宗,明朝第七任皇帝)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明英宗被俘後,也先曾多次挾持他嚮明朝索要財物和地盤,或令其賺開城門。明朝一概不予理睬。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被擊敗,後又屢遭明軍擊敗,退出大漠。“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

也就是說,也先從明英宗身上榨不出一點兒油水,所以主動以歸還明英宗為請求講和條件。換言之,明英宗被放回之因,就是已被也先當成了一個毫無價值的廢人。

可笑的是,這個當了一年俘虜的廢人回京後,又被明代宗在南宮囚禁七年。之後,居然死灰復燃成功復辟,成為明朝第八任皇帝。即位後,他先殺了另立新君的于謙等人,半月後又將明代宗廢為郕王,軟禁西苑,出了惡氣。

這個兩次登基的朱祁鎮,於37歲時駕崩。


2許雲輝


真神護體

“土木堡之變”中明朝幾十萬軍隊死傷狼藉,數百名隨行官員命喪荒野,朱祁鎮單人匹馬,卻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蒙古人驚異萬分,也先之弟伯顏帖木兒就告誡眾人:“兩軍相鬥,枕藉死者以數十萬計,今以萬乘之軍蹈不測之地,而鏃矢不沾,寸兵不及,知天意固有在也!”就是也先本人,對於朱祁鎮能在千軍萬馬之中安然無恙也甚是吃驚,但他並不像兄弟那樣誠惶誠恐,而是立即意識到奇貨可居。於是,朱祁鎮成了蒙古人嚮明朝政府進行要挾與敲詐的砝碼。

拒不遷都

當時北京城內贏馬疲卒不足十萬,人心惶惶。翰林院侍講徐理善觀天象,根據他對星象的觀察,明朝天命已去,惟有南遷方可紓難。此言一出,立時便有附和響應者。

所幸的是,朱祁鎮出征時雖然帶走了京營主力,卻將一些有威望、有主見的大臣留在北京。禮部尚書胡濙是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元老,任禮部尚書也有二十多年。按當時的制度,廷議例由禮部主持。徐理南遷之議首先遭到胡濙的反對:“文皇(即成祖)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兵部侍郎于謙則聲色俱厲叱道:“欲遷者可斬!為今之計,速召天下勤王兵以死守之。”胡濙、于謙的意見立即得到大學士陳循、吏部尚書王直及司禮監太監興安、金英的支持。這些都是實權派人物,他們一表態,外廷便穩住了。但宮中孫太后仍是疑惑不定,多虧太監李永昌反覆開導:“陵廟宮闕在茲,倉廩府庫百官萬姓在茲,一或播遷,大事去矣,獨不鑑南宋乎?”

郕王監國

排除了遷都的意見,就得認真考慮如何對付瓦剌的進攻和也先的要挾。為此,孫太后於八月十八日命郕王祁鈺監國:“邇者虜寇犯邊,皇帝率六軍親征,已嘗敕爾朝百官。今尚未班師,國家庶務,不可久曠,特命爾暫總百官、理其事。爾尚夙夜祗勤,以率中外。”又命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務,均聽郕王發落。這一舉措,使浮動的人心趨於安穩,故而得到朝野上下的擁戴。

一日後,司禮太監金英就傳出一條“皇太后聖旨”。這道聖旨說將立皇帝的庶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讓有關衙門擬定合行事宜,擇日具儀以聞。

景泰即位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即朱見深見深被立為皇太子以後的第六天,在京文武百官就聯名給她上了一份奏疏,奏疏的要害是這樣幾句話:“聖駕北狩,皇太子幼衝,國勢危殆,人心洶湧。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以奠宗社。”意思就是說,英宗皇帝在北邊失蹤了,生死不明,皇太子年紀幼小,不足以應對這麼危機的時刻,讓郕王即皇帝位有利於控制局面。

根據明朝的制度,皇后出於寒微之家,外戚一般不得參與朝政。任孫太后有百般機變,面對群臣的聯合行動,也是孤掌難鳴,只得作出讓步。郕王朱祁鈺經過“退讓再三”,接受了群臣的勸進,於九月六日即皇帝位,這就是代宗景泰皇帝。祁鈺即位的同時,遙尊仍在蒙古人手裡的兄長祁鎮為太上皇。於是形成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非常滑稽的三角關係:皇帝的哥哥是太上皇,太上皇的兒子卻是皇太子,皇太子的叔父則是皇帝。

I AM BACK

根據當時各方面的記載,英宗朱祁鎮對比他小几個月的皇弟郕王祁鈺是很夠情義的。按明朝制度,親王成年後便得“就藩”,即離開京師往所封地居住,開始有拱衛皇室、彈壓地方之意,後來形同幽禁。宣宗死時,祁鈺才七八歲,自然不可能就藩。但到土木之變時,已二十出頭,英宗仍讓他“奉藩京師”,北征蒙古時又讓他“居守北京”。而郕王對這位“大兄皇帝”,則顯然有些蔑視,覬覦皇位的想法也非止一日。一旦登上皇位,竟然不願“大兄皇帝”活著回來。但朱祁鎮大難不死,偏又回來了。

景泰皇帝估計恨死也先了,你要麼早點放了朱祁鎮,要麼弄死他,偏偏在我坐上皇帝寶座後把他放回來。英宗在位時寵信王振,善惡不分,出征蒙古又喪師辱國。現在被迎還北京,卻無人提及讓其復位。朱祁鈺總算送了口氣,殺不敢殺,只好幽禁南宮,等待其政治影響悄然消減。

也先其實也很無奈,本來以為奇貨可居,結果明朝居然不管皇帝的死活,不但不跟瓦剌部談判,在北京保衛戰中還重創了蒙古軍。朱祁鎮不但沒給瓦剌部帶來戰利品,反而成了燙手的山藥。也先一賭氣就把他放回去了。讓你們去狗咬狗。

果然,八年之後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景泰被廢。景泰時期的決策人物在英宗復辟後大多遭到清洗: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都督範廣及司禮監太監王誠、施良、張永、王勤被殺,大學士陳循、工部尚書江淵、刑部尚書俞士悅及侍郎項文曜戍鐵嶺衛,大學士蕭鎡、商輅及侍郎王偉、古鏞、丁澄削籍為民,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大學士高轂致仕。內閣、六部全部改組,部院大臣盡遭貶斥,取而代之的是奪門功臣及其親信。徐有貞、許彬入了內閣,王驥、楊善分掌兵部和禮部,石亨、張軏、曹吉祥掌京營、參與朝政。


寒武紀的寒冷


1447年9月3日,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把朱祁鎮作為嚮明王朝討價還價的籌碼。

明朝做了三件事,也先的籌碼頓時分文不值,也先只好放回“朱祁鎮”。

1.擁立新皇上朱祁鈺

土木堡之災及皇帝被俘使朝廷一片混亂,此時精通戰略的徐有貞,極力主張朝廷應該南遷。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于謙是朝廷的最高級軍事負責人,他堅持留在北京抵抗,得到了孫太后,吏部尚書王直和禮部尚書韓雍、大學士陳循及宦官金英、興安和李永昌的支持。他們作出了留在北京進行抵抗的決定。為了明王朝實現穩定局勢和鼓舞軍民抗敵的決心,擁護皇弟朱祁鈺為新皇帝。朝廷給邊將下達指令:以後的談判只能以“國家為重”,以“英宗朱祁鎮”名義發出的命令應予拒絕。

2.動用全國之力堅定保衛京城

為防禦北京,新皇帝朱祁鈺封于謙為兵部尚書,並且賦予于謙對所有文武官員行使權力。于謙調動全國部隊,在敵人迫近北京時,守軍又達到了22萬人左右,糧食、裝備都已儲存,各處要害都重點都安排佈置好防守,為北京的防務提供了足夠的資金,戶部與河南的稅務聯合辦公,經過於謙協調佈置,全城軍民同仇敵愾、抗敵的信心與士氣空前高昂。

10月27日,蒙古部隊到達北京城外,也先假意請明朝派重要的大臣前來接英宗回京城,想取得更多的高級人質。這招被識破,隨之雙方展開了激烈戰鬥,也先的軍隊有7萬人,他的東部縱隊已被居庸關的守將羅通成功地擋住,也先包圍北京五天後,也先看到已沒有成功的機會,於是撤軍。這場保衛戰,明朝擊碎了也先想利用手中籌碼的美夢。

3.處決給也先出謀劃策的“漢奸喜寧”

1450年,由於漢奸喜寧被明朝處決,也先於是失去了他的明朝事務的專家和他的宏偉的入侵計劃的制訂者,也先於是退回草原,在1450年9月19日釋放英宗朱祁鎮。


刪繁就簡347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釋放回國,是蒙古瓦剌部落也先下的一手好棋,用以攪亂明朝政,以便瓦剌亂中取利。

公元1449年,此時離朱棣掌政時期的永樂盛世,也僅僅才過了25年。

大明朝的皇帝朱祁鎮居然在一場戰役中,被北方入侵的瓦剌軍俘虜。史稱“土木之變”,或“土木之禍”。

這場戰役,迅速而詭異,留下諸多懸念。為當時明朝政府引為奇恥大辱,也為後世留下太多的議論。

當時的明朝,剛剛經歷永樂盛世,國家富強,軍隊齊整有力,卻一戰全軍覆沒。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幾十萬大軍,喪失殆盡,對明朝戰力是一次極大的打擊。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不得不讓人扼腕痛惜。

這場“土木之變”過後,更是引發“奪門之變”,復位後的朱祁鎮錯殺于謙等一批愛國將士,千古奇冤!

那麼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又怎麼獲得釋放?釋放後的他又怎樣再次復辟?

親征

公元1449年,明朝廷突然面對北方民族瓦剌可汗也先的求親。瓦剌可汗也先聲稱,之前已經獲取明朝政府的同意,答應讓也先迎娶明朝的一位公主。

明朝政府大吃一驚,立刻調查這件事情。發現是有一位叫做馬雲的翻譯官,之前在與瓦剌的貿易接觸中,為現實自己的權威,在沒有嚮明朝廷彙報的情況下,私自回覆也先:“皇帝已經允許可汗的求親。”

於是可汗用貢馬千匹作為聘禮。明朝廷這時才搞清事情,面對這個烏龍,明朝廷當然拒絕。

也先眼看明朝女婿做不成,大怒,發兵進攻明朝,誓讓明朝廷用血來償還他的恥辱。

權勢熏天的明朝大宦官王振力排眾議,要明朝第六任皇帝朱祁鎮親征瓦剌。

決議既定,明英宗朱祁鎮第二日就出發,御駕親征。因為倉促沒有準備,為這場戰役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被俘

率領二十五萬(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這麼大的事情,完全沒有進行必要的準備工作,皇帝就已經出發了。

因為糧草跟不上,出征士兵在半路上就已經開始餓死,到了大同後,王振還要北進,可是派出去的幾個前鋒兵團,先後崩潰,於是軍心大亂。

眼看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下令返回京城。(這裡面的皇帝朱祁鎮就像個傀儡,反正罪過都由王振頂著。)

浩浩蕩蕩且夾著尾巴的大軍,走到離居庸關四十公里的土木堡時,被瓦剌軍團追上。

是個人都能想到,應該迅速先讓皇帝陛下入關,再派出阻擊部隊抵擋,贏取時間。但巧在王振絕非人類,乃是一個財迷鬼。

王振這一路上順便搜刮的財寶金銀,整整一個車隊,行動太慢,落在了後邊。他決定要等他的財寶車隊一同入關。(也有說他是因為屢改行軍路線,致使軍隊疲憊不堪。總之罪在王振。)

瓦剌軍團迅速合圍明軍,大喊:“投降免死!”王振這才發現為時已晚。禁衛軍樊忠,悲憤交加,用鐵錘把王振擊殺。二十萬明軍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瓦剌俘虜。

釋放

也先抓住了明朝這個龐然大物的皇帝,有多麼高興,我們實在形容不來。在也先的眼中,看著朱祁鎮就像看著一座金山。

也先高興了一陣子,卻不知道該如何運用這座金山。他挾持著朱祁鎮沿著邊境進入明朝,一面進攻,一面進行勒索。直到他進攻到北京城下,被于謙擊敗。

在明朝廷這一方,接到皇帝被活抓的消息後,朝政大亂。官員開始撤離,沒有撤離的也都將家眷撤出京城。更是有人建議立即遷都南京。

幸而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是一個英明親王,他採取斷然措施,自己坐上寶位,用以堵住瓦剌的勒索。又立即任命于謙做兵部尚書,整頓部隊,刷新政治,全國開始逐漸平復。

這下子,也先手中的這位朱祁鎮顯然價值下跌,要是還捏在手中,恐怕有價無市。也先於是開始和明朝廷談判,並與公元1451年,接受明朝鉅額贖金,把朱祁鎮釋放。

也先釋放朱祁鎮,除了獲取鉅額的贖金外,當然還存了一份心思,那就是等著明朝廷上演的好戲。

奪門之變

這場大戲等了六年時間,可惜也先並沒有看到。蒙古各部內部混戰,也先被部將阿拉刺死。但也先預備的大戲已經止不住的上演。

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危,他沒有兒子。

宦官曹吉祥(又是宦官,怪不得朱祁鎮始終信任宦官)和副都御史(監察部部長)徐有貞,集結私人部隊和家丁,奪取宮門,擁立朱祁鎮復位。

到了早朝,文武百官們發現坐在位置上的是朱祁鎮,而非朱祁鈺。朱祁鈺聽到這個消息,在病床上一命嗚呼。

諸多疑點

從“土木之變”到“奪門之變”,留給後世諸多疑點。

其一是翻譯官馬雲的說辭,一個小小翻譯官怎敢答應也先向明朝的求婚請求?也先用這招作為藉口進攻明朝顯得太低智。

第二是即便情況緊急,御駕親征為何準備的這麼不專業。這裡面朱祁鈺起到什麼作用?

第三是王振回撤的路線和時間實在太詭異。

第四是“奪門之變”中,朱祁鈺死得太快。

第五則是,朱祁鎮顯得太急吼吼。朱祁鈺死後沒有兒子,皇帝位置毋庸置疑還是朱祁鎮的,為什麼還要發生“奪門之變”?

第六,朱祁鎮復位後,于謙是不是真的被冤死?

以上這些疑點,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這也是讀歷史的樂趣之一了。


叄牛不讀書


說出來大家可能都不信,朱祁鎮是憑他強大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氣度,讓他的俘虜生涯過的有滋有味,一點都不像俘虜。

來看看土木堡兵敗時他的表現,在全軍崩潰的時候,他身邊的大臣和侍衛都死光了,但朱祁鎮竟然沒跑,淡定的坐著。一個瓦剌士兵發現他,上前用刀威逼他脫下身上穿著的貴重衣物,而朱祁鎮根本不看這個小兵一眼,完全不怕他一刀砍死自己。在面對也先弟弟賽刊王時,面不改色的問到:“子額森(也先)乎?伯顏帖木爾(也先之弟)乎?賽刊王乎?”,直接把也先和2個弟弟鎮住了,完全對得起他名字的“鎮”!

後來也先把朱祁鎮交給伯顏帖木爾,朱祁鎮憑藉他極其強大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把身邊的人都給感化了,包括伯顏帖木爾。之後伯顏帖木爾不但數次要求釋放朱祁鎮,還主動為其爭取皇位,就在也先要放朱祁鎮回去的時候,伯顏帖木爾竟然出來阻擾,理由是“必須保證朱祁鎮回去後能夠當上皇帝,才能放他走!”最後朱祁鎮回國時,伯顏帖木爾一直送到邊界,不能再往前了,臨別時痛哭流涕“今日一別,何時方得再見,珍重!”,這是多麼深厚的友誼啊!

朱祁鎮被放回去主要是他對也先已經沒什麼用處了,而且也先自己也不願在留著朱祁鎮了,主動要求明朝接回朱祁鎮,在明朝使者楊善的勸說下,不要一城一池,甚至一分錢都沒要就送回去了。


紅黑聖西羅


說到這個問題,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此人是宮中一個太監,名叫王振。此人粗通文字。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鎮讀書。祁鎮年幼愛玩,這王振就想出各種辦法,叫他玩的高興。被朱祁視為知己。待宣宗死後,9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稱明英宗,王振升為司禮監。常幫英宗批閱奏章,藉此掌握了朝中大權。

此時我國北方蒙古瓦刺部,逐漸強大起來。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刺派3000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要求賞金,王振發現他謊報人數,削減了賞金,馬價。為此惹怒瓦刺首領也先,糾結了其它部落,帶兵攻打大同。

在如何迎敵問題上,王振考慮大同離自家蔚州不遠,有自家大批良田,因此執意主張英宗帶兵親征。這皇帝是個沒主見之人,不顧大臣規勸,冒然帶兵前往。一路因起兵蒼促,後勤糧草供給不上,士兵餓死甚多,殭屍滿路,士氣低落。此時英宗及王振聽到前軍復沒,決定退師回朝。沒成想這王振遊豫不決。又要帶兵到他老家顯擺威風,又怕這十萬大軍到他老家蔚州,損壞了他家的萬畝良田,行程過半又率軍返回,這一下瓦刺兵追了上來,明軍忙敗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此時,時近黃昏,臣下勸英宗趁天黑再趕一陣,將也先軍甩開。可王振,因裝運他財產的幾千輛車子還沒到,叫大軍在土木堡停下等待,以至天剛,亮瓦刺軍就追了上來,將明軍團團圍住,此時的明軍丟盔卸甲,狂奔亂跑死傷無數。見此可把禁軍將領,樊忠給氣壞了,大喊到,我為天下百姓除害,殺死你這個奸賊。說著拿起把鐵錘,一錘將王振砸死。英宗看逃脫無望,下馬盤腿坐地等死,瓦刺兵趕來將其俘虜。這一仗明朝從徵官員全部陣亡,士兵死了幾十萬。也先押著明朝二十幾萬騾馬,和所有衣甲器械輜重退兵北去。

此時的北京人心惶惶,為應付局面必須另選一位皇帝以安民心。九月初六日,英宗的異母弟,邴王朱祁玉擁為大寶之位,以次年為景泰元年,遙遵英宗為太上皇。這就是明代宗(也稱景帝)。

代宗即位後,依靠于謙打退了也先對京城的威脅,對明朝的政治軍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國家有所振興。

此時也先又要送英宗回朝,但于謙識破了他的陰謀。他力排眾意,指出這是敵人企圖藉此向我索取財物,並說古人云,社稷重,君為輕,不理會也先送歸英宗的倡意,反而更加緊了整軍備戰,以至也先在景泰元年的幾次侵擾都被打敗,見此也先無可奈何,只得派人將英宗送回北京。

英宗復位後,廢景帝仍為cheng王(手機打不出來),被遷往西宮,不久命太監用帛將代宗勒死。死後被追諡為戾王,其手下嬪妃被賜死殉葬,至於為保衛京城作出巨大供獻的于謙,也被英宗殺了,可能是因他那句社稷重,君為輕罷?


遼陽郭同建


明英宗朱祁鎮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歷來就倍受人們所津津樂道。而最受人們所談論的莫過於其特殊的人生經歷,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被蒙古大軍俘虜了,竟然還能活著回到明朝,並且最終還能重登皇位。一切的一切,看似不可思議,卻都發生在了朱祁鎮身上。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朱祁鎮被蒙古人俘虜了,還能在不附帶任何附加條件的情況下,平平安安的重新回到明朝呢?

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朱祁鎮具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朱祁鎮被俘虜時,雖然年紀輕輕,只有二十二歲;但是他已經做了足足十四年的皇帝,在這二十多年時間裡,他經歷了很多,從八歲繼承皇位,到作為虛君,再到掌握實權,成為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漫長的時間、豐富的經歷鑄造了朱祁鎮獨特的氣度與風範,成就了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正是憑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他影響改變了每一個囚禁看守他的人。從最開始被俘虜的那一刻,他憑藉作為大明帝國最高統治者的鎮定與從容,成功的躲過了瓦剌普通士兵的胡亂砍殺,最終他被送到了瓦剌首領也先的賬下,並且被也先交給了他的弟弟伯顏貼木兒看守。而朱祁鎮以其自身的王者之氣、從容淡定、待人誠懇,感化了一介武將,最後竟然與伯顏貼木兒成了朋友,而且兩人的關係也是相當好,由此可見朱祁鎮其獨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二、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所致

在朱祁鎮被瓦剌大軍俘虜後,明廷立刻重新立了一個新皇帝即明代宗朱祁鈺,從而穩定了明朝內政邊防。由此,也先手裡的朱祁鎮成為了一個無用之人,即不能用他攻城略地,又不能用他敲詐到明廷。就是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朱祁鎮作為一個人質的價值顯得毫無用處,而朱祁鎮卻憑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得以在北方蒙古的軍營中活了下來。

再者說,在當時瓦剌勢力比較於龐大的大明帝國,還是相差甚遠。在北京保衛戰後,瓦剌畢竟還是處於劣勢,無法與大明帝國相提並論。所以,朱祁鎮作為人質雖然沒有實際用處,但留著他也無妨。

三、明代宗朱祁鈺同意朱祁鎮迴歸明朝

在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了一年多後,瓦剌那邊竟然鬼斧神差的同意放朱祁鎮回明朝了,還不附帶任何附加條件,只有明廷派人去接就行了。面對此情況,很多大臣都認為應該派人去迎接朱祁鎮,但是沒有現任皇帝朱祁鈺的點頭,誰敢去迎接朱祁鎮。再說了,現在掌握了帝國最高權力的朱祁鈺,最不願見到的人就是朱祁鎮了;也許朱祁鈺的想法和三百多年前的宋高宗趙構一樣,都非常希望他們永遠不要回來,最好永遠的待在那裡。

然而,朱祁鈺卻在於謙等大臣的“天位已定”勸說下,竟然同意了迎接朱祁鎮迴歸明朝。或許是朱祁鈺經不住了自己肱骨大臣的勸說;或許是他還念及一絲兄弟之情;或許是他足夠的自信,最終他同意了將朱祁鎮迎回明朝。



總而言之,就這樣在這些種種原因之下,最終,在被蒙古人俘虜了一年多以後,在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情況下,朱祁鎮又安安全全的回到明朝。不得不說,這是明英宗朱祁鎮創造的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