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怎會和俄國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日耳曼、斯拉夫、凱爾特人,在羅馬帝國時期被稱作三大蠻族。如今這三大民族早已在歐洲大陸開枝散葉,遍佈各國。其中波蘭和俄羅斯都和斯拉夫有解不開的淵源,按理說這兩國應該“親如兄弟”才對。但恰恰相反,歷史上的俄波兩國,似乎就是“天生的對頭”。

波蘭曾經被滅國三次:1795年,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隨著拿破崙的崛起,1807年波蘭復國,1815年再次被瓜分;一戰後,趁著各國虛弱,波蘭再一次復國。僅僅過了20年,蘇德成功會師波蘭。

同源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怎會和俄國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如波蘭這種遭遇的國家真還不多,屢屢被滅,屢屢又復。究其原因,波蘭位於強國夾縫之間,容易淪為大國野心的犧牲品。除此之外,跟波蘭自身的作為也有關係。

波蘭也曾強大過,在16~17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是歐洲第一強國,國土達到1百萬平方公里,人口1千萬。因為強大,所以四處招惹,周圍的鄰居都被它欺負過,甚至一度佔領俄羅斯的首都長達兩年。

同源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怎會和俄國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樑子就是在這個時期結下的,歐洲各國普遍對波蘭印象不大好。這也能理解,誰又能對曾經痛毆過自己的國家,產生好感呢?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波蘭喜歡“撩事”。

就拿第二次復國後的“華沙大公國”來說,要不是拿破崙幫忙,哪能有今日呢?應該牢記教訓,交好周邊鄰國才對。可波蘭偏不,四處樹敵,隨著靠山倒臺,波蘭再一次被滅。這明顯就是“小國體量,大國心態”,不被待見也是有著深刻原因。

同源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怎會和俄國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一戰後,剛剛復國不久的波蘭,再一次“不安分”了。當時蘇維埃通過“十月革命”取得政權,立足未穩,正和鄧尼金、高爾察克白軍打得不可開交。波蘭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對白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產生領土野心。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蘇俄平息內亂後,迅速動員八十萬軍隊,由圖哈切夫斯基、布瓊尼率領,對波蘭進行反擊。波蘭實力也不弱,軍隊人數達到70多萬,指揮官是波蘭“第一元帥”畢蘇斯基。

同源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怎會和俄國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起初俄軍連戰連捷,但在最關鍵的“華沙決戰”中,波蘭破譯了俄國密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已經虛弱不堪的俄國不得已求和,並簽訂了比較有利於波蘭的《里加條約》。

蘇波戰爭中,蘇俄陣亡6萬人,波蘭陣亡4萬人。8萬蘇俄戰俘,有2萬死于波蘭戰俘營。與之相對的,5萬多波蘭戰俘,也在蘇俄戰俘營中留下了2萬亡魂。如此之高的死亡率,顯然很不正常。

數以萬計的死亡人數,當然會在蘇俄的賬本上重重寫上一筆。更重要的,波蘭這種趁虛而入的行為,在俄國人眼中,無疑是十分卑鄙的。

同源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怎會和俄國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這就可以理解,俄國為何對納粹德國提出的瓜分波蘭提議,響應的熱烈而積極。而且作為宿怨的延續,俄國在此次行動中又製造了“卡廷事件”。

1943年4月,此時“蘇德蜜月期”早已不復存在,攻入俄境內的德軍宣佈,在斯摩稜斯克西部的卡廷森林發現波蘭軍人集體墓地,並揭發是俄國人所為,俄方對此矢口否認。

同源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怎會和俄國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卡廷死難者

隨著對該事件的調查和解密,真相逐漸露出水面。蘇德瓜分波蘭時,有1.5萬名波蘭軍人和7000餘名各界人士落入蘇俄手中,其中軍官有9000多人,這兩萬多人囊括了當時波蘭的精英階層。對這些人的處理方式,是“從肉體上予以消滅”。其目的不言自明,消除波蘭的力量,以便於對該地區的控制。

直至如今,卡廷事件仍是波蘭人心中最為“苦大仇深”的回憶,也觸碰著波俄兩國那根“最敏感的神經”。

同源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怎會和俄國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冤家宜解不宜結,看來糾纏兩國數百年之久的恩怨,也只有依靠時間的力量來解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