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翩翩鴻雁飛行於蒼天,婉婉蛟龍游走於江海,彩雲追月、風捲雪花……

行書作為特殊的書體,形體省簡,筆畫流暢,書寫比較省時省力,自晉以來,一直通行至今。縱觀中國行書發展的歷史,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天下三大行書”。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的傳世絕品。自古便有公論,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行書。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353年4月2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浙江紹興藍亭聚會,當酒杯傳到誰那裡誰就飲酒做詩。一番飲酒賦詩,流觴曲水之後,他們把這次做的所有文章合成一個集子叫做《蘭亭集》,王羲之為其做序,故稱為《蘭亭集序》。

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便留下了這絕世名作。《蘭亭集序》共28行,計324字,字字精妙,字裡行間,飄逸起舞,可謂盡善盡美之作。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蘭亭集序》局部

《蘭亭集序》真跡在唐太宗死時殉葬於昭陵。歷代書家摹本不下幾十種,也是書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現象。其中公認的以唐代馮承素的摹本(神龍本)最為接近真跡。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蘭亭集序》局部

《蘭亭集序》那典雅、雙逸、瀟灑的時代風格可謂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後人無不讚嘆王羲之那舞蹈一般的筆法,那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還有那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1949年,《祭侄文稿》和眾多珍貴文物被國民黨政府帶到臺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全文23行,計234字。其字蒼勁有力,如行雲流水,氣勢磅礴,有江河一瀉千里之勢。多次寫至枯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悲愴和懷念,給人見字如面之感。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祭侄文稿》局部

在結體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結體茂密、字形稍長的娟秀飄逸之風,形成了一種開張的體勢,結體寬博,平正奇險。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是以真摯情感,無拘無束,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鮮明,形式獨異,開創歷史的先河,是書法創作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出書法家的魄力和胸懷,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

《寒食帖》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他作此兩首寒食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自己當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此卷於1949年歸臺北收藏家,1987年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購回。它與《祭侄文稿》至今同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寒食帖》共17行,計129字,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其字如同蘇軾的詩詞文章一般,豪邁奔放,雄渾飄逸。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寒食帖》局部

從《寒食帖》可以看到,蘇軾行書的總體特點是豐腴潤澤,運筆迅疾而穩健,舒展流暢,放縱意多。

蘇軾強調抒發性情,運筆轉換迅速,幅度大以轉筆為主,點畫開展而豐富。其主線繼承並且弘揚了顏真卿用筆的“外拓法”。

天下三大行書,中國文化史的三座豐碑

《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的真品流傳於世,一直受到世人的追捧,是書法史上的珍品。

《蘭亭序》是魏晉時期俊傑雅士的瀟灑風度;《祭侄文稿》是大唐王朝賢達純臣的錚錚鐵骨;《寒食帖》代表了宋代文人奔放豁達的個性。

天下三大行書,分別是晉、唐、宋,三個時期行書的最高成就。它們先後各領風騷,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三座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