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瓷器手感份量如何?

1112338865548


唐代瓷器存世量不多,能上手的有限。多年收藏,主要是在紐約兩大拍賣行上手比較可靠的唐瓷,每年僅幾件,算下來不過百十件,談一談有限的經驗,掛一漏萬,還請見諒。

隋唐時期瓷器的大格局是南青北白,也就是越窯與邢窯的一統天下。除此之外,長沙窯佔一席之地。

南方越窯胎骨細膩,質地堅硬,手感適中。

邢窯胎細質堅,器壁偏薄,手感中度偏輕。

其他非邢窯的北方白瓷質地較疏鬆,輕度生燒,介與釉陶與瓷器之間,手感極輕。這方面近乎唐三彩真品,體大但重量輕。

以幾件唐代瓷器為例:1. 唐白釉雙系花口瓶,手感偏輕;2-3. 唐白釉及藍釉淨瓶,手感輕飄;4. 唐青釉碗,手感輕;5. 唐銅川窯素胎黑釉罐,手感較輕;6. 唐長沙窯獅座彩繪枕,手感適中。

越窯手邊無藏品,但上手的較多,印象是既不壓手也不輕飄。








卓然堂


唐代瓷器手感份量如何?


唐代瓷器手感份量區分不同情況會有不同不同感受,毫無疑問的是,所有唐代瓷器距今業已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瓷器的“骨質疏鬆”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只是表現程度會略有不同而已,所以瓷器自對比手感份量會略有輕飄感是肯定的,所有瓷器都不可豁免。


手感份量輕飄感最強的莫過於“唐青”,也就是唐代越窯青瓷,以及長沙窯瓷器和唐三彩,以上這些品系的瓷器,“骨質疏鬆”程度都很明顯,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會掰壞、碰壞、磕壞瓷器,要格外小心謹慎。見下圖:

“唐青——越窯青瓷”堆塑石榴蝴蝶紋直頸大瓶。

“唐青——越窯青瓷”翠青釉穿帶四系弦紋細頸瓶。

唐代長沙窯黃釉點綠彩斑弦紋戳點四系盤口瓶。


但對於像“唐鈞”或“唐白”這類胎質較厚重,釉層厚度和緻密度都相對較大的瓷器品種來說,瓷器本身的“骨質疏鬆”情況很輕微,手感份量就相對比較沉重,有很“瓷實”的壓手感。

“唐白”堆塑人物動物紋喇叭口葫蘆瓶。

“唐鈞”茄皮紫兔毫紋筆掭。

“唐鈞”天青釉堆塑青蛙鼓釘紋荷葉口筆洗。


總而言之,唐代瓷器能流傳至今者都經歷過九死一生之多重生死考驗,是名副其實的民族之瑰寶,每一件都彌足珍貴,值得每一個摯愛中國瓷器之人憧憬和愛戴,其手感份量也會有各自差異化的具體表現,實屬歷史必然,不必大驚小怪,更不要少見多怪。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經驗,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為了更好、更直接地與各位瓷友溝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經開通了“西瓜視頻”,已發“蚯蚓走泥紋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窯何以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應該如何鑑定”等視頻,歡迎喜歡探討瓷器鑑定真諦的朋友觀看、評論,後續我會開通“西瓜視頻直播節目”,方便與有瓷器鑑定鑑賞需求的同道溝通,敬請期待!


以瓷惠友


這是外行問話,唐代窯口眾多。每個窯口的份量都不相同。和宋代一樣,窯口的千差萬別,各有特色。


孤客2146215048


唐代古瓷的確是不同窯口,不同手感,但就唐三彩真品而言,確實手感發飄。也有些窯口的作品手感較輕,比如魯山段店窯、禹州萇莊窯、郟縣黃道窯等。還有一些窯口如越窯、邢窯等由於燒造溫度較高,手感變化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