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齐大兴:创业艰难百战多


口述史|齐大兴:创业艰难百战多

  1992年,齐大兴(前排右三)与神东矿区成立的第一支综采队——大柳塔煤矿综采队队员合影

  齐大兴,1988年任华能精煤公司办公室主任,1995年任神华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

进入华能精煤公司

  我是1988年的10月份调到华能精煤公司的。华能精煤公司刚成立时,只有50多个人,根据部门设置和人员安排,需要一个办公室主任,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市经委的一位老领导推荐了我,之后我就被调进了华能精煤公司。我刚一报到,连情况都来不及熟悉,就上任了。华能精煤公司是白手起家的企业,肩负的任务特别重,工作千头万绪,整天非常忙碌,我到任之后每天忙得真是马不停蹄。

  原来我在北京市上班,觉得能够到国家级的企业工作,感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进了华能精煤公司还不到一年时间,有一天,听说李鹏总理要来矿区为包神铁路剪彩。华能精煤公司的总经理派我和另一名同志打前站,提前到包神铁路做好接待准备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到矿区。

  那时候我对矿区的情况根本不了解,上手就得干,像大柳塔、活鸡兔、上湾、柠条塔这些地名,我听着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哪儿是哪儿。后来我到矿区出了几次差,有时还陪着总经理到榆林地区、神木县接洽工作,这样慢慢地才对矿区熟悉了。到华能精煤公司当办公室主任一年多以后,我提出来想下去挂职,因为我想在矿区好好干一番事业。华能精煤公司的领导考虑到下基层挂职对我个人成长有好处,就同意了。随后我就到大柳塔煤矿当了副矿长。

矿区3000万吨总体设计审查会

  华能精煤公司成立后,按照国家对煤炭的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务院领导要求尽快把矿区开发起来,以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这种背景下,华能精煤公司给国家能源部打了报告,能源部决定在矿区召开一个3000万吨的总体设计审查会,这在当时也算是很大的一件事。当然和今天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是它的历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大柳塔当时没有筹办这个会议的能力,会议选址在神木县召开。我作为华能精煤公司办公室主任,提前到现场去筹备会议,那是我第一次独立作战,觉得难度确实很大。我当时就问当地的干部,你们神木县这儿开过多大的会?他们回答 :这里从来没有开过部委级以上的会议。当时神木的招待所叫神木电厂招待所,所长是神木人,人挺好,但是他也没经历过这么大的场面。为了开好这个会,我们事先跟神木县的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协调,请他们保证供水供电,还有神木县参与这个会议组织的同志,都非常卖力,终于保证了会议的如期召开。

  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还有一个小插曲,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条件有多么艰苦。那时候还没有手机,交通和通信条件十分落后。会议召开的两天前,能源部煤炭司司长雷景良带着相关司局和统配煤矿总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总共二十多人,从呼和浩特出发,先到包头,然后从包头租车来神木。说好了那天就要到的,可是一直等到那天晚上,雷司长他们还没来。我们就派了一名运销公司的同志去包头接雷司长一行,结果去了也没联系上。担心雷司长他们的车可能在路上抛锚了,我们连夜又派车去找,但一直没有找到。我们一宿都没休息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带车顺着他们必经的路上去找,正在找的过程中,电话来了,说他们已到了神木。原来头天晚上他们的车抛锚了,还差一点出了交通事故,车坏在了伊旗,他们 在伊旗旗政府所在地阿镇住了一晚上,一大早坐长途汽车到了神木。

  3000万吨总体设计审查会由雷景良主持(他后来担任了神华的副总经理),煤炭部部长肖寒等同志参加了会议。听说要规划建设3000万吨的矿区,参会的煤炭专家和地方政府官员都欢欣鼓舞,大家觉得煤炭这次要大干了。过去中央领导人也多次来矿区视察,也很重视,但矿区一直还是以群众办矿为主。参加3000万吨总体设计审查会,大家感到煤炭大发展的时候就要到了,这次会议预示着在陕北一个崭新的煤炭基地就要诞生了!

  会议结束的那天正好是中秋节,我们专门从包头买了月饼,还请了包头歌舞团、榆林歌舞团来神木演出,与矿区群众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佳节。

口述史|齐大兴:创业艰难百战多

开发建设初期的大柳塔煤矿副平硐井口

矿区最早的电视宣传片

  1990年,我刚到大柳塔煤矿挂职的时候,带了两个铁路方面搞宣传的人,在矿区拍了一个宣传片,里边有许多矿区开发建设的珍贵镜头。当时我们走到哪儿就拍摄到哪儿,晚上自己撰写解说词,自己配音,制作带子,主题是“矿区开发的春天来了”。十几天就拍完了,他们把片子带回了北京。有几个镜头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一个是拍矿区的孩子们,在矿区开发初期简陋的学校里,下课时,搞宣传的同志让那些小孩从一个斜坡上往下跑,镜头一拉,哇的一群孩子跑下来,寓意孩子就是矿区的未来,是矿区的希望。那种感觉、那个镜头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还有小孩爬大电缆轴的镜头,当时矿区没有运动器械,小孩只能在大电缆轴上玩耍。我跟摄像说,赶紧把这些都拍下来,今后矿区有了幼儿园之后,再与这些镜头对比,就能看到矿区的巨大变化。

  中央领导来活鸡兔沟视察小煤窑时,我们还拍了小煤窑的断层,一共有七八米高,十几米高的断层,下到底下,用那个镜头扫煤层,一点点扫。这儿的煤太好了,又黑又亮又厚,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矿区的资源非常丰富。

  我们还拍了一个装车站的片子,这个装车站是为了同时照顾内蒙古和陕西两边运煤,在乌兰木伦和大柳塔两地之间架了两道桥,这样,两边的煤都可以上那个站台。当时拍了这么一个片子,可惜现在找不着了。

喝泡子水

口述史|齐大兴:创业艰难百战多

齐大兴(后排右二)与矿区电视台工作人员合影

当时的环境非常艰苦,我也深有体会。我在大柳塔煤矿当副矿长的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拉肚子,楼里的上下水不通,只能一趟趟地从四楼往外面跑,外面非常寒冷,真是艰苦啊。楼上楼下来回跑, 最后我的手被冻得连裤子都提不起来了。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矿上派人每天用塑料桶给我打一桶井水,水比较浑,放在我住的房间里沉淀一下,就是我一天用的水。平常还好,遇到矿区停电、停水,有时好几天没有水,就只能吃泡子里面的水。水泡子上边长着一层绿色青苔,把那个青苔清理以后就吃那个水,现在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吃饭没有青菜,当地人又不腌咸菜,连咸菜都得去包头买。附近的河里有鱼,但当地的百姓从来都不抓鱼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候吃不上菜,每天的早餐就是喝米汤、吃白面馍。从外边运进来的好白面蒸的馍,又白又香,馍掰开之后,抹上油泼辣子,吃着就是香啊。食堂的大白面馍,我一顿能吃两个,然后下井,吃了这么多,升井之后照样觉得饿,那时候确实是吃什么都觉得很香。

  记得那段时间北京新分来两个大学生,一男一女,是分配到大柳塔煤矿锻炼的。华能精煤公司领导还专门嘱咐我,不能给他们两个一点特殊照顾,就让他们两个在一线锻炼。当时的环境确实太艰苦了,那个女孩子一个人住在一栋大楼里,楼里上下水系统还没通,上厕所都没法上。结果,我听她的两个女同事给我讲,说她每次上厕所都得这两个女同事陪着,在山坡上面给“站岗放哨”,她到山沟 底下去解手。现在想起来这些大学生确实挺不容易的。

不能忘记的“38 军”和“129 师”

  “38军”“129师”是矿区发展不能忘记的两支队伍,是矿区开发的功勋部队。“38军”和“129师”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要没有他们当年扎根矿区、奉献矿区的精神,就没有矿区快速走向正规化、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何永久本人虽然不是“38军”“129师”的,但他原来是陕西省煤炭厅的副厅长,是现代化矿区建设的领路人,别的矿务局的人当时不可能来,只能从陕西韩城矿务局调,只有韩城矿务局搞过综采,我觉得这批人能来真是挺不容易的。

口述史|齐大兴:创业艰难百战多

1990年,齐大兴在大柳塔煤矿会战承包合同签字仪式上讲话

他们刚来的时候都没带家属,大家租住在农民的窑洞里,过集体生活。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了,这边也需要更多人了,大家才逐步把家属往这边调。当时也有一些小矛盾,先安排了工作的很高兴,安排得晚的就闹意见。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是矿区开发的功臣。他们的孩子有的十二三岁就能开推土机了。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小孩开着一台推土机,我赶紧让他把推土机停了下来。我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就敢开这么大的机器?”他回答说自己12岁。12岁的孩子开着这么个大玩意,胆子真够大啊,用今天的眼光说这就是安全隐患,但是那个年代就是这样锻炼人了,是环境造就人。现在想起来这些孩子真了不得。

革新与保守思想的碰撞

  矿区开发初期由于观念不同、思想认识不同,导致了大家对矿区开发的思路和意见不同,这样就易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时间长了在感情上就会产生对立情绪。这就是革新和保守两种不同观念的碰撞。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大家都认为旧的体制已经不行了,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开发路子,但新路子具体怎么走,一时谁也说不清楚。

  谈到新的开发思路,当时有一点是大家形成共识的,那就是搞矿区大开发就一定要先修铁路,铁路跟煤炭不能分开。我觉得不管当时观念怎么样,不管是主张群众办矿,还是主张搞现代化矿井, 在修铁路这一点上大家的意见是非常一致的。

  我觉得探索一条矿区开发的新路子,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当时,何永久提出一个矿只要有300人就行了,他把搞现代化综采矿井的一些想法反映到北京,但反对的声音很多。有些人认为他太狂,有些人有疑虑,说什么“何永久你是搞过综采,但你没搞过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矿井,你玩得转吗?”“一个矿只要 300 人,可能吗?听都没听说过,谁来为这个风险负责?敢不敢负这个责任?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功?不成功了怎么办?”

  何永久本人提出的现代化矿区建设肯定能实现吗?当初他自己也不可能保证100%就能实现,但他有坚定的信心,就朝着这个方向走,因为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在思路对的前提下,不能放弃努力,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只要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终究会成功。神华今天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与矿区的历任领导、中层干部、技术人员,包括广大员工的顽强努力和拼搏是分不开的。一切都源于当初矿区开发的正确思路,源于矿区早期开发者大胆创新、开拓务实的精神。

华能精煤公司计划单列

  神东能有今天,主客观原因都有。

  坑口电厂当时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坑口电厂只是从2×1.2万千瓦变成2×10万千瓦,也就是矿区够自己用,另外就是把矿区的电力局域网建起来了。华能精煤公司当时主要搞煤矿和铁路,当时电厂和港口项目还没有启动,这些项目是在神华集团成立以后才搞起来的,但是电力板块的雏形已经有了。

  当时的背景是,先有的中国精煤公司,国务院煤炭资金先划给中国精煤公司,当时华能集团还没成立,因为精煤公司牌子已经打起来了,在国家层面计划已经单列了。所以,在华能集团成立以后,就一直想让华能精煤公司只作自己的子公司,然后华能集团就想把华能精煤公司的计划单列取消,变成华能集团的唯一计划单列。

  因为我在华能精煤公司办公室工作,对这个事非常清楚。我们就提出来为什么不能在一个大的航空母舰的下边再放一艘舰出去,你华能集团在计划当中实行单列,同时你的子公司华能精煤公司原来历史上就有计划单列,这种计划单列是有助于华能事业发展的,也有助于精煤公司发展的,为什么要给取消呢?你同时保留华能精煤公司的计划单列对华能集团有什么损失啊?

  当时争论得特别激烈,最后的结果是华能集团计划单列,在计划单列中加一个华能精煤公司计划单列的项目。计划能否单列的问题,成为华能精煤公司与华能集团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是按照华能提出的按1000万吨的规模发展,还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煤炭的巨大需求,探索出一条煤炭产业自主发展的改革新路,这个新路子究竟要搞多大规模,当时谁也说不清楚。后来,通过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上下之间逐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建设6000万吨,甚至亿吨矿区。而且,对于矿区的开发模式,大家也逐步统一了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