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奧祕

一、問題的提出

對於中醫這一傳統學問,很多人將其視為迷信,因為它"沒有科學依據"。

但非常奇怪的是,這麼個"迷信"的東西,竟然用其荒誕不經的理論和莫名其妙的手段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

醫學不同於其它,那是關乎人命的事,如果不能治病早就被淘汰了。

我們無法想象一種毫無道理、草菅人命的醫學體系會傳承數千年,甚至在今天這樣一個人必稱科學的時代站穩腳跟。

中醫的奧秘

那麼,問題來了:

中醫的奧秘究竟在哪裡?

現代醫學總是喜歡通過各種手段在中草藥裡找"有效成分",應該說這確是認識中醫的一個手段。

但是如果把它做為中醫研究的重點,則是非常可笑的。

道理很簡單:我們的祖先並不知道什麼"有效成分",也根本不是從這個角度去給病人下藥——中醫是從四性、五味、經絡歸屬的角度來認識中藥的,而以此為依據開出的方子卻有實實在在的效果。我們今天的醫生熟練掌握了各種中藥的"有效成分",卻達不到前人的水平。因此,我們從"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認識中藥顯然是有問題的。

中醫的奧秘

既然中藥不能從"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認識,那麼應該從什麼角度去認識呢?這是個複雜的問題,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對經絡的認識上來入手。經絡這個東西很有意思,你在解剖學上找不到它,可是用經絡理論來治病就是有效,比如針灸,用銀針來刺入經絡的交叉點(縱為經,橫為絡)——也就是穴位,對一些病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有些淺陋之人因為在解剖學上找不到經絡,就認為這個理論是荒謬的,這是典型的無知之徒。因為針灸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並且是在經絡理論的指導下取得的效果)。這種事情外國人是解釋不了的,到現在也解釋不了,他們也做不到。可以肯定的是,經絡裡面一定有某種物質的存在,因為沒有物質肯定治不了病。那麼這種物質是什麼呢?神經?肯定不是,如果是神經的話早就找到了;血液?當然更不是了,經絡圖可不是血管分佈圖。那麼,最合理的解釋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說法:是"氣"。

二、對"氣"的認識

經絡並非神經網,也不是血管,而是"氣"的運行通道。

這是一個傳統的觀念,《黃帝內經》是這樣描述的: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黃帝又問:

"願聞脈度。

"岐伯將人體的經絡大致敘述了一下,然後說:

"此氣之大經隧也。

不過這裡的"氣"可不是空氣,而是一種相對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就像電磁波和磁場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確實存在,並且帶有能量。遺憾的是,今天的科技水平並不足以全面地認識它,以至於對針灸等傳統醫術無法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解釋。可我們的老祖宗卻在很早以前就用"氣"的理論來解釋事情了,比如《國語》中,陝西發生了大地震,"三川竭,歧山崩",周厲王問其故,大臣伯陽父答曰:"夫天地之氣,莫失其序,若失之序,民之亂矣。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是有地震。"又如《黃帝內經》說"百病生於氣",可見從自然現象到人體健康,都離不開"氣"的作用。當然了,上面的兩條材料只是老祖宗在用這種理論來解釋事物,並不代表這種理論就一定是正確的,可問題的關鍵在於: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中醫治療手段確實有其預計的效果,而且用其它理論就是解釋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這個理論要麼去積極地接受,要麼理性地存疑,而不能輕易地否定。

"氣"既非空氣之氣,那在寫法上是不是也有差異呢?在古代是有的,這個字最早的見於先秦的竹簡上,是上下結構,上面一個"既",下面一個"火"。後來有了簡化的寫法,上面的"既"字只剩下右半邊,像個"無"字,底下則變成四點火(俗稱四點水),被稱為"無火之氣"。再後來,就被簡化沒了,統一成了"氣"字。這"氣"是無處不在的,遠到九天之外,近到方寸之內,都有它的存在。我們人體內自然也有,經絡就是"氣"運行的路線。所以用銀針刺入經絡這種行為在西醫看來全無道理,而中醫看來卻是目的明確:那是在影響氣的運行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靈樞》中,黃帝問歧伯說:"刺之有道乎?"歧伯答:"刺此者,必中氣穴。"又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都說明了這一問題。可以說,針灸的全部合理性就體現在它對"氣"的把握。今天的醫學不從氣的角度去看這一問題,又如何能解釋針灸的合理性?

和其它物質一樣,氣也是分為不同的種類的,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性質,而不同的性質自然會發揮不同的作用。最基本的就是陰陽二性,底下還可以按不同的分法給分成諸如寒熱溫涼四性,或是金木水火土五性。不同的物質內含有不同屬性的氣,下面以藥材為例來說一下。

學過中醫的都知道,任何一味中藥都有三個基本屬性:性、味、歸經。

"性"是四性,寒熱溫涼;"味"是五味,辛酸甘苦鹹,實際上是五行的體現;"歸經"是說藥性會進入某一條具體的經絡。事實上這個"歸經"就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了我們:中藥的根本奧秘是"氣",而不是西人所說的化學成分,因為所謂的"歸經"就是中藥被人吃下去以後,是要進入某條經絡來發生作用的,如麻黃這味藥入的是肺經和膀胱經,木通這味藥入的則是心經和小腸經,獨活這味藥入的是腎經。進入某條經絡之後,氣的寒熱溫涼之性再發生具體作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醫的奧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