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去福州,有段古道叫金鐘嶺



政和去福州,有段古道叫金鐘嶺

大廟水尾古石拱橋

政和去福州,有段古道叫金鐘嶺

金鐘嶺古道遺址

政和去福州,有段古道叫金鐘嶺

殘缺的路碑

多年前就想走一趟金鐘嶺古道,一直未能如願。12月15日,筆者約上幾位朋友,專程探訪了政和楊源鄉大廟場金鐘嶺古道。據悉,現存的古道從大廟場水尾古拱橋發端,大廟至金鐘嶺尾大約兩公里,金鐘嶺長大約1.5公里,古道上有個古亭遺址和完好的隘口,隘口海拔約1100米,隘口處有百年樹齡柳杉。

金鐘嶺曾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過去政和從陸路去屏南、古田、福州,從縣城南門出發,經林屯、章口、大乾、國樓,越九龍崗,到風水凹,就越上了鷲峰山脈,再到筠竹坑村,路才漸趨平緩,但最後還要爬約1.5公里長的金鐘嶺。

古道過大廟水尾橋,行約1.5公里平路就到金鐘嶺,上金鐘嶺到隘口,再下去就是屏南的蓋竹洋,經山口、葛畲、謝坑(坑裡),到嶺下,嶺下往東去雙溪鎮,往西去東峰村,可通建甌。

據村民張大上介紹,過去大廟處在兩條古道相交處,十分繁榮,1949年以前,全村有30多家店鋪,生活生產所需的物品幾乎都可買到。張大上說,大廟水尾的石拱橋及金鐘嶺都是富坂村南地洋自然村一戶黃姓人家建的,這戶人家的老宅還在。

從探訪情況看,金鐘嶺是條大道,寬1.2至1.5米,全部用塊石鋪成,平坦的路段也一律用石頭鋪上,這應該是條重要主幹道。過去有朋友向我推薦這條古道,我一直認為,這是條不重要的縣際之間普通小道,認為政和從陸路去福州,必經楊源村和落嶺橋,往下莊、嶺根過去到屏南,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金鐘嶺這條道才是主幹道,並有實物及史書為證。

在金鐘嶺坡頂的隘口,筆者還發現一方殘碑,碑上刻著:“政和縣姚XX、屏南縣XX合立……離縣九十五里,七十里,重建”等字,這個隘口應該就是禹溪隘。據屏南乾隆年間修的《屏南縣誌》的“兵防卷”記載:“禹溪隘,有樓,與政和縣界,去雙溪公館五十里”。“西北下三口塘政和、建安、屏南三汛輪流,三月一換,距縣八十里。按,此塘三縣輪防,呼應不靈。知縣沈鍾詳請每縣撥兵五名,共十五名,長年防守。”

《屏南縣誌》的“藝文卷”又載:“惟是舊有三口塘一汛,設在建安、政和、屏南三路交界之口,最為緊要。向在建鎮、福協兩標輪流派兵三十名駐紮防守,每三月換,由來已久。但其中多有未便之處,如應建兵上班,則在建安、政和、松溪三汛派撥……”

據介紹,下三口就是現在屏南葛畲村山口自然村,就處建甌、政和、屏南三縣交界處,距禹溪隘約四五里路。過去,山口是十分重要的驛站,周寧通往建寧府與政和通往福州的兩條古道在這裡交匯,挑夫們會在山口住宿過夜。前些年,筆者曾到周寧樓坪、建甌南山一帶採訪古道,八九十歲的老人都會提到山口這個村子。

此次探訪頗有收穫,期待下次再訪金鐘嶺古道,找到殘碑另一半,再到蓋竹洋、山口訪問村民,瞭解更多的古道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