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情怀与正气:这才是《叶问4》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期盼已久的电影《叶问4》终于上映了,昨天我带着12岁的女儿一起看了这部电影。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简单地“看”,而是用心在品味这部电影,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和悲情在细细品味。107分钟的电影似乎瞬间就完结了,让我意犹未尽,期间我甚至几度有些哽咽,而我也察觉到了旁边的女儿也有几次拿着纸巾在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毋庸置疑,这部持续11年的《叶问》系列电影终结篇成功打动了观众的心。

正如每一部新片问世总有负面评价,《叶问4》这部电影上映三天以来也听到了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挑剔剧中人为制造美国对华人的歧视和打压,认为当时美国对华人的歧视和打压不可能严重到那个地步;比如挑剔剧中台词的粗鄙和夸张,认为现实中不可能会有那么粗鄙和夸张的对话;比如挑剔剧中叶问不可能是巴顿的对手,即便是功夫正值巅峰状态的李小龙也不是巴顿的对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会出现这些负面评价是合理的,因为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可能令所有观众满意。至于这些负面评价中所挑剔的细节,则未必是合理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并不一定合理的挑剔,我认为是他们对《叶问4》这部电影的打开方式不对。因为这部电影不是纪实片,不是传记片,而是以咏春宗师叶问的传奇经历为蓝本虚构的故事片。“品味情怀与正气”,这才是《叶问4》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品味情怀与正气:这才是《叶问4》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叶问4》剧照

“我是个练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情,就一定要站出来。”

《叶问4》这部电影首先是一部功夫片,功夫片的主要元素必须是“功夫”。电影的主角叶问又恰恰是一代咏春宗师,所以,渲染中国功夫——咏春拳就成为影片的主旨。但渲染中国功夫又不能莫名其妙瞎打一气、乱打一通,得有足够的由头和更深刻的含义。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横空出世,把功夫片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功夫片和中国功夫的狂潮。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如今功夫片和中国功夫似乎已经都步入了迟暮之年。在这临近迟暮之年的十年中,《叶问》系列功夫电影带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风景。

功夫片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经历了李小龙的“犀利的真功夫”,成龙的“搞笑的喜剧功夫”,李连杰、吴京的“美感的传统功夫”,以及甄子丹的“有视觉冲击力的实战功夫”,大约这四种类型。似乎已经将电影所能展现的功夫风格全都涵盖了。而功夫电影也因此似乎已经被穷尽了,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刻。

甄子丹从2008年出演《叶问》,直到如今的《叶问4》,这4部《叶问》系列电影,让甄子丹另辟蹊径,似乎找到了功夫电影的新视角,向观众展现了功夫电影的新魅力:不再只是简单的打打杀杀,而是在把正气渗透在剧情冲突的打斗之中,在打斗中伸张了正义,弘扬了正气,又捍卫了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这就是4部《叶问》系列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是个练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情,就一定要站出来。”

正如叶问在片中说的这句台词,练武之人不能恃强凌弱,不能凭着自己的功夫欺负弱小;但更不能遇事退缩,遇到事情迎头向前,这才是练武之人的本色所在。而这也正是电影索要表达的:伸张正义,弘扬正气,捍卫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

所以,当叶问目睹了学校里的霸凌事件,他忍无可忍,出手救下了万宗华的女儿万若男;当叶问目睹了哥连在中秋夜嚣张砸场子的时候,他忍无可忍,出手打败了这个不可一世的空手道教练;当叶问目睹了万宗华被打得奄奄一息,重伤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他忍无可忍,冒着可能被打死的风险出手和这个顶级功夫高手性命相搏,最终打败了这个狂热的种族歧视者。

品味情怀与正气:这才是《叶问4》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剧中叶问与万宗华

“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自信。”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漫长的109年中,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屈辱和血泪,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为这屈辱和血泪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新生,才让中国人在世界人民面前堂堂正正地挺直腰杆站立起来了。

近代史100多年,中国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是自信!中国人最需要的是什么?还是自信!

《叶问4》这部电影恰恰点明了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自信”。

“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自信。”

叶问这句话不仅是对儿子说的,也是对影片中所有中国人说的。

万宗华为什么要成立“中华总会”?因为他要团结在美国的华人,让大家凝聚起来,不受美国人的欺负,让在美国的中国人更有自信。

身为“中华总会会长”的万宗华为什么还要刻苦磨炼自己的太极拳技艺?为的既是强身健体,更是为了在面临强敌的时候能打出中国人的自信。

品味情怀与正气:这才是《叶问4》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叶问与得意弟子李小龙

也正因为中国人向来缺乏自信,才会有观众质疑剧情中的打斗,别说步入老年的叶问不是巴顿的对手,即便是当时功夫正值巅峰状态的李小龙也不是巴顿的对手。甚至时至今日,李小龙已经辞世46年了,仍然有不少中国人质疑当年李小龙的盛名是人们杜撰的或者吹嘘出来的。

假如按照真实的历史再现,李小龙在美国长提空手道大赛上参加表演是1964年,当时的叶问已经65岁了,远没有剧中甄子丹这般青春壮硕,他也没有遭遇过巴顿这种大BOSS,实事求是来说,当时的叶问的确有可能不是巴顿的对手。因为拳怕少壮是至理名言,人是血肉之躯,无法违抗自然规律。

但李小龙当时却正值巅峰状态,巴顿这样的大BOSS,李小龙不知道遭遇过多少。否则,他凭什么能够在美国开设武馆授徒,其中还不乏美国的知名人物。在美国这种氛围下,可想而知,没有真本事的人,早被人打假打掉了,流传下来的只会有笑话。但李小龙并没有被人打假打掉了,反而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和崇拜。但总有一些缺乏自信的人质疑这些,或许,腰一直弯着的人,要他挺直腰杆的确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影片中借助叶问的口说出“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自信”这句话,其实想要表达的还是一种浓浓的民族情怀,表达的是,如今我们中国人走出去更应该要有足够的自信。

品味情怀与正气:这才是《叶问4》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剧中的李小龙

“其实外国的月亮,也不是特别圆。”

“其实外国的月亮,也不是特别圆。”

影片中叶问的这句台词也被一些观众嘲笑,认为这句台词有点莫名其妙,有点不知所云。

在我看来,这句台词依旧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它包含了两重意思:一重是说叶问与儿子的父子情,一重是说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中国与美国的选择。

先说父子情。叶问与长大的儿子总是难有共鸣,一直处于浓烈的互相不理解之中,导致儿子对他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对抗心理: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什么。这也正是所有家长曾经遇到过的问题。

叶问对自己和儿子这么紧张又隔阂的关系也深感痛苦,又无力解决。只得借着去美国一趟的时机把这种紧张又隔阂的父子关系暂时搁置一边,希望用自己为儿子真心付出来打动儿子。但起初依旧是徒劳无功,哪怕付出昂贵的越洋电话费,依旧没能获得儿子的认同。

直到碰巧在校园救下了遭遇霸凌的万若男,在和万若男相处的过程中,叶问才慢慢理解了儿子的想法和所作所为,慢慢产生了共鸣和认同。到了最后,父子俩终于化解了所有的紧张与隔阂,在暮色之中叶问向儿子亲传木人桩打法,令人感动之中又夹杂着几分悲凉。

“其实外国的月亮,也不是特别圆”这句台词用在处理叶问和儿子的父子情上面,反映的就是不要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中,总觉得自己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别人家的孩子就什么都对。其实,自己孩子也有很多闪光点,只是没有被自己发现和认同而已。

再说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中国与美国的选择。从上世纪60、70年代,包括香港和内地,就陆陆续续有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了出国,特别是去美国寻求自己的人生之梦。

对于一些人来说一直都是纠结的,在国内总觉得自己似乎没有更好的发展了,那就出国吧,尤其是去美国,总觉得那里是天堂,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可到了国外似乎又感觉也不全是那么回事,并不是真的就进入了天堂,又要面临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一直在两难之中,在纠结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叶问也给出了答案,正如“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自信”这句台词所说的,其实,你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信。言下之意也就是说,不要觉得外国的月亮就特别圆,你如果有足够的自信,就知道外国的月亮其实从来也没有比中国的圆。

品味情怀与正气:这才是《叶问4》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剧中叶问与空手道绝顶高手巴顿决斗

结语:如果要我给《叶问4》这部电影打分,我会毫不犹豫打90分

如果要我给《叶问4》这部电影打分,我会毫不犹豫打90分。因为在这107分钟的电影中,电影把想要表达的民族情怀、父子情怀和正义感都充分表达到位了;甚至是把主题之外的感悟都表达到位了,比如人的老去是人生必经之路,令人感叹英雄迟暮的悲情;比如功夫电影和中国功夫的“英雄迟暮”,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尽管有许多优秀的人为此作出努力,但仍然不可抗拒地感受到了这种迟暮到来的悲凉和无奈。电影中叶问老去,而现实中,功夫电影时代的老去和功夫时代的老去,令多少人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