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元代青花鑑別(二)

 公元13世紀,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國,揭開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頁。元帝國征服了歐亞許多民族,使其統治範圍橫跨歐亞兩洲,中西交通往來十分頻繁,海外貿易發達。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特別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國內有廣闊的市場,而且大量銷往海外。



古瓷:元代青花鑑別(二)

元帝國對歐亞大陸的征服,使得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穆斯林遷居中國,隨之而來的是伊斯蘭文化的大量湧入,西域的音樂、繪畫、文化習俗、手工藝品也傳入中國,景德鎮青花瓷生產使用“蘇麻離青”料就是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結果。

古瓷:元代青花鑑別(二)


閒話少說,今天繼續講一講元青花的鑑定:

1.看紋飾。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繪畫工整的特點。另一類青花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徵,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古瓷:元代青花鑑別(二)


2.看內壁。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

3.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紮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火石紅逾600年經氧化呈牙黃、淡黃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並有自然炸開狀。

古瓷:元代青花鑑別(二)



今天就講到這裡,喜歡的點點關注,若有不對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文物拍賣從業人員複習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