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中的「大衆情人」

早在公元前16世紀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古代先民慢慢摸索出來的,制瓷首先原料上必須有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經過1200以上的溫度燒製。到了宋代瓷器已經已遍及大半個中國,也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青花”瓷器中的“大眾情人”

明宣德 青花花卉紋壺

此壺器身作玉壺春瓶式,口呈淺盤形,削肩,鼓腹,圈足。此壺胎骨厚重堅硬,通體施釉,釉麵肥厚瑩潤,白中泛青。青花呈色濃麗明豔,釉質肥厚滋潤,秀美而不失渾厚。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最早的青花始於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青花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青花”瓷器中的“大眾情人”

青花花卉龍紋玉壺春 大明萬曆年制

明清皇帝酷愛景德鎮瓷器,當時是官方的唯一作為禮品饋贈世界各民族,為世界所普遍認同與欣賞

“青花”瓷器中的“大眾情人”

青花鳳穿牡丹紋玉壺春瓶 高32cm C:8.7cm B:12cm

“青花”瓷器中的“大眾情人”

清代詩人龔鉽在《景德鎮陶歌》中這樣描述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裡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青花瓷自古就是中國風的完美代表之作。透露著清新,典雅,高貴,與世無爭的完美氣質。婉約如江南女子,翩翩細雨中走來,素有瓷器中的“大眾情人”之稱。近期,青花瓷的升值潛力越來越被廣泛的認可。就其微妙的做工,細微精緻的手工繪製,高超獨到的燒製技術,使青花瓷經千年面色不褪,被稱為是被稱為是中華收藏之靈魂。

“青花”瓷器中的“大眾情人”

青花折枝花果紋六方大瓶 高:59.8cm 大清乾隆年制

此瓶器型恢宏俊偉,釉質溫潤細白,青花蒼翠欲滴,紋飾以肩為界,上部繪折枝花卉紋,下部繪折枝佛手、石榴、壽桃等紋,寓以「福祿壽」三多之意。所繪諸種祥花瑞果,俊秀豔麗,雍榮華貴。圈足內牆陡直,足端寬平,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六方瓶器形首創於雍正,盛於乾隆,見有青花、粉彩及單色釉品種。方器燒製難度大於圓器,本瓶為六方形,且器形巨大,因此燒造難度更甚。乾隆帝好古成癖,並強調採古博今,這種審美取向在瓷器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本器在紋飾題材和描繪技法方面極力追求永宣瓷器的效果,其青花髮色濃豔,筆觸點染之間,盡現永宣青花蒼健之美,主題紋飾亦採用明初所流行的折枝花果紋,石榴、壽桃等瑞果搭配秋菊、牡丹等鮮花,極盡雍容華貴之態。其形為六方,高盈二尺,更是方器中少見之鉅作,成型需要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製作工藝較圓器複雜,而燒造當中更易疵裂變形。明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蓋窯器圓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獨方物即至小,亦須手捻而成,最難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餘皆置之無用。」此器周正端莊,正是唐窯燒造技術水平高超的反映。此器在紋飾繪畫方面和青花料的配製上都努力摹仿永宣時期的效果,重重點染刻意追求蒼健深沉的宣青之美,彰顯著當時社會摹古之風對宣窯的推崇,主題紋飾的各式祥花瑞果亦是以宣窯為範,略加化裁。紋飾佈局獨見匠心,器身六道稜線之上分別繪飾西洋巴羅克式卷草紋,上下呼應,與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回紋、如意頭紋、萬字紋完美地結合,使得每個稜面形成上小下大的兩個開光,開光內繪各式折枝花果紋。開光周邊的繁密裝飾襯托著中心紋飾的獨立,極見疏朗清新之氣。而穠妍的青花與潔白的釉地對比鮮明,更增添視覺美感的強烈衝擊力。西洋巴羅克式卷草紋是雍正青花御瓷開始流行使用的裝飾題材,在傳世品中能找到不少實例,在乾隆初年仍然沿襲,一脈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