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蘇軾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人之所樂,於歡場中享娛情,在清境中得睿智,而後者之樂尤深。古人常言:「閒居可以養志,詩書足以自娛」,覓一清居,內省自觀,恐怕才是人生最高的樂境!白居易作《廬山草堂記》、劉禹錫著《陋室銘》、歸有光書《項脊軒志》,清室中盡得性靈之安養。清居,是中國人最特別的行樂法。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清居獨處,沉靜中自得真味。文學大家梁實秋先生,將自己的一方陋室,樂稱為「雅舍」,視其為人生之大滿足,並自述到:「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作家汪曾祺外祖父的書房,窗明几淨,院有梧桐,室內置木榻、漆桌、藤椅,南牆掛一幅字——「無事此靜坐」。品嚐過靜中滋味的他們,寫出的文字也意趣悠長。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雅室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清居淨舍,不在寬庭廣宅,只以暢懷為真。蘇軾曾嘆:「清風一榻抵千金」,如此境界我輩雖不能至,但心可感之。坐臥之間,盡是詩情畫意;憑倚之際,皆乃幽雅餘閒,這便是中國人詩性的精神。一幾一榻間,滿是忘塵的自由、無為的浪漫、舒懷的天真……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賞一具木榻,

遠慕槐蔭高臥之適、茶煙禪坐之意。

忘機時,心飄燕客淨室雅院。

暢神之時,形臥舊榻,似感清風。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撫一張書桌,

遙思蕉窗讀書之樂、下筆有神之功。

迷離中,神遊先賢幽齋畫閣。

醉心之際,人伏清案,似聽書聲。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觀一方香幾,

領略紅袖添香之美、物外高隱之姿。

不覺間,意入古人清居雅室。

忘情之餘,手撫曲幾,若感餘溫。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清居之美,當妙如圖畫,清人李漁曾論:「安頓合宜,參差錯落,自得其高雅之趣矣」。素壁當紙,几案如畫,線條啟承流轉,器玩高下相應,閒情賞之,似觀名家妙墨。撫案觀書,焚香晏坐,此身不覺入畫中。

一生之樂,唯有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