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退役軍人”石奇永:帶4000鄉親“脫貧戰場”顯身手

會同新聞網12月18日訊 “到農村創業,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12月17日,在會同縣2019年退役軍人返鄉歡迎暨立功授獎表彰儀式上,退役軍人石奇永聊起了他的創業歷程。 1981年,石奇永出生於團河鎮,1999年他應徵入伍,2004年退伍返鄉創業,先後投資385萬元在團河鎮向陽村創建青欣鵝業有限責任公司,帶動周邊8個貧困村4000餘人脫貧致富,2019年他被評為湖南省“模範退役軍人”。 這位80後退伍軍人,怎麼將養鵝產業做成遠近聞名的生態產業呢?他遇到過哪些問題和挫折?又如何攻堅克難成就一番事業? 2008年秋,石奇永到廣東和江蘇等地務工,發現當地養殖和銷售商品鵝的量很大,便萌生了回鄉創業養殖商品鵝的想法。 “建立生態養鵝基地要投資50萬元,退伍不久,對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石奇永想盡一切方法籌措,說服家人援助,向朋友借,邀熱心人士投資加盟,向銀行貸款,共籌集資金到30萬元。資金到位後,在團河鎮向陽村租地40畝,修建經營管理用房140平米、育雛室500平米,育肥場500平米,鵝活動場地10畝,水面活動面積5畝,種植牧草20畝,永新鵝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青欣鵝業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成立了,石奇永開始了養鵝之旅。 “第一次調進3500只幼鵝試養,死亡率高達56%......”看著大批幼鵝死去,石奇永和合夥人只能嘆氣,欲哭無淚。為提高幼鵝成活率,石奇永加強養殖技術知識學習,改進方法,幼鵝成活率大幅提高。 成功苦、創業難,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之前,石奇永團隊在馬鞍鎮馬鞍村、鬧溪村進行了2年的養鵝試驗,並有一些收益,但規模養殖之後受到的打擊,讓他們始料未及。 “我們原計劃一年打基礎、兩年出效果,但還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據石奇永回憶,2010年剛創業時,他們信心十足,覺得不過是“吹糠見米”的事,沒想到當年因苗價貴、飼料成本控制不好,第一批養了2700只鵝就虧了4000多元。特別是2010年年關時因養殖棚支撐結構不合理,一場大雪將他們辛辛苦苦花費時間建起的4個養殖棚全部壓垮,壓死、凍死了600多隻即將出售的成鵝,使他們總共虧損了20多萬,不得不又另起爐灶、重新開始。 “真是‘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吶!”石奇永含淚感慨,當時心情如被人在心頭上剜一刀,讓他整夜整夜睡不著覺,以至大家當年過年都沒過好。 第二次發現問題是2011年重建好養殖棚之後。本來,石奇永在徐州當兵時見到過北方一些大型養殖場用墊稻草、穀殼、刨花等方法解決鵝圈衛生問題,他們也就依樣畫葫蘆照抄照搬,沒想到因南方氣候潮溼,這一招根本不管用,使得鵝肚子下的羽毛因鵝尿浸泡、鵝屎粘結沒能長好,有的甚至全部脫落,因而賣不起價,以至於不得不將鵝宰殺撥毛後,一隻一隻地起早貪黑賣了一些肉鵝,但成千上萬只鵝要這樣賣終究不是辦法。 對此,石奇永團隊曾有放棄的想法,但想到已投資80多萬和賣肉鵝時供不應求的場景,他們最終堅持了下來,石奇永多次到其它省市學習,借鑑別人成功經驗,咬牙籌資1萬多元資金進行鵝圈改造,建起架空“鵝樓”,解決了問題。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農村常識問題,我們還是太‘大學生’了,被鵝屎、鵝尿搞得要死。”石奇永自我嘲解地說,“只要項目是對的,我們就有信心繼續做下去,受點挫折就當交了學費。” 之後,不少售鵝商上門找他們調鵝,在鵝圈改造後,可1個人負責原來需要4個人才能做好的六七千只鵝的餵養工作,他們所養的鵝每隻純利潤保持在10元以上。 “商品鵝以出售懷化周邊地區為主,遠銷湖南各地及貴州、重慶等地區,受到消費者信賴和好評。”合作社攻克了技術難關,石奇永大膽引入個人眾籌、股份合作方式,將合作社不斷做大,致力打造成懷化最大的生態養鵝基地。 “生態鵝養殖是一個很好的扶貧項目,可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石奇永在團河鎮吊塘村聯繫的十戶扶貧戶發展種鵝養殖區,現存欄種鵝2000只,日產蛋400多枚,每天給扶貧戶帶來直接經濟收入1600多元,所產鵝蛋銷往長沙、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獲得消費者好評;合作社在廣坪鎮大灣村聯繫扶貧戶發展商品鵝養殖區,現存欄商品鵝2000只,商品鵝出欄後每隻鵝將給扶貧戶帶來不低於10元的純收入。 經多年發展,合作社生態養鵝基地不斷壯大,現已擁有養殖場房及設備等固定資產370萬元,年利潤68萬元;有固定員工15人,臨時聘請員工48人,帶動周邊100餘戶養殖戶致富,結對幫扶周邊8個貧困村4000餘名農戶養鵝,人均增收500餘元。 “我們正在建一條日屠宰5000羽商品鵝的生產線,投產後年屠宰銷售商品鵝150 萬羽左右。”石奇永說,新鮮鵝蛋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已和懷化、邵東等農產品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為其提供優質新鮮鵝蛋,並和深圳、武漢、長沙等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石奇永註冊了自己的品牌商標“鵝王國”,計劃開拓農村電商銷售新渠道,下大力氣打造名特優農產品電商平臺,擴大銷售渠道。 石奇永用軍人堅韌不拔的品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了新時期帶領農民脫貧奔小康的領頭羊,書寫了退伍軍人返鄉創業、脫貧致富的動人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