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方法

我們面對一首詩詞,通過什麼方法和手段進行評價和鑑賞,從中體會到詩詞中美的力量?筆者認為,詩詞鑑賞應該從下面四個方 面著手:外部感知、詩境體悟、技巧品賞和語言研究。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 文,看註釋。

1、讀“題”

凡讀詩,首先要從題目入手。因為題目中有 我們理解詩的信息。例如王維《過香積寺》,表明特殊的地點,杜甫 《春夜喜雨》,題目中既交待了季節、時間、對象,又表達了心情。讀 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

2、識 “人”

這裡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 象)三者。例如盧照鄰《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常恐秋 風早,飄零君不知。”這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展開的, 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範圍內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豔,也寫荷花 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零。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 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

3、辨“文”

所謂辨“文”,是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通過對詩歌內容的辨 認,有助於對詩歌情節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例如李白 《越中覽 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麼,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瞭所寫的史實內容:越王破吳凱旋,戰士盡衣錦榮歸,如 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盛極一時。掌握了這一敘述情 節,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 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註釋。註釋往 往能幫助我們瞭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情況,有些註釋 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典故的出處和提示 用典的意思。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命題者給出一個注:朱慶餘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徵 求張籍的意見。因為有了這個註釋,詩人這種臨考前的忐忑不安的 心理狀態,就容易讓讀者理解了。

二、詩境體悟

詩境體悟,主要是指讀意象和品意境這兩個方 面,這也是詩詞鑑賞的重要手段。

1、讀“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作 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即詩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 包括詩中所寫的景和物,還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詩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一的,有 的是多個的。如蘇軾的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 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的悵惘心境正是 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意象來表達的。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徵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徵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徵相思和信使,浮雲象徵遊子或小人,梧桐象徵淒涼和悲傷,菊花象徵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 例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 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折 柳”在這首詩裡是一個意象,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漢樂府古曲《折楊柳》,此曲抒寫的是離別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種習 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 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捨的心情。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由此可見,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詩詞中的意象。

2、品“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 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共同營造的藝術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 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 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中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後、明月 、松 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純樸的生活環境,表現詩人樂於歸隱田園生活的意 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可從“片雲”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 把握詩的淒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意境的營造,也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形象。又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 明。”詩人在這裡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 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淒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詞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 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那麼我們有相應的鑑賞方法。

1、理“手法”

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 合、遠近結合、諸覺結合、虛實結合等。鑑賞詩詞,要首先懂得詩的表現手法。例如《關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就是用的起興手 法。

2、懂“修辭”

在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 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用典等。

3、悟 “抒情”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 有的間接抒情。例如樂府詩《上邪》:“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 絕衰。山無陵,江水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 絕! ”詩直接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坦白、執著、熱烈、無所顧忌的情 態,這是直接抒情。又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徵,用楊柳表現依戀之意;寫歸來,用雨雪表現悲哀之情。這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是間接抒情。吳喬在《圍爐 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描寫 景物,往往離不開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景生情。

四、語言研究

任何文學形式,都必須藉助語言,詩詞尤其如 此。語言是詩人塑造形象,抒發情感的手段,也是溝通詩人和讀者 的媒介。閱讀和欣賞詩詞,就是通過語言的中介,去領悟作品中詩 人對大自然、現實社會、人生、歷史的認同、批判、讚美、追求等複雜 情感的表達。鑑賞詩詞,重要的一面,就是要會語言研究。研究語言,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明“色調”

詩的色調,第一是指客觀景 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紅綠青藍紫。例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 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白鷺,一黃一白,都是客觀景物的色 彩。第二是指詩人的情感色彩:或熱烈歡愉,或淡泊明淨,或黯然悲 哀。這些反映在詩詞中往往讓景物帶上了主觀的感情色彩。例如範 仲淹《蘇幕遮·懷舊》:“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詞 中 “碧雲”“黃葉”“寒煙翠”,皆是眼前的秋景觸發心中的憂思,是 “物皆動我之情懷”,於是“物皆著我之色彩”。第三,詩的色調除了運用色彩詞之外,還可以藉助所描繪的景物來表達不同的情感色 彩,使景物具有了冷、暖不同的色調。例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 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中描繪了一幅明媚 春光圖:陽光照耀,江山秀麗,東風和煦,花草飄香,春燕呢喃,銜泥 營巢,沙灘和暖,鴛眠不起。整首詩採用了暖色調,抒發了詩人對美 麗春色的讚賞之情。又如駱賓王《在軍登城樓》:“城上風威險,江中 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詩一、二兩句,雖不用色彩詞,但詩用“威”、“險”、“水”、“寒”這些詞,點染了一種冷色調,突出了軍中環境的威嚴與肅殺。鑑賞詩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調,就能 深入把握詩的主題和詩人的感情。

2、覓“詩眼”

在詩詞中,語言力 求簡練、生動、形象,有豐富的內涵,尤其注重一字傳神。王國維說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呈出;“雲破月來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他說的就是詩詞中的煉字。所謂煉字, 指的就是該字在詩句中的關鍵地位,即詩眼。解讀它,就能解讀詩 句。如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著一“變” 字,把時光遞傳,光景悄然變化,春天那勃勃生機的景象生動地描 繪出來。又如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 個“自”和“空”字,本句寫景,卻蘊藏詩人諸多的感嘆:碧草早春,黃鸝空有悅耳之音。先哲已逝,祠堂荒涼冷落,一代偉人,身後卻如此 寂寞。由此可見,覓取詩眼,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詞而豁然 開朗。

3、析“風格”

詩詞的風格,指它在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中 所展現出的思想藝術特色。詩詞的風格有多種多樣:飄逸、豪放、曠 達、雄健、沉鬱、頓挫、華麗、典雅、俊朗、清麗、悽婉、纏綿、樸素、自 然、簡練、蘊藉、含蓄等等。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風格。就是同一詩 人,在不同時地、不同心境下,表現在具體作品中的風格也會不盡相 同。例如,杜甫詩歌風格以沉鬱頓挫著稱,但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 北》,就寫得爽朗明快。蘇軾詞以豪放曠達傳世,但他的《江城子·十 年生死兩茫茫》又寫得溫婉傷感。李清照詞風悽婉傷感,但《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卻又是豪放、 雄健。析一首詩的風格,有多個角度。既可以從題材的選擇方面著 手:行旅的、邊塞的、田園山水的、閨怨送別的等。又可以從主題的表 現方面著手:懷才不遇,田園歸隱,關注民生,諷刺腐化等。還可以從 意象的選取,意境的營造,表現手法的運用,語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分 析。例如王勃《思歸》:“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復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詩以羈旅為題材,表現了遊子思鄉的情感。結構上運用先情後景的手法。選取了“長江”、“大山”、“黃葉飛”等意象,營造了一 個空曠、荒涼、寂寞的意境。詩前兩句抒情,後兩句以景襯情,再選擇 表現景況的詞:“滯”、“晚”、“黃”,又襯以情感詞“悲”、“念”。詩把遊子思歸的悲情描寫得十分充足。詩充分顯示了它沉鬱悽婉的風格。 再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選擇的題材是自然山水,主題是熱情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詩選“香爐”、“紫煙”、“瀑布”、“飛流”、“銀 河”這些意象,營構了一個靈動雄放的意境。再用“生”、“掛”、“飛”、 “落”等動詞,加上誇張的修辭手法,把凌空直下的廬山瀑布描寫得若真若幻,表現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所以說,分析詩的風格,要從詩本身出發,特別要注意詩人對意象的選擇,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運用。

當然,對一首詩詞的鑑賞和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經 常有意識地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那麼,對鑑賞詩詞可以起到事半功 倍的成效。

(節選可可詩詞網 https://www.kekeshici.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