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中的10種“低情商”行為

理財中的10種“低情商”行為

有人說,投資理財是一種理智的行為,看的主要是投資人的智商,但老孃舅覺得,其實情商在投資中的影響更大。教育程度差不多的兩個人,有一個對數字反應更快,按說應該更聰明,但他的投資收益卻未必比反應慢些的那位更高。

為什麼?因為在做決策的時候,投資人更有可能被情緒、印象、執念所主導,輿論、壓力和自身的心理素質,都有可能讓投資人進入一種事後反觀“我怎麼會這樣”的狀態。

老孃舅覺得,情商高的投資人,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負面狀態,更嚴格地遵守自己定下的紀律,從而做到更理性地投資。

說回來,理財中到底有哪些低情商的行為呢?老孃舅幫大家回顧一下,看看有沒有人中槍——

理財中的10種“低情商”行為

第一種:過於依賴一種投資策略

有些人的投資習慣建立於剛剛開始炒股或者買基的時候,當時的方法奏效了,就會奉為圭臬。

比如有的人喜歡一條筋死扛,堅決不止損,還要美其名曰“長線投資”,成功沒有成功過呢?有,但卻不可能每次都獲得成功。在死扛的時間裡不但損失了機會成本,還加深了其它偏見。

第二種:偏見太深,有被害妄想

必須承認,中國股市裡有各種毛病,不透明是其中一條,但這也不是說,股市裡就只有陰謀,你虧錢就一定是有人故意害你。追高被套、抄底被埋……這些結果的背後可能是有人在操縱市場,但更有可能是炒股的人自身在盲動。

你為什麼買入一隻股票?計劃持有的時間是多長?有沒有設定過止盈和止損線?如果不拋下被害妄想症,可能你永遠都無法正視上面那些問題。

第三種:太愛抱團取暖

因為覺得股市裡壞人太多,因為覺得股市太欺凌弱小,所以有人總喜歡抱團炒股,哪怕是集體給人家抬轎子,也不要自己獨立做分析、看財報、讀指標……

更有甚者,覺得別人的努力比不上一個“內幕消息”,寧可崇拜批發內幕消息的“股神”,也不願去好好學一點有用的知識;或者把網上流傳的“技術熱帖”當做金科玉律,卻不肯好好去看一本正兒八經的投資書籍。

第四種:太盲目自信

有一種人,哪怕是在千股普漲的牛市裡賺了錢,也必定要吹噓自己如何英明神武,以證明是他的操作帶來的收益。而這種盲目自信,又加深了這種誤解,讓其認定自己的操作才是關鍵。

相信自己的操作是關鍵,就會增加盲動的次數,頻繁交易除了幫券商多賺一點手續費,對於挽救自己的收益卻沒有多大幫助。

第五種:注意力分散

應該說,關注廣泛對於投資理財來說是好事,有助於投資人理解大局。但注意力分散就不是一回事了。注意力分散,使得投資人對自己投資的項目始終都只能保持浮皮潦草的瞭解和三分鐘的熱度。賣了房子炒股,賣了股票炒房,一路狗熊掰棒子,到最後只能說曾經染指的棒子不少,但真正賺到的收益卻寥寥。

還是那句話,錢是你的,你要對它負責,投到什麼項目裡,至少要弄清它在做什麼。

第六種:只在乎“我怎麼認為”,不在乎“別人怎麼分析”

投資理財的範圍很寬泛,有時候適用多種策略,買股基的有人賺,買債基的也有人賺。站在一種投資的一種策略裡,認為大環境證明了我的觀點,卻不在乎別人是怎麼賺的,別人的分析是怎麼樣的。

老孃舅曾經轉過廣發策略團隊的一篇文章,該團隊負責人陳杰就說,沒有一種策略是讓他們能舒舒服服躺著賺幾年的,從來都是風向轉了,策略就得跟著換,如果不跟上,此前的收益就會被填平。

第七種:太在意階段性收益

正所謂收益高時恨不能截圖昭示天下,收益回撤時恨不能鑽進洞裡無人來問。其實你仔細看看,真正穿越牛熊的明星基金經理,都是看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在任收益率”,單純看某一年的年化收益,也許只是在牛市時策略比較激進。

就連明星基金經理都不免遭遇收益回撤,又何況你呢?

第八種:對越不瞭解的品種越熱衷

一般來說,人們都是做熟不做生,以求穩妥,但也有投資人,特別偏愛新的投資品種,而且是越不瞭解越敢下手。老孃舅不能說這樣就不會出個把成功的先行者,但看到更多的卻是倒在信息不對稱的門檻外的投資人。

如果喜歡投資新品種,也無所謂,但得首先確認:1.它的盈利模式是什麼?2.這個模式合理嗎?3.就算合理,它的實際市場容量有多大?4.主要風險是什麼?

理財中的10種“低情商”行為

第九種:覺得在投資理財之外沒有值得談的話題

這其實就是人生失焦的一種症狀了。畢竟,我們理財是為了生活,而不是活著為了理財。如果回到家裡和配偶都只能談炒股收益,可以想見你們是多麼無話可談。長此以往,家庭關係失衡,損失的很可能就是金錢也無法彌補的其它東西了。

第十種:滾它的蛋!老子不理財了

在理財的路上吃一兩次虧,以後總有找補的機會,但是因為一時的打擊就放棄理財,到最後也真就是無財可理,財不理你。

跟自己生氣沒必要,跟理財生氣不值得,就算是e租寶的受害人,也要慢慢重建自己的生活,存錢、買房子、賺收益,抹平過去的創傷。

理財的低情商行為,其實就是你的性格弱點在投資方面的表現。通篇看下來,你中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