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阿里巴巴和京東,誰會活的更久?

答否


電商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培育出了京東和阿里兩種模式、兩個巨頭:一個是最大的自營電商,一個是最大的平臺電商;一個用物流號令天下,一個攜流量統帥三軍。把京東和阿里、劉強東和馬雲放在一起總是話題不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它們之間的競爭將是整個電商行業的主旋律之一。 很多人都會在淘寶和京東上網購,對這兩個公司的理解也不一樣,很多人就會問,京東和阿里到底誰會活得更久?

兩家電商誰會活得更久一些,有很多角度去剖析,下面就從各自的模式、格局、管理制度、以及科技發展的影響的角度闡述

阿里巴巴和京東在模式的區別

京東做的是零售業+物流業,阿里玩的是商業地產+互聯網廣告。零售業和物流業的錢需要一分一分賺,效率就是生命,所以京東註定苦逼;地產業和廣告業都是暴利行業,成本低、來錢快,阿里成為土豪一點都不奇怪。

京東主要以自營電商為主,自買自賣,京東賺的是差價。舉個例子,一臺手機進價3000元人民幣,售價3288元,京東賺的就是288元的差價。除去倉儲、物流成本,利潤微乎其微。加之,京東一直在大肆興建倉庫、擴充配送隊伍,有著這些投入作為背景,不難理解為何京東一直虧損。而阿里巴巴不管商品、不管物流,只需負責經營好流量,就可坐收租金和廣告費,毛利奇高,風險極低。

所以,平臺電商可以讓阿里輕輕鬆鬆賺得盆缽滿盈、走上“神壇”、呼風喚雨之時,自營電商的京東還在苦逼兮兮地和快遞員們稱兄道弟、打成一片。問題是,羊毛不會出在狗身上,阿里雖富,卻是建立在數百萬商家掙扎生存的前提下;京東雖“窮”,但效率未必就不能致勝。

阿里巴巴和京東的格局

眼界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如果劃分到電商來說的話,也就是一流的企業做平臺,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自營。

對比兩家公司,可以發現阿里巴巴目前在整體的戰略佈局上都要更為廣闊一些,而瞄準的目標也早,已經不是京東這類國產廠商,而是類似於亞馬遜這樣的超級互聯網科技巨頭。

阿里:梳理阿里巴巴的歷史不難看出,阿里在馬雲的帶領下最懂“順勢而為”的重要性。阿里抓住了21世紀後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每一個高增長點: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國基礎物流落後等,並將其變為公司轉型的方向。阿里曾經適時地把業務重點從B2B賺到C2C(淘寶),後來又轉到B2C(天貓)。在電商業務之外,阿里也希望依託支付寶打造一個新的金融帝國,同時,阿里還在涉獵醫療、教育、文化等產業。可以說,哪裡有風口,哪裡有金錢,哪裡就有阿里。阿里巴巴雖然起家於電商,但未來完全有可能幹完就走,等到行業不再呈現高增長態勢、需要比拼效率之時,或許阿里的金融、醫療、教育、文化佈局已經築起了另外幾座金山。京東:雖然頂著亞馬遜和阿里的雙重模式,京東在發展上卻並不那麼順利。京東顯然是經歷了不少困難,除了股價下跌之外,我們覺得京東整體的實力還是有的,但問題在於,自營體系的天花板是有限的,目前來說京東已經觸頂了,除此之外,此前依靠的倉儲體系包括物流都遇到了不大不小的麻煩。雖然不順,但京東則似乎鐵了心要在零售行業紮根,除了金融,京東很少參與主業之外的其他業務。零售業賺錢不易,但京東就是要啃這塊老骨頭。不過,最近兩年,迫於形勢京東也在做出改變。目前京東也在學習著阿里的套路,希望引進更多的品牌入駐,而逐漸降低自營的比重,更多的是往平臺靠攏。劉強東曾期望,京東金融未來十年內要撐起京東70%的利潤。理財+供應鏈貸款+消費貸款+平臺業務+眾籌這也就證明了,其實平臺確實是最賺錢也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管理制度

阿里:從馬雲能夠從容卸任可以看到阿里的合夥人制度功不可沒。正如馬雲在公開信中表示,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培養和鍛煉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體系,才能解開企業傳承發展的難題。而這一制度就是阿里的合夥人制。阿里的合夥人製作為合夥人制度中的典範,它既保證了企業家及其團隊對企業的控制權,有利於更有效地規劃與實施公司戰略,也實現了公司文化傳承、阿里基業長青的願景。阿里合夥人制度可以解決創始人在所有權較少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控制權的問題。通過建立一個對董事會成員具有提名權和任免權的合夥人團體,使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控制了董事人選,進而決定了公司的經營運作。互聯網時代,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僱傭關係鬆動,傳統的管理方式、激勵機制、運營模式面臨著重重考驗。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的需求也是瞬息萬變,企業需要不斷創新現有制度和模式以適應現階段的經濟環境。京東:京東管理模式是目前看是存在短板的。劉強東對京東的控制權太大,甚至是一言堂。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京東的模式卻深深地打上了劉強東的烙印,他沒有像馬雲、馬化騰那樣培養出一批得力干將,一批能夠擔當的接班人。京東的管理模式不變,一旦劉強東本人出現變故,京東必然舉步維艱。例如:在劉強東突如其來的性侵事件,本來是一個個體的行為,卻讓整個京東背鍋,這反映出京東與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背離。一言堂的京東,對於京東長遠的發展與模式的進化有著不可確定的兩面性,對於越來越講究群策群力的當今大型企業,京東存在嚴重短板。科技發展對於阿里與京東的影響

阿里:

隨著近些年的發展,逐漸的阿里巴巴脫離了互聯網圈,被稱為科技型公司。這一點可以從阿里巴巴的在眾多科技領域的佈局看到。在佈局阿里雲的同時,在2011年阿里巴巴已經開始了對物聯網的拓展,打造阿里雲操作系統,該系統是我國第一個操作系統,它的應用方向和谷歌的最新研發的操作系統Fusion OS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多平臺智能硬件服務。除了雲計算和系統的佈局,阿里巴巴在最近還註冊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這個公司是有4月份收購的中天微整合而成,專注於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高科技製造業的高端芯片研發。阿里巴巴在科技領域的佈局已經不比華為差多少了,在雲計算領域甚至是強過了華為。鑑於阿里全面科技領域的前瞻性佈局,從長遠的角度上看,科技發展能為阿里帶來更多的發展紅利。京東:

京東憑藉優異的物流體驗在阿里的電商版圖中硬生生打出一片天地,這非常的了不起。但也讓京東丟失了阿里等電商平臺的輕資產模式的巨大優勢!京東太重了!京東需要大量的物流建設,需要大量的成本支撐;在京東,為保證更好的物流體驗,每個幾乎城市都有一個本地倉,發貨可以從本地倉出貨,因此配送要快得多。但是本地倉物流倉儲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投入。京東的物流體系,長期的高投入,低收益,非常考驗資本市場的耐心。京東也因此經常受到資本市場“非明面上的做空”。優異的物流體驗是電商平臺值得長期仰仗的法寶嗎?如果是,那麼蘇寧、國美這種擁有強大店鋪能力的企業應該比京東更優秀。但現實是,蘇寧與國美已經不再是京東的戰略對手了。隨著5G時代加速帶來的無人汽車的普及,無人物流將會更快更全面的發展,無人物流將會是一種像“水電煤”一樣的公用設施,京東的物流將不再是其戰略殺手鐧。當成為了公用設施般的無人物流能夠滿足多數網民1-2天的物流效率訴求時,網民對於電商的關注點肯定沒有配送速度這項了(有點類似於手機行業,每一家手機都用康寧大猩猩玻璃時,就沒有廠家或消費者關注手機是否採用康寧大猩猩玻璃了)。當物流不再是京東的優勢時,物流的重資產模式將是京東巨大的包袱。並且由於京東在科技領域的前瞻性佈局缺失,科技的發展將會更多的類似京東的企業受益,此消彼長,京東的優勢將逐步消失。京東模式上的優勢屬於非技術型建立的優勢,不具備長久的競爭力與統治力,這一點可以從拼多多快速崛起得到驗證。而高通、華為這些依靠技術建立起的競爭門檻,則很難被對手複製,這可以從小米做芯片的舉措中驗證。最後

阿里會比京東活得更久。(實力就是差距)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京東與阿里巴巴優勢大對比

把京東和阿里、劉強東和馬雲放在一起總是話題不斷。當然,在對標阿里之前,京東與噹噹、蘇寧等對手也曾有過交戰。但隨著去年京東、阿里相繼赴美上市,天性好鬥的劉強東明白:電商行業二虎相爭的格局已經形成,值得京東正視的敵人只剩下了阿里一個。

早在去年雙十一,京東和阿里就曾因為商標問題明爭暗鬥;今年伊始,馬雲的“京東悲劇”論也引發了不少口水。

電商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培育出了京東和阿里兩種模式、兩個巨頭:一個是最大的自營電商,一個是最大的平臺電商;一個用物流號令天下,一個攜流量統帥三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它們之間的競爭將是整個電商行業的主旋律之一。

至於最終誰將勝出,則是由體量、格局、管理、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管是京東還是阿里,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並存、機會與風險同在,決定其勝負的也許不是對手,而是趨勢和自我革新的速度。

阿里優勢:大而強

從體量層面看,無論是市值、GMV(商品交易總額)、盈利能力還是生態圈的繁榮程度,阿里都遠超京東。不過,京東的增長勢頭良好,未來二者的差距有望縮小。

【市值】截至美國時間上週五晚,京東市值329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434億美元,是前者的7倍。

【GMV】2014年第三季度,京東GMV是人民幣673億元,同比增長111%;阿里巴巴同期GMV為人民幣5557億元,是前者的8倍,同比增長48.7%;儘管從增速上看,京東是阿里的兩倍有餘,但並不意味京東可以在短期內趕上阿里,畢竟兩者體量差距太大,且難以預料京東這種急速壯大還能持續多久。

【盈利能力】2014年第三季度,京東淨收入29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1%,淨虧損1.6億元,虧損原因是受與騰訊合作的資產和業務拖累;阿里巴巴同期收入人民幣168億元,同比增長53.7%,淨利潤68億元,盈利能力遠超京東。二者營收增速相差不大。

【用戶】2013年,京東年活躍用戶數為4740萬;阿里巴巴在其2014財年(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前一年時間)的活躍用戶數量則為2.55億,約為京東的5倍。

【商戶】京東雖然以自營為主,但其開放平臺(POP)業務也在高速增長。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共有約5萬名商家入駐。2014年第三季度,京東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交易總額為26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48%,在總交易額中佔比為39.9%。阿里巴巴則號稱有800萬商家,二者不在一個量級。不過,考慮到模式差異,這一對比不具太大的參考意義。

【移動化】移動就是未來。2014年第三季度,京東移動端GMV佔比29.6%;同期,阿里巴巴移動端GMV佔比為35.8%。佔比之間阿里略微勝出,不過隨著京東和微信、手機QQ合作的進一步深入,其移動化的前景有望追上。

綜上所述,單從體量層面看,京東並不具備與阿里平起平坐的資格。那麼,京東的優勢在哪?

京東優勢:正品+物流

眾所周知,京東是自營為主的電商,B2C是其根基,阿里是平臺電商,B2C(天貓)和C2C(淘寶)並重。這種模式差異使得二者成為了兩家完全不同的企業,在產品和體驗、平臺公信力方面大相徑庭、各有優劣。

【產品】在產品方面,淘寶的品類豐富度自不必言,從服裝、家電、3C、家居、百貨到汽車,“萬能的淘寶”有求必應,這主要得益於阿里並不染指產品,所有的SKU(庫存量單位)都由平臺上的賣家自發提供。賣家自然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所以最終形成了一個品類繁榮的大集市;相對而言,模式類似的京東和天貓,對商品的質量和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門檻較高,品類較少。尤其京東以自營為主,品類擴張的成本很高。所以從品類豐富度的角度看,京東不佔優勢。

但在產品的品質方面,京東對商品的把控力度更強。長期以來,京東一直以“正品行貨”自居,尤其在3C、家電等標準品方面,儘管也時有假貨、翻新貨等事件被爆出,同時第三方平臺上也曾爆出存在供應假貨的商家,但相比淘寶上假貨水貨氾濫、李逵李鬼並存的現狀,京東在“正品行貨”形象的塑造上顯然更有優勢。

電商在中國剛剛起步的時候,價格致勝,淘寶的急速崛起正是得益於低價這一草根氣質。但隨著商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成本劇烈上升,過去的低價商品不再具有價格優勢。加之國內的消費潛力正在釋放,追求有品牌、質量有保障的商品是未來主流的消費需求。所以,單從商品品質角度看,京東模式具有一定優勢。當然,意識到B2C才是未來的阿里巴巴,近幾年也在不遺餘力的發展天貓。不過,按照目前的現狀看,天貓更擅長服裝等品類,3C、家電方面京東的實力更強一點。

【體驗】電商的體驗可以劃分為網站體驗、支付體驗和物流體驗、售後服務體驗四個環節。網站體驗方面,京東和阿里的差距並不明顯,這裡不做贅述;支付層面,支付寶有超過3億實名用戶,其中活躍用戶接近2億,京東的網銀在線雖然未公佈相關數字,但相比二者的差距不小。網銀在線未能成為大眾支付工具一定會影響京東的支付體驗,不過好在京東和騰訊合作以後,用戶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在支付體驗方面有一定改善。但微信支付畢竟是騰訊的產品,除了要交費率之外,過渡依賴微信支付也會影響京東金融延伸業務的發展。

物流一直被認為是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京東7萬多名員工,其中絕大多數是在倉儲和配送崗位上工作。自建物流可以保證商品及時送達,可以進行貨到付款,快遞員未來還能當做推銷員使用,成為O2O的線下流量入口。阿里自己不賣商品,所以物流服務通過四通一達等社會化物流企業來解決,雖然馬雲希望通過發展菜鳥物流來改善局面,但目前尚未看出太大進展。

綜上所述,在用戶體驗層面,正品形象、物流體驗上京東優勢較為明顯;而在淘寶越發被詬病的今天,阿里要想捍衛自己的電商帝國,既需要大力扶持天貓,又需要不斷完善物流環節,挑戰不小。

京東、阿里模式之爭

京東做的是零售業+物流業,阿里玩的是商業地產+互聯網廣告。零售業和物流業的錢需要一分一分賺,效率就是生命,所以京東註定苦逼;地產業和廣告業都是暴利行業,成本低、來錢快,阿里成為土豪一點都不奇怪。

【盈利模式】自營電商,自買自賣,京東賺的是差價。舉個例子,一臺手機進價3000元人民幣,售價3288元,京東賺的就是288元的差價。除去倉儲、物流成本,利潤微乎其微。加之,京東一直在大肆興建倉庫、擴充配送隊伍,有著這些投入做為背景,不難理解為何京東一直虧損。而阿里巴巴不管商品、不管物流,只需負責經營好流量,就可坐收租金和廣告費,毛利奇高,風險極低。

所以,當馬雲輕輕鬆鬆賺的盆缽滿盈、走上“神壇”、呼風喚雨之時,劉強東還在苦逼兮兮地和快遞員們稱兄道弟、打成一片。問題是,羊毛不會出在狗身上,馬雲雖富,卻是建立在數百萬商家掙扎生存的前提下;劉強東雖窮,但效率未必就不能致勝。在零售業的鏈條上,京東和阿里都各佔一環,到底誰的模式才是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探討這個問題需要對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綜合分析。

【生態】

劉強東有個著名的“十節甘蔗”理論,從零售行業供應鏈的角度解讀了利益分配。他認為,一個產品從創意、設計、研發、製造到定價五個環節應該由品牌商來做,從營銷、交易、倉儲、配送到售後這五個環節應該由零售商來做。京東的策略是做更多的環節,交易是基礎,延伸至倉儲、配送、售後、營銷等其他環節追求更好的服務和更大的盈利空間。這意味著,品牌商跟京東合作,只需要專注在產品的生產階段,流通環節交給京東來做,比較符合專業分工的理念。可以說,京東是零售服務商,是為品牌商打工的。

在阿里的體系內,上述十個環節仍然需要由賣家自己來做;而且,為了爭搶流量賣家往往還需要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競爭成本暴增,生存狀況普遍艱難。這也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人感嘆在淘寶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劉強東不久前暗諷阿里讓賣家賺不到錢,但自己卻過得十分滋潤,並非沒有道理。

總之,阿里的模式雖然賺錢容易,但商家之間競爭激烈。當然,京東的重模式也並不完美。按照劉強東的計劃,京東希望未來能擁有60萬名員工,這樣的擴張節奏,蘊藏的風險十分巨大。管理一個擁有60萬名員工的企業,保持零售和物流兩個方面的效率第一,絕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格局較量

眼界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

梳理阿里巴巴的歷史不難看出,馬雲最懂“順勢而為”的重要性。他抓住了21世紀後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每一個高增長點: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國基礎物流落後等,並將其變為公司轉型的方向。

阿里曾經適時地把業務重點從B2B賺到C2C(淘寶),後來又轉到B2C(天貓)。在電商業務之外,馬雲也希望依託支付寶打造一個新的金融帝國,同時,馬雲還在涉獵醫療、教育、文化等產業。可以說,哪裡有風口,哪裡有金錢,哪裡就有馬雲。

阿里巴巴雖然起家於電商,但未來完全有可能幹完就走,等到行業不再呈現高增長態勢、需要比拼效率之時,或許阿里的金融、醫療、教育、文化佈局已經築起了另外幾座金山。

而劉強東則似乎鐵了心要在零售行業紮根,除了金融,京東很少參與主業之外的其他業務。零售業賺錢不易,但京東就是要啃這塊老骨頭。

不過,最近兩年,京東也在做出改變。劉強東曾期望,京東金融未來十年內要撐起京東70%的利潤。理財+供應鏈貸款+消費貸款+平臺業務+眾籌,京東手握自己的用戶和數據,也在爭取另一個春天。

但在塵埃落定之前,京東和阿里的競爭還將持續。圍繞農村電商、O2O等新興領域,雙方短兵相接、爭個你死我活也不意外。對供應商和消費者來說,有競爭才會有越來越好的產品、持續改進的服務。

京東和阿里,兩種模式、兩大高手。它們的好戲,仍在繼續上演。


陳家二少爺


謝謝您的問題。阿里巴巴和京東都處於發展機遇期,我看不出任何倒閉的跡象。

阿里和京東位居電商前列。阿里巴巴淨利潤640億元,位居電商第一位,京東淨收入4620億元,淨利潤35億元,緊隨其後。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市場月活躍用戶為6億,京東月活躍用戶數為3億。阿里巴巴各項數據明顯還是優於京東的。而且京東還面臨拼多多的緊追不捨。不過京東和拼多多都是騰訊系的,也可以理解為兩者共同抗衡阿里巴巴。在電商方面,阿里巴巴是完全的平臺,京東則是自營加平臺。



阿里巴巴的發展機遇。人工智能即將到來,在BAT中,阿里巴巴是最捨得科研投入的,阿里巴巴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計算、雲計算等科技領域。馬雲曾經提出每年投10個億搞科研開發,不管有沒有成果。馬雲還計劃用1000億,將達摩院打造為世界頂尖的科研機構。目前阿里雲已成為微軟、谷歌公認的強有力對手。京東的發展機遇。阿里、拼多多是平臺型電商,是輕資產運營,而京東是重資產電商,自己還做倉儲配送。與互聯網企業不同,京東還做智能供應鏈、智能物流等,擁有18萬名正式員工,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1000萬人。這也是京東獨有的社會價值,包括更高的商品品質,更好的購物體驗、更快的物流。京東在今年還要面臨重要的改組,在管理效率上有望進一步提升。

從阿里和京東的狀況來看,總體趨好,無法判斷誰遇到問題要倒閉。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以前都是在淘寶上買東西,這次在京東上買東西感覺真的比淘寶好得多。雙十一以後在京東商城買了鍵盤鼠標,因為家裡的鍵盤,茶杯倒了,鍵盤裡淋了水,壞了。沒有鍵盤,上不了網,好著急啊。於是在京東自營店買了一套,快遞 小哥夜晚還送貨上門,好感動啊!以後我就在京東購物了。


用戶4299856310929


活不久了之前我也認為支付寶是安全可靠的支付平臺,直到10.21好中午我使用支付寶付款的時候顯示賬號已被限制提現跟支付轉賬功能,我當時還以為怎麼回事呢,因為餘額寶裡邊有幾萬塊錢呢,我就打電話給支付寶,支付寶解釋說了淘寶反饋我的賬號存在風險要我找淘寶,就這樣過來過去推了好幾天。後臺淘寶解釋說我自己在淘寶開的店跟買家有交易糾紛,我自己從來就沒有在淘寶開過店鋪。後來查證淘寶解釋他們也不知道,還說讓我換個賬號使用,關鍵我支付寶裡邊的錢沒有辦法用了,客服就是說我們也沒有辦法。


活個男人樣


目前的天貓體量是京東2倍,更不要談大淘寶了。至於阿里巴巴,麻煩不要弱智,這是個遠超集團的生態圈……,京東辛辛苦苦自建的物流被阿里一整合就沒有優勢了,因為很多年前阿里就看到了社會發展的下個階段是數據時代,大數據,雲計算,智能AI,達摩院是阿里的核心科技研發中心,高薪聘請全世界頂級的科技人才,研發各類前沿科技為其所用,包括美國前段時間卡住我們脖子的芯片!相信不久會有重大的消息!對了,芝麻信用之前你有聽說過信用體系嗎?現在呢?螞蟻金服再來了解一下,拆分出去了,體量太大了。公益事業你去查一下,看看哪個企業貢獻最大,唉,說不完


世界歸來168


阿里和京東誰活著長久,

要看他們的德性,如果阿里在

達摩院下功負並取得成功,那

阿里要比京東活的長久,還可

追趕華為。



用戶2914863520049


其實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如果劃分到電商來說的話,也就是一流的企業做平臺,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自營。



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發現阿里巴巴目前在整體的戰略佈局上都要更為廣闊一些,而瞄準的目標也早,已經不是京東這類國產廠商,而是類似於亞馬遜這樣的超級巨頭。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目前想做的生意已經絕不僅限於國內的電商生意,而是想要將跨境電商以及國際購這種做到最大,目前來說已經小有成就,依靠著自己的平臺,包括支付體系做起來還是有一些幫助的。



相比京東來說顯然是經歷了不少困難,除了股價下跌之外,我們覺得京東整體的實力還是有的,但問題在於,自營體系的天花板是有限的,目前來說京東已經觸頂了,除此之外,此前依靠的倉儲體系包括物流都遇到了不大不小的麻煩。

目前京東也在學習著阿里的套路,希望引進更多的品牌入駐,而逐漸降低自營的比重,更多的是往平臺靠攏,這也就證明了,其實平臺確實是最賺錢也是最有發展前途的。



除此之外京東的競爭力已經大大降低了,也就是說幾年前京東可能還瞄準的是整個阿里系電商,目前來看的話,只要京東能夠幹得過天貓就已經算是絕大的成功了,在目前騰訊開始扶植拼多多之後,京東的流量以及戰略地位就已經嚴重被降低了。

雖然頂著亞馬遜和阿里的雙重模式,京東在發展上卻並不那麼順利,總體來說還是進入到了一個困境期,我個人是覺得,目前把京東和阿里放在同一個檔次上確實是不太合理。



所以顯而易見,阿力肯定是要比京東活的時間更長。


互聯網的放大鏡


阿里巴巴和京東,是我行電子商務的行業的兩個領頭軍,其中阿里巴巴主做的是平臺,提供平臺讓商家與個人直接交易;京東主做的是自營,京東本身為一個大超市,直接出售給用戶,所以兩者的本質上是有區別的。阿里巴巴更像是一個收租的,而京東更像是一家大型超市。

阿里巴巴是輕資產運營,京東是重資產運營,從本身的運營壓力來說,阿里的壓力會更小,這就好比房東,無論對方經營好壞,你照樣收租;而京東作為商家,要考生意的好與壞,所以京東的壓力更大一些。

誰會活更久?

就目前數據來看,阿里巴巴會活得更久一點,因為阿里巴巴不僅僅有天貓和淘寶,阿里巴巴還涉及到其他眾多領域,比如芯片、阿里雲、阿里影業、優酷、高德地圖、UC瀏覽器等等,而且與螞蟻金服形成了互補,已經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鏈;

相比較而言,京東的完整生態鏈尚未構成,目前京東主要就是京東商城以及京東物流,京東金融雖然這兩年也發力,但是與螞蟻金服的差距還有十萬八千里,其餘產業涉及更少,京東至今尚未構成完整的一個生態鏈體系。

其實從市場上對兩者的認可態度也可以看出誰更加的有優勢,目前阿里巴巴的最新市值為4313.73億美元,而京東的最新市值為409.8億美元,還不到阿里巴巴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在市場上的投資者來看,十個京東才差不多抵得上一個阿里。

此外阿里的創收能力也遠超京東,2018財年阿里巴巴的淨利潤為614.12億元,活躍用戶數為5.52億人(如果是支付寶,活躍用戶數達到8.7億人),而同期京東的淨利潤為35億人民幣,活躍用戶數為3.053 億人(至於京東錢包的活躍數,京東自己都不敢發佈),從這數據上也可以看出兩者的差距甚大。

總結

單從目前兩者的數據以及構成的生態鏈來看,阿里巴巴會活得更長,但是互聯網是瞬息萬變的,未來誰也無法預測,就像2005年之前,你能相信諾基亞會在未來短短几年跌落神壇嗎?所以誰活更久,沒有絕對的定論。


鯉行者


毫無疑問阿里巴巴將會活的更久。

1、從當前的市值來說

阿里巴巴市值 4千多億美金,京東市值僅4百億美金,阿里的體量已經是京東的十倍有餘,中國有句古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以上市值還未算上阿里系的螞蟻金服,螞蟻金服在 2018 年估值超過 1800 億美金,已經大大超過了京東的市值。

2、從業務範圍來說

阿里巴巴下屬子公司阿里巴巴B2B[2]、淘寶網、天貓、一淘網、阿里雲計算,業務涵蓋了B2B貿易、網上零售、購物搜索引擎、雲計算服務等等。電商和雲計算是目前阿里的兩個主要支柱,雖然電商已經進入存量期,但是阿里在 2019 年度依然實現了 31% 的增長,在雲計算業務方面收入 77 億,同比增長高達 76%。京東的主營業務即 B2C 電商,對標的是阿里的淘寶和天貓,2018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620億元(672億美金),同比增長27.5%,這個增長速度尚不能與阿里的電商業務相比,更別說還要加上雲計算業務了。僅僅從電商業務來說,阿里和京東的商業模式也不相同,阿里實現的是平臺本身沒有任何的庫存也沒有倉庫,而京東是自營模式,需要大量的庫存,同時需要建立數量可觀的倉庫,這些都屬於重資產,一旦出現運營問題,這些重資產對資金的需求對京東的壓力將是致命的。

3、從創始人的角度來看

阿里可以甩出京東幾條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