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矛盾論》

《矛盾論》作為毛澤東的代表作不僅具有豐富的實踐價值,也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不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學家阿爾都塞,還是曾經上演購島鬧劇的石原慎太郎都給予《矛盾論》極高的評價,後者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者,甚至對共產主義深惡痛絕。那麼《矛盾論》究竟為什麼會有如此吸引力呢?讓我們去矛盾論的具體內容中一探究竟。

第一:矛盾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其世界觀是形而下的。關於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區別,引用馬克思的名言,形而上關注於解釋世界,形而下關注改變世界。

第二:矛盾具有普遍性,盧梭:“人生而平等,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恩格斯:“運動本身便是一種矛盾。”無時無刻,世界各地都存在者各種各樣的矛盾。

第三:矛盾具有同一性(我改變了一下順序,以更好的說明我想表達的東西)。沒有死,哪有生?沒有被統治者,哪來統治者?從沒有享受過自由思想的快樂,又怎麼會感受到約束的痛苦?這些矛盾必須建立在其對立面存在的基礎之上,在某些條件下矛盾被劃歸到同一整體中(例如國共在抗戰時的合作)便是矛盾的同一性(同屬於民族內部矛盾)。

第四:矛盾具有特殊性。馬克思主義的矛盾的特殊性,與以往的哲學的矛盾是完全不同的。否定之否定規律,量到質的轉化,實際都是從黑格爾哲學中抽取出來的合理內核,然而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對於過去的哲學做了一次總的清算,從而取消了過去的哲學。

簡單的說明一下這個問題,黑格爾之前的古典哲學,都在尋找一個起點,用大家熟悉的話來描述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直在找尋那個道,但是由於事物矛盾的極端複雜性,實際上無法將複雜的萬事萬物還原到最初的本源,導致不可避免的神秘主義。因而馬克思主義將這一切取消了,他重新從實踐的角度來認識這個世界,因而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正因為此實踐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第一特性。

重新再講馬克思主義矛盾的特殊性在於它的“不平衡性”或者“多元決定性”,而不平衡性本身又是矛盾的存在條件的反映,換句話說,始終既與的複雜整體的特殊不平衡結構(主導結構)就是矛盾的存在。根據這種理解,矛盾是一切發展的動力。建立在矛盾多元決定基礎上的轉移和壓縮,由於它們在矛盾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規定著矛盾的階段性(非對抗階段、對抗階段和爆炸階段),這些階段構成了複雜過程的存在,即“事物的發展”。

讀《矛盾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