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事實上,現在有很多人在談突厥人這個問題時,過於寬泛,甚至會給他人造成一種這樣的感覺——唐以後歷史上的中亞就成了突厥人的天下,伊斯蘭教與他們如影隨形,是他們把伊斯蘭教大量或大面積地傳入了今日中國新疆。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突厥人也曾是對抗阿拉伯帝國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並不是他們。阿拉伯帝國時期,伊斯蘭教並沒有對今新疆這一區域內群眾的宗教信仰形成任何影響,阿拉伯帝國崩潰之後,伊斯蘭教才由波斯人通過喀喇汗王朝真正傳入新疆,而那時,突厥人是誰已很難分清,甚至,突厥作為人種或民族的概念已經不存在了。


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網友的繪製


葛邏祿部落


葛邏祿是突厥人的一個部落,正確地說應該是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在7世紀50年代初歸屬於唐朝,生活在區域大約在阿爾泰山及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一帶。這個部落倒向阿拉伯帝國(即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有個標誌性的事件,即是歷史上有名的怛羅斯之戰。

唐王朝對待北方少數民族有個習慣動作,就是讓附屬於唐的那些民族參加一些對外的戰爭,讓他們去當兵,當僱傭軍,接受唐朝將領的指揮。

750年,高仙芝擊破了中亞的石國及突騎施,儼然成了大唐在中亞的總督。在這場戰鬥中,高仙芝將石國國王斬首,但石國的王子卻逃到了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請求阿拔斯王朝的援助,高仙芝先發制人,主動進攻阿拔斯王朝。751年4月,高仙芝的部隊從安西出發,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於7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開始圍攻怛邏斯城。讓高仙芝沒有想到的是,戰鬥中作為唐朝僱傭軍的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唐軍失敗,只剩下數千人返回。

對於這次戰爭的結果,阿拉伯人持著的是猛吹的態度,因為這樣可以宣揚他們的實力與武功。後來的阿拉伯史家記載,阿拔斯王朝殺唐軍5萬人,有2萬唐軍被俘,而這遠遠地高過了高仙芝當時帶去的部隊總人數。事實是,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拔斯王朝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唐朝與阿拉伯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受顯著影響,阿拔斯王朝在對唐朝的關係方面上與前朝也沒有什麼改變。

阿拔斯王朝為什麼要與唐朝講和呢?主要是因為其內訌與叛亂問題,已經沒有能力東進並把唐朝當成敵人了,當然也就沒有伊斯蘭化西域的能力。倒是倒向阿拔斯王朝的葛邏祿在後來強盛,並於766年逐漸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


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草原石人也有突厥人的貢獻


突騎施部落


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烏孫人頭像


突騎施部落,西突厥別部,但要說他們是突厥人一定有些不純粹。這個部落最早散居於伊犁河流域,7世紀50年代初期﹐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統屬。658年,唐將蘇定方率軍平定阿史那賀魯後,唐朝設置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伊寧市西伊犁河附近),以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在今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一帶),隸屬安西都護府。從此,突騎施人在西突厥故地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同時,唐朝又設立昆陵都護府和蒙池都護府,主管焉耆以西鷹娑川(今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西至恆邏斯河流域(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市周圍)的西突厥各部,亦歸安西都護統轄。突騎施部落的首領被委以重任,武則天時,其部落首領烏質勒基本成為西域的統治力量,龜茲、于闐、焉耆、碎葉均為烏質勒所掌控。烏質勒將其眾分為二十部落,每部落設置都督一員,分領將士七千人,遊牧於西突厥故地。706年,唐中宗封烏質勒為“懷德郡王”,與安西大都護共守西方邊境。至此,西域突騎施汗國基本形成。

在突騎施歷史上的可汗蘇祿,也是一位對抗阿拉伯帝國的英雄,而突騎施存在的最大意義在於作為唐朝的西部屏障,一度起到有效阻止了阿拉伯帝國東進的作用。倭馬亞王朝, 中文又譯伍麥葉王朝、奧美亞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724年,蘇祿在今塔吉克斯坦胡佔德(苦盞),大敗倭馬亞王朝的入侵軍,將阿拉伯勢力趕回阿姆河以南,使阿拉伯從此不敢輕易踏入河中。三年後,他領兵西攻倭馬亞王朝,大獲全勝,為唐收復了捕喝城(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730年,他又為唐朝西復颯秣建(今烏茲別克斯坦薩馬爾罕),使阿拉伯軍隊增援的1.2萬精兵幾乎全軍覆沒。

蘇祿可汗在位時將突騎施帶入了鼎盛期,738年,蘇祿可汗被其部下所殺,突騎施很快亂了起來,繼任者莫賀達干與唐朝決裂,受到了唐朝的持續打擊,744年,莫賀達幹被夫蒙靈誓殺死,751年,高仙芝又將另一位突騎施首領俘獲。至此,突騎施光鮮不再,最終在怛羅斯之戰後被葛邏祿取代。

我們為什麼說,突騎施作為突厥人一定有些不純粹呢?從民族源頭上來講,突騎施由3個部落組成:突騎施、處木昆、車鼻施。後二者都是外來戶。突騎施是烏孫人的後裔,曾被稱作“撒裡烏孫”,不過被突厥化了的而已。處木昆,在歷史文獻中沒有太多記載,今天的學者研究認為他們可能是大月氏人的殘餘,被突騎施部落征服,成為突騎施部落的第一個外來成員。

車鼻施,就是高車人(敕勒),突厥人西征時,他們才離開蒙古高原來到新疆,由於其酋長哥楞反抗西突厥統治,最終被流放到了中亞。西突厥內亂時,其首領車首領契苾何力率一部分部眾東歸,投降唐朝,契苾何力也成為大唐一代名將。前文中提到的蘇祿可汗也是車鼻施人,因為他不是“純種”突騎施人,其勢力被稱為“黑姓突騎施”,而“純種”突騎施人也就是烏孫人的後裔被稱為“黃姓突騎施”。

但是,很遺憾,和葛邏祿一樣,突騎施在很多史料裡都被稱為突厥人,而且,認為他們也是是“純種”的突厥人。不難看出,歷史在這裡給了突厥人一個很泛的概念,只要曾經臣服於突厥政權的,都被稱作了突厥人。


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和親烏孫的劉細君公主


喀喇汗王朝


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六十一蕃臣像中也有突厥人


喀喇汗王朝又稱“黑汗”,蔥嶺西回鶻,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政權。王朝極盛時管控的區域相當於唐朝的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所轄的大部地區,向宋朝進貢,1041年,汗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

關於黑汗王朝的建立者,有“樣磨說”、“葛邏祿說”、“處月說”和“西遷蔥嶺西回鶻說”等等,我們是這樣理解它的,即是由樣磨、葛邏祿、處月、回鶻等民族共同建立了黑汗王朝。葛邏祿前文已經介紹過,樣磨人是曾臣服於突厥,但不能說他們是突厥的一支,因為樣磨也是“地名”,即唐朝咽面州都督府,在今哈薩克斯坦塔爾迪庫爾幹州恰拉爾,轄咽面、口口、金三州,屬安北大都護府。709年,歸後突厥。715年復置,753年歸藩屬葛邏祿國。這種以區域命名的方式近於我們今天說某某某人是四川人、甘肅人、新疆人等等,只是區域的界定,很難保證他們是哪個民族。

處月就是沙陀,西突厥別部。因為曾經生活在今新疆東北部的大沙漠地帶,被稱為沙陀。曾東投唐朝,建立後唐的李存勖、建立後晉的石敬瑭、建立後漢的劉知遠也都是沙陀人。蔥嶺西回鶻即是今維吾爾祖先之一。通過這些,人們不難看出,歷史上的所謂突厥其實是一個內部成分非常複雜的民族集團,它隨著突厥政權的滅亡逐漸消亡,被融入了其他民族。

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後唐開國君主李存勖


據說黑汗王朝的創始人名叫毗伽闕·卡迪爾汗。卡迪爾汗死後,他的大兒子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的托克馬克,自稱阿斯蘭·喀喇汗(意為獅子汗),為正汗;小兒子奧古爾恰克建都怛邏斯城,自稱布格拉·喀喇汗(意為公駝汗),為副汗。時間大約在公元880年前後,距唐朝滅亡的907年不到30年時間。

黑汗王朝的可汗們都喜歡在自己的汗名前加上“桃花石”3個字,以此表明他們是“中國人”。這個王朝最初也是不信伊斯蘭教的,奧古爾恰克時,在中亞同波斯薩曼王朝展開過激烈的鬥爭。873年,塔希爾王朝滅亡後,艾哈邁德統一治理河中地區。874年,其子納斯爾·伊本·艾哈邁德被哈里發任命為河中地區總督,為薩曼王朝之始。波斯人原信奉拜火教,後改信伊斯蘭教。

公元893年,薩曼皇帝伊斯瑪儀·本·馬赫穆德攻破恆邏斯,奧古爾恰克的1萬名戰士陣亡,他的妻子和1.5萬人被俘。奧古爾恰克被迫遷都喀什噶爾,繼續同薩曼王朝進行鬥爭。奧古爾恰克曾按中國北方遊牧部落的傳統,在哥哥巴茲爾死後續娶自己的嫂子,並收留了兄長的兒子,此人就是後來薩圖克·博格拉汗,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極力推行,使伊斯蘭教正式傳至中國新疆。

大致的故事是這樣的:早年由於受到薩曼王朝的影響,薩圖克被一個叫納賽爾·薩曼尼波斯人發展成了“秘密的穆斯林”,並在河中地區伊斯蘭教聖戰者的支持下,打敗並殺死其叔父奧古爾恰克,奪取了政權。薩圖克去世後,其子穆薩繼位,稱阿爾斯蘭汗,實現了王朝的伊斯蘭化。960年,穆薩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時有20萬帳突厥人被強令入教。


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回鶻人


有人說,黑汗王朝是第一個突厥語民族伊斯蘭王朝,我們要強調的是,黑汗王朝主體民族是回鶻人。在穆薩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的960年,正值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此時,從540年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國史冊出現,至630年與657年東突厥、西突厥分別被唐滅亡,再至745年後突厥滅亡,突厥退出中國北方的歷史舞臺已經很多年了,突厥一詞逐漸消失於中國史冊。也就是說,960年,作為政權也好,作為民族也罷,突厥已經在中國史籍裡不存在了。突厥語民族不等於突厥族。所以,也就不存在突厥人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新疆的說法。

今天,有很多人都在一本正經地說,古代突厥人的後裔,主要民族有土耳其人、土庫曼人、哈薩克人、韃靼人(塔塔爾人)、雅庫特人、吉爾吉斯人(柯爾克孜人)、撒拉爾人(撒拉人)、阿塞拜疆人、烏茲別克人、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等。其實,這些人本身就是多個不同的民族,都不是古代突厥人的後裔,充其量不過是會說突厥語,祖先曾經臣服於中國歷史上的突厥政權而已。

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的英雄,最早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不是他們

奧斯曼帝國軍隊


以土耳其人為例,他們“知道”自己的基因裡還有那麼一點點突厥人的概念,已經是十九世紀後的事情了,這點基因讓他們依照中國的《魏書》寫成了自己“屬於”突厥的歷史。甚至1836年,曾經派出使者來到中國,企圖以“突厥”為招牌,把中亞甚至中國、世界的所有穆斯林團結起來,讓日薄西山的奧斯曼帝國重振輝煌。

我們要說的是,民族就是民族,宗教就是宗教,兩回事不可能變成一回事,土耳其人不會不知道,中國歷史上的突厥人曾是對抗阿拉伯帝國的英雄,也不是突厥人把伊斯蘭傳入中國新疆的。(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